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历...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创作为重点_张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23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历...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创作为重点_张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历...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创作为重点_张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历...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创作为重点_张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1。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历经岁月的洗礼,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愈发突出,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中国电影是“长征叙事”最为生动的载体,“长征叙事”主要以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为讲述主体,着力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队伍、志士仁人的卓绝气概和不屈精神。当前长征题材的影片创作颇丰,无论是书写长征

2、征途艰险的 万水千山 突破乌江金沙江畔,还是凸显红军战士革命斗志的 金沙水拍 长征 红流,抑或是高度关注人文情感的 给你一生我的手 领袖1935 半条棉被 等,这些不同时期创作的影片都在长征故事的多元化呈现、长征精神内在价值的赓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表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长征叙事”电影的发展历程,恰呼应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繁荣发展的进程:从早期“红色经典”的滥觞,到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盛行,再到21世纪以来“新主流”电影的扩容,第 38 卷第 2 期2023年4月Vol.38No.2Apr.2023广 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T

3、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历程、新变与反思以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创作为重点张春,袁昊(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412007)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讲好长征壮举、赓续长征精神的电影层出不穷,并历经了“红色经典”“主旋律”“新主流”三个阶段。随着时代发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长征题材电影在内容呈现、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发生了新变。但在电影市场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长征题材电影的创新表达动能、红色资源挖掘、视听艺术探索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梳理以潇影集团相关创作为重点的中国电影“长征叙事”历程,总结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多新变,探究“

4、高概念”时代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机遇挑战,或能为中国革命故事资源扩容和党史学习教育生动化提供镜鉴。关键词:中国电影;长征叙事;创作历程;叙事新变;发展反思;潇影集团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23)02-0059-09收稿日期 2023-01-16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红色文化的影像传播研究”(21ZDB023);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22A0420);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红色电影发展研究”(QL20220237)。作者简介 张春(1979),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副教授,研

5、究方向:影视艺术。袁昊(1999),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59“长征”电影顺应着时代发展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调适、自我创新。在坚守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长征叙事”电影的自我革新也表现出中国电影对革命历史的深切表达、对政治话语的高度认同、对人文精神的密切关照。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容,大量的商业元素涌入文化市场,给主流文化的坚守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长征叙事”电影与时俱进地在主题、叙事、人物形象方面守正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同一时期的高概念电影而言,“长征叙事”电影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在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的背景中,

6、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推动伟大复兴的集体场域中,本文对包括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潇影集团”)作品在内的长征题材影片进行深入考察、梳理历程、肯定成绩、找寻进路,以期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坚持人民立场、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一、从“红色经典”时期到“新主流”电影时期的探索实践众所周知,红色电影在记录光辉党史、赓续前行血脉、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红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题材电影因其叙事对象的特殊性而形成自成体系的发展脉络。根据长征题材电影出现的时间先后和叙事特点,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概述,

7、分别是“红色经典”电影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主旋律”电影时期和21世纪后的“新主流”电影时期。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各时期长征题材电影的叙事重点和内涵意蕴各有侧重,我们亦可从中管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大众审美的历史变迁。(一)“十七年”时期是长征题材电影红色经典化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长征题材电影“选择性地继承、借鉴了左翼电影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特征”2,强调影片的政治导向功能和革命的重要性,善于通过战争场面来表现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影片 红旗翠岗(1951年)通过讲述革命时代一家人的分离与团圆,书写出特殊一代人的革命情怀,父子相认的大团圆结局也十分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需求。影片 万水千山(1

8、959年)以一支长征队伍作为叙事主体,表现革命队伍坚定不移的内心信仰和唇齿相依的同袍之情,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成了影片的亮点。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1976年)则涵盖了 江姐 洪湖赤卫队 长征组歌 东方红 黄河大合唱 等一系列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长征路上的光辉故事。除此之外,像 暴风中的雄鹰(1957年)、突破乌江(1961年)、风雪大别山(1961年)、金沙江畔(1963年)等,大多是以激烈的斗争场面作为重点描绘对象,展现出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影片力图再现长征与革命之途的艰难,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强调长征之举丰功伟绩的同时,影片塑造出

