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高中 高一语文限时练第 周 答案
1、
2、
(1)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A给1分。选BC不给分。
(A项不严密,放弃“日本安逸的生活”与原文也有出入。B项这一段生活所表现的是苏步青的坚毅品质。C项从文中看不出“很多学生成了著名的数学家”,“熊全志是数学家”等信息。)
(2)①教学认真,即使是自己教了几十年的微分几何,他也认真备课、认真授课。
②守时,冒着大雨,准时参加复旦科学研讨班的活动。
(答出一点给3分)
(3)①作为世界级的数学家:首创微分几何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的空白。因 “苏氏定理”“苏氏曲线”“苏氏锥面”等成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作为数学教育家:他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严谨教学,授课娓娓动听,饶有风趣。
③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感情丰富,一生与诗结缘。他的诗歌既关心国家命运又重亲情友谊。
④他是一位充满爱国之心的学者: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漫长人生历程中以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为精神支柱。(一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的严谨。
①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熊全志的痛骂。
②对自己要求更严。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非常守时,冒着大雨准时参加研讨活动。
③正因为他的严谨,才可以在数学专业领域取得斐然的成绩。
观点二: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的爱国。
①漫长人生历程中以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为精神支柱,是他成功的动力。
②祖国处于军阀混战时,他毅然回国,投身于浙大数学系的创办。
③在抗战时期,条件恶劣,他依然坚持数学教学。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给2分,能从文中找到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从“原因”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展开,给4分,能结合自己的体验给2分。)
答案:
(1)写出作者想象中将友人在沿途问路时一种不安的心情,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难舍之情,突出两人的深厚友谊。
(2)①对仗工整。后句的“共”照应前句的“同”,既写出两人心情的凄苦,也写出了两人情义之深厚。②以实写虚。将无形的心情写成了漂泊之物,使人在天涯的沦落之情更加形象、生动。
解析:
(1)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顺着题目的意思去理解一下“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怎样表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的,可以抓住两个词:“送送”和“遑遑”。“送送”表明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遑遑”即是“惶惶”,因友人要离去了,所以心中惶惶不安,这就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2)这里可作要点式鉴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完成即可。内容可从写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感情来考虑,形式则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作品鉴赏
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
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曾说过:“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
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
《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
三
15.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6.①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②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③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④略
55.选A。
B项“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C项“高山流水”指知音或知己,比喻高妙的乐曲。D项“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此处应为“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2解析 A.“引发……结果发生”句式杂糅。B.语序不当,“倡导人们”应移于“在饭店就餐时”前,“倡导人们讲究勤俭节约粮食”句式杂糅。C.表意不明,自己是林书豪还是科比。
答案 D
解析 根据已给句中的“有了……有了……有了……就足够了吗”,可以判断下面句中
应搭配“还要有”,所以排除C、D两项;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此才符合正常的逻辑
顺序,⑤应在④之前,所以排除A项。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