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放飞心灵 活跃课堂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演示多,学生动手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大课堂形式多,个人小组学习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正视和严肃的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堂“活”的语文课,就象一首跃动的诗;就象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主要指教师的引导策略灵活,教学知识鲜活,课堂气氛快活。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具备了这三“活”,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教育,儿童的认识水平,语言文字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可能。
一、引导策略要灵活。
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切方法,我们都可以叫做教学策略。策略的灵活,有赖于方法的综合。而引导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会学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不应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灵活,首先得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教师可以不拘一格的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的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中的“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句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说:“我有点懂,但不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的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我引导:①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②“我”往常的朋友指谁?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起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无疑,这样的引导不但帮助了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知识要鲜活。
创新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靠知识的翅膀才能腾飞。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语文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可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机械的照本宣科,而要动态的传授知识,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精力主要放在如何摆布课本,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的鲜活,更谈不上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科学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因而,我们应该重建“教材观念”,革除“惟书唯上”的陋习。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做到以教材为基本素材,以现实生活为保鲜剂,以历史和科学为催化剂。
其一,课本也好,教参也好,都应是供选材的基本素材,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教师要善于调整和重组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
其二,选择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是他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感兴趣、乐意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
其三、要把语文这一历史财富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陈旧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产生灵感。
其四、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灵活的同时,还要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薜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求异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学生始终处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当中。在学习了课文《少年闰土》6-8节后,我提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门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问题一出,学生便再次投入课文的默读中,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结果学生发现了:
生1: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秕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已来不及了。
生2: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3: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4?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5: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生6: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
在教学实践中证明:运用“自读感悟”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最易激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读文,思维功能全屏开通;学情交流时,大量信息被处理、收集、存储;质疑释疑时多种思维手段综合运用,通达 解决。不能不说,思维鲜活的课堂是智慧激荡的摇篮。
三、课堂气氛要快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的激发创新敏感性。可以说,激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的对待学生,以人文的关怀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心境中快活。
其次,教师要“讨好”学生。所谓“讨好”学生,就是与学生做朋友,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不仅要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快活。
最后,教师要支撑学生。教师要作为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使丧失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充满激情;使学习障碍者柳暗花明,学习成功者敢问新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紧张、压抑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情绪饱满,敢想敢说,乐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和驾驭知识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智慧的支撑中,自我成功,自我快乐。
在学完了《少年闰土》第四部分后,我问: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想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在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下。双方争论结果如下: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这样能行吗?哪 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前程远大。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认识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是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 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难道你不知道文中的“我”后来是成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吗?闰土有什么呢?
……
争论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论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使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置身于这样活跃的课堂,你准会情不自禁地随着学生们一起思考、一起惊喜、一起陶醉。
总之,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