9、“英勇无畏、敢于奋斗”的英雄形象,这符合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红色电影的创作要求。该时期长征题材影片“新的价值观确立并且得到坚守,这影响着后来创作主线的形成”3。(二)“主旋律”电影时期是长征题材影片不断扩容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宣传导向的基础之上,人们对电影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影不仅应该还原历史,还应从中汲取更多前进的力量。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倡导,给长征题材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前的六盘山(1978年)、山寨火种(1978年)、赣水苍茫(1979年)、红叶铺满小路(1983年)、祁连山的回声(1984年)、草地(1986年)等影片,以及此

10、后的电影在叙事上有了较60多尝试。如电影 少年战俘(1989年)继承了早期 红孩子 闪闪的红星 等影片对于少年故事的讲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小小少年表现出的英雄气质。由怯懦走向勇敢的少年唐元宝展现出自身的成长轨迹,从畏惧敌人到正视自己的恐惧,其实现了自身的蜕变,也在革命历程中愈发勇敢坚强。这种与国家“水乳相融、荣辱与共”的情感,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主流文化宣传的需要,引领人们在发展道路上毅然前行并实现自身价值。电影 长征(1996年)讲述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毅然突围北上,并顺利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民族于危亡。影片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塑造也值得寻味。红军长征北上既是中国共产党

11、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毛泽东政治抱负的实施之始。“主旋律”电影时期的长征影片不再以“完美无缺”的革命英雄为塑造对象,而是饱含温情地关注革命志士参与队伍、勇敢斗争的现实原因,关注他们在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成长性”,强调红军之途的连续性和历史意义,因而在创作题材上延续了对于战争场面的关照,具有一定的传奇性。1986年的彩色舞台艺术片 中国革命之歌,继承了 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创造出 望神州 南湖的船 党的摇篮 春风春雨 等广为传唱的歌谣,符合该时期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需要。彝海结盟(1996年)、金沙水拍(1994年)等影片,则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队伍与少数民族同胞的鱼水之情,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坚持

12、群众工作的正确性,同时影片也刻画出刘伯承、小叶丹等人物的光辉形象。该时期影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实施少数民族政策予以高度重视,这也为后期“长征叙事”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以影片 马蹄声碎(1987年)在文艺界崭露头角。潇影集团开始对“长征叙事”影片进行探索,影片表现出对于女性视角的高度关注,使长征题材影片叙述对象不再单一,它充分肯定了女性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尝试深刻影响了后期红色影片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不难发现,“主旋律”时期的长征题材电影较“红色经典”阶段有了更多突破,叙事视角更为多元,情节递进也更为合理。(三)“新主流”电影时期是长征题材影片不断创新的阶段随着电影体制改革以及商业化

13、进程的加快,“新主流”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在这一时期,商业电影给主流影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主旋律”影片的基础上,长征题材影片开始不断发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呈现出“多元探索”“细腻叙事”“人文关怀”等综合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如 心动岁月(2004年)、我的长征(2006年)、扎喜的长征(2006年)、革命到底(2007年)、天亮了我还在(2008年)、通道转兵(2011年)、给你一生我的手(2015 年)、遵义会议(2016 年)、勃沙特的长征(2016 年)、领袖1935(2017年)、红星照耀中国(2019年)、强渡乌江之对岸(2022年)等,创作数量达到新高,叙事技巧也有了

14、更多精进。在这一阶段,潇影集团表现出了全新的创造活力,在长征题材影片叙事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潇影集团在影片创作方面继承传统,始终保持对女性视角的高度关注,并愈发关注湖南地区的长征故事,以独特的湖湘风貌和湖湘精神来丰满长征故事。在满足观众地域猎奇心理的同时,为地域文化的传播、长征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更多发挥空间。这种叙事方式也在其系列作品中得以体现,如 通道转兵(2011年)、领袖1935(2017年)、半条棉被(2020年)等,这些影片都是长征精神与湖湘血脉融会贯通的影视表达。以改编自湖南地区真实故事的电影 半条棉被 为例,主人公董秀云从一名普通的战地医生成长为一位坚韧勇敢的革命女性,在遥遥长征途

