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器材:
显微镜(J2702)、装片或切片,擦镜纸、纱布。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备。
2.取镜和安放。
⑴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⑵安放:把显微镜轻轻地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离实验桌边缘7厘米处。
⑶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高,安装好物镜和目镜
3.对光。
⑴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镜端与孔保持2厘米距离)。
⑵转动遮光器,使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⑶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到目镜里看到白亮的视野(图3-3)。
4.观察:
⑴安放装片。把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有标本的一面向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
⑵下降镜筒。侧目注视物镜头,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直到物镜头接近装片为止
⑶上升镜筒。左眼注视目镜内,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从目镜内看清物像为止。再轻微来回转动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5.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装片取下放回原处。
⑵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使两物镜偏到通光孔两侧,再把镜筒降低到最低位置最后把显微镜装进镜箱,送回原处。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显微镜镜头,切勿用手触摸镜头里的透镜。必要时,只能用专门擦镜纸擦拭镜头。
2.保护载物台清洁,不要让装片上水液或染液接触载物台。一般也不要将显微镜后倾。
3.对光时,反光镜不可对直射强光。
4.不要随意迅速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以免损坏镜内部齿轮。观察时一定先用粗焦螺旋慢慢调节,待看清物像后,再用细准焦螺旋微调。镜筒下降时,要侧目注视物镜头,以免物镜头与玻片相挤压。
5.从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上标本移动方向与视野里像移动方向相反。
实验二 临时装片的制作、观察植物细胞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3.练习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器材、药品
洋葱鳞茎、镊子、刀片、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清水、稀释的碘酒(或红墨水)、滴管、纱布、吸水纸、 显微镜(J2702)。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药品是否完备。
2.擦试玻片。擦拭时,用右手拿好洁净的纱布。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载玻片(或盖玻片)的边缘,将其夹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的两层纱布间轻轻擦试,使其表面不留任何污迹或纱纤维
3.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⑴制片。
①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从洋葱鳞茎上取下一片鳞片,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内表皮上轻轻划出 2-5平方毫米的小方格,然后用镊子将一小方格上表皮撕下,将其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用镊子褌
实验十八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
2.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二、实验器材、药品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或曲霉,显微镜(J2702) 放大镜(J2706),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管(J6273)、镊子(6405)、稀释的碘酒、吸水纸、纱布、白纸。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
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酵母菌为无色,卵形的单细胞生物。
⑶在载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进行染色。
⑷进一步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⑸在视野中仔细寻找,可以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 1~2个或更多的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生殖,画一个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注出芽体。
3.观察青霉或曲霉。
⑴取一快长有青霉的桔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到白色的绒毛,即直立菌丝,青霉直立菌丝顶端有成串的青绿色孢子,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有成串的黄色、橙红色或黑色孢子。
⑵用解剖针挑取一点带有孢子的青霉或曲霉菌丝、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制成临时装片,用低倍镜观察。
⑶观察到青霉或曲霉的菌丝无色,有横隔、把菌丝分成许多细胞,青霉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分枝,分枝末端有成串的青绿色孢子,曲霉直立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其表面生有放射状成串排列的孢子。
4.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显微镜外表擦干净,复原。
