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2009-11-08 08:07:58| 分类: 课改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习时间: 2008-10-19
· 所学时间(分钟): 50
· 学习的具体内容: 观看视频,备课与师德行为论教师的公正
· 学习对象评价: 非常满意
· 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视频讲解过快过深奥,难以理解
· 体会、收获和建议(仅选关键词、内容在下面发帖框中撰写): 体会
1.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三自”是自主学习的三大基础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能力等进行重组、转换和改造,然后形成新的经验系统的过程。因为学习借助的是“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和学习共同体”,所以,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主学习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特征为:(1)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2)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3)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具有坚定的自信心,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5)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的方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上来说,教师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在课堂中创设和谐的氛围,要学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在潜能的挖掘上说,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从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来说,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指导和启发、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还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的总结、提炼和应用环节的指导。
2.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6)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效地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与良好的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合作的精神,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的技巧。比如注重合作者之间的多向交流、进行一定的工作分工、建立平等参与的合作关系、运用温和的合作语言、采取“悦纳”的态度对待合作伙伴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还应注意:(1)合作话题是否具有合作的必要性,以避免合作学习留于形式的现象;(2)合作伙伴是否具有结构的区分度,以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3)合作人物是否能够形成团体凝聚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形成合作的能力;(4)合作频度与形式是否具有合理性,以避免因不合理而形成的怠惰心理。
3.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开展实验、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两者的区别在于:(1)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探究学习的基本学习特点是具有“探究意识、质疑意识”,具有“主动寻索、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念,探究学习的过程往往包括“组织小组——确定目标——动口动手——活动汇报——问题反思”等环节。而在这其中,“学会提问、学会执着的探索”等为探究学习的关键。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对学生质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比较中西方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而西方的教育是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一位外籍老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可问的。”
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几位中外教育专家到一所学校进行考察,该校精心制作了一节课。上完后,国内的专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对这节课赞叹不已,认为这节课重点突出,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环节清晰,学生思维活跃,与教师的配合很好,教学任务得到了圆满完成。可是两位外国专家却一言不发,最后,在授课教师的再三要求下,两位外国专家只说了一句话:“你出示并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还要学生思考什么呢?”
的确,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有人曾经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课后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66.8%,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21.5%,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仅占5.59% 。学生为什么不质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出于爱面子的虚荣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质疑;有的是不善于质疑,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有的是不会质疑,因为受极端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平时很少与老师探讨考试内容之外的问题;有的则是由于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而造成。
实际上,“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现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四允许”: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说错改错,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
另外,从教师角度来说,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质疑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关键点、兴趣点等,更加全面、准确、迅速地掌握学情,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探讨师生感兴趣的内容,或从师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开展,改善师生相互漠视的关系,于良好的氛围中使教学具有更强的层次性、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质疑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以前,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现在,这样的说法已经被教师要有“长流水”所取代。客观上说,学生的质疑对教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挑战。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不得不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型,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情感世界,才能使语文课堂增大容量、提升质量,最终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了“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继承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符号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的变化。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独立性”(我能学,我能行,学习是自我的内部精神运动过程)、“独特性”(强调个性的差异)、“体验性”(学习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情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质疑性”(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些理念,才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