15、中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铁血风采。影片中大量关于长征路途的长镜头、村庄环境的特写,都使湖湘景观得以多方位呈现,在对少数民族风61俗及非遗文化予以观照的同时,更从影片中传达出湖南人身上勇敢坚韧的性格特征。这种“地域化”的红色故事叙述方式,获得了评论界的认可,并在近几年的红色电影创作中具有借鉴意义。总而言之,长征题材影片呈现出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各时期都表现出对宣传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上一脉相承,又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中推陈出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商业电影占据“票房高地”之时,恰是红色电影创作数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之时。这也意味着,全面放开的电影市场给长征题材电影既带来更多挑

16、战又带来更多的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全社会更需要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和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1。我们需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努力创建属于全体人民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二、从讲好长征故事到赓续长征精神的叙事新变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起步于新中国建立之时,并一直在创新发展,在“宣传品”与“消费品”之间不断寻找平衡,为社会大众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长征影像。在长征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所侧重地呈现了部分叙事特征。鉴于21世纪以来的电影在叙事方

17、面有了更多新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还需更进一步阐述新世纪以来的长征题材影片的叙事新变。具体来说,21世纪以来的长征题材影片在主题表达方面更为深刻、影片叙事方面更为细腻、人物形象也更趋真实饱满,为长征精神的赓续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提供更多影像和样本。第一,叙事内容呈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红色经典”电影时期,长征题材影片主要强调战士们的革命情怀和斗争精神,而“主旋律”电影时期则努力寻求革命之途与个人追求的共性。但这些具有明确“政治性”的影片,似乎并不能满足21世纪以来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良莠不齐的影视行业,新主流影片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建树。长征题材电影在探索过程中,主题表达更为多元,表现出高度的“人

18、文关怀”。心动岁月(2004年)以藏族老人尕玛的回忆为线索,以个人口吻叙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却又颇具意蕴,这种平和真实化的叙事方式表现出影片对于个人情感的高度重视。在思想传达方面不一味“说教”,在简洁平实的情节中,影片的精神感召力得以实现。潇影集团创作的影片 天亮了我还在(2008年)讲述随着酒坊老板对红军的深入了解,其在关键时刻舍去自己的作坊,护送红军踏上征途的故事。该故事表现出普通百姓对革命队伍的信任,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些沉默在历史中的绝大多数者,他们在革命的大潮中奉献自身却无怨无悔。呈现革命信念的电影 勇士(2016年),以22名突击队员为主要塑造对象,生动地展现出艰险时刻这

19、一战士团体的铁血豪气。这些战士是长征历史中最普通的个体,那些苦难岁月既是长征故事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不断坚定信念和目标的成长历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重点表现长征精神中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反抗的气度。“新主流”电影时期的影片主题涵盖了革命、爱情、亲情、友情、成长、民主、信念等内容,极大地拓宽了长征题材影片的叙事范围,这是红色电影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长征题材影片时代化发展的结果。第二,叙事方式表现得更加“细腻丰富”。21世纪以来,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不再将62宏大的场景和变迁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而是以多样的手法发掘出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即使是人物之间的一次对话或者人们面对苦难时积极勇敢的态

20、度,也可以转化为观众与演员共情的开始。大型文献电影纪录片 不能忘却的长征(2007年),进一步聚焦于人物情感和时代浪潮中的个人命运,红军战士的妻子池煜华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等待的诺言。这种将隐没在历史中的故事挖掘出来并加以呈现、以小故事表达伟大情怀的方式,体现出“新主流”电影对于细腻表达的高度关注。此类带有传记色彩的小故事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潇影集团在此基础上打造出系列电影 长征轶事,发掘长征路途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用细节来打动观众,这一创新尝试也为长征题材影片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叙事视角的转变也使影片的“共情力”得以提升。电影 勃沙特的长征(2016年)以英国传教士勃沙特的回忆着

