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_周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188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_周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_周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_周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SSN 1006 7167CN 31 1707/TESEACH AND EXPLOATION IN LABOATOY第 42 卷 第 1 期Vol 42 No12023 年 1 月Jan 2023DOI:10 19927/j cnki syyt 2023 01 046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周莲a,b,李敏a,黄哲群a,b,单雪晴a,程酩c,夏伟梁a,c(上海交通大学 a 致远学院;b 学生创新中心;c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学习与创造相辅相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两个必要途径。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自 2016 年起实施“致远未来学者

2、计划”,引导本科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挑战具有前瞻性、交叉性的自主创新研究课题。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致远未来学者计划的实施概要;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该计划在培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就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 7167(2023)01 0235 08收稿日期:2022-02-21基金项目:2020

3、 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沪教委高 202055 号);2018 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研究课题(20180203)作者简介:周莲(1979 ),女,浙江杭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信号传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实验室管理。Tel:13601761476;E-mail:lianzhou sjtu edu cn通信作者:夏伟梁(1978 ),男,浙江杭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肿瘤进展、治疗抵抗的机制,外泌体生物学及其应用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E-mail:wlxia sjtu edu cnZhiyuan Future Scholar Program:Explora

4、tion and eflection onthe Cultivation of the Top notch Undergraduates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ZHOU Liana,b,LI Mina,HUANG Zhequna,b,SHAN Xueqinga,CHENG Mingc,XIA Weilianga,c(a Zhiyuan College;b Student Innovation Center;c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5、200240,China)Abstract:Learning and creation are the two mutually reinforcing aspec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talents The capability to innovate and create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op-notch talents ZhiyuanColleg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as implement

6、ed the Zhiyuan Future Scholar Program since 2016 This programguides undergraduates to challenge cutting-edg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jects,targeting at the frontier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The role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s in topuniversities in

7、 China and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on the ZhiyuanFuture Scholar Program and the summary of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 shows that thisprogram has played positive roles in training undergraduate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

8、nking ability,teamwork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bility,innovation awareness In addition,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s have been proposed,which woul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Key words:Zhiyu

9、an future scholar program;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research of undergraduates;independentinnovation capability第 42 卷0引言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启蒙新思想、为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重任,应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批判性的科学精神、敏锐的创新意识、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爱因斯坦指出:“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全世界高

10、校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我校致远学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计划 1.0)”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拔尖计划 2.0)”,从课程设计、师资安排、科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逐步形成了“好奇心驱动+使命驱动”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与创造”的环境2-3。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创造知识、创新技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主动认知方面跨入一个极具挑战的新境界,致远学院于 2016 年设立“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引导本科生结合自身兴趣与好奇心,面向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尝试具有前瞻性、交叉性的自主创新研究,实现由“学习知

11、识”向“创造知识”的能力转型。本文分析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以我校致远荣誉计划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在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科研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成效,探索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即“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涵与规律,以期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有所启示。1本科生科研训练在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1.1本科生科研训练科教融合的理念在 19 世纪初期由德国高等教育学家洪堡首次提出,提倡在高等教育中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让科学研究成为大学发展的驱动力4-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

12、 1969 年设立“本科 生 研 究 机 会 项 目(UndergraduateesearchOpportunities Program,UOP)”,率先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制度化、体系化,本科教学的重点也从知识传授逐步转移到科学研究和探索性的教学之中6-7。之后美国各大研究型高校纷纷效仿 UOP 模式,设立各类本科科研训练计划,支持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设立多层次本科生研究项目、提供完善的申请过程和激励管理政策等措施,促进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积极性8;“斯坦福科研与自主性项目(Stanford Undergr

13、aduate esearchand Independent Projects)”支持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开展课题式项目、自主性项目、创意艺术类项目、高年级综合项目、暑期校外项目等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本科科研项目体系9。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型高校也逐渐认识到科教融合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全国高校推广,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通过项目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9-10。美国本科研究委员会将本科生科研定义为由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且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w

14、ww cur org)11。作为一种具备高影响力的教育实践,本科生科研项目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科生在项目准备、执行和总结过程中,提升了学术自信,与顶尖科学家建立了学术联系,掌握了现代实验技术,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了抗挫折能力,内生学习动能得到激发,还有效地促进了研究型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因此,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引导并支持本科生主持科研项目已在全球高等教育界被公认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2。1.2学科交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问题与挑战,亟须整合

