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意义隽永。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资本逻辑是交往异化的根源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分别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物化与被物化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异化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拟在内容上实现“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本质上实现“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关系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平等互助,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主导下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又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逻
2、辑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历史遵从“人本逻辑”的发展规律,真正实现从“自然的人”向“现实的人”再向“自由的人”转化。【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交往异化;自由的人;资本逻辑;人本逻辑【中图分类号 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7 1 5 5(2 0 2 3)0 3-0 0 0 5-0 7交往是指相互交流往来,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的交往模式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碍了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在资本增殖的利益驱使下,资本的掠夺性和扩张性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偏离了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正常轨道,是一种只见“物”不见“人
3、”的物化交往秩序,只见“资本逻辑”不见“人本逻辑”的异化交往格局。因此,当前世界交往秩序呕待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应然状态中,以“现实的人”作为交往理论的逻辑前提,从“现实的人”的本真状态出发,全面厘清交往异化产生的逻辑起因和逻辑根源,实现“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转换,坚守“人本逻辑”的发收稿日期:2 0 2 3-0 4-0 9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3.0 时代高校辅导员虚拟实践育人研究”(项目编号:xjky2022052)、2 0 2 2年度安徽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4、:2 0 2 2 jyjxggyj295)及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当代伦理思潮专题研究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 0 2 2 szsfkc032)的阶段性成果。展秩序。鉴于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破解资本逻辑主导下交往异化困局,真正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逻辑旨归的关键密钥。一、交往异化的表征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本增殖,这也是资本逻辑形成的充分条件。当今西方世界的交往模式是以资本为中心,用“物”的多少来诠释人的成功程度。对“物”的过度追求和对“资本”的过分依赖产生了拜物教,催生了不平等的社会交往关系。物欲的膨胀源于资本逻辑的推
5、动,进而导致了交往异化。因此,商品拜物教是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资本逻辑是导致交往异化的根源。61.商品拜物教是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状况和物质利益。在林木盗窃案中,他发现枯枝比农民更重要,树苗的权利高于人民的利益,他认识到法和国家制度是由某些“客观关系”决定的,于是对他一直信奉的黑格尔哲学做了清算。在清算过程中,马克思发现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他又开始学习经济学相关知识,力求弄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商品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揭秘商品如何成为拜物教及其作为交往异化现实表征的关键要素。只从名称来看,商品既平凡又简单,但实际上它却
6、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奥秘。商品本身并不特殊,起特殊作用的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前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有私人劳动,但它属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基本是家庭的、个人的内部劳动,不需要进行分工就能完成整套生产流程。换言之,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不需要与他人交换也能维持生产者的物质生活需求,这种家庭的、个人的私人劳动不参与整个社会的分配和交换,不能转变为社会的总劳动,那么由此形成的劳动关系只体现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时交往的范围还没有打开,更没有形成世界的普遍交往,因此,也不存在社会交往的异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社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式家庭
7、的、私人的劳动便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开始产生矛盾并发生撕裂。此时劳动的形式虽然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私人劳动,但由于其不能满足自己已及家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私人的劳动产品必须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换取个体的物质生活必需品,才能保证自已及家人的正常生活。因此,个体的私人劳动必须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才能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由此私人劳动便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从整个社会来看,企业生产不断地产生分工,每个企业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细化,并且企业的运作形式也与市场分工高度关联,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后换取货币,再购买其它企业的产品作为原材料,整个社会的生产因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精
8、细化分工而高度联系在一起。列宁曾经这样描述过,“这里已经是一人为大家工作,大家为一人工作”,“如果一个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工业部门停工了,那么,社会其余一切企业都一定会停工”(P43)。可见,社会产品的生产需要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生产予以支持才能得以完成,产品销售在本国范围无法全部实现的情况下,资本家便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个人在企业中从事劳动生产的产品没有交换出去时仍属于私人产品,而一旦产生交换私人劳动就会演变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社会劳动关系就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世界的普遍交往得以形成,交往异化也从此时开始萌芽。私人劳动社会化的独特功能在于把“现实的人”的劳动产品变成商
9、品进行交换,“实质上是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 1(r9)。因此,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其实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交往和交换关系,但这种交互关系被虚幻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掩盖了。劳动产品一旦转化为商品,与商品生产密切联系,就产生了拜物教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交换劳动产品,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才能与其他生产者产生交往关系。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换取自已所需的某一社会的物,到后期演变为对物的占有及对货币的占有,进而产生了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物的驱动和
