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2023年第二期特约专题一座甲秀楼半部贵阳史文/张顺清朝年间,法国摄影师拍摄的甲秀楼一座甲秀楼,半部贵阳史。甲秀楼底蕴深厚,文脉源远,于贵阳乃至贵州而言是文化地标,更是文脉象征,历4 0 0 余年傲然挺立于斯,是贵阳之幸,也是贵州之幸。今天,甲秀楼正如一位历经风霜雨雪、饱尝忧患苦楚的老人,诉说着文脉传承,见证着时代变迁,又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在续文脉中,培育文化自信,涵养城市精神。屡次建修:贵阳文脉因坚韧而绵延肇建以来,甲秀楼几毁几修、数易其名,楼貌也相继发生多次变化,至今有明确记载的建修就多达1 9 次,规模较大的有7 次,但在破立之间,也更显贵阳文脉的传承与坚韧。4 0 0 年来,甲
2、秀楼经历过风雨侵蚀、战乱摧残、浴火洗礼,虽然楼身曾遭损毁倾妃、楼貌几经更易,贵阳这座城市对文脉传承的坚守却始终如一,在屡毁屡建中不断进发出这块土地最光辉的精神内核,南明河的百折不挠,甲秀楼的文韵悠长,时刻激励着、指引着贵阳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豪迈征程。(一)江东之肇建0192023年第三期TeYueZhuanTi特约专题明万历二十五年(1 5 9 7),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1 5 9 9)偕巡按贵州御史应朝卿在南明河中钓矶上憩歇,感叹南明河“水中不淳,民无鱼矣”,应朝卿答日“堤津未备,潴泽奚?障而防之,亦其事也”,于是“相与鸠工,垒石拥阶”,并在“堤之中垒石作奋鳌状,题日鳌头矶,周遭环以石
3、壁,外复以柱础,台上建阁,中奉武曲、文昌”,于万历二十六年(1 5 9 8)基本完工,初建时仅为“两层亭”形制。有江东之鳌矶赋有序存世,叙写筑堤束水、肇建楼阁之事。(二)许崇德继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 5 9 9),江东之因指挥杨国柱征讨播州土司杨应龙败绩事“为民”,此时筑堤建阁尚有一些收尾工作,离任时“犹虑其无成”,特请明第八代镇沅侯顾大理代之完成,并嘱托“续发五百金贮府库,以终其事”。但“督役者侵渔怠玩,苟且塞责,而意见不同者或视为不急之务,遂而终止”,致使“上则渗漏,下则溃决,其势将至于不可收拾”。万历三十四年(1 6 0 6),百姓见此情景,推荐当地士绅许崇德、刘学易、薛彦卿等继建堤阁,
4、“增之续石桥五洞,宛如长虹驾汉矣;于未妥者,更之易楼阁三重,耸拔如华表捍门矣。”有马文卿江公堤碑记存世,详载许崇德继建堤阁之事。(三)朱燮元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 6 9 7)本贵州通志载“甲秀楼(明)天启元年毁于贼,总督朱燮元(1 5 6 6-1 6 3 8)重建,更名来风阁”南明永历十年(1 6 5 6)新建观音寺碑记载“贵阳城南,一水中分,峙其上者为来凤阁”,可知此时仍然延续“来凤阁”之名。据考证,楼阁损毁时间应有误,或为明天启二年(1 6 2 2)毁于“奢安之乱”,贵阳市志文物志记“(明)天启二年,楼毁于兵,后总督朱燮元重修,更名来凤阁”,应为经过密考证后予以更正。(四)田雯重修清康熙
5、三十六年(1 6 9 7)本贵州通志载“复毁,皇清康熙二十八年(1 6 8 9)巡抚田雯重建,仍旧名,有碑记”。在邹一桂(1 6 8 6 一1 7 7 4)山水观我图册涵碧潭描绘其于乾隆三年(1 7 3 8)所见田雯重修后的楼阁形貌为三层四檐歇山顶,且桥体下穿甲秀楼。“甲秀”之名亦始载于田雯重修甲秀楼碑记,将楼阁存废与科举人才风气并举共彰,日“人才风气之所关,其在斯乎,今日者,风气日挽,人才辈出,甲乙科名之盛,又于黔士之文章卜之,不尽系乎楼之完不完也”。历代记述重点也始由“培补气(水)”的堤阁转向培育人才风气的名楼,一楼内壁现存甲秀楼题咏碑刻均为此后所作也可佐证。(五)裴宗锡改建清乾隆四十一年
6、(1 7 7 6)裴宗锡(1 7 1 2 一1779)重游甲秀楼,深感甲秀楼“风雨剥蚀,楼已朽不可复登矣”,且“昔年规制过陋,非若岳阳、黄鹤楼之华瞻,堪垂久远也”,遂“商改建而焕新之”,“并于楼之中央北麓,构二亭,翼以扶栏,树以坊表”,并书楼额。有裴宗锡重修甲秀楼碑记存世。道光十二年(1 8 3 2)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甲秀赏秋描绘裴宗锡重修后的甲秀楼为三层八角尖顶,桥从旁而过。(六)庞鸿书重建庞鸿书(1 8 4 3 一1 9 1 1)重建甲秀楼志书未载、亦无碑记,仅见已故贵州文史巨璧李独清(1 9 0 9 一1985)先生1 9 8 1 年所撰甲秀楼建修考,日“宣0202023年第三期特约专题