21、手,以外国友人的视角公平地叙述红军的长征历史。电影我的长征 则是以少年的视角来回望那段铿锵岁月,在影片的讲述中,观众与领袖毛泽东的距离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去光环化,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电影 半条棉被(2020年)将镜头对准了前行路上的伤员们,尽管他们伤痕累累、远离大部队,但队伍的纪律如山,爱民之心不移。影片叙事的细腻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却战争场面,而是在保留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个人给予更深切的关怀,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境况,这些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温情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也更符合“个人梦”融入“国家梦”的政治语境。第三,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

22、感人”。对于影视作品而言,人物形象塑造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经典的人物形象不仅能使影片叙事更具魅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影片的内在价值和观念。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不会缺席对时代发展的高度关注,其“英雄的形象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嬗变”4。这种嬗变首先表现在对革命领袖塑造的继承性探索上。潇影集团在 领袖1935(2017年)中以“影视”艺术的方式再现了革命领袖的卓绝气概。跟随镜头语言的描绘,我们了解到领袖们的压力与动力、信念与志向,这种细腻情感的刻画一改传统意义上“高大全”的人物形塑。这种突破不但没有损害伟人们的形象,反而让观众们能够设身处地与英雄们进行更深入的精神交

23、流。这种嬗变其次表现在对女性形象身上的“巾帼气概”的发掘上。半条棉被 获得各界好评的原因也与其人物塑造有关,影片主要塑造的对象是军医董秀云与苗族村民徐解秀两位勇敢的女性。作为一名军人,董秀云在战火中勤恳地治疗着伤员,在穷困之时坚守着中国共产党的纪律;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徐解秀与红军交谈后坚定地选择相信自己的感觉,这份果敢与自信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代尤为可贵。这种嬗变再次表现在对反面角色的客观地塑造上。影片 给你一生我的手(2015年)讲述了在落魄后被迫沦为盗匪的黔军副营长,在入夜时分假意熟睡放走红军战士;他身上的正义感与侠气值得观者尊敬,他的尴尬处境也映照着战火纷飞时无处栖身的青年们的境遇

24、。影片 三个俘虏兵(2006年)中被捕的三名敌军士兵,经过教育与感化后毅然投身红军队伍,这种转变肯定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侧面表现出长征精神的感召力。近年来,影视创作者们开始对各类人物形象的情感和命运予以重视,这种变化是尤为可喜的。影片不应只有一种声音,给弱小者以尊重,给落后者以同情和理解,与此同时更加深刻地凸显出正面人物的可贵之处,是主流文化应有的人文关怀。这些集中表现在“新主流”影片中的创新之处,是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以来长征题材影片自我完善的结果。革命历史题材往往以庄重、肃穆的基调进行呈现,喜剧元素的加入,也能让观众眼前一亮。潇63影集团出品的 革命到底(2007年),以轻快的叙事风格讲述了

25、三位青年参加长征的过程,革命理想的“去崇高化”,本质上是对个人价值和情感的肯定,颇具新意。其出品的其他影片如 半条棉被 通道转兵 等都将湖湘风貌与长征精神进行结合,表现出长征故事的“地域化”发展倾向,较好地呈现出少数民族的风貌与秀美的湘楚景观,使得影片的叙事背景更为真实。无衔女将张琴秋(2018年)着力挖掘桐乡红色文化,表现出对革命者的高度敬意,引导时代精神的践行。这些影片都实现了地域风貌、人文风俗、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因此,历经多省的长征之途不应该局限于一种表述方式,红色文化也绝不是单薄无依的,影视创作者“必须乘着政策扶持的东风,充分调动本土文化资源”5,让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像表达更加多姿

