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舞表演方法教学研究——以专业必修课为例_胡淮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45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舞表演方法教学研究——以专业必修课为例_胡淮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舞表演方法教学研究——以专业必修课为例_胡淮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舞表演方法教学研究——以专业必修课为例_胡淮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舞表演方法教学研究 以专业必修课为例胡淮北 刘逸珂(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内容提要】“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是中国舞表演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文章根据北京舞蹈学院 版的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通过剧目类和基础类课程的表演教学、表演专业通识课程的建立、舞种表演与舞蹈表演相融合,建立舞种表演人才之“专”、舞蹈表演人才之“广”的金字塔模式,以期为培育出高质量的内外兼修的舞蹈表演人才进言献策。【关键词】表演方法;中国舞;专业必修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胡淮北(),男,(艺术硕士),教授,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领域:舞蹈表演;刘逸珂(),女,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国舞(指舞蹈表演专业的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是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的办学核心专业方向,北京舞蹈学院已经培育出了一大批精通中国舞专业技能和表演风格的优秀人才。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表演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点”,理应考虑从招生到毕业的教育全过程,从而掌握新时代舞蹈表演的话语权,培养出能塑造多种角色、适应多元舞种的新时代舞蹈表演人。随着新时代对高质量艺术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北京舞蹈学院 版的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以行业的需求为终端目标,应当适当调

3、整和完善“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的培养方向,建立舞种表演人才之“专”、舞蹈表演人才之“广”的金字塔模式。关于中国舞丰富表演人才的表演方法和舞蹈文化,是时谈时新的话题。一、剧目类课程的表演教学 目前,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均以舞蹈剧目带动表演教学,这使剧目类课程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演员特性的综合能力,是实现从课堂到舞台、学生到演员阶段的过渡路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实施需要划分建立情感底色、剖析心理语言、合理运用气息等多个训练环节,涉及学生的身体、思维、修养等多方面。因此,剧目类课程应当是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主菜”,从而延伸到其他风格类、技术类的专

4、业必修课程。此外剧目类教学的互动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相长。与此同时,以舞台表演要素作为实施教学的方法与逻辑,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只会跳好某一个、某一类型的组合和剧目,而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和体悟从教室到舞台的过渡与达成,并融会贯通,日后能灵活运用于各个作品表演,这才是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将舞台表演要素和方法融入剧目类课程不啻是一块教学试金石,通过“情感”“心理”和“气息”等步骤,逐步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意识。(一)储备环节 建立情感底色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舞蹈演员在表现人物角色时都以“情感”为表现基础和底色,也就是以“性格化”作为支撑。“情感底色

5、”具体表现为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标准等真实的个体表征。底色是塑造人物的基石,可以反作用于舞蹈情感的表达方向,是打开舞蹈表演的钥匙。中国古典舞有这样一句谚诀:“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动情”,演员如果只浮于把握角色的外部特征而不深究其内心情感的话,很可能把角色的外部特征变为表演公式,而人物的灵魂依旧封锁在编创者的心中。舞蹈表演需要演员打开自身心中的“情感库存”,将共情能力和生命感受加注到动作语言中,进而传递出艺术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思考。在剧目类课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动作技术风格属性、剧目结构中解读情感底色,通过联觉到联想去建立情感底色,从而提升对表演的认识,并

6、在动作速度力量中、塑造角色性格中主动提炼出表演对象的典型个性,将其贯穿于表演始终。除上述以外,教师还需要强调对情感的把控和拿捏好分寸。无论技术训练、风格训练还是剧目表演,“全情投入”都是必要的,但“全情投入”也是需要被“控制”和“设计”的,是由“情”产生动作的“时空力”,不是没有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毫无保留的情绪展现,否则可能会出现“痛哭流涕的哑剧与舞蹈表演本体的割裂,最后只感动演员自己”的情况,并不会触动观者的内心深处,也不会与角色产生真正的“共情”。评判一个舞蹈演员对于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要看其能不能准确地提取角色“这个人”具有“本我”特征的动态韵律,并转化为舞蹈的动态韵律,从中生成人物的情