10、货币的奴役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不是直接反映其本身的交往意愿、兴趣和性情等,而是体现为“人们之间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这种交往关系把“现实的人”看成是一种抽象的人、物化的人、经济学意义上的人,而非看成是一种社会的人、社会交往的人,从而忽视了交往本身的意蕴和价值旨归。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业吞并了工业,变成了人类的纽带,变得无所不能。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 3 1(P105)。2.资本逻辑是交往异化的根源所在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对“物”的占有的根2023年第3 期2023年第3 期本动因是对货币情有独钟,其实质
11、是对资本的控制。商品拜物教是早期拜物教的一种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拜物教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开始对“物”的追求转移到对象征社会地位、财富价值的“符号”“货币”的追求,进而从商品拜物教转化成货币拜物教。进人到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极大丰富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数字技术的使用并不直接导致拜物教,数字技术要成为拜物教,必须像商品一样,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商品获得价值的形式并成为经济的细胞形式 2】(P9)。随着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数据技术越来越多地支配人们的生活,并成为经济运行的“元素形式”,数字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数据堆积”4 ,人们
12、也越来越崇拜数字技术,并被数字技术所奴役,从而使数字技术衍变成数字拜物教。无论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还是数字拜物教,其实质都是资本拜物教,是对资本的盲目崇拜,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的资本,才能拥有超高的权力,资本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拜物教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都遮蔽不了其掩盖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壮大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不断积累扩张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及世界的普遍交往,但这种交往并不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共同发展为前提,而是以商品生产和销售为手段获取最大利润进而实现资本积累、增殖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致对
13、内进行“圈地运动”和“西进运动”,对外发动鸦片战争、贩卖奴隶以及进行殖民侵略。纵观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可知,自英国开启工业革命以来,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世界被裹挟其中的交往异化史,集中反映了资本逻辑主导下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和扩张性特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3 1(P56),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为扩大生产和商品销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为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促成了欧晓静,王艳:中国式现代化对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7世界范围内普遍交往的形成。但这种交往受资本逻辑主导,是非平等化和非正常的交往,它需要货币这一中介来支撑,这在人类
14、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使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货币成为“在人之外和人之上的本质”5 。货币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在资本面前人们的交往是一种交往的异化,人的各种活动及与他人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成了与自身相异已的力量,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资本成为人们生活的本身,资本的增殖和资本逻辑成为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人沦落为资本的奴隶,受资本的奴役和支配,资本取代“神”和宗教成为真正的上帝。在这种交往异化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则成为交往关系的核心,人与其它存在及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附庸关系。交往方式的异化是以主体物化为表征的 6 ,物与物的关系遮蔽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支
15、配着隐藏在资本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造成了人对自然界的掠夺和征服,人在社会中逐渐被物化。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异化关系资本逻辑按照自身的构想和意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交往模式,并使这种交往模式服务于其自身意图。资本逻辑使职业褪去光环,使劳动关系变成雇佣关系,将温情的家庭伦理关系变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将世界市场变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和商品倾销基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被强制纳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模式中。人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被困于雇佣关系中,职业是其不得不从事的谋生手段和工具,以致其对劳动的认知仅限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异化劳动,劳动本身的自由自觉性被剥夺了。因此,资本逻辑主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
16、征服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物化与被物化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为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其魔爪伸向了大自然,一切有价值的、能转变为货币带来利润的自然资源都逃脱不了资本的魔爪。资本家无视自然的发展和保护规律,肆无忌地砍伐森林,开采矿山矿石,掠夺矿产资源,过度地开采、毫无节制地索8要提取,给大自然带来了超重的负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边不断地从大自然中索取资源,另一边又不断地向大自然输出有害物质,加之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本在实现增殖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
17、的发展,其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资本贪婪的本性又促使其抓住一切逐利机会,为此,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将污染严重但利润丰厚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利益实现自身的资本增长。事实上,人类共享同一片蓝天,同住一个地球,自然环境的持续破坏导致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不断产生异化。2.人与社会的关系被异化为物化与被物化的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可计算性和定量化程度也越发提升,工具理性及技术理性高度强化,雇佣工人的工作被精准得计算着与“被合理地机械化”生产着一件又一件物品。雇佣工人为了自身及家人的生存也需要购买这
18、些物品,促使物品转化为商品,资本家同样也被这些商品所左右。工人的命运、资本家的命运甚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商品和商品结构支配着,“物性化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7(P213)。物化在全社会成为一种普遍性趋势,人们生活在物化的结构中,逐渐认同和习惯被物化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导致人与社会之间正常的、自由的交往关系被商品和物化结构所遮蔽,人在社会中逐渐变得数字化、原子化、抽象化;人的本质逐渐脱离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整体和同一性被割断,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冷漠反而异化
19、成社会正常的交往关系。3.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不仅要生产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产资料,还要生产“余额”和“剩余价值”,才有资格获得一天的劳动工资。如果不能生产这种剩余价值,劳动者将会被资本家无情解雇,因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此劳动者必须将资本家的贪欲当成自己的贪恋不断逼迫自己加大劳动强度或增加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变得像资本一样欲难填、分秒必争,并力争要在劳动者中处于领先的竞争地位。这种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平等的分配关系,揭示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异化交往关系,即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是一种被剥削和剥削的关系,而劳动者与同
