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种历史形态及其特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446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9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种历史形态及其特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种历史形态及其特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种历史形态及其特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0323 1 8965文化艺术研究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种历史形态及其特征高 丽(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摘 要 文学传播活动在人类文化传播中有着漫长的历程。中国文学传播有口语相传、书面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四种基本形态,每一种传播形态的存续都为文学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指认中国文学传播具有四大基本特征:文学传播主体的多样化、文学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文学传播类型的重大转变、文学接受群体的渐趋大众化。关键词 中国文学;传播;历史形态;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YNZ214-(2023)01-0065-0

2、5收稿日期:2022-12-17作者简介:高丽(1998),女,河南信阳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2020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传播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社交行为与精神活动,社会系统运行要素的重要一环,也是维系人类文明绵延不断的纽带。文学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而言自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华文化五千年经久不断、历久弥新,得益于我国连续而稳定的文学传播活动。从历史维度予以观照,可以发现我国的文学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技术环境下呈现出各自的传播形态,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学传播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因此,对我国文学传播的基本形态及

3、其特征进行纵向梳理与归纳总结,不仅可以从全新的角度促进大众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一、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种历史形态(一)口语相传“口头语言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将他们搜集到的知识、经验和信仰或者说,他们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1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为原始的文学传播形态就是以口和身体为载体的口语相传,自然这也是当时的传播技术尚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郑风子衿中所言的“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记载就是以歌舞形式对诗歌文学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通过配乐传唱来实现传播的。其中,雅 颂中有大部分为了方便在宫廷祭祀、宴饮等

4、场合上演奏音乐化了的诗歌,主要用于满足贵族的统治与娱乐需求,而风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整理而来,专门记录下层民众的生产生活。通过配以音乐对诗歌加以传唱,不仅能够使其成为目不识丁的百姓的娱乐方式,而且也能够使久居于朝堂的统治者达到体察民风民情的目的。至汉代,赋这种“不歌而诵”的传播特征使其具备了比诗歌更为优越的条件,因此更适合成为上层贵族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此外,在口语传播时代,赋这种文体不仅兼具了诗歌与散文的审美价值,还具备口头传播的便捷特性,因而也备受文人推崇,并成为彼此沟通交流的语言规范,进一步推动了司马相如、枚乘、刘向等影响较大的汉赋大家的出现。文学的娱乐功能在文学传播活动中值得重视,正如

5、鲁迅在谈及小说的起源时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2可见,娱乐是文学功能的体现,而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依托于文学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仰仗于口语相传这一传播形式。至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文学的书面传播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66892312023March.件,但是口语相传在文学传播活动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白话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在口传艺术的推动下诞生的,主要由下层知识分子在赏听民间艺人讲唱的基础之上加工整理而成,因此其审美趣味也会更加符合下层平民的

6、娱乐需求,接受主体也就多集中于社会下层。于是,在白话小说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迎合其接受群体的审美理想和娱乐需求,就诞生了一种以通俗白话、歌声、挂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宋词的繁荣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仰仗于口耳相传与歌伎传唱,其以一种诉诸视觉、听觉的综合艺术体验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婉约派大家柳永甚至“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与歌妓相交甚好”,推动形成了一种“歌声重女音,歌词尚婉媚”的社会风尚。元代的戏剧演出、杂剧清唱、唱小词,明清时期兼容视听体验的说书等多样的娱乐形式更是成为文学史上一种不可多得的盛景,受到了贵族乡绅、市井细民的热烈欢迎,进而推动了文学在更大范围的传播。总之,作为一种原始

7、性的文学传播形态,口语相传在古代可谓长期存续。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学的传播范围,推动文学接受阶层从文人雅士、贵族乡绅到平民百姓,对文学传播活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二)书面传播关于书面传播,主要可以分为手抄、题壁、印刷、出版等几种形式。手抄作为一种比较原始和落后的传播形式,在漫长的文学传播史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造纸术与雕版印刷术在古代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成熟,但是纸张仍然属于昂贵物品,以及政府对一些书籍的明文禁止,因此手抄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加普遍。明代文人刘崧“手皲裂,而抄录不辍”4,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4,也可见手抄的便捷性与普遍性。但是手抄仍然是作为