7、感表达,并且还需要让观者认可是“这个人”而产生艺术欣赏的联想。一位成熟演员的最佳表演状态,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反复推敲和揣摩后,将舞台上呈现出的一切表演都稳稳“控制”在手,控制所表演作品的动作、把位、调度、节奏、情感等。因此,在剧目课中对于角色的情感生发,是要教会学生用“理性”去控制“感性”,用“理性”去表现“感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在情感表达中的表演分寸。(二)辅助环节 剖析心理语言心理语言指舞蹈表演动作或行动的“独白”与“对白”,亦是舞蹈演员的舞感构成与个人经验的统一体。舞蹈演员在塑造角色之前,要对所表演的角色进行多方位的深度揣摩,这就离不开“心象”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艺术的

8、表现手法里,虚实结合是重要一项。而中国的舞蹈表演中常用“假设”和“虚拟”的手段,让舞蹈演员在“物虚情实”中“假戏真做”,这就关乎到“心象”的外化过程。著名戏剧导演焦菊隐在排演龙须沟时,曾对演员们说过:“没有心象就没有形象,先有心象才能创造形象。”勾勒出“心象”是表演主体孕育表演形象必不可少的创造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其在表演前的“腹稿”和一种特有的思维活动。同样,舞蹈演员在承担角色任务时,在前期的“心象”环节中就应该忘记本我,把角色中的形象、性格、身份、故事等一切有关背景和底色都要附着在自己身上,去寻找贴合形象的体态、神态和动态等。这是一个舞蹈演员从“心象”向“形象”转化的渐进过程,也是塑造角色

9、前演员自我的心理暗示和催化,从而实现舞蹈表演的生活化或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当教师指导学生剧目表演时,除了教授本舞种的风格韵律和动作要领、传授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表演出自我“个性”,这就离不开“心象”这一环节的训练和启发。“心象”是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也是考验学生的表演是否具有舞蹈“个性”的标尺。剧目表演基于“个性”一词,如果没有“个性”支撑角色塑造,那就是学生的“本色出演”,或者是在模仿角色的基础上,添加“号表情、号表情”,这种表演就失去了演员二度创作的主体性,形象就不能被演得鲜活。“舞蹈心象”不能够凭空捏造,不然会生搬硬套类型化形象表演套路,对角色“个性”的表现大

10、打折扣。思考周全的舞蹈心象使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也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也产生共情和“共境”。这就需要提前预设好在舞台表演时的方方面面,用恰到好处的表演方式感化观者。如果缺少“心象”这一环节,而是按照编导的构思和可参考的原著来进行,缺少学生对作品二度创作的升华,那么很可能导致作品的表演缺失个人痕迹,舞台形象从大体上看千篇一律。因此,产生“心象”,剖析出“心理语言”是学生将思想转化为外部身体语言的桥梁,能够使其在进行表现时将身体语言和内心感受高度统一,使观者能够通过演员的“诉说”看到角色的灵魂深处,从而达到与之“共情”的状态。(三)运用环节 合理转化气息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气息是舞蹈动作的“发动机”。

11、舞蹈表演的气息与自然状态的呼吸不同,是一种带有意识的气息运动。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提沉”,还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气口”,或是现代舞的“收紧放松”,都是针对呼吸由浅入深,由单一自然呼吸到融入舞蹈表演状态的练习。舞蹈表演的情感变化除了体现在脸部(表情)变化和速度、力量、节奏(时空力)的变化之外,还体现在气息的变化之中。当人“受到刺激”时,生理呼吸一定会产生变化,这时将气息的变化运用于表演就可以做到动作与情感的统一。舞蹈动作与情感的变化由其内在气息的不断转化来调节,眼神的变化,也是气息的操控,甚至是手持道具的变化也如此。所以,气息、情感与舞蹈之间的关系,有“舞姿之本在于气,四肢未动气先提”“感情

12、是统率舞姿,舞姿随感情变换”等谚诀为参照,可以将气息的运用贯穿于中国舞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中国舞表演专业还可以细化到有“舞种气息”与“作品气息”之别,虽然“作品气息”基于“舞种气息”,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品是舞种编创、教学、表演的最终呈现,较风格性表演增添了人物角色的成分,也就是多了“人之常情”和“七情六欲”,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喜怒哀乐”的混合情感。但每个作品又有舞种自身的基调,也就是上文提及的“舞种气息”,其他衍生出来的情绪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以中国古典舞双人舞萋萋长亭为例,开场动作(二人斜线走)如果在风格性表演(身韵组合)中的表现多半是:步伐要经过“绷勾踩碾”,类似“圆场”一节

