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鼻针疗法2.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110943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针疗法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鼻针疗法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鼻针疗法 第一节 主要刺激区   鼻穴均位于鼻部三条线上,分述如下。   一、第一穴线:亦称鼻正中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尖端。共分布10个穴位,除卵巢穴为双侧穴外,皆为单穴。   1、头面:或称头脑、首面、上焦。   【定位】额部正中,即眉间正中至前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   2、咽喉   【定位】头面穴和肺穴连线的中点。   3、肺   【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4、心   【定位】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5、肝   【定位】鼻梁最高点的下方,两颧连线与鼻正中线的交叉点,即心穴与脾穴连线的中点。   6、脾   【定位】当鼻端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7、肾   【定位】脾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8、外生殖器   【定位】在鼻尖端上,相当于素1穴。   9、睾丸或卵巢   【定位】鼻尖两侧,鼻翼内缘。   二、第二穴线:起于与肝穴相平处,紧靠鼻梁骨两侧,止于鼻翼下端尽处。左右各一条,每条5个穴位,两侧共10穴。   1、胆   【定位】目内眦下方,肝穴的外侧。   2、胃   【定位】胆穴的下方,脾穴之外侧。   3、小肠   【定位】鼻翼的上三分之一处,胃穴的下方。   4、大肠   【定位】鼻翼的正中处,小肠穴的下方。   5、膀胱   【定位】鼻翼壁尽处,大肠穴的下方。   三、第三穴线:起于眉内侧端,下行于第二条穴线外方1~2分处,至鼻尽处为止。左右呈对称性各一条,每条线上9个穴位,两侧共18穴。   1、耳   【定位】眉的内侧端。   2、胸   【定位】眉棱骨之下方,目窝内。   3、乳   【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上方,胸穴的下方。   4、项背   【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下主,乳穴的下方。   5、腰脊   【定位】颧骨的内侧,与肝点平齐。   6、上肢   【定位】在鼻端准头上缘水平,与脾穴平齐,在腰脊穴的下方。   7、胯股   【定位】鼻翼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8、膝胫   【定位】鼻翼中点外侧,鼻唇沟上,胯股穴的下方。9、足趾   【定位】膝胫穴的下方,与膀胱穴平齐。 鼻穴是按人体的脏腑、器官或部位命名的。相应的鼻穴主要治疗相应脏器部位的病损,故每一鼻穴的主治,读者可从穴名中推演出,这里不再赘述。   四、适应症   鼻针的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总结,就目前了解的,鼻针疗法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用以作为针刺麻醉的方法之一及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另外对神经衰弱、泄泻、呃逆、胃神经官能症、遗尿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二节 穴十九点: 鼻好象一个人的整体,面朝里,背向外,盘腿坐在面部中央一样。其穴位的分布则根据背坐的人体各部而划分,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神志点则恰当于人的腰俞附近,腰俞属于督脉之第二号穴位,上通于脑,督脉是诸阳经的总纲,有振奋阳经的作用,也有调整阴经的功能,亦颇合理。 鼻针的穴,称为点。因为有一穴一点、两点、三点的,所以不叫穴而叫做点。每穴几点,不是完全相同,因此称为九穴十九点。穴位的位置及其作用如下。 1、降压上下两点 上点即印堂穴,下点即素髎穴(此两点为原有的穴位)。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并可解除头昏目胀、两太阳痛、视力模糊、心悸亢进等症,亦能使低血压上升。 2、颈点 在鼻骨上端的两侧各一点,凡属鼻针穴必须在鼻子的范围以内。对颈项痛、肩背痛以及扭伤所致的斜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 3、肩点 相当于额骨鼻突之中段(泪骨之鼻侧),左右各一点。对肩胛痛、肘、腕关节间以及上肢软组织酸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4、肘点 相当于上额骨鼻突之下段(鼻翼外上一厘米),左右各一点。治疗作用同肩点。 5、腰三点 相当于鼻骨下端之中央一点,鼻翼上方左右各一点。对腰痛、腰酸有显著效果。 6、胃肠三点 相当于鼻尖上1.5厘米处,中央一点,鼻翼内侧上左右各一点。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等,能使疼痛迅速缓解或消失。 7、阑尾点 相当于鼻翼外侧中段,左右各一点。对急慢性阑尾炎有消炎止痛作用。 8、膝点 相当于鼻翼下左右各一点。对臀部及下肢关节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9、神志点 相当于鼻尖上0.5厘米处中央.适用于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所引起的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 作用:止痛、镇静、消炎、解痉。 适应症: 高血压、颈项痛、肩背痛、上肢关节及软组织痛、腰痛腰酸、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慢性阑尾炎、臀及下肢关节痛、神经衰弱等。 第三节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鼻针疗法取穴有两种。   (一)根据受病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肝病取肝穴,腰扭伤取腰脊穴等。   (二)依照中医学理论选取穴位。如失眠、健忘、心悸,可按“心藏神”学说取心穴。   二、配方法   和眼针疗法类似,可以将用单一穴法选出不的穴位组合成方;亦可把用上述二种取穴法所选的穴位进行配方。 三、针法 确定穴位,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穴处附近平均用力点压,出现小坑处是穴。或用经络测定仪找穴。 找准穴位,用32号5分针。降压上、下两点,均用45度角斜刺,针尖向上。其余十七点一概直刺,不可穿透鼻软骨,必须扎在鼻子上。 第四节 操作方法   一、针具:多用30~32号0.5寸长之不锈钢毫针。   二、进针法:常规消毒后,以轻捷的手法,迅速捻转刺入穴位。因鼻穴针刺时较易引起疼痛,故手法务求熟练。针刺入后,先直立刺至皮下,然后根据穴位所在位置进行斜刺或透刺。一般而言,正中穴线宜直刺;第二穴线的穴位,应向第三穴线方向斜刺;第三穴线的位穴,须沿鼻唇沟向下斜刺。有些穴位,对针刺方向也有一定要求,如睾丸(或卵巢)穴,应向膀胱穴方向刺;耳穴,宜向心穴方向刺;胸穴,须向乳穴方向刺等。值得一提的是,鼻部肌肉菲薄,感觉敏锐,进针后容易出现针感。所以不要刺之过深,以不刺及软骨为标准。   三、行针法:鼻针行针手法以捻转法为主,分轻、重两种。轻者,捻至患者有轻度的酸、胀感即可;重者,病人往往有强烈的酸、麻、胀、痛、流泪、打喷嚏等现象。应据症情和病人体质而施行。四、留针法:鼻针每次留针10~2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捻转手法运针1次。   鼻针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1周左右。 第五节 注意事项   1、鼻针刺激较强烈,应预先作好解释,对初诊或惧针的患者,宜采用卧位,以防晕针。   2、鼻部肌肉较薄,选用针具不宜过长。   3、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鼻部有瘢痕或病灶时,应尽量避开。或改用其他穴位刺激法。 4、刺入后有强烈的酸麻痛复合感觉,尤其是在行针时间,病人难以忍受,流泪,打喷嚏,则效果更佳。 5、针后无任何感觉的叫做不得气,效果不明显,应该将针拔出1/2,改方向探索穴位。 6、留针时间,由5分钟到1小时,以症状消失为度。留针时间,每隔5分钟,轻轻的用平补平泻手法一次,针的旋转角度,不得超过15度。 7、也有调整后仍不得气的,这是因为经络感觉迟钝,或者是顽固的慢性病。不宜连续反复调整,因刺激力强,病人有痛苦,要适可而止。针刺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