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从事幼教工作十余年,所接触的家长、孩子也不少,从第一批带的孩子到现在,让我不断地感受到彼此间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在欣慰的看到优点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来自多方面优越的物质条件,使现在的孩子集宠爱于一身,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漠视身边的事物殊不知,这些弊端正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天天是一位大班的孩子,平日里能说会道,与他单独交流时,觉得挺可爱的。可在与同伴交往时,问题出现了:班上有几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聚在一起时就喜欢打打闹闹。这不,有一个孩子碰了他一下,他立刻就得理不让人、“竭尽全力”地回应了几拳
2、在同伴的身上;一次,老师发现天天在教室里不停地追逐一个同伴,便上前给予了及时的制止,可没过几分钟,天天又走到那个同伴的面前,打了他一下,才心满意足地坐到座位上。针对天天的行为,老师也不止一次地和他单独交谈过:“别人打你,你应该怎么办?”“告诉老师。”“怎样和同伴友好相处?”“不打闹,有事商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些道理都知道,可真正事情发生时,却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心中“不服输”的感觉就油然而生,非要占个上风。类似天天这样的幼儿在我们身边不占少数。在家中,大人们凡事都让着,如今的高档住宅楼也减少了孩子从小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要上幼儿园了,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就会灌输“被人欺负你,你也打他”的思想。在拯救男孩中,曾说道:要告诉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除动手打架外,还有更好的解决手段。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育者,有时真得觉得很担心:霸道、吃不了亏的孩子长大后踏入社会,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吗?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一生的工程,它不单单在于智力上的发展,最关键的还在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