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寇 雨 晨
工作单位: 周 至 一 中
区 县: 周 至 县
联系电话: 13572978695
邮政编码: 710400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周至一中 寇雨晨
内容摘要:《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名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在反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关键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2、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郭沫若曾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传世之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多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三、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一)、听读,初步感知(播放音频范读)
二)、跟读,感知(播放音频范读)
三)、齐读,感知
六、合作、探究、展示
探究一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江天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 雄浑苍茫悲凉
探究二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明确: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上片小结: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喻
探究三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明确:
张翰 —念鱼归隐—乡思
许汜 —谋取私利—为国为民
刘备 —雄才大略—控诉当朝
桓温 —时光流逝—哀叹虚掷年华
探究四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用典
探究五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下片小结: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反面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正面
用典 —为国为民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小 结:
1、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七、对比赏读,感受豪放词风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明确:
• 情感——都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手法。
• 意境——都有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
• 语言——都显得大气豪放。
八、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作者的所抒感情。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明确:
词的上半阙写景,寥寥数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便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词的下半阙写人,“蛾儿雪柳黄金缕”,这是描绘妇女们佩戴的各种珠宝首饰。美女如云,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接下去作者笔意一转,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兴趣其实并不在这种种热闹景象,他是在到处寻找一个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现了“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全篇采用反衬手法,别具一格。
九、课堂练习
1.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
A. 遥岑(cén) 玉簪(zān) 青秋
B. 螺髻(jì) 鲈鱼 峰火
C. 狼居胥(xū) 断鸿 仓皇
D. 社鼓 揾(yùn)泪 吴钩
解析:选C A.“青秋”应为“清秋”。B.“峰火”应为“烽火”。D.“揾”应读“wèn”。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按字数的多少分类,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
B.辛弃疾,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C.宋词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苏辛”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D.宋词婉约派的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解析:选B 因为辛弃疾是南宋词人
十、欣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名家朗诵和歌曲
十一、作业布置:
1、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背诵这首词。
2、搜集整理辛词的用典,总结其用典特色。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一中 寇雨晨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