26、多彩。三、从现实境遇中探寻长征题材影片的发展之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经典”电影,至改革开放后的“主旋律”电影,再到21世纪以来“新主流”电影的创新发展,虽然“长征叙事”在主流文化创造性转化中不断进行探索,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高概念”电影在电影行业的话语权,以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叙事在流量方面的侵蚀,包括“长征叙事”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市场化改革中往往处于弱势,票房“疲软”的境况一直未能有效改观,根本原因或许是“重大题材的重大意义并没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宏阔创作还在期待中”6。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长征叙事”红色电影既“叫好”又

27、“叫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第一,“长征叙事”的创新表达动能不足,需要面向时代,不断自我革新。虽然“长征叙事”的“红色经典化”继承了“延安电影”的精气神,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语境中却淡然落幕。虽然有“提倡多样化”的声音和实践,但也难以有更多创造性的转化。传统的“长征叙事”多以家庭、爱人、战友等人的离合来表现长征之路的始末,相似的情境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可喜的是“新主流”电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发展。诸如添加喜剧元素的 革命到底(2007年),讲述热血青年为追求心爱姑娘而投身革命,革命情怀与个人际遇有机融合,这是“长征叙事”电影面向时代的较好尝试。但自

28、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长征题材影片依然以沉闷、严肃的创作风格为主,创新之路仍然“其修远矣”。诚然,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似难平衡,但难平衡并不代表就只能二元对立,这就对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歌颂型喜剧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家乡 在商业元素的运用方面作出了表率,战争影片 八佰 红海行动 在故事还原方面颇具匠心,这些尝试都使影片的主流意识表达更为生动明快,优秀的票房也证明了其探索之路的正确性。由此可见,长征题材影片需要在可行范围内吸收、借鉴、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此外,电影 湘江1934 向死而生(2019年)是国内首部讲述长征故事的动画片,也给国内红色电影带来了新助

29、力。这种借鉴中国动画学派的风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方式也值得认可。长征题材影片叙事模式的陈旧,归根结底是与时代脱轨。我们必须立足时代背景,在商业元素的充分运用下叙述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刀阔斧地进行自我革新;只有不断探寻主流文化家国叙事的最优解,方能开创长征叙事“新风尚”。第二,“长征叙事”的红色资源发掘不够,需要立足本土,发掘地域特色。“纵横10余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长征沿线存留了数量庞64大、类型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7在跨越两万五千里的行军途中,沿线的地容地貌、风土人情、文物遗迹等都可圈可点,将士们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故事传说更是长征

30、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 金沙江畔 山寨火种 金沙水拍 彝海结盟 通道转兵血战湘江 生死腾格里 血战万源 等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征线路的地域优势,但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在地域风貌的呈现和红色资源挖掘方面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近年来,由潇影集团承担拍摄任务的系列电影 长征轶事,试图从多角度对长征过程进行全景式再现,以及八一厂的纪实性影片 不能忘却的长征、浙江桐乡宣传部出品的 无衔女将张琴秋,这些影片对于长征之途的深入发掘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影片对于地域资源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成系统的长征叙事影片还亟待开发。电影 半条棉被 将长征故事与湖湘地理有机结合,呈现出湘南地区独特的民族风貌,

31、符合大众的观影需求,成为当年的“黑马”影片。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条大气磅礴的长征之路将是长征影像创作的不竭源泉。在特殊的岁月里,红军与沿线的少数民族同胞产生的革命情谊,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复兴的情感之源,也是长征精神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的象征。长征精神与沿线地域风貌、传统文化、人情风俗充分互通互动,将为观众带来更为生动、趣味、全面的影像呈现,有利于扩大区域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此外,在这条红色基因延续途中,点与点的相互联系,故事和故事之间的相互连接,将会成为长征题材影片“系统化”的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长征文化资源,打造优秀影视作品,“长征品牌”之路正当其时