8、一种小范围的传播形式存在的,而题壁以一种偏大众传播式的形态在文人之中颇为流行,成为一种便于发表传播、浏览接受文学作品的重要媒介。古代文人每途经一个地方,都要拜读当地的题壁诗,可见题壁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学传播的重要价值。题壁在扩大文学作品传播范围上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古代印刷技术的勃兴与市民群体的娱乐需求旺盛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批量生产与公开传播,由此催生了专门从事印刷出版的商业机构,如“书肆”“书坊”。通俗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在嘉靖年间刊行后,深受老少妇孺喜爱。一时之间,众多民间书坊纷纷加入刊印行列。及至近现代,报刊的印刷发行进一步拉近了文学与社会的距离,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构了一条更为便捷通畅

9、的桥梁。阿英认为晚清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此前那样刻书的困难”5,沈从文也认为:“新章回小说的兴起,是与报纸杂志大有关系的”6。据统计,从晚清到 1949 年出版的文学期刊,不论有无刊期,共 1087 种。7这些文学报刊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并推动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文学思潮。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书店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从 1926 年到 1952 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千余种图书,其中文学类就占据了三分之一7,有相当一部分现代文学名作都是由其出版发行的,譬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茅盾的子夜、沈从文的边城等。可见,现代书店在图书的印刷出版

10、上的力量是非常庞大的,由此推动了新文学地位的确立与传播。相较于之前,现代科技使如今的出版社、书店出版图书的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大众的文学接受活动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而今的网购 App、图书网站,诸如京东、淘宝、拼多多、当当网等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网民便捷、实惠购书的期望。有数据显示,2020 年当当网累计顾客达 4 亿,年度活跃顾客达到了 5000 万8,由此可以指认其在纸质书籍的售卖上对文学传播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著名作家余华为例,在当当网有超过 1500万读者读过余华的作品,仅活着一书在当当网就受评 500 万条。8当当在 2021 销售年榜上,此书在“虚构畅销榜”位列第

11、二。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书写就赋予了语言以言语所不具备的直线性、系列性和空间的物理存在。”9因此,无论是传抄、题壁亦或是印刷、出版,在文学的保存上都是以一种可触碰得到的书写实体存在的。相较于口语传播而言,其在文学的传播与扩散上具备更为优越的技术条件,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三)影视传播加拿大学者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里强调了20230323 1 8967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新的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10这就凸显了媒介技术在传播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其加冕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陈平原对此也有明确指认:“大众传媒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11 在

12、电视、电影等媒体的勃兴下,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已成为必然,文学传播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书面文字为载体的符号抽象化表达、不同语言文字所裹挟的文化差异为具象化的影像符号所取代,以一种视听结合的方式重塑文学的传播形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玛格丽特的飘、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雨果的悲惨世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等国外文学经典多次被欧美导演搬上电视、电影媒介,并传至世界各国。国内多部文学名著也数次被改编为影视剧,譬如四大名著在国内就有多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可谓是一代人的记忆。不仅如此,这些影视作品传播至海外,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触电影视媒体的现象也

13、十分常见。文学巨匠鲁迅的阿 Q正传被岑范导演改编为同名电影,于 1981 年上映,影响颇大,曾获葡萄牙菲格拉棕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3 年),至今仍然深受国人好评。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电影自上映起就接连获得了数个奖项,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路遥的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 人生也在几十年内被数次改编为影视剧,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可以说,影视媒体赋予了文学作品二次生命,不仅拓展了其传播层面与范围,完成了阳春白雪的大众化传播,还进一步地推动了文学经典的再经典化。著名作家刘震云曾直言:“当下文坛排名前十位的作家,哪一个是没有和影视发生关系的?哪一个不靠影视声名远