20、事工友之间是一种为了获得更高报酬,为了不丢失工作的竞争性的交往关系。在这种处境下,“工人不幸而成为一种活的、因而是贫困的资本,这种资本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自己的利息,从而也失去自己的生存条件”3 1(P10)。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交往旨归当前,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世界秩序和交往模式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货币和财产成为主体,人被物所支配并在交往关系中沦为客体,财产和物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而作为真正主体的人成为资本和财产的附属品,这与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大相径庭、背道相驰。为破解当前世界秩序中的交往异化现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发展中国家,有
21、责任有义务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克服了当今世界发展和交往模式的弊端,努力促使交往内容从“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交往本质从“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1.交往内容从“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交往活动得到进一步拓展,交往阻碍被进一步冲破,人们的交往程度不断加深,交往内容不断丰富,世界性交往逐步形成,但这些种类繁杂、琳琅满目的交往内容逐渐趋向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商品”或者叫“物”,人们的交往目的就是对商品或对物的占有,“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2 1(P47),形成“物的膨胀”。对物占有得越多越丰富
22、彰显人的能力越高,人的价值越大,因此,人的交往价值可以用物的多少、“物的膨胀”程度来衡量,“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2023年第3 期2023年第3 期化为物的能力”8(5 1。交往的世界化和普遍性带来的不是人的主体性解放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物欲的膨胀与人的深度“物化”,这同时也给全球发展与交往带来了许多冲突和灾难。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把“人的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强调人是交往关系中的主体,深刻揭露了物为主体的片面性和异已性,追求的是更加公正、平等、合理、美好的交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23、和,是其自身及其自身交往关系的主体,是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物是主体的根本超越。资本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是由人的实践作用的,因此,资本终究是受人支配的。通过交往行为实现“人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目的。要实现人的发展必然要摆脱物的诱导,摆脱资本的控制,从而实现人类交往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逻辑旨归,实现交往主体间自由自觉自愿、平等互惠的理性交往模式。2.交往本质从“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遵从“资本逻辑”的交往秩序,即思考如何利用自然、开发资源才能获得更多财富;如何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移到对物的欲求上才能卖
24、出更多商品,赚取更多利润;如何隐蔽地、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才能使资本不断实现增殖。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交往的实质是资本对利润无止境地追逐,是资产阶级无节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不计代价地污染环境,直至后来利用自身积累的资本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的、污染性大的产业,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获取更多财富;在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中,资本把人困于物化的世界中,人们比以往任何社会都热衷于拥有物、占有物,又与以往社会对物的占有目的存在根本区别。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物的占有是为了获得物的使用价值;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物的占有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崇拜其背后的符号价值
25、和资本利益以及物象征的社会财富、地位和名誉。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资本家处于欧晓静,王艳:中国式现代化对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9交往的主体地位,工人阶级从属于交往的客体地位,其交往过程从来就不平等和不对称。资本家利用资本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必须依靠出卖自已的劳动力才能获得生存资料,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加强劳动强度,把必要劳动时间降至最低,把剩余劳动时间延至最长,以使剩余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与工人的交往模式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交往模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交往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是公正、平等、理性的交往模式,遵从“人本逻辑”,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彰显人
26、在交往关系中的主体性和文明性,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交往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积极倡导国与国之间真诚交往、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不以哪一个国家哪一极为中心,也不以某一国文化为世界的中心文化,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对于国际性事务,彼此协商、互相沟通,交往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互相尊重,皆为交往关系中的主体。在国家内部的交往中,将“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主体,遵从人的逻辑,尊重人的发展,把人从物化的、剥削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从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交往秩序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
27、只能以解放交往而不是束缚交往为根本路径,世界历史变革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破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对人类交往造成的各种束缚,从而把人从资本主义的交往异化之中解放出来”(P24)。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交往关系立足于“人本逻辑”,是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交往关系的驾驭和超越。四、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交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历史继承和时代创新,它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基础和逻辑旨归具有内在的、连贯的同构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时代价值的直接体现,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人本逻辑为根本遵循,是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平等互助的交往
28、关系。10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为其制订方向的,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之开辟道路的”【1 0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内在对抗性的产物,蕴含着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关系的否定之否定,在人与自然的交往维度,其所倡导的交往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能够有效克服资本逻辑引发的人与自然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异化关系,有效阻止资本逐利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处理人与自然交往关系时,和谐共生的交往关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关系,即在人与自然