32、。第三,“长征叙事”的视听艺术探索不足,需要直面时代,打磨立身之本。纵观一段时期以来的长征题材影片,其视听技巧及画面表现力显然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战争类电影,这也是其票房不高、口碑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潇影集团出品的 给你一生我的手 为例,影片主要讲述女军医与副团长的情感发展,两人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相知相爱。按理说,这个题材是比较新颖的,但是影片在视听方面缺少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比如,战士们过河水的声音、走过草地的沙沙声、敌方战机从空中投下的炸弹声音,还可以做得更加完美;受伤军士们身上的服装处理、伤口化妆、跋山涉水的憔悴面容,也还可以得到更真实的体现。诚然,作为中小型电影制片厂,潇影集团在处理

33、影片宏大的场面调度上,和其他制作机构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影片细节的处理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相较于长征题材影片来说,其他“新主流”电影已经在视听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 长津湖 中出现的爆破、冲锋、交火等战争场面,以精彩绝伦的场面调度和精良的制作技术再现了恢宏的历史事件,“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长津湖 已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个新高点”8。影片的视听艺术是其立足于市场的根本,同时期的红色电影已然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为长征题材影片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因此,我们只有在影片的声画处理、场面调度、情节转换之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的补贴,多吸收、接纳优秀的电影人,将自身投入时代发展的

34、浪潮之中,积极宣传主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唯有这样,“方能建构具有民族特色并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的中国电影现代性美学”9。时至今日,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已过去80多年,我们所熟悉的 七律 长征 诗歌仍在时时回响,但是中国电影的“长征叙事”任重而道远。长征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如何在“长征”这面旗帜下,通过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影片主题、叙事技巧、人物形象等方面革故鼎新,实现经典长征故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65展,打造出更加符合国家话语体系、更切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方面,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借鉴移用,也可以参照中

35、国西部电影的探索经历。但不管怎么探索与实践,都需要抓住“长征”这一最大的主题和意象。因此,在推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电影人更需要高度关注以长征题材为代表的红色故事,深刻把握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文本背后的灵魂与内涵,立足于电影工业制作体系愈发完善的新阶段,寻找更契合新时代受众的视听表现方法,不断追求影片艺术价值的提升,努力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切地理解和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为中国革命故事资源扩容和党史学习教育生动化提供镜鉴。我们不仅要讲好长征革命故事,更要传递长征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3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1,从而努力推动大众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10-22(2).2 袁庆丰.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流变: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说起 J.学术界,2020(1):170-177.3 周星,史力竹.五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历史中的中国电影发展 J.民族艺术研究,2021(3):22-29.4 彭万荣.新时代红色电影的经典再造 J.人民论坛,2019(26):131-133.5 袁昊,张春.政策推动背景下湖南红色电影的三重景观 J.电影

37、文学,2022(15):50-53.6 周星,李艳.红军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历史状况与现实思考 J.当代电视,2006(11):10-13.7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长征精神 N.人民日报,2021-11-12(12).8 詹庆生.长津湖:战争巨制的全景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J.电影艺术,2021(5):61-64.9 范志忠,陈希雅.中国电影本土资源现代性传播的文化张力与美学建构 J.当代电影,2022(5):118-124.66The“Long March Narrative”of Chinese Films:History,New Changes and ReflectionZHANG Chun,Y

38、UAN Hao(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there have been countless films on the heroicdeeds of the Long March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its spirit,which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Red Classics”,“Main Melody”,and“New M

39、ainstrea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ublic s changing aestheticneeds,this kind of films have witnessed new changes in content presentation,narrative methods,and charactershaping.However,with the film market changing in the background,there are still defects in the innovativeexpressi

40、on momentum,red resource exploration,audio-visual art exploration,and other aspects.By Sorting out thefilms with the theme of“Long March Narrative”and focusing on the creation by Xiaoxiang Film Group Co.,LT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changes,and explor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revol

41、utionary historicaltheme films in the“high concept”era,and we hope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resources and the vividness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Key words:Chinese film;The Long March narrative;creation process;narrative change;development reflection;Xiaoxiang Film Group Co.,LTD(责任编辑:师艳玲)(责任校对:李婵妃)6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