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12 制流和分压电路
一般说来,要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变化都使用变阻器,尤其是电位器 (或滑线式变阻器),它可以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连续地变化,几乎在所有的电子仪器中都有应用。因此,对于电位器在电路中的不同接法和特点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充分地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另外,如何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电位器(滑线式变阻器)的参数(阻值和额定电流)是一个重要问题。选择得当,仪器(实验)工作就稳定、精确和顺利;选择不当,仪器(实验)就不稳定、粗糙、甚至烧坏仪器。
[实验重点]
1.学习使用变阻器组成制流,分压电路,了解两种电路的特点;
2.测量不同负载电阻对分压电路分压比的影响,了解如何根据电路调控要求选择变阻器。
[实验原理]
从研究电路的角度来看,一个实验电路一般可分为电源、控制电路和测量电路三部分。测量电路是事先根据实验方法确定好的,例如:要用比较法校准某一电流表,先要选好一个标准电流表,使它和待校表串联,这就是测量电路。测量电路既已确定,总是可以把它抽象地用一个电阻RZ来代替,称为负载。根据负载所要求的电压U和电流I,就可以选定电源。一般电学实验对电源并不苛求,只要选择电源的端电压U0略大于U,额定电流大于I即可。
负载和电源都确定后,就可以安排控制电路,使负载能获得所需求的各个不同的电压和电流。一般来说,控制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都可以用电位器(或滑线式变阻器)来实现。控制电路有制流和分压两种最基本的接法。两种接法的性能和特点可由:特性曲线、调节范围、细调程度来表征。
1.制流电路
(1)制流特性曲线
RZ
R0
A
C
B
E
K
A
R2
R1
U0
图 1 制流电路
如图1所示,这时负载RZ的电流,当C移至A端时,负载上的电流最大,。引进参数,x为在变阻器上的相对位置,k称为电路特征系数,则有
(1)
0
1
x
I/Imax
1
k=10
k=2
k=1
k=0.5
k=0.1
k=0.02
图 2 制流特性曲线
对于不同的k值,x与I/Imax的关系如图2 所示,这即为制流特性曲线。
由制流特性曲线可知;
1) 负载电阻RZ上通过的电流不可能为零;
2) k越大,调节范围越小,但线性程度越好;
3) 对k≥1,调节的线性比较好,调节范围适中;
4) 对k很小,电流调节范围很大,但线性程度很差,当x接近1时电流变化很大,这种情况称为细调程度不够。
(2) 调节范围
当滑线变阻器(电位器)滑动端C移至B端时,负载上的电流最小,引进参数x和k后,则有,所以制流电路的电流调节范围为:。
(3)细调程度
负载上电流的变化是靠变阻器滑动端的移动来实现的,对于滑线变阻器,即使很细心地移动滑动接头,位移也至少是电阻绕线的一圈。若绕线一圈的电阻值为DR0,那么控制电路阻值的变化至少也是DR0,,这样负载上的电流最小改变量(DI)min也必然同时受到限制。对于其它变阻器也同样存在上述限制。由式(1)微分可得
(2)
由此可见,当k值较大或x值较小时,(DI)min较小,控制电路就能够较精确地改变负载上的电流;当k值较小或x值较大时,(DI)min较大,细调能力下降。
2.分压电路
RZ
R1
A
B
E
C
K
V
U0
R0
R2
(1)分压特性
如图3所示,负载RZ两端的电压U为
(3)
与制流电路的讨论一样,引进电路参数
图 3 分压电路
0
1
x
U/Umax
1
k>10
k=1
k=0.1
k=0.01
可得
(4)
对于不同的k值(即不同的负载),x与U/Umax的关系如图4所示,这即为分压特性曲线,由分压特性曲线可知:
图 4 分压特性曲线
1)若要使电压U在0到U0(Umax)整个范围内均匀变化,则取k>1比较合适,因此要求选用的变阻器R0小于负载电阻RZ。
2)0.01≤ k ≤0.1 的曲线的突出部分,可用在自动控制中对临界点做出灵敏的反应。
3) 用电位器或滑线变阻器组成分压电路时,变阻器的额定电流必须大于电路的最大总电流。
4) 若电源的端电压U0远大于负载所要求的电压范围U,例如:U0=2V,但U只要求在0~0.2V范围内均匀调节,这时可取k ≤0.05,即选用R0≥20RZ,但调节时要小心,以免当x接近1时,电流过大,烧坏负载。
(2) 调节范围
调节范围和变阻器阻值无关,Umin=0,Umax=U0。
(3)细调程度
可分三种情况考虑:
1)k»1(即RZ»R0)时,U≈xU0,ΔU = U0Δx,即U的最小改变量为:
(ΔU)min = U0Δx (5)
由此可见,当电路元件选定之后,在整个变阻器的调节范围内,细调程度处处都是相同的。如图4中k>10的曲线)
2)k≪1(即RZ≪R0)时,,所以
(6)
可见,当x值较小时,(ΔU)min较小,控制电路也能够较精细地改变负载的电流;当x值较大时,(ΔU)min较大,细调能力下降。
3)k≈1时,计算式较复杂,由图4可以看出,其细调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3.安排控制电路的一般方法
一般在安排控制电路时,并不一定要求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案。只要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设计出既安全又省电,且能满足实验要求的电路就可以了。最初设计时一般也不必做复杂的计算,可以边实验边改进。先根据负载的电阻所要求调节的范围,确定电源电压,然后综合比较一下选择是采用分压还是制流。确定了R0之后,估计一下细调程度是否足够,然后做一些初步试验,看看在整个范围内细调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则可以加接变阻器,分段逐级细调,分段逐级细调如图5和图6所示。
E
K
V
RZ
主控
细调
RZ
E
K
A
主控
细调
图 5 制流细调电路
图 6 分压细调电路
设计举例
例(1) 试为测量某元件的伏安特性设计控制电路.已知元件的阻值RZ<50Ω.要求测量范围为0.01A到0.1A.
解:负载要求的电压为0.1×50=5V,故采用电压为6V,额定电流>0.1A的电源,实际用1号干电池组或实验室一般的稳压电源都可以.
考虑到负载电阻RZ较小,若采用分压,R0值更小,浪费的电能较大,不如采用制流.由Imin=0.01A,E=6V,RZ=50Ω,根据式可算得R0≈600Ω,故挑选变阻器应略大于600Ω,这样的变阻器额定电流都大于0.1A,安全不成问题.
按电路做实验,可能发觉细调程度不够,于是加接细调,最后电路见图7.
6V
K
600Ω
60Ω
50Ω
mA
V
图 7
16V
K
600Ω
60Ω
1500Ω
图 8
例 (2) 为校准伏特表安排控制电路.已知负载电阻(待校表与标准表内阻的并联值)R=1500Ω,伏特表量程为15V,等分100格.
解:负载要求最高电压为15V,电流很小,选用16V的稳压电源或大于15V的干电池组都行.
由于负载电阻和调节范围都比较大,宜采用分压电路,根据前面讨论,当k>1时, 调节电压U在0到U0(Umax)整个范围内变化均匀.所以选k=2左右,即R0≈(1/2 )RZ,选用600Ω左右的变阻器,使用这种变阻器其额定电流为零点几安培,根据计算得实际通过的电流约为0.03A,肯定安全.
由于表面有100个分格,要求调准到1格的1/10,从实验的经验可知,要使变阻器活动接头位移为全长的千分之一是很免勉强的,加一级细调则方便得多,故最后电路设计如图8所示.
[实验内容] 书57~58页。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