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卷 第 期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收稿日期:通讯联系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马青珺()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彭志胜()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 :.马青珺彭志胜吴雅琼(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摘 要: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相关内涵构建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 法对长三角地区 个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 研究发现:年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倒退 年发展情况逐渐好转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可见上海最优江苏省和浙江省为第二梯队安徽省综合表现欠佳近十年长三
2、角地区 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区 以上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关键词:低碳经济长三角地区 模型熵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候变暖俨然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雷暴、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联合国呼吁各国应重视气候变化积极参与气候治理 年 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年“双碳”目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能源消耗方面我国过去较多关注节能减排“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行取得一定成绩 但“双碳”目标对于我国能耗总量的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
3、全球碳减排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低碳经济的内涵界定“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既能达到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又能实现高产出的经济运行模式 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度及政策的制定与创新推动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使全社会形成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绿色经济模式 目前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主要通过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两个角度 经济形态角度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环境资源趋于供求均衡的新发展模式 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涉及技术、消费、产业、排
4、放等多方面 发展模式角度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罗小芳研究认为低碳经济是未来趋势因此急需推动制度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测度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运用脱钩理论及投入 产出模型等 利用脱钩理论模型完成欧盟 个国家的、交通量及交通运输中 排放之间关系的分析 我国学者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时主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陈芳琴等构建出包含经济、技术、消费、生态四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研究颇丰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更多考虑多维度而忽视体系内部因果关系 同时既有关于低碳经
5、济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全国或省级层面视角过于宏观.模型 年欧洲环境局()提出 模型广泛应用于生态安全评价、绿色发展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领域 模型虽然可以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五大子系统之间缺少整体动态联动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俊等单独将“管理”子系统引入 模型构建出 模型(见图)管理子系统代表人类作为系统的主体制定与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标准等管理性措施可直接作用于各个子系统形成一个更具有整体动态联动性的反馈回路图 模型六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梳理、借鉴既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 模型内涵通过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 个方面遴选
6、 个明细指标具体指标见表.指标权重采用客观熵权法进行赋权由表 赋权结果来看一级指标中响应子系统与驱动力子系统权重最高分别达到 和 合计权重达到 说明城市的应对变化能力及源头驱动力对于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可以看到压力子系统与状态子系统分别占比为 和 合计权重仅为 是占比较小的两个子系统由三级指标来看权重达到 以上指标的共 项分别是专利授权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员 、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 、进出口总额占 比重 合计权重达到 技术创新是驱动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以及对外开放类指标也较大影响低碳经济发展 具体权重计算结果见表 马青珺等 长三角地
7、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性研究表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指标属性 驱动力经济发展人均 元正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正向社会发展城镇化率负向城镇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负向 压力因子环境压力碳排放强度 吨/亿元负向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负向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负向资源压力单位 能耗吨标准煤/亿元负向社会压力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负向 状态因子环境状态.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负向社会状态城市燃气普及率正向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 比重正向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占 比重负向 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正向社会影响人均医疗卫生、社保
8、和就业支出元/人正向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占 比重正向 响应因子技术响应专利授权量件正向 人员人正向环境响应城市污染处理率正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向 管理因子环境治理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正向人才响应教育占一般预算内支出正向科研响应科学占一般预算内支出正向表 熵权法计算权重结果汇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权重/驱动力经济发展人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发展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密度.压力环境压力碳排放强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资源压力单位 能耗.社会压力民用汽车拥有量.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续表表 熵权法计算权重结果汇总一级
9、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权重/状态环境状态.年均浓度.社会状态城市燃气普及率.产业结构三产占 比重.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占 比重.影响环境影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社会影响人均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支出.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占 比重.响应技术响应专利授权量.人员.环境响应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管理环境治理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响应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科研响应财政科学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实证分析.评分与排序采用 法计算出最优及最劣解进一步完成相对贴近程度的计算最终完成排序具体结果见表 表 法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与排名城市近十年平均分低碳经济发展等级近
10、十年排名近十年排名上海.高水平苏州.较高水平南京.一般水平杭州.一般水平宁波.较低水平无锡.较低水平合肥.较低水平温州.较低水平淮安.较低水平常州.较低水平绍兴.较低水平阜阳.较低水平金华.较低水平嘉兴.较低水平台州.低水平马青珺等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性研究续表表 法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与排名城市近十年平均分低碳经济发展等级近十年排名近十年排名舟山.低水平铜陵.低水平马鞍山.低水平南通.低水平徐州.低水平镇江.低水平芜湖.低水平宿迁.低水平湖州.低水平扬州.低水平池州.低水平宿州.低水平滁州.低水平盐城.低水平淮南.低水平安庆.低水平黄山.低水平泰州.低水平宣城.低水平亳
11、州.低水平丽水.低水平淮北.低水平连云港.低水平衢州.低水平蚌埠.低水平六安.低水平城市平均分.较低水平 本文通过借鉴王鸣涛研究方法使用熵权 法完成测度评分后将绿色制造水平等级划分为 个层级其中评分 (含)以上为高水平区、评分 (含)至 之间为较高水平区、评分 (含)至 之间为一般水平区、评分 (含)至 之间为较低水平区、评分 以下为低水平区由于研究方向及部分指标选取有所相似本文同样以上述方式和标准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 个层级由表 可以看到黄山、连云港、六安等城市环境较优但低碳经济发展却相对靠后主要由于此类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长三角地区 个城市近十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得分高水平区占
12、比 较高水平区占比 一般水平区占比 较低水平区占比 低水平区占比 可以看出近十年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低碳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低位 将 个城市近十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与城市 排名对比可以看出这两组数据有较高的相似度 有 个城市既是 排名前 位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 位表明近十年此类地区较重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发展排名靠后的 个城市中有 个城市 排名同样靠后表明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城市中多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同样缓慢 目前长三角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超过一半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低水平区解决好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推动
