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给予是快乐的
四年级语文组 谢婷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难点】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1、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使人间充满温暖。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关于爱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注意:给是个多音字。
3、根据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根据初读,指名回答本篇故事的主人公。(板书:小男孩和保罗)
(2)根据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出示自学要求:
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汇报。
(一)品读第一次“意外”
1、小组合作交流,男孩使保罗第一次意外的两个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保罗想到的是索取,男孩想到的是给予,是保罗感到吃惊,体现出男孩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优秀品质。
(板书: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吃惊)
3、指导朗读。
(二)品读第二次“意外”
过渡: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1、小组合作交流,男孩使保罗第二次意外的两个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出示插图,轻音乐伴奏))
(板书: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保罗一而再误会男孩,却一次更比一次震撼。不是他太平凡,而是眼前的这个男孩太无私了。此刻他的眼睛——湿润了(出示课件:“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此时此刻,同学们,明白保罗为什么湿润的原因了吗?
2、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感受到了快乐?
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
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
保罗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男孩弟弟因为( )而感到快乐。
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帮助别人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呢?
我曾因( )感到快乐。
六、阅读链接
高尔基 《给,永远比拿愉快》
七、结束
以一首小诗歌作为本堂课的结束,与大家共勉。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 保罗
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吃惊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湿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