14、播?”12影视剧的成功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知名度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文学经典的影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受众的感知体验,以生动立体的影像呈现为其提供明晰稳定的“参照系”,有效地弥补了书面文字单调抽象与暧昧模糊的不足。总而言之,影视媒体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并与报刊、图书等多种形态共同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学传播格局,最大限度辐射文学经典的影响力。(四)网络传播胡适指出,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一个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13现在看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伴随诞生的各类新媒体就可以

15、视作是“新的、活的”工具。伴随着工具的更新迭代,文学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各种文学网站的兴起,譬如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网、潇湘书院等,开启了一众非职业作家的原创网络文学之路。对于传统文学的传播,网络技术的发达与新媒体的勃兴无疑使其如虎添翼。相比纸质时代携带书籍的烦琐,现今的文学阅读只需借助网络媒体,就可以轻松实现古人“读万卷书”的人生理想。譬如微信读书 App,汇集了数不胜数的文学资源,用户只需要搜索就可以下载或加入书架进行阅读,轻便而快捷。不仅如此,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各大视频 App 也为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聊斋 芙蓉镇 白鹿原 平凡的世界等众多文学改编影视剧提供了线

16、上播放的平台,打破传统观影时间界限的同时也实现了用户随时走近文学的愿望。理查德道金斯首次提出了“模因”的概念,认为其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文化传播或文化模仿的基本单位。14以红楼梦为例,87 版影视剧就是一种“模因”的存在。B 站中模仿其故事情节的视频不乏其数,而这种模仿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传播。不仅如此,这些视频在娱乐的同时也将原剧和原书推到观众面前,激发起他们对原剧或原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播。进一步来说,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15,网络中广为流行的“林妹妹语录”正是“模因”在语言形式上的呈现。如上所言,网民在对语录进行模仿、传播之际,也会潜在地推动红楼梦在更大范围传

17、播扩散。各大文学网站的崛起为众多非职业作家及其多种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平台。红袖添香网、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等文学平台汇集了天蚕土豆、唐家三少、安妮宝贝、辰东、烽火戏诸侯等颇有名气的网络作家,推出了言情、穿越、宫斗、武侠、玄幻、悬疑等多种类型的原创文学作品,深受网民的追捧与喜爱。譬68892312023March.如,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就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古装玄幻小说,至 2011 年完结之际,小说在网络的点击量高达 18 亿,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于 2006 年开始在晋江文学城上连载,其网络点击率之高又迅速转变为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继而带动

18、了影视剧的拍摄与热播,形成了多向性延展的传播态势。这种“连锁反应”可以说是对网络文学传播的跨媒介延续与放大,可谓是其衍生品。此外,网络平台的交互性让读者可以即时发言参与讨论,甚至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出谋划策,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创文学网站在文学生态建设上形成了对传统已存文学创作的良性补充,形成了经典化与通俗化相互交融的文学格局,并在大众文化与文学的传播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二、中国文学传播的基本特征在对中国文学传播发展的四种历史形态进行了梳理与描述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学传播活动的认知。第一,文

19、学传播主体的多样化。通过对四种文学传播形态的观照,可以发现无论是古代的高官贵族、文人雅士,还是歌伎、说书人、戏剧演员等民间艺人,亦或是现代的图书出版商、影视导演,乃至网民,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着文学传播的任务。虽然古代的文学传播主体依然集中在社会上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间群体还是对文学传播资源进行了有限的分割。相形之下,现代出版业、影视媒体、网络新媒体的繁荣发展则打破了核心群体对文学传播的垄断特权,将文学传播权分散到社会各个阶层,真正实现全民参与传播。总而言之,我国文学传播主体的确具有多样化趋势,而这种特性也反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大范围传播。第二,文学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

20、即讯息”的观点,他认为“媒介的重要性并非表现在它传播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媒介本身所包含的技术因素如何改变人们的工作程序和生活节奏,乃至最终改变社会结构。”16我国文学传播技术出现了五次重大变革。一次是甲骨文的出现,文字符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书面记载阶段。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为文学的创作、保存与传播提供了相当便利的工具。一次是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推广应用,此后,纸张逐渐取代甲骨、竹简等笨重的工具而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虽然购买纸张费用昂贵,普通百姓难以负担,因此其在文学创作上应用得并不十分普遍,但其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中的进步意义却不可低估。一次是雕版印刷的活字印刷的发明乃至现