13、欠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空间分布的演变通过 软件可视化展示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如图 所示图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不同阶段演变特征:年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退形势尤其是 年为近十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年 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好转迹象 整体看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态势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传统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规模总量跃升为全球第一 由于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传统产业出现产能普遍过剩、产品供需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长三角区域内城市 增速较快而低
14、碳经济发展水平倒退我国 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签署巴黎协定、年宣布了“双碳”战略目标展现由重点关注 规模与增速转向寻求高质量发展 年期间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好转势头不同层级分布特征:就高水平地区、较高水平地区、一般水平地区分布数量来分析前三层级数量比例为 年 、年 、年 、年 由表 可观察到自 年起低碳经马青珺等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整体“质量”有所改善表 年不同层级城市数量个年份高水平较高水平一般水平较低水平低水平 总计总计近十年平均数量 不同省域发展特征:由图 可知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同
15、时上海市近十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 缓慢下降 缓慢上升 下降”的态势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或高水平区波动 年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 年下降明显主要由于 个指标三降一 升 造 成 的 进 出 口 总 额 占 比 重 下 降、人员下降 、财政科学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 江苏、浙江两省近十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波动比较相似前四年下降后六年缓慢上升两省 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略超长三角地区平均发展水平 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末游 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下降为最低点直至 年并未展示较明显的提升图 长三角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上海经济发达、资本及技术密集度高、产业结构较优
16、、低碳经济发展蓬勃 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较高水平后九年一直保持高水平 年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综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但由表 可见省内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年安徽省所有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低水平区江苏省和浙江省除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般水平外其余城市表现不佳 年江苏省内除头部城市南京市及苏州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明显外省内其他城市提升程度不突出 浙江省多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向好 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低水平区 年开始提升并保持在一般水平 芜湖市由低水平区提升至较低水平区其他城市依旧在低水平区徘徊表 年长三角省域低碳经济
17、发展 评分统计地区样本量/个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标准差系数/上海.浙江.江苏.安徽.长三角地区.结论基于 年长三角地区 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对长三角不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年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总体呈现“下降 缓慢上升”的态势 年为历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低点直至 年长三角地区 个城市中有 个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低水平区比重达到.超一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低位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发现近十年长三角地区房地产投资完成和占 比重约 整体仍有着较高依赖程度解决头部产业碳减排问题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三省一市分
18、开来看区域发展不协调一体化水平程度不高 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远超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由于经济实力较强率先踏步低碳经济发展已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低碳城市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发展之路 江苏省和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为第二梯队从发展趋势来看浙江省较优呈现出稳定向好的趋势但江浙两省内部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均衡 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长三角地区末游可能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有关不同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由近十年平均得分可见处于一般水平区及以上的城市仅有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和南京市其余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区表明长三角地区内
19、部低碳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为了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分别从空间布局、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三个角度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优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单位的低碳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体系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困境 大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 个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推动不同城市形成集约型空间形态促进中心城市周边区域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城市之间人才、资源、信息的流动与共享完善专业技术的共享、扩散及溢出机制实现创新要素的革新配置促进城市间的深度合作形成区域间绿色
20、协同发展的局面其次探索新发展路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强调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的发展模式对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我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着钢铁、水泥、化工等多行业发展聚焦龙头产业房地产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除了通过大力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积极宣扬循环理念搭建循环经济交易平台等多种方式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推动循环经济 更应重点关注我国龙头产业房地产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以全生命周期视角着眼循环经济构建碳减排路径通过产品源头设计、成品生产过程、废料的搜集处理、用户再使用再制造的途径以及专业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搭建未来“无废城市”最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长三角碳交易市场一体化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
21、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要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向理念及技术绿色化的产业助力长三角低碳经济发展 要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水平建设覆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绿色金融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加大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 运用绿色金融这一重要市场化工具降低长三角地区间的市场分割更有利于欠发达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应对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求的积极举措 长三角区域 个城市要充分运用金融市场规律、加强沟通对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碳交易市场建设 加速推动区域内强制减排行业纳入碳交易体系有步骤地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重点高碳行业 丰富交易主体
22、、品种和方式充分利用碳交易市场的创新逐步引导苏浙皖沪的企业不断向低消耗、集约化、科技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要加速打造“规则共建、标准统一”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碳普惠体系加快碳普惠平台的建设实现碳排放数据共享互通参考文献: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徐建伟付保宗.我国工业“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经济研究参考():.鲁宾斯德.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张坤民.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冯之浚.生态文明和生态自觉.中国软科学():.罗小芳卢现祥.论创新与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宏观经济研究():.:.():.陈芳琴杨荣华宋慧琳.江西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企业经济():.管文闯饶碧玉路远等.基于 模型的高原城市水源地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及障碍诊断.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杨俊李雪铭李永化等.基于 模型的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空间分异 以大连市为例.地理研究():.张峰.基于 和 模型的饮马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王鸣涛叶春明.基于熵权 的区域工业绿色制造水平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责任编辑:张晓娜马青珺等 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