⑵把载玻片、盖玻片等清洗干净。
⑶把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挑取青霉或曲霉制作临时装片时,如果挑取深色部分只能观察到大量有色的孢子;而如果挑取白色部分只能观察到大量无色的菌丝,只有挑取少量颜色较浅的有色部分,既能看到无色菌丝,又能看到直立菌丝顶端的成串孢子。
实验十九 观察水螅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观察水螅形态结构。
2.学会观察水螅捕食的情况和对刺激的反应。
3.练习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器材
有芽体和没有芽体的活水螅,水螅的纵面切片(J4308、 4309)、水蚤、培养皿(J6254)、滴管(J6273)、放大镜 ( J 2706)、解剖针、显微镜(J2702)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观察水螅的体形。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活水螅,可以看到水螅呈圆柱形,长约1厘米,它的一端附着在物体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围有6~10条触手,有的长有几个芽体。
3.观察水螅对刺激的反应(图3-44)
⑴用解剖针轻轻地接触水螅触手,触手会缠绕解剖针。
⑵用解剖针适当用力地触动水螅时,水螅全身会缩成一团。
3.观察水螅的捕食情况。用吸管 图3-44 吸几只活水蚤,放在水螅周围的水里,当水蚤碰到水螅的触手时,触手会迅速缠绕住水蚤,在几条触手的协助下,把水蚤送入口中。
5.观察水螅的结构(图3-45)。
⑴用低倍镜观察水螅切面切片,可以看到, 水螅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两层细胞构成, 两个胚层之间有中胶层。
⑵水螅的外胚层细胞排列紧密,有刺细胞,内胚层细胞呈长方形, 有能分泌消化液的细胞和吞包食物颗粒的细胞。
⑶体壁围成的空腔是消化腔与口相通。
⑷有时可以在外胚层上观察到卵圆形的突起,这是卵巢,还有圆锥形的突起,这是精巢。
6.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显微镜外表擦干净,复原,
⑵把实验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⑴观察活水螅时,室内要保持安静,动作要轻,避免挪动培养皿,震动桌面等,防止水螅受到刺激后身体缩成一团,影响实验的进行。
⑵观察水螅对刺激的反应时,要在喂水蚤前进行。用解剖针刺激水螅时,不要用针尖刺激水螅身体,以免水螅受伤。
实验二十 观察蚯蚓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学会观察蚯蚓的运动。
3.学会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二、实验器材、药品
活蚯蚓、玻璃板、粗糙的纸(如马粪纸等)、棉球、醋、手电筒、清水、解剖盘(J2710)。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观察体形,体节和环带。
⑴观察体型、体节和环带。
为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观察蚯蚓的体形圆柱形;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偏向身体前端的部位有一粗大的环带,颜色较浅。
⑵区别身体的前后端和背腹面。离环带近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身体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
⑶感觉刚毛的存在。用湿手轻轻地来回触摸蚯蚓身体腹面的皮肤,有粗糙的觉,因为它的每个体节上生有一圈刚毛。
⑷观察蚯蚓的体表,可以看到有一层粘液,经常保持其体表湿润。
3.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
(1) 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可以看到身体依次收缩和伸长,产生波浪的向前蠕动。把耳朵凑近,可以听到运动时毛与纸的摩擦声,说明刚毛与运动的关系。
(2)把蚯蚓移到光滑的玻璃板上, 观察到蚯蚓的身体仍依缩和伸长,并变粗变细,却不能前进,这是因为刚毛无法支撑和固定身体。
4.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⑴对触觉剌激的反应。把蚯蚓放回解剖盘中,待它缓缓运动后,用手指轻轻触动它的前部,前部会立刻缩回,再轻轻触动后部,蚯蚓会向前收缩或加快向前运动。蚯蚓后部的触觉比前部灵敏。
⑵对酸性化学物质刺激的反应,把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前端附近,蚯蚓会作出逃避反应,把棉球放在身体后端附近,则反应不明显,再用棉球触及蚯蚓的体壁,会引起身体的扭动卷曲。
⑶对光线刺激的反应,用手电筒光分别照射蚯蚓的前端,后端和中部,蚯蚓会作出逃避反应,而且身体前部对光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
5.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蚯蚓放回原处。
⑵把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活蚯蚓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浸过水棉球轻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因为蚯蚓是通过湿润的体表来 成呼吸作用的。
2.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蚯蚓并可使实验的效果明显。
实验二十一 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外形特征。
2.以河蚌、蜗牛或当地常见的一种软休动物为代表,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应激性等。 二、实验器材
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活的河蚌或蜗牛、玻璃缸、玻璃板、沙土、清水、温水(50C°左右)。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
⑴知道这些软体动物的名称。
⑵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 如有没有贝壳、外套膜、斧足或腹足等,贝壳呈什么形状,有几片。
3.观察河蚌。
⑴观察河蚌的外形。
①身体表面有两片近似随圆形的贝壳。
②把河蚌放在50C°的温水中,不久,两片贝壳逐渐张开,观察它的外套膜和斧足。
⑵观察河蚌的应激性。当河蚌在自然状态下贝壳张开时,用铅笔碰触贝壳,会看到贝壳立刻紧闭。
⑶观察河蚌的运动。把活河蚌放入灌满清水,底部铺有厚厚的沙土的玻璃皿中。静置一段时间,会观察到河蚌伸出斧足,挖掘泥沙并钻入沙中的情形。
4.观察蜗牛。
⑴观察蜗牛的外形。
