资源描述
摘 要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于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教育,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先进的教育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而其中如何使每名学生的潜能都被挖掘出来犹为重要。所以,所有人都应对孩子投以尊重和赏识的目光。然而,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全文将以“尊重和赏识教育”为主线,引用大量的教学实例用来最终说明这一具体做法的必要性。
关键词:尊重赏识含义 作用 艺术性
课堂中需要尊重和赏识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六年了,从对教育的懵懂,到形成自己的一套路线,感受颇深。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的改革是很多教师都抱怨学生难教,其实冷静分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少对孩子心理的理解,致使师生沟通少,影响了教育教学。
因为我们教育所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暇的孩子,孩子永远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所有难教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虽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新的教育方案:尊重孩子,尊重教育;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接受一种好的教育可以挖掘出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一、尊重和赏识教育的含义。
尊重,就是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加干涉,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的选择给予适当的帮助,要以孩子之间形成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以平等的身份去做孩子的朋友,以朋友而非师长的角色,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与孩子谈心聊天,与孩子共享欢乐,共解忧愁。尊重,必须在负责任的前提下来做到。做一位负责任的家长,应该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孩子,尤其不要忽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然而,要体现尊重,就要充分的爱孩子,在爱中才能体现尊重。要给孩子真诚健康的爱。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总之,尊重并不是放纵,我们同样要尊重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而不是放任其发展,当孩子走误区,我们同样要以恰当的方式给予纠正。
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简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手段,是将教育对孩子的外在要求内化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其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孩子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于进步行动。这就真正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
尊重与赏识是相互贯通的,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在赏识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尊重与赏识教育的作用。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没有赏识教育就不完美。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欣赏,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尊重、欣赏。那么尊重与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呢?
1、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建立和谐的父母与子女、师生关系,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了给孩子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我曾经教过一个初二的女生,她的成绩也不是很差,就因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从而给她造成过大的压力。在家里,父母严格控制她的交友,严格规定她的作息,只要稍有差池,父母会喋喋不休地训斥她,而且尽说她的不足,总是用她的不足与别人的优点相比。在我了解后,我与她谈了一次心。她告诉我她讨厌父母不停的训斥,更讨厌他们随时监视自己的生活。她说:“老师 ,我真的想学好,可是我每次努力之后,仍然是父母不满足与不信任的眼光,我的努力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久而久之,每当我认真学习时,仿佛又看到了父母忧怨不满的眼神。这让我很害怕!”听着她敞开心扉的诉说,我感到她是多么的无助,她按照父母的意思来行事,按照父母的意思来生活、学习,可她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讨厌这种生活,她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学习上她早已“身在操营心在汉”了,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父母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可他们在教育中过分强调自己的威信,强迫孩子按照他们为孩子制定的“幸福计划”去行事。他们总是摆出长辈、“过来人”的架势,认为自己是有经验的,自己总是正确的。然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感到厌烦、厌学,产生叛逆心理,而父母更觉得自己委屈,认为孩子不能理解他们的苦心。殊不知理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而且理解是相互的。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间存在的差异性,允许孩子犯错。再如当孩子考砸时,哪怕孩子经常考砸,首先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失望,不能让孩子泄气,所以要鼓励孩子,要让他感觉到家长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其次,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让他正确面对失败。最后,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当孩子闯了祸时,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长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或者失去了信心,而此时家长应与孩子及时沟通,平息孩子的惶恐心理,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长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以教育,来缓解孩子的心态,并鼓励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孩子对家长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孩子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2、尊重与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家长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与罗森塔尔的期待相反,如果教师和家长总是谩骂、讥讽孩子,说他是傻瓜、笨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比如,我们有些老师或家长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言语:“别做梦了,看你像这块料子吗?”“别异想开天,管好你的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正事。”也许老师或家长的一句话,抹杀了一个伟大的创举,一句话能把孩子的自信心全部扼杀。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就如我上面所说的例子,我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其实父母是看得到孩子的努力的,他们也会有欣慰的笑容,可这笑容他们是不会让孩子看到的,所以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永远只是不满与忧怨。若此时家长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把自己的欣慰,对孩子进步的信任表现出来,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3、尊重与赏识教育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耐挫力。