13、一节落地的过程,那此时的气息应该配以提沉起伏的。而作品中是经过擦地绷脚直接推移重心上步,这能看出气息是一直提住的且是平稳的。再如,开头斜线走了六步之后,男女演员停住,此时女演员有一个“回头出手”的动作,在作品中的回头比较自然,较为生活化,如果是身韵组合中同样的动作必定会加强“沉气 提气”的气息运用,可能就变为“双晃手经过回拧沉气,再送手延伸”这样一个常规的套路动作。此外,从出场的动作(斜线走)就是提着气、胸口上迎、步伐上催的状态,到作品中一系列托举、技术技巧、动势连接等,尤为明显的是女演员一直提住自己的胯根,自己在发力,那么与此相配的呼吸必然是提气。而且,在作品中即使出现“沉气”的动作,也是“

14、提着沉气”,并非真正的“气沉丹田”。如若不然,作品中大量的高、中、低空间的托举技术,仅靠男演员的一己之力是无法表演得尽善尽美。这种对舞蹈风格(韵)律的转化处理与情节、人物性格有着直接关系,且不同于风格组合教学强调是否归属于舞种的范畴、是否具有文化根性、是否符合审美原则等要求,作品表演更加强调是否服务于角色情感表达。所以,在剧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作品气息”要有别于其他技术类和风格类课程的舞种气息,要针对作品的表演需求进行气息的转换与运用,从而贴合人物角色情感的表达。二、基础类课程中的表演教学 依据 版培养方案的教学指导计划表,中国古典舞系的基础类课程分为基本功训练课、身韵课、敦

15、煌舞和汉唐舞等风格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基础类课程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舞蹈基础训练、基本功训练、传统典型组合和风格技能表演性组合课。从两个系现有的基础类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已足够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舞种的韵律风格与技术技巧,其娴熟而精湛的身体运动规律能够独立承担本舞种中不同的角色与风格。若是要达到“毕业后能够胜任专业院团舞蹈表演的主要角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围绕教学指导计划表在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步骤中强化植入舞台表演要素和舞蹈文化渗透,使学生具备转化与创新的实践能力,真正达到本舞种基础课应有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其日后所从事的高水平舞蹈表演、教学乃至编创等相关工作。(一)培养基础课

16、中技术技巧的“舞台感觉”基础训练课(基本功和风格舞)是舞蹈演员职业生涯的“日用品”,俗话说“技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巧是万万不能的”,基础课是衡量一位演员是否具有高超功法的基本手段。由于受中国美学、哲学、艺术学的熏陶,中国舞演员的基础课训练不能仅是针对于肢体能力的训练,舞蹈演员练功除了追求卓越的身体表达,还应该是对于个人身心修炼的最佳途径。例如一堂基本功训练课涉及软开度、控制力、跳转翻等各种技术的训练,但基本功最终要为舞蹈表演服务,要将各种技术融合运用在角色表演中。即使将基本功训练课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展示,也需要在技术动作中加入表演的润色,如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上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的结

17、业汇报课等,这不仅考察舞蹈演员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更多考验其艺术修养和身体文化涵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为掌握中国古典舞表演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而设立的基础课,分为地面训练、扶把训练和中间训练三个部分。作为着重激发学生身体主观能动性的长线课程,应当在舞种属性之上,通过归纳、总结与提炼培养学生的动作逻辑,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舞台表演能力。例如,在中间训练部分的“控制”组合中,教师可以根据组合性格、动作特点和音乐旋律,将控制组合命名为思念。被这个名字启发,学生就会根据音色的渲染,结合控制动作本身的特性,以及对于组合名字的想象,课堂气氛不自觉地就会笼罩在“淡淡的忧伤”情绪之下,学生动作中也就自然流露出延绵

