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四课走向小康.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107141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走向小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四课走向小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 走向小康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走向小康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的目标以及“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的内容要求。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题阐释了学生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从而体会小康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解读小康”则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来源及其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本课和第五课是第六两课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了解,本课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从直观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的逻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 3.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重点、难点: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实现小康的意义、全面小康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朗诵或绘画展等形式的活动。(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 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 理解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导入:阅读教材P23-24:材料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 第四课 走向小康(板书) 一、感受小康(板书) 环节一:感受小康: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1.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 2.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板书) 二、解读小康(板书) 环节二:解读小康:“小康”到底指什么?请阅读教科书P26: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小康水平(板书):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如何呢?请阅读教材P27:进行思考归纳。 2.三步走的战略(板书) 3.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板书) 请阅读教材P27: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 4.全面小康:即更高水平的小康(板书) (1)时间:21世纪头20年。 (2)特点:与总体小康相比,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相统一的小康。 5.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 学生发言 听讲解 学生展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 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结 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 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什么是小康?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点? 如何理解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 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的 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 巩固提升,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 课后安排 1.完成练习册P? 2. 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名言;制作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 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 理解劳动致富、智慧致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多提问学生即是多搞设问式教学,从而到达教与学的互动性。 2、布置一定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