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练,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的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孩子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孩子能在失败中善于分析、总结,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中,家长不仅应孩子不怕失败,而且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失败。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家长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预约失败,接受并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一种动力,一种光明目标的指引。孩提时,家长不断地输入这种观念,孩子慢慢便会调整面对失败的态度。预约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一步。预约失败好比打预防针,而允许失败已经是治疗了。当然,预约失败并非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时太多的失败仍会影响孩子的向前发展,太多的失败会扼杀孩子对自己的自信。所以,家长应与孩子一起面对失败,失败了,首先家长不能泄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及时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应对失败的措施,及时鼓励孩子一定能行,以防孩子第二次、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踏入同一个失败的陷阱。
三、尊重、赏识教育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尊重、赏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每个孩子都有被肯定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和赏识每个人,使每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体验成功。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中成长,让孩子能享受温暖的阳光,孩子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2、差异性原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赏识也要因人而赏。不同的特点决定赏识点的不同,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细微变化,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
3、客观性原则。尊重、赏识不是没有理由的乱表扬,而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依据一定标准而进行的,避免尊重、赏识的盲目性和偏颇。以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尊重、赏识得当,才能使被尊重、赏识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尊重、赏识的选择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错误的尊重、赏识只会导致孩子的盲目自大,这就背离了尊重、赏识教育的初衷。
4、适度性原则。尊重、赏识孩子就要客观的分析和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心理状态,掌握好尊重、赏识的“度”。若尊重、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责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学习失去兴趣,破罐破摔。反之,过度尊重、赏识,会导致孩子骄傲自满,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遇到挫折将一蹶不振。
5、及时性原则。尊重、赏识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当孩子做出选择时,要及时给予理解、支持;当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错过尊重、赏识的最佳时机,再进行赏识其效果将大大减弱。只有在行为发生后及时进行表扬,才会起到强化作用。
尊重、赏识教育要遵循以上五个原则,才能达到尊重、赏识教育的目的,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四、尊重、赏识的艺术性
首先,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当我们的孩子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孩子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孩子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 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对孩子的尊重与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孩子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在接初一时,有一名叫王文双的学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为了充分发挥她在这方面的特长,我经常与她讨论她的习作,指出特别棒的语句,问她是怎样想的。我还布置了两次额外的习作给她,因为是她感兴趣的,且我与她一起讨论该如何写,她非常的乐意接受,习作写了来,我都感觉自己是写不出这样的语句的。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存在和这种能力被老师欣赏的自豪,才会有意想不到效果。我班还有一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简单的运算他都不能顺利完成。我首先给他几道具有代表性的计算题,而且在他做的过程中让他做了一些强化练习,刚开始时他很不情愿,我便与他一起做,他每做一道题,我就看一题,不对的让他再做一遍,并适时鼓励他。慢慢地他就接受了对强化练习的训练,并且能独立完成。后来要是哪一天我的安排如果忘了强化训练,他会主动要求让我给他安排。就因为我的亲自参与,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欣赏,使他们能以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使水平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学生与教师和家长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比如,当学生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家长的评判。这时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师长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孩子尽快走出困境。
五、实施尊重、赏识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1、实施尊重、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我们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2、尊重、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这里就突出了要遵循客观性和适度性原则。在教育中,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孩子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家长及其他实施赏识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度。同样尊重、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如,对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孩子,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习惯。总之,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放松要求。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达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用信任的尊重传递出来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3、尊重、赏识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是教育的行为主体,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懂得尊重和赏识孩子。然而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应该是尊重、赏识的氛围。
赏识教育主张不溺爱、不迁就,批评要适时适度,就是要就事论事,而不能就事来论人,惩罚也以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前提,明确指给学生弥补过失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宽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运用赏识教育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要教育好学生,就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从尊重和赏识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