7、统元年楼毁于火,巡抚庞鸿书重建,虽然现无碑记可查,但七十年间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的甲秀楼,就是当年修建的成果”。李独清生于“楼毁于火”的这一年,因时期相近,当时在世的长辈应亲眼见证过本次重修经历,唐莫尧(1 9 2 6 一2 0 1 1)先生1985年撰读李独清先生甲秀楼两考后亦提及“解放前所见庞鸿书重建楼”。本次改建为三层三檐四角揽尖顶,桥依然为从旁而过,这时已有老照片为证,也是现在甲秀楼形制的肇始,此后历次建修均以此为基准。(七)1 9 8 1 一1 9 8 2 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甲秀楼遭到严重破坏,并易名东风楼,后恢复原名。1 9 8 1 年,贵阳市政府决定按当时式样重修甲秀楼,1 9
8、 8 2 年5 月竣工,并新建下月台,重建涵碧亭。为加固楼基,本次重修更换了底层四周1 2 根方形石柱。施工中,从废墙中发现清乾隆时期贵州巡抚裴宗锡等人诗刻八方,现嵌于一层内壁上,其他碑刻均毁于文革期间。此外,重新刻制原有楹联悬挂各处,清光绪年间刘蕴良所撰甲秀楼长联亦首次刻制悬挂楼前柱上,联语一气呵成、气势磅,上联歌颂山川形胜、锦绣湖山,下联追古咏怀、豪情焕发,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十件实事”:新时代贵阳人的文化担当2017年底,贵阳市委、市政府站在实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的高度,将甲秀楼修保护和展陈提升工程纳入2 0 1 8 年度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这是贵阳立足
9、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升筑城文化品位、塑造筑城良好形象的有力举措,也是百年来对甲秀楼实施的最大规模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将包括甲秀楼、甲秀广场、翠微园、城南胜迹牌坊、浮玉桥、涵碧亭等作为整体进行修提升,包含甲秀楼本体修、翠微园保养维护、牌坊保养维护、上下月台地面铺慢、下月台和浮玉桥栏杆更换、翠微巷道路铺慢、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陈列展览、导览导视、绿化提升等十余个子项目。楼秀甲修后的甲秀楼夜景作为2 0 1 8 年全市文化战线上最大的民生工程,贵阳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甲秀楼文物修保护工程指挥部,在全市文物保护领域尚属首次,至今也是唯一。可见,甲秀楼在市委、市政府的分量何等之重,也集中体现了对历史、
10、对人民、对文脉传承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文物部门而言,工程实施用四个“前所未有”形容也不为过,即督导频率之大前所未有、质量要求之高前所未有、目标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时间安排之紧前所未有,堪称一次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综合检验;对个人而言,恰逢其时参与实施,实乃此生有幸,也均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因为我们知道,守护的既是贵阳城的历史文脉,更是贵阳人的精神家园,心中秉持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则无惧实施过程中的苦与累。021期2023年第TeYueZhuanTi特约专题甲秀楼位于贵阳老城区中心,临近省委、甲秀小学、翠微巷,周边人员密集、人员流动较大、施工场地逼。甲秀广场既是周边居民的城市休闲活动场
11、所,也是外地游客的集中疏散地;浮玉桥不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同时也承担着周边行人的通行功能,且翠微巷是甲秀小学师生、周边住户车辆通行的唯一进出通道。整个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既要确保工程质量,又要紧町工期,努力将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但暂时的不便依然难以避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实施得到了周边住户、学校师生、过往行人的普遍理解和大力支持,无法绕开的减少出行、能够绕开的绕道进出,甚至主动配合文物部门做好疏导解释。一些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还主动过问、建言献策,以各自的方式贡献积极力量。施工期间,投诉案件零发生,堪称奇迹。可见在全市人民心中,保护甲秀楼就像保护自已的生命一样重要,早已
