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振藻海隅__妙绝时人——刘桢新论_杜贵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795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振藻海隅__妙绝时人——刘桢新论_杜贵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振藻海隅__妙绝时人——刘桢新论_杜贵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振藻海隅__妙绝时人——刘桢新论_杜贵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5 第 33 卷 第 2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23 年 6 月 Vol.33 No.2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June 2023 振藻海隅 妙绝时人 刘桢新论 杜贵晨(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与当时有“才高八斗”之誉的曹植并称“曹刘”,魏文帝曹丕称“其五言之善者,妙绝时人”,而后来刘勰看重其诗的同时又盛称其笺记“则有美于为诗矣”。其文学成就与历史定位之高早有定评,但时至今日,其文集虽存而流行未广,且尚未有刘桢集整理的单行本出版,都说明刘桢研究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课题。通过考证刘桢是汉“宗室子孙”,东平

2、国宁阳(今山东泰安属县)人,生于宁阳、卒葬邺城(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等,并论其思想、创作,提出刘桢研究的现实紧迫性。关键词:建安七子;刘桢;刘桢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23)02-0015-05 收稿日期:2023-03-05 作者简介:杜贵晨(195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星辰大海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曾是最明最亮的巨星之一。他与当时有“才高八斗”之誉的曹植并称“曹刘”(钟嵘诗品序),魏文帝曹丕