15、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因此,学科交叉融合已跃升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学科的交叉融合首先目标于综合应用两个及以上的学科知识来分析研究问题,寻求更优化的方法或理论来解决问题,进而目标于综合各学科来创造一系列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新的认知模式,重构知识体系结构,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范畴13。美国在跨学科教育领域起步较早,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以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为例,该校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通过多种渠道,为本科生提供包括跨学科暑期本科生研究计划(InterdisciplinarySummerUndergraduateesearchExperience,ID-SUE)、

16、多 学 科 设 计 计 划(Multidisciplinary DesignProgram,MDP)等跨学科研究项目在内的科研机会,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和科学前沿的好奇心与向往14。这些跨学科研究计划均倡导多学科合作,引导本科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从跨学科视角、利用多学科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本科生在研究项目中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对632第 1 期周莲,等: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跨学科科研训练的机遇与挑战相对于单一学科科研项目而言,交叉学科科研项目更加强调跨学科的研究

17、方法和视角,研究成果有望用于解决复杂问题,为研究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跨学科科研训练有助于本科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并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扩充知识面,强化批判性思维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充分准备。然而,繁重的课业负担致使本科生可投入科研探索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不同专业学生和指导教师共有时间匮缺、科研经费资助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妨碍本科生参与跨学科科研的主因。2致远未来学者计划:自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1硬件保障:建设跨学科科研实践基地,营造创新氛围,鼓励自由探索为鼓励并支持本科生开展跨学科自由探索,致远学院建设以“1 个组合式中心实验室+19 个卫星实验室”

18、为框架的本科科研实践基地 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hiyuan Innovative esearch Center,ZIC),打造汇聚能源材料、量子通信与计算、生物分子探测、数据科学与技术 4 个研究平台于同一物理空间的 ZIC 中心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结构照明显微镜、飞秒激光加工系统等国际顶尖科研设备,开设前沿技术讲座,录制大型精密仪器标准操作演示视频,为本科生开展自由探索提供技术支撑和设施保障,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好奇心。为进一步拓展科研实践资源,ZIC 还设立卫星实验室,形成了与中心实验室协作、互补的格局,以支撑本科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完成创新科研项目。2.2体系建设:构建国际化自主科

19、研训练体系,注重启发、培育与反馈以“致远未来学者计划”为载体,精心设计层层递进、步步衔接的项目培育与管理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定义与选择科学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师生学术联系,鼓励学生挑战具有前瞻性和交叉性的自主科研项目(即“致远未来学者项目”),打造本科生专属的自主科研训练体系。主要措施如下:(1)开拓学术视野,初建学术联系。通过举办大型师生交流会、ChalkTalk ZIC 前沿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吸引近 300 名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本科生参与,营造本科生与高层次人才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学术文化,开启低年级本科生的科学想象空间。(2)加强学术辅导,形成创新主旨。ZIC 中心实验室 4 个平台

20、设立责任教授制度,安排专门的师生互动时间(Office Hour),每周轮流值班;设立顾问导师制度,全校范围邀请高水平教授担任导师,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创新项目的形成。(3)对标自然科学基金,撰写项目申请。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标准规范“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申请书,系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术表述能力。增设教授内部初审环节,及时反馈申请书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凝练项目主旨,提高项目申请书质量。(4)国际同行盲审,客观公正求实。组建国际化评审专家库,所有专家均来自来耶鲁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以项目学术水

21、平为核心标准,通过盲审的方式对申请书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指导意见。(5)学术委员终审,严选资助项目。成立由 17 位学术造诣深厚的海内外杰出学者组成的 ZIC 学术指导委员会,为 ZIC 提供学术指导与支持,严格把控项目质量,淘汰学术水平未达标的项目申请,确定准予立项的申请。(6)专职教师辅助,保障项目执行。成功立项后,学生团队开展 2 年左右的课题研究与探索。执行期间,项目将得到充足的经费资助,获得顾问导师的悉心指导。学院还配备了专职教师,监督项目执行进度,指导财务管理与报销,协助学生完成科研项目。(7)项目总结汇报,评选杰出成果。学院每年举办“致远未来学者项目”汇报大会,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22、,由本科生汇报项目中期进展和结题成果、展示学术风采、接受各领域学术领军人才的现场挑战,全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结题项目参评“杰出成果奖”,成就学生学术荣誉感,进一步激发学术志趣。2.3师资力量:汇聚全校高层次人才,冲破资历藩篱,构建学术共同体致远学院定期组织年度大型师生交流会、品牌讲座(ChalkTalk ZIC)等学术交流活动,构筑师生面对面互动的桥梁,为致远荣誉计划本科生提供广泛接触了解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机会。“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得到了我校各学院的鼎力支持,平均每年吸引 7080 位活跃于科学前沿领域的精英教师加入,激发学生奇思妙想,引导学生批判地思考前沿科学问题与重大工程挑战,逐步形成由