①表面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
②头部有两对触角,前端一对较短,后面一对较长,后面一对触角的顶端有眼。
③腹足很发达。
⑵观察蜗牛的运动。
①用手触摸蜗牛的腹足,感觉很粘滑。
②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
③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留下一条粘液的痕迹,因为腹足上有足腺,能分泌粘液。
④试着把蜗牛从玻璃板上拿走,感到很费力,因为它依靠粘液牢牢地粘在玻璃板上。
⑤把玻璃板直立起来,看到正在爬行的蜗牛并不会跌落下来。
⑶观察蜗牛的应激性。
①用铅笔或手指触摸触角的末端, 触角会迅速缩回。
②把蜗牛放在暗处,等它的头部从贝壳中伸出来后,用灯光照射它,看到头部立刻缩回贝壳内。
5.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实验材料放;回原处。⑵把玻璃板洗净擦干。 ⑶把用具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1.促进河蚌张开贝壳时,应把它放在50C °左右的温水中,否则水温过低,贝壳不易自动张开;水温过高,会使河蚌烫伤或失却知觉,不利于观察。2.观察河蚌和蜗牛的应激性和运动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观察。
实验二十二 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采取和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多种昆虫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器材
捕虫网(J8252)、毒瓶(J8258)、采集臬(袋)(J8257)、镊子(J6405)、三角纸色、纸筒、昆虫针(或大头针)、 展翅板 (J8251)、竹夹。 三、实验步骤
1.检查用具是否齐全完好。
2.昆虫标本的采集。
⑴网捕。采集飞翔在空中的昆虫,用捕虫网兜捕。使用捕虫 网时,将网口正对昆虫,迎头一兜,待虫入网后,迅速扭转网口, 使网底翻叠到网口上方
⑵处死。将捕获的昆虫小心移入毒瓶里杀死。如果是蜂类,应用竹夹夹取,以免被螫伤。
⑶保存。把毒死的昆虫分别装入纸筒或三角袋里,纸筒或纸袋的外面要写明昆虫名称、采集时间、地点、采集者姓名、然后放入采集袋中
⑷采集的昆虫如果是鳞翅目(如蝶、蛾)为防止鳞翅及其上面的鳞片脱落,要先放入三角纸包里,再连同纸包一起放入毒瓶里毒杀。
3.昆虫标本的制作。
采回的昆虫应及时制作标本。
⑴针插
①针插部位要准确。鳞翅目昆虫应插在中胸正中央;膜翅目昆虫(如蜂、蚁等)应插在胸中央偏右一些,鞘翅目昆虫(如蝗虫、蟋蟀)要插在前基部上方的右侧。②下针方向一定要与虫体相垂直,虫体上方留针长的1/5左右。
⑵展翅。
①蝶类、蛾类和蜻蜓等标本,要用展翅板把翅展平。
②用针把昆虫固定在展翅板中央的木条上。
③把翅展平,使四翅对称。用纸条压在两对翅上,纸条两端用针固定。
④用镊子整理好触角和足,使标本体态自然、美观、完整。
⑤放阴凉处风干。
3.保祱 玻璃棒、胶头滴管、PH试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待区别的三种溶液。 三 实验步骤
方法一:取三支试管,分别倒入少量的上述三种溶液。然后用三根洁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这三支试管中的溶液与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接触,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半分钟内,试纸变红的是盐酸;试纸变蓝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试纸颜色不变的是氯化钠溶液。
方法二:向上述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1~2 滴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的为盐酸;显蓝色的为氢氧化钠溶液;仍显紫色的为氯化钠溶液。
方法三:另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待区别的三种溶液。分别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 显红色的为氢氧化钠溶液。用清净的胶头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 分别向另外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分别振荡两支试管后, 显红色的为氯化钠溶液,变为无色的为盐酸。
实验二十八 鉴定骨的成份
一、实验目的
学会探究骨的化学成分,认识骨的物理性质。 二、实验器材、药品
大鱼的肋骨或小动物的长骨、镊子(J6405)、酒精灯(J6201)、试管(J6102)、15%的稀盐酸、清水、火柴、烧杯(J6123)。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骨的煅烧。
⑴用镊子夹取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
⑵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由黑变灰白时,移开酒精灯。
⑶轻轻地敲打煅烧后的骨,骨就碎了,因为煅烧掉的是骨中的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说明骨含有的无机物使骨硬脆。
3.骨的脱钙
⑴将一根大鱼肋骨浸泡在试管里的15%稀盐酸中
⑵约15分钟后,用镊子夹住小骨,看它是否变软。
⑶骨变柔软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掉盐酸。
⑷将骨弯曲或打结,因为骨中的钙盐能溶解于盐酸,脱钙后的骨里只剩下有机物。说明骨含有机物使骨柔软。
4.整理实验器材。
四、注意事项1.要选取新鲜细长的小骨作实验材料。
2.实验时,不换换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的脱钙骨,以免被盐酸灼伤。
实验二十九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初步学会取血方法。 二、实验器材、药品
已染色的人血涂片(J4257)、脱脂棉、已消毒的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管(J6273)、0.9%的生理盐水、75%的酒精、显微镜(J2702)、纱布。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制作临时装片。
⑴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⑵取血。
①用蘸有75%酒精的脱脂棉,对操作者的双手和取血部位 (耳垂或指尖) 进行消毒。
②用已消毒好的针刺破取血部位的皮肤。
③挤出一滴血,用吸管吸血,滴 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伤口用脱脂棉压住止血。