18、不绝、曲回婉转的质感。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明白本科阶段的控制组合一定不是把腿控到 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控到 的基础上,指尖、眼神和意识还要不断地延伸。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希望学生转换表演时的注意力,不能只满足于腿功是否到位。控制的训练意义不仅是腿部胯根的能力,还要控制住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小到一个上步的仔细、一个指尖的延伸,大到肢体的开合幅度、整体的情绪把控等。再以控制训练为例,“控腿”在舞蹈表演中极为常见,或是剧情需要,或是比赛的必备技术。无论出于何种需求,但凡出现在作品中的“控腿”就一定要和角色相融,就不能是单一的“基训课状态”。演员或多或少会出现的现象是,在表演时还是角色状态,而一到控腿就会产生

19、“要站稳、别失误”等心理暗示,等到技术完成再回到角色状态,整个表演就会因为技术负担而分裂和跳戏。为了避免和淡化这种行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基本功训练的舞台感觉,让学生养成“在舞蹈中完成技术”的专业习惯,这也是其今后的舞台表演的有效嫁接和过渡。(二)培养基础课中风格韵律的表现修养中国舞的风格韵律训练,具体指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舞蹈基础训练课程。中国古典舞身韵力求从运动规律中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观,在开与合、实与虚当中建立起中国古典舞独特的思维逻辑与审美标准。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课旨在通过学握舞蹈风格,探究动态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对该民族文化与舞

20、蹈形态的综合性认知。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深厚的内涵底蕴,除了依靠编导的创造力和艺术视野,还需要用舞蹈演员的专业修养予以传达。风格舞课较于基本功训练而言,侧重培养学生动作表现的“修养”,以风格舞课的变通性、生发性和可复制性来加强其在作品中的内驱力,从而让舞蹈演员的表演实现身体和灵魂的高度统一。受到传统文化根脉的滋养,谦逊、中和、圆融等品质应是中国古典舞演员特有的艺术修养。这种修养多从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而来,转换运用在舞台作品的角色塑造里,体现在舞蹈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本科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在身体表达中体悟中国文化的涵养与修为,培养学生在举手投足间的儒雅之风和娴雅之气,使得其在今后的舞台创作

21、、表演和艺术生涯呈现出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身体语言。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则从了解该地域舞蹈的文化背景入手,重在掌握其地域特有的民族音乐、道具、服饰在舞蹈表现上的具体运用,通过舞蹈风格的身体习得,体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身为学院派的舞蹈传承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民间大地,扎根民间文化,了解、体验和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进而再巩固和反哺课堂教学。采风不仅要关注身体动作层面的美,还须深入社会环境和文化深层,提升民间舞人的舞蹈修养。因此,风格舞课的训练价值不仅要形塑一副具有高水平能力的身体,还要使得学生的整体气质具有中国舞的精神风貌,以具有舞蹈文化感的身体在一招一式中去呈现“中国式浪漫”。三、

22、建立表演专业的通识课程群 目前,中国舞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已经试图建立辅助“舞种表演”的课程,而“舞蹈表演”相关的专业课程尚未确立。舞台是检验表演人才质量的终极标准,因此教学应以当前文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方向,为学生开拓一条从课堂通往舞台的直达途径。如何培育出“高精尖”的舞蹈表演人才,首先要搞清楚“专”与“宽”的关系,建设以培养舞蹈表演能力为重点,以传授舞蹈表演方法为目的,同时带有中国舞文化特征的通识性表演课程。与此同时,要明确“舞种表演”不等于“舞蹈表演”,二者之间不能够相互替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把“舞种表演”与“舞蹈表演”的方法进行融合,以“舞蹈表演”的需求为准绳,从而打破原本舞种属性并提

23、炼出精髓用于舞蹈表演中。(一)中国舞文化特征的表演实践课程中国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教师应当把传承中国舞蹈文化作为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这是师者的职责所在。中国舞表演实践课程的教学需要区别于外国舞种、戏剧、戏曲等表演专业的训练方法,以中国舞蹈文化为引导,开设符合中国人情感追求、有助于中国舞台表演的实践课程。在这门课中,不是让学生仅跳好某一部作品或是单一解决本舞种的表演方法,而是要以“如何跳舞”为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把自己多年的所学所悟,举一反三地转化在舞蹈角色塑造中,从而具有适应各舞种表演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具体的教学步骤中,可以选一部经典的