29、的关系上,做到发展与保护统筹兼顾,既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它把创新高效和节能环保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其实质是一种绿色发展方式,是一种绿色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绿色发展方式在本质上就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自觉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人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之中,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分离的两条“赛道”,而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体两面。2.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交往关系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与被物化交往关系的批判与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
30、调发展同频共振。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而社会的进步也要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第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都重视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源头一一马克思主义历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的发展也包括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两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他
31、认为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1 2(3 3)。邓小平同志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3 1(P16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1 4 。在实践维度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重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采取多种举措发展文化教
32、育艺术等事业,开拓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创造多元多样的文化产品,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3.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倡导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交往关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理念和要求既有相同的层面又有存在根本区别。其相同点在于均提倡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彰显与发挥;不同点在于西方现代化彰显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凸显的是人的交互式主体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主要是以自我需求为内在动力,将他人看成是客体和工具,以期获得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这种主体性推崇的交往方式主要以个体为中心,只
33、注重个体利益,忽视甚至牺牲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因此,这种自我主体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非平等关系,进而催生出西方现代化的交往异化和危机。而交互式主体性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彼此实现,在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既有自我又有他者,自我和他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交往方式。这种主体性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倡导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人本逻辑”的交往形式和交往秩序。在交往内容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本逻辑”为交往的终2023年第3 期2023年第3 期极旨归,尊重多元多样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等,包容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尊重交往主体的地位,确保交往主体的平等性。在交往主旨方面
34、,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共同发展”和“平等互助”作为自我和他者之间必须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从而建构起符合人类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理性交往。五、余论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内容,无论什么类型的国家都需要交往,但其交往的本质却有天壤之别。“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秩序,扮演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1 5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关系以资本增殖为出发点,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演化为一种畸形的、异化的交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关系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注“现实的人”的物质利益,关照“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关心“现实的人”发展本能,
35、以期实现“自由的人”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坚持以“人本逻辑”为价值旨归,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人类命运的全局出发,以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平等互助的交往关系,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建构一种公平、正义、合理的交往秩序,它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模式存在根本区别,是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交往秩序的批判和超越。欧晓静,王艳:中国式现代化对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代哲学,2 0 0 7,(5).6穆艳杰,胡建东.从主体际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一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解读 J.理论探讨,2021,(2).7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M.王伟,等.北京:华
36、夏出版社,1989.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 MI.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9王海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当代阐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6.10吴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哲学研究,2 0 1 9,(7).11李建华,刘畅.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特性 .思想理论教育,2023,(2).12毛泽东选集:第5 卷 MI.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6.13胡锦涛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6.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http:/ .中国社会科学,2 0 2 0,(4).(责任编辑张娅)11参考文献1列宁短篇哲学著作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4李瑞德.数字拜物教的生成逻辑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16.5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一马克思詹姆斯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