⑶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将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临时装片。把制作的临时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边缘微暗,中央较亮的细胞,就是红细胞。
4.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⑴把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⑵在视野中找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比较它们在数目、大小、有无细胞核等方面的差异
5.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显微镜外表擦干净,复原。
⑵把载玻片,盖玻片等清洗干净。
⑶把所有的器材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1.取血部位应选耳垂尖端或左手无名指指端。
2.取血时,操作者的手及用具和取血部位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感染。
3.单个红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淡黄色,细胞中央部位较亮,这是由于红细胞的周缘较厚,中央较薄的圆饼形的缘故,不要误认它是细胞核。
实验三十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了解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二、实验器材
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J2702)、培养皿 ( J 6254)、棉花、清水。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包裹和安放小鱼。
⑴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露出尾部。
⑵把包好的小鱼放在培养皿中。
⑶展平尾鳍,贴在培养皿上。
3.观察。
⑴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尾鳍对准通光孔。
⑵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的流动(图3-68)。
⑶管径最细,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⑷血流速度快,向毛细血管方向流动,有明显搏动,血色鲜红的血管是小动脉。
⑸血流速度较慢,均匀,由毛细血管方向流来,血色暗红的血管是小静脉。
4.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实验材料放回原处。
⑵把显微镜外表擦干净,复原。 图3-68
⑶把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⑴包裹小鱼时动作要轻,速度要快, 防止小鱼死亡。
⑵观察时先找到红细胞单例通过的毛细血管, 再通过观察对比,分辨小动脉和小静脉。
⑶本实验可供观察的材料较多,如蝌蚪尾、蛙蹼、蛙的肠系膜等,但小鱼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实验用具和方法也简单。
实验三十一 观察小肠绒毛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实验器材
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一段、镊子(J6405)、解剖剪(J2709) 培养皿(J6254)、清水、放大镜(J2706)。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清洗和解剖小肠。
⑴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
⑵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3.用肉眼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图3-69)
⑴将小肠内表面朝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中。
⑵用眼观察可以看到一层绒状结构。
⑶用手指抚摸小肠内表面,感到粗糙不平。
4.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分散的绒毛状突起,每个突起就是一个小肠绒毛。
5.整理实验器材,把材料用具摆放整齐。 四、注意事项
1.小肠必须新鲜。
2.小肠内壁必须充分洗净。
3.观察小肠绒毛时,注意观察小肠纵、横断面的边缘,因为这里的小肠绒毛能随水的波动而晃动,观察时较清晰。
实验三十二 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实验器材、药品
干淀粉、唾液、大小烧杯(J6121、6123)、玻璃棒、三脚(J6102)、清水碘液、滴管(J6273)、温度计(J6071)、量筒(J6003)、天平(J0106)。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制备淀粉浆糊。
⑴取1克干定粉放入烧杯里,加入 100毫升清水,用玻璃棒调和均匀。
⑵把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图3-70)。 图3-70
⑶待浆糊冷却后备用。
3.取唾液。
⑴用凉开水漱口。
⑵略微张开口,用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将下唇搁在小烧杯口上,唾液便流入小烧杯中,约2 毫升即可。
4.将浆糊注入试管。
⑴取两支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
⑵向两支试管各注入2毫升浆糊。
5.向两支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唾液。
⑴向1号试管滴入2毫升清水,向2号试管滴入2毫升唾液。
⑵振荡两支试管。
6.将两支试管放在37°C水中恒温。
⑴在大烧杯中放入37°C左右温水和温度计。
⑵同时把两支试管放入烧杯中,约10分钟,大烧杯中温水要保持在37℃左右。
⑶同时取出试管、冷却。
7.加碘液,观察实验的反应现象。
⑴向冷却后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
⑵1号试管里的浆糊不变成蓝色, 说明试管里存在淀粉,因为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⑶2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蓝色, 说明试管里不含淀粉,因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8.整理实验器材。
⑴把试管、烧杯等清洗干净。
⑵把用具摆放整齐。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