24、教学剧目,取其中的某一舞段作为课例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人物形象、性格、气质等多方面的揣摩,总结出符合该人物的特质,并将其作为“底色”整体确立角色;其次,根据人物角色提炼出符合形象的心理语言和台词,细致地推敲角色说话的声音、语调、语气,促使表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能够更准确地与角色契合;最后,还可以用“一组动作多种角色”的互动训练,让学生快速反应不同人物和不同情绪的转换过程,完成“角色移植”的探索训练,从而探索立体式表演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中,表演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互促关系。鉴于此,有必要开设针对表演实践课程的中国舞蹈文化理论课程予作为辅助。理论课首先要从中国古代

25、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舞蹈美学等理论中找到舞蹈本体审美内核,这是针对于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表演观念的通识教育,也是在建立“中国舞蹈”的表现认知理论体系。实践若是没有理论支撑,则会浮于外表而难以深入;若是理论没有实践佐证,将会沦为空泛的纸上谈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梳理中国舞蹈“表现认知”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舞蹈表演观念“发现问题、产生思考”的自主分析、思辨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只会弹奏一种风格曲子”的“高精尖”。中国舞表演专业的理论课程,必须让学生理解中国舞蹈的动作审美特征、文化属性、精神内涵,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互相转化、有的放矢,最终用具有“中国味道”的身体

26、语言,为中国舞蹈文化发声。(二)进行舞种表演与舞蹈表演的融合教学舞蹈表演根植于舞种表演的风格属性中,其风格属性与身体韵律是舞蹈表演的前提和基础,影响舞蹈动作形态的运动规律与变化。舞种表演是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风格是舞种表演的典型特征,代表着这类舞种的基本动态特征、审美及文化,是舞种表演甚至舞蹈表演不可或缺的部分。舞蹈表演具有形象性、综合性、创造性,可将舞种风格作为表演内核,对其进行提炼、拆分、重组,使表演内容转化、升华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二者的关系相互制约且密不可分,是从舞蹈风格向舞蹈形象的发展,也是从课堂教学到舞台表演的有机转化。从现有的中国舞专业必修课来看,“舞种表演”与“舞蹈表演”隐隐

27、呈现出一种“看似合一,实则割裂”的状态。在舞种表演训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始终把握舞种表演的风格属性并将其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在技能与表演之间找到切入点。它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特定审美要求的身体表现力,还需要在解决身体机能、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关注和强化动作的气息、神韵与内在情感的真实表达。舞蹈演员已有的情感认知和要产生的情感激发,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形成的。当演员完成“期待感知创化”全过程,就已经是对角色进行了二度创作,而这些都可以从相应的舞种风格表演中“寻根”。舞蹈表演不仅是对舞种表演的二度创作,也是舞种表演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授传统风格组合课时,不仅要把组合的韵律和特点交代清楚,还需要引导

28、学生善于运用对所学的风格组合进行想象和思考,这些是学生自身最直接有利的情感素材。塑造人物时,角色的身份、经历、所处环境等将促成情感表达的基底,再通过不同的情绪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要将风格语汇在人物情感表达的范围内进行合乎情理的二度创作,从而把握风格语汇与人物身份的适配性。由于不同的舞蹈作品中人物性格、情感基调有差异,动作质感、力量速度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昭君出塞赵氏孤儿三部剧中的女主角,都有“悲痛欲绝”的舞段,演员在表现悲伤情感时都可以从昔日的身韵课堂中的“哀怨”组合找到大体的方向和情绪。但如何区分祝英台、王昭君和程婴妻子三个人不同的“悲伤”,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

29、角色的形象、气质、剧情等因素,有选择地调动自身情感库存中的情绪记忆,使得自己的情感表达符合角色和剧情的需要。在舞蹈表演中,学生仅依靠舞种风格韵律还不足以支撑舞蹈作品的叙事结构,舞蹈表演的功力需要经过课堂的培养和时间的积淀。当今院团中的舞蹈演员由于已经踏入社会,经受过大大小小的舞台考验,其人生阅历和舞台经历已有较丰厚的积累。在情感表达的时刻,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学生大多年纪尚轻,舞蹈表演的情感主要源于课堂中的体悟与积累。此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深刻的情感活动与情感记忆,把舞种表演作为基础的情感训练课,以“舞蹈表演”的要求为参照物,进而通过舞种表演的训练,将日积月累的训练意义转化为各舞蹈表演

