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讲方式”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徐州市田家炳中学邱旭(221200)
目前我们徐州市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讲方式”教学改革活动。“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自主 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等六个 基本环节。当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段,可以自主变通,适当调整。在实施过程中,笔者有自己一些看法。
一:学与讲的关系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始终认为学生应该先学后讲。我们都清楚小动物或者小孩一开始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学的行为先于讲。“学讲方式”中的“学进去”其方式是自主、合作、质疑;其目的是记忆、理解、建构 ;其特点是以学定教、关注思维、留出时间、培养能力。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面,更应该是自我建构而成的。记忆、理解仅是从知识获得层面达成了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东西通过自主加工、自我建构,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和网络结构之后,才能为今后的应用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牢固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学进去”了。“学进去”的关键词是“理解”。所谓“理解”,即学生了解、明白、懂得和领会所学知识,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讲出来”是学生学习最高境界的体现。“学进去”了,犹如仓库里有序地储存了丰富的原料,然后学生通过梳理、记忆、理解、构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即“讲出来”。能用自己语言讲出,这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能否“讲出来”,也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虽然学生“学进去”未必能“讲出来”,但是只要学生能够“讲出来”,就表明学生一定“学进去”了。所以,通过“学进去”的要求可以促成学生“讲出来”;通过“讲出来”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学进去”。“讲出来”的方式可以有效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更深层次的价值是,在不断地“讲出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培养起来。
“学进去”和“讲出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进去”是信息的输入,是学习有效的先决条件;“讲出来”是信息的输出,是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两者之间存在着反馈联系,不能割裂开来。有效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
二:讲的时机和策略
我们在实施“学讲方式”时,经常困惑的是,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方面:学生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笔者认为学生应根据老师课堂总体设计,该讲的环节一定要让学生讲。学生讲的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也可以是解题方法,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疑惑,等……。
另一方面:老师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
老师应该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中、在学生有疑惑的求救中、在最后知识体系梳理归纳时讲。
老师该讲什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讲。
1: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针对错误给学生讲清讲透。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节关于自然灾害概念,学生都知道抓住“自然界发生的”和“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两个关键,但举例时会出现问题。如大多数学生都会举洪水发生在无人区,就不是洪灾。那老师可以不失时机举例,若发生在自然保护区呢,是不是自然灾害。自然保护区,尽管无人居住,但对人类保护的动植物构成危害了,那就是自然灾害。
2:在学生“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中,有不同答案或有不同观点时,老师要讲透答案来由;要大讲特讲学生存在问题,这也是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点之一。如洪水形成的环节中,不少学习小组都写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排水速度快。其实这是错误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用硬纸板做个缓坡和陡坡学生演示:用一杯水倒上去看流速从而总结影响河流流域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因素描述其相关性?实验后再让学生讨论影响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因素,通过讨论,老师再给学生讲清,由于是平原,纵向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慢,再加上长江该河道弯曲,更易诱发洪水。
3:在学生有疑惑的求救时,要不失时机答疑解惑。不少老师讲自然灾害时,都会举地震为例。如讲地震灾害时,不少学生不理解震级和烈度关系。老师可以先放地震PPT课件,先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一下地震相关知识。然后老师要耐心、详细讲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一般情况下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4:讲本节课的重点。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节中,自然灾害的成因是重点。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_________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是重点。
5:讲方法。给学生讲学习方法,讲解题思路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自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6:讲体系。每节课后,你要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梳理、归纳、概括成知识体系。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节洪水和洪灾的区域与联系。
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_________以黄土高原为例”,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来源:Z.xx.k.Com]
打坝建库
储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合理利用水土[来源:学,科,网Z,X,X,K]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
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合作得出成果,学生视如宝贝。我们老师一定要好好利用,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对有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们去辩论,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事愈辩愈明。老师切不可见到正确答案,就戛然而止;也不能用自己的模板强加与学生,可以在学生成果展板上修修改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