23、“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极具创新潜能的学生”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促进科教融合。2.4学生参与:启迪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思维,提升高年级本科生自主研究能力2016 2021 年间,“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吸引本科生超过 1800 人次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其中一年级致732第 42 卷远荣誉计划学生参加师生交流会与 Chalk Talk 讲座的总人数近千人次,新生参与度接近 50%。这些活动让大一新生大开眼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得到强烈激发,与高层次教授的学术联系初步建立,成为本科生们的第一方学术沃土。截至 2021 年 7 月,该计划共收到由 152 位本科生组成的 73 个研究团队提交的项目申请。团队成员

24、以2 年级本科生居多(占比 61.6%),一年级本科生及高年级本科生亦有参与,跨专业组队比例近 50%。其中,59 个项目得到了海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的认可,获得立项资助,22 个项目顺利结题。在顾问导师的指导下,本科生的创新活力得到释放,创新能力提高显著,部分项目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或会议期刊,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论文 20 篇、合作论文 23篇;学生荣获包括 2018 年全球创新挑战赛(U21)最高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国创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共 20 篇)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奖 17 项、申请发

25、明专利 3 个。3“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在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3.1本科生自主科研训练成效问卷调研(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为了有针对性地采集完整参与“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全过程的本科生对该计划的整体评价、了解“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执行过程等信息,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调查项目见表 1。在“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实施 6 年之际,向所有完成项目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 52 份,回收 41份。其中来自队长 19 份,队员 22 份;三年级学生 1份,四年级学生 24 份,毕业校友 16 份。随后,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系统性分析。(2)整体评价。总体而言,“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得到学生们的高度肯定

26、,所有学生表示该计划有助于培养多种能力。85%的学生认为参与该计划有助于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76%的学生认为沟通协作能力得到发展,71%的学生认为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发展,68%的学生认为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并有助于开拓学术视野(见图 1)。绝大部分同学(98%)表示愿意推荐该计划给学弟学妹。上述结果充分说明该计划对致远荣誉计划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参项动机。参与自主科研项目的动机是引起、维持本科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并朝着成功结题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分析“参加致远未来学者项目 的主要目的”的反馈结果(见图2)可知,本科生参加项目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所有学生

27、都至少选择了 2 个选项。绝大多数本科生选表 1主要调查项目项目调查项目内容题型总体1 对“致远未来学者计划”的整体评价多选题评价2 是否愿意将“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推荐给其他学生单选题参项1 参加“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主要目的多选题动机2 创新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相对而言你更看重哪一项单选题项目申请1 参加年度师生交流会是否有助于你了解并决定申报“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单选题2 项目的核心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多选题3 在项目申请阶段,你是积极主动加入团队的吗单选题项目执行1 顾问导师是否为项目申请书的准备提供了充分的指导与建议单选题2 和顾问导师之间的交流单选题3 顾问导师对项目的投入评分(1 分为完全

28、不投入,10 分为非常投入)评分题4 团队之间的合作单选题5 队长是否具有领导力,能够带领团队执行项目(项目组长自评)单选题6 在寒暑假期间,平均每周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h)填空题7 在常规学期内,平均每周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h)填空题8 该项目的所有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项目单选题9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否合理多选题10 是否成功地完成了该项目单选题收获与影响1 参加的项目是否让你对前沿科学领域有所了解单选题2 通过项目训练,是否掌握了该项目的核心科学理念单选题3 通过项目训练,是否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单选题4 通过项目训练,是否掌握了项目的核心实验技能单选题5 参加该项目对你的课堂学习产生怎

29、样的影响多选题6 参加的项目是否激发了学术兴趣单选题择了“对科学问题或工程难题感兴趣,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项,反映出学生在研究兴趣的驱使下加入“致远未来学者计划”。68%的学生表达了对科研的好奇心,并希望在本科阶段能拥有一次比较完整的科研经历;42%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计划结交朋友、认识教授、拓展学术人脉。此外,近 4 成学生选择“为了发表论文获得荣誉”,说明不少本科生在决定参项时,就对项目研究成果有一定的预期和期待。832第 1 期周莲,等: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图 1本科生对“致远未来学者计划”的总体评价图 2本科生参加“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主要目的分析“创新研

