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教学准备:教师方面:电流表、电压表、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
2、(R15和R210)、开关、导线。学生方面:电流表、电压表、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和R210)、开关、导线。以上器材为一组,每三人准备一组器材。(若有条件,可将干电池换成学生电源,实验效果更好。)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
3、一起来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二、新课学习1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2猜想或假设:应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记录学生的回答,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3设计实验:(采用启发提问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以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一问一答,老师做适当引导。(1)我们所学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出,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2)电阻不能测量,我们怎样知道导体的阻值呢?(3)也就是说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我们是固定电阻不变,让电
4、压发生改变,观察电流的变化,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什么?(4)实验时,针对于某一导体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行吗?师生共同回答: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同时考虑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应该多测量几次。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出:不仅针对同一导体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同时还要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实验时,给出了二个不同的定值电阻(R15和R210)。我们在实验要多次测量电压和电流值,那么怎样去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呢?针对学生的回答追问,是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还是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师总结指出:同学们知道了改变定值电
5、阻两端电压的方法,请大家根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和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验仪器,并画出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4进行实验实际操作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2)测量次数不要过多,根据时间而定,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左右。(3)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同样若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时,也应该使电源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出学生在实验中错误,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
6、实验数据。5分析和论证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测量数据:分析电压是怎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流的怎样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会有误差,可能数据不很一致。得出电流、电压的关系的结论。结论: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然后指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对照课本图71-1画出U-I图。启发学生对比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的知识,推导出U-I表达式:UIR。6评估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7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为什么你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结论不和你一样?作业:完成探究报告,并在报告写出对自己所选的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