30、的通用方法,进而促进舞蹈表演的提升。(三)打通中国舞的基本功训练课程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中国民族民间舞,都根植于“中国舞蹈文化”的语言机制,传递中国舞蹈文化是中国舞专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能够实现具有“中国范式”的身体表达,需要基于统一审美的基本功训练体系来进行学生的身体训练,再从舞种风格的表现层面各显身手、各尽其责。例如,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虽然根据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型,但“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是所有戏曲演员统一的基本功训练体系,也是戏曲演员在剧目中塑造人物时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有鉴于此,按照风格性区分的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应探索建立统一的带有中国

31、舞蹈文化身体表征的、中国舞表演专业所需要的身体技法的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课程。这门针对中国舞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通识课程,除了要为学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体系,还要使学生习得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体动态艺术表演手段。历史的发展启示我们,基本功训练课程是为建设舞种体系化发展和培养表演人才服务。其核心意义不仅是为解决本舞种的“好用的身体”,或是用训练性和风格性拼贴在一起的“技艺结合”,还要始终以人体的科学性和功能性的视角看待基本功训练的意义,否则我们的训练将违背本意、偏离现实。这是课程的风格属性与技术属性的矛盾,是对练“专”与练“僵”的解释。诚然,我们需要探讨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基本功训练体系

32、,才能真正地将学生练成“好演员”。古典舞基训、民间舞基训、芭蕾或者现代舞基训,还是按照分学年学期进行融合式训练?总之,关于“怎么能练功就怎么培养”要有一个明确观点。例如,年北京舞蹈学院教育专业已经实行跨院系、跨专业的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育专业依托表演专业的师资力量强化了专业能力和通识性的教育课程。在基本功训练课程中,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方向的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律采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在通过统一身体训练规格的方式下,探索新型的育人模式。那么意在培养表演人才的中国舞表演专业是否也应当尝试和借鉴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打通基本功训练课程的培养模式,以解决身体、扎实基础、培养演员

33、为核心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功能的表现力。结语 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本科表演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中国舞专业以表演专业的时代性、舞种风格的特色性为主要优势,实现表演能力与时代活力的互融互通和双向奔赴。除了上文所提及的要优化专业必修课程的表演方法之外,学校还需要为学生开设更为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作为,以“合理搭配,营养均衡”的模式孵化出“专而广”的表演人才。围绕办学核心领域,教师应当紧随时代发展的浪潮,做好教学规划,立身于教育前沿,在不断更新自身的认知体系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建构具有“创新与转化”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将专业学习成果灵活运用于所塑造的角色中,能够有

34、意识地转化课堂中的功能价值作用于舞台表演领域,从而顺应舞台表演的多元化,实现从“技术性阶段”向“创造性阶段”的转化。在当今社会,我国高校的办学需要构建扎根国土、符合国情、立足文化、突出特色的高水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北京舞蹈学院身处中国舞蹈教育界的龙头地位,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仅培养具有高水平表演能力的人才,还要使学生成为具备家国情怀的舞蹈文化人;成为能够担起弘扬传统文化并继续建设舞蹈事业的艺术工作者,成为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契合国家发展方向的时代新人。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国舞表演方法,在学院十四五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作出新时代的北舞贡献。【注释】胡淮北 学年学分制框

35、架下的中国古典舞系双人舞表演课程 满运喜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六十年论坛文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庞丹 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邹红 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增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佩英 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吕艺生 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胡淮北 舞蹈表演教学初探 舞蹈,():王绍军 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建构 中国戏曲学 院():?(责任编辑:黄际影)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被评定为“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年 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正式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综合评价报告

36、(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获评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自 年起,每四年组织一次期刊评价。年底完成的第三轮评价,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 种老牌刊(创刊 年以上)、种新创刊和 种外文刊,共计 种期刊进行了评价。本轮期刊评价将参评期刊分为人文、社科、综合等 个学科大类、个学科类和 个学科子类进行评价,按照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等一级指标和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对期刊论文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同行评价、编校质量和信息化建设、制度规范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得分依次划分为顶级、权威、核心、扩展及入库等五个等级。参评的艺术学学科期刊共 种,其中顶级期刊 种,权威期刊 种,核心期刊 种,扩展期刊 种,入库期刊 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