30、究过程和科研成果相对而言你更看重哪一项?”的调研数据发现,选择“更看重创新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和科研创新过程都特别重要”的学生各占 44%,而有 12%的学生选择了“更看重科研成果”。进一步分析可知,“更看重科研成果”的学生所选择的“参项动机”都包含了“为了发表论文、获得荣誉”选项。因此,这些学生在回答这两题时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这部分学生在加入该计划时对研究成果非常期待。(4)项目申请。一年一度的师生见面会可以看作是“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年度申请的发令枪,旨在引导本科生在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中,初步发掘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与高水平教授建立学术联系。分析“参加年度师生交流会是否有助于你了解

31、并决定申报致远未来学者项目?”调研数据发现,59%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32%的学生选择“比较有帮助”,仅 4 位同学表示师生交流会几乎没有帮助。深入分析可知,这 4位同学都在参加师生交流会前加入项目顾问导师的课题组,已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对导师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研究兴趣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致远未来学者计划”以培养拔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资助由学生主导提出的科学问题。通过“项目的核心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初探项目核心思想的产生来源,发现大部分本科生认为项目核心通过“与顾问导师充分讨论”和“查阅文献、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这两种方式产生,仅有约 25%的学生选择“在生活实践中受到

32、启发”和“顾问导师向我们推荐了该项目”这两个选项(见图 3)。可见,“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主旨思想主要源于本科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顾问导师充分讨论来深化并确立研究主题。图 3“致远未来学者项目”核心思想的产生方式前期文献调研结果显示,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是本科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主要难点之一,而“致远未来学者计划”的一个特色在于要求学生组队(2 5人/团队)申请项目。通过“在项目申请阶段,你是积极主动加入团队的吗?”,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申请阶段加入团队意愿强烈(88%),小部分学生加入团队意愿一般(12%),没有学生完全被动加入团队,充分反映了学生在项目申请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5)项目执

33、行。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赛缪尔森曾经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15 通过分析 3 项与顾问导师直接相关的调研数据,了解顾问导师对“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投入情况。总体而言,学生对顾问导师的投入程度表示满意,学生评分平均分高达 9.24(满分 10 分)。88%的学生表示顾问导师亲自指导项目,且与学生交流非常充分;78%的学生认同顾问导师亲自指导、修改了项目申请书。在本科生团队合作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本科生能够进行有效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其中66%的学生认为团队间合作非常好,32%的学生评价合作关系为一般,仅 1 位学生评价合作关系为差。通过自评

34、与他评这两种方式来了解组长的领导能力,发现 21 位组员认为组长具备领导力,仅 1 位组员表示“说不清楚”;在 19 位组长中,12 位组长认为自己在项目组织和执行中具备领导力,能够带领组员开展项目,5 位组长选择“说不清楚”选项,还有 2 位组长认为自己尚不具备领导力。该数据提示,本科生在担任自主科研项目组长的过程中,责任心和领导力得到了锻炼。在同伴的眼中,组长具备领导力,但组长本人在项目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评时相对谦逊。学生们估算了自己在寒暑假期间和常规学期投入项目的时间,在寒暑假比在常规学期每周平均多投入7.6 h(寒暑假期间人均投入 26.4 h,常规学期人均

35、投932第 42 卷入 18.8 h),组长的投入时间无论是在假期还是在常规学期内均显著高于组员(见图 4)。由此可见,大部分本科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自主创新研究。此外,问题“你认为该项目的所有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项目?”提供的他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98%的学生认为所有成员或大部分成员积极参与项目,仅 1 人认为其小组内仅有 1 位成员积极参与。图 4本科生平均每周投入“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的时间本次调研要求学生对项目内容合理性(多选题)和项目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就项目内容合理性而言,80%的学生认为研究内容设计合理,12%的学生觉得研究内容难度过高,17%学生认为研究工作量偏大。就

36、项目完成情况而言,85%的学生认为团队成功完成项目,15%的学生认为项目失败。进一步调查项目失败的原因,选题难度过高和可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不足是学生们认为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6)收获与影响。本次调研分别从项目收获、项目对课堂学习的影响和对学术兴趣的激发 3 个方面展开。几乎所有学生认为参加“致远未来学者项目”有助于他们认识科学前沿;超过 40%学生认为完全掌握项目的核心科学概念、实验技能,全面认识科学研究过程;其余学生则认为自己部分掌握项目的核心概念、实验技能,部分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由此可见,本科生们通过参加项目,对科学前沿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的认识均显著提升。针对“参加该项目对你的课堂学