21、代出版业的发展,都极大地提高了文学传播的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文学接受群体。一次是影视媒体的勃兴,中国文学自此进入了影像传播时代,文学的存在形式更加形象立体,传播效果也更为理想。最后一次则是网络技术的新兴,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播路径,还催生了文学网站以及原创网络文学,文学传播格局为之一变。可见,每一次技术的变革更新,都焕新了文学传播的面貌。第三,文学传播类型的重大转变。无论是说书、习唱,还是题壁、印刷,亦或是报刊、影视,都可以视作是一种单向传播。然而文学网站的崛起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网民被赋予了反馈信息与建议的权利,而这种意见反馈也有被作家加以采纳的可能,从而形成了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机制

22、,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由此观之,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中国的文学传播活动正在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转变。第四,文学接受群体的渐趋大众化。尽管古代的说书、习唱、戏剧演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接受群体扩展到普通民众,但出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口头传播的范围仍然较为狭小。印刷术的推广与使用则将文学传播推向了更高的位置,为受众群体的扩大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囿于书面传播对受众的知识储备、文化水平等的要求,因而古代书面文学流传的范围还仅限于文人圈子。真正将文学推向普罗大众的是现代传媒,譬如报刊发行、图书出版等。值得注意的是,影像符号的生动性、趣味性最能引人入胜,影视剧将诸多观众以往不甚了解的文学作品以声

23、画结合的方式形象化、立体化呈现,深受老少妇孺的喜爱,促成了文学经典的大众化传播。文学网站的出现则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网络小说应有尽有,培养与塑造了新的读者群体与读书习惯,进而促成了文学接受群体的再扩大。这正如郑振铎所言:“文学的进展是趋向于大众化的。大众文学无疑将成为未来文坛的独20230323 1 8969子。”17综观中国文学传播的历史发展,共有口语相传、书面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四种基本形态,每一种传播形态的存续都为文学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对四种传播形态梳理总结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中国文学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技术、传播类型、接受群体上的特征予以揭示。随着人类文学交流

24、的逐步深入和文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学传播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这一现象也要更多地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不仅可以有益于大众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学史加以了解,还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郑晓玲.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J.当代传播,2010(5):42-45.2董学文.论文学的功能和功能系统J.武陵学刊,2013(6):79-86.3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68.4郭英德.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J.求是学刊,1999(2):76-82.5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1.6沈从文.小说与社会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

25、2:132.7王本朝.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4(1):76-81.8中国版协民营工委.2021 年当当有哪些新动向EB/OL.https:/ 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10陈浩,沈蔚.传播技术理论的现代历程及文化反思J.东南传播,2008(3):24-26,2.11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562.12梁晶晶.影视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传播D.太原:山西大学,2012.13张晓光.论中国文学传播的三种历史形态J.理论学刊,2006(6):119-122,129.14理查德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

26、.卢允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7-221.1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16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17.17郑振铎全集:第5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212.责任编辑:张慧2007:70.12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3(6):108-113.13 M A K:Recognising Social Work: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on Social WorkJ.Practice,20

27、14(5):299-312.14张海.承认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探索,2016(5):133-140.15姜海燕,王晔安.承认的作用:基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6(4):149-158.16李晓慧.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互构性承认 以北京市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为例J.学海,2015(3):53-58.17周冬霞,慈勤英.专业化:社会工作获得“承认”的必由之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1):92-96.18赵琼.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阶段性再探索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6):5-12.19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

2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20阿克塞尔 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7.21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5-60.22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125-130.23李建玲.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天中学刊,2017(1):62-65.24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深圳市H 社区的探索J.社会科学,2016(7):87-96.25杨君,徐选国,徐永祥.迈向服务型社区治理:整体性治理与社会再组织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5-105.责任编辑:赵淑兰(上接第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