12、成为贵阳的集体共识和行动自觉。甲秀楼是贵阳城最厚重的文化基因,是贵阳人最珍视的文化情结,是贵阳“内塑精神、外树形象”的核心文脉元素。施工期间,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本着高度尊重并保护甲秀楼历史文化元素的原则,本体修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原则,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牌坊、楹联匾额金漆精湛饰,力求还原书法之意韵;浮玉桥栏杆更换材质经多方论证,最终选取以本土白绵石完美呈现“鳌矶浮玉”的诗画之境;展陈大纲邀请省内外古建、文史、展陈方面的专家学者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精准传递了贵阳文脉传承的厚重底蕴和源远流长。经过科学统筹、精心施工,前后耗时近一年,最终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工程施工,
13、将旖旅秀丽的城南胜迹再一次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满意答卷,也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贵阳人的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2 0 1 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后,甲秀楼重新对外开放,以古老而又崭新的面貌,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续文脉:在文化自信中涵养城市精神“水因楼而灵,楼因水而秀”。南明河正源(南支流最远源,俗称“南源”)在安顺市平坝区马场镇枫林村白泥田组小龙井以南约五百米,沿途聚万泉之涌、纳百溪之流,途经花溪,在老城区与水磨河、富水河相汇,后下穿南门外的雾虹桥、浮玉桥,从渔矶湾奔流而去。渔矶湾畔,佳境天成,蔚为壮观。景致再美,若无人文,尽显单薄,而老贵阳城南的鱼矶湾甚得
14、青睐。据文史学者考证,约方圆一公里范围内,有雾虹桥、石林精舍、南园江阁、条远堂、渔矶园、武侯祠、甲秀楼、涵碧潭等名胜古迹五十余处和“虹桥春涨”“鳌矶浮玉”“九眼照沙洲”“涵碧流莹”“武乡斜阳”“鹤梧来凤”“澹花空翠”等景观数十处,汇聚为文脉厚重的城南胜迹。沧海桑田间尽显风流,大浪淘沙下始见真金。渔矶湾处的甲秀楼、浮玉桥、翠微阁、涵碧潭等绵延数百年惠泽至今,成为贵阳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打造贵阳老城区“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文脉传承功能区,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承载。其中,尤以甲秀楼在贵阳文化发展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贵阳的地标和城徽,可以说
15、,保022期2023年第校对:孟瑜特约专题护甲秀楼就是保护贵阳文脉。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时代召唤,更是民心所向。市委、市政府多次主持召开贵阳市老城区历史文脉研究与保护利用专题会,将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甲秀楼一翠微片区”作为贵阳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贵阳率先实施的文脉传承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发展区域,提出要有效解决留、拆、改、建问题,为保护传承城市文脉提供有力支撑,而甲秀楼即是该片区的灵魂所在。续文脉,弦歌不;中流柱,城市之魂。肇建以来,甲秀楼就是历代文
16、人墨客雅集之处,留下了诸多享誉世人的经典佳作。“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这是肇建者江东之为楼阁建成而赋诗;“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多少春光题不出,柳烟轻岩小桥头”,这是清代吴达善登甲秀楼后的赞美之句;“鳌矶水一湾,波面平如镜;四山列画屏,一桥横石径”,这是1 9 7 6 年李独清先生与友人分韵所作。甲秀楼者,文脉所系,独占鳌头,在贵阳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更是贵阳在文化自信中涵养城市精神最厚重、最闪亮的底色。(作者系贵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责任编辑:吴再忠审核:刘瑞祥傅红艳璜滕南城甲秀楼“城南胜迹”石牌坊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 5 9 8),上下三层,白石为栏,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 0 米造型稳重挺拔,与南岸翠微园相呼应,共同成为贵阳地标性历史建筑ISSN1007-67780.69771007677236定价:1 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