37、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的回答再次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见图5)。位于前 3 位的选项分别为“促进我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思考科学问题”(46%)、“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提前学到了课堂上的部分知识”(46%)和“对课堂学习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37%)。此外,20%的学生认为“由于在项目中投入的精力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课堂学习”。由上述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在科研训练对课堂学习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持积极或中立的态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知识盲点和技术挑战更多,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师生讨论等方式来应对挑战、解决问题,而这些自主学习内容多与课堂学习内容关联,部分甚至远超课堂学习内容的范畴。

38、图 5参加“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对本科生课堂学习的影响最后,“致远未来学者项目”是否能够激发参项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呢?90%的学生表示具有激励作用,10%的学生表示没有学术激励作用。进一步查阅调研数据发现,在 4 位选择“参项没有激发学术兴趣”的学生中,1 位学生认为他所参与的项目失败了,3 位学生尽管项目完成的比较成功,但认为其研究项目难度过高或工作量太大。总体而言,自主科研训练对大部分本科生而言,能够激励学术兴趣,但是少部分本科生还是存在着畏难情绪,在项目失败、难度太大或工作量太大时,学术兴趣受到了一定的打击,这也将成为项目管理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3.2“致远未来学者计划”育人成效访谈分

39、析3 2 1访谈基本情况基于问卷调研结果,进一步提出两个问题:本科生加入“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学生视角观察,“致远未来学者计划”的运行管理模式有哪些特色和不足?本研究通过二对四毕业生微信群交流访谈和一对二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总结“致远未来学者计划”的育人成效。在受访学生中,4 位毕业生已完成项目,目前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两位在校本科生所参与的项目尚处于执行期。3 2 2参项收获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受访学生均表示在项目研究中受益良多,具体而言可归纳为学术兴趣激发、科研能力培

40、养、学科交叉意识培养以及领导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 4 个方面的收获。(1)学术兴趣激发。“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申请和评审的规范性、项目检查和考核模式的严谨性以及项目资助标准的挑战性,有效地激发了本科生攻坚克难的闯劲,也符合本科生加入致远荣誉计划时立志解决困难问题的豪情壮志。学生 A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理解各种新材料特性,自主学习了大量前沿物理概念,而这些自主学习经历和前沿知识收获强烈地激发了他对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兴趣,促使他去探索新材料背后更深层次的物理理论。学生 B 认为042第 1 期周莲,等:致远未来学者计划: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致远未来学者项目”为他指引了未来

41、的学术研究方向,并且在项目研究期间,他得到了项目顾问导师的充分信任,有助于建立追求学术卓越的信心。(2)科研能力培养。“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立项后,本科生团队将获得不超过 5 万元/年的经费资助。在这笔经费的支持下,顾问导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时更放得开手,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科研条件,也更加支持本科生们独立探索、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路线、自主搭建实验装置,还非常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文献查阅和师生/学生讨论的方式不断改进实验方案,解读实验结果。所有受访本科生都认为,“致远未来学者项目”让他们有机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启自己的科研生涯,他们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并在困难和失败中汲取了经

42、验、得到了成长,对今后的科研生涯大有裨益。此外,学生 C 表示:顾问导师和学生会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种双向督促的机制,因此双方的投入度都非常高,是一种师生互促、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本科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3)学科交叉意识培养。“致远未来学者项目”重点支持多学科交叉项目,鼓励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组队、不同领域的教授学者合作。这样的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本科生去探索交叉学科问题。学生C 在项目中通过计算机模拟辅助药物设计,提升了研究效率,并从新的视角来解决传统实验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项目训练,该学生已养成了关注跨学科药物设计前沿动态的研究习惯,学科交叉意识得到有效提升。(4)

43、领导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所有受访学生都表达了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两位受访本科生(项目尚处于执行阶段)表示,队友间的合作对本科生个人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督促,当研究出现困难或意外发现的时候,他们首先希望能跟队友讨论,当收获研究结果的时候,他们也希望第一时间与队友进行分享。4位已结题的受访学生则体会更加深刻。他们作为组长,积极组织了团队讨论、准备项目汇报,在实践中锻炼了与队友交流、与实验室学长学姐讨论、向导师请教问题的能力,体验了项目团队分工合作的不易与乐趣,这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3 2 3特色与不足受访学生普遍认为项目管理模式有四大特色。经费支持力度大,本科生科研自主权相

44、应提升。项目申请书规范、项目答辩组织正式,评审过程学术性强,有助于本科生提前体验、适应博士阶段学习生活。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提供试错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科生的自由探索精神。“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得到了一批校内高层次教授支持,师生交流会等特色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讨论机会,参与该计划的顾问导师都是领域内的翘楚,保障了项目的前沿性。大部分受访学生也提出:学院在“为本科生创造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方面有所欠缺。本科生在课堂学习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可用于自主研究的时间相对研究生更为有限,而且绝大多数本科生在科研领域经验尚浅,因此本科生特别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学术水准较高的交流机会,把自己的研究计划、

45、研究进展与同龄人和更高层次的科研工作者分享,听取经验与建议,汲取创新灵感。此外,部分学生表示,学科交叉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知识贯通能力要求颇高,在项目管理中过分强调学科交叉,易挫伤本科生科研积极性和自信心。过分强调交叉创新思维,也易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产生偏见,进而导致本科生盲目推崇新颖课题、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能力的锻炼。4“致远未来学者计划”对拔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1)高校在针对拔尖学生设立本科科研训练项目时,应确立项目的学术属性。具体而言,项目资助方向的学术定位要高,应具备挑战性;项目管理制度要规范,应以学术界通用规范来要求学生准备项目申请书、中期报告、结题报告,以学术水平为核

46、心标准组织评审和答辩。这样规范合理且极具挑战性的管理制度,能够引导优秀本科生向着学术前沿的方向奋进,在实践中逐步确立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2)科教融合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得到高水平教授的支持。引进活跃于科学前沿的高层次人才投入本科生科研训练,积极创造以大师孕育大师的学术创新氛围,是符合拔尖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措施。高层次人才通过科研项目与一批拔尖学生形成师生紧密合作的研究团队,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案、技术方法等方面对本科生进行指导,还能够通过言传身教,让本科生在耳濡目染中,领悟科学的精神,体会社会的责任,激发学生追求学术卓越的内驱力,促进科教融合的进步与发展。(3)本科生自

47、主科研项目着重强调本科生的自主性。项目核心科学问题应由学生提出,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提出一个深刻的值得投入精力去研究的科学问题不但依赖于相关知识的储备,更建立于学生强烈的学术兴趣之上。针对低年级拔尖学生开设以经典实验或科学前沿为基础的探索性交叉创新综合实验课,将能够引导低年级本科生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为下一步投入自主创新研究打下基础。142第 42 卷(4)合理的经费支持有助于保障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的自主权。科学研究离不开经费支持,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亦是如此。在访谈中,受访学生多次强调“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大,有助于提升学

48、生科研自主权”这一观点。合理的经费支持不但让项目顾问导师更放得开手让本科生自主选题、自主搭建装置、自主实验;对学生团队而言,更是在获得研究自主权的同时,学习了如何自主管理经费、使用经费,更完整、更真实地贴近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学校应积极提供与创造各种为学生交流、讨论与展示的平台。针对深度访谈提及的主要问题,建议校方为拔尖学生创造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展示机会(例如:增加项目开题答辩环节、定期在全校范围举办研讨会等)。拔尖高校也可联合起来,建立校际学术交流互访的体系(例如:举办全国拔尖计划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交流会、创办拔尖计划本科生学术期刊等),在加强拔尖高校校际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活跃学

49、术氛围,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5结语本科生自主科研训练在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致远学院设立“致远未来学者计划”,以激发好奇心、提升自主科研能力为核心,打造进阶式本科生自主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成功探索了未来科学家早期培养的新模式。致谢衷心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致远学院荣誉院长张杰,致远学院党总支书记洪梅,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章俊良,上海大学副校长、时任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时任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邵志峰,致远创新研究中心责任教授邓涛、金贤敏、郭熙志、梁晓峣的指导与帮助。参考

50、文献(eferences):1姜晓萍 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41-422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编 创新致远聚启未来 致远学院2019 年“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报告选编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75-823沈悦青,叶曦,章俊良,等“好奇心驱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思考 J 中国大学教学,2019(Z1):30-354刘春秀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 成人教育,2005(1):77-785齐勇,王崇臣 科教融合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7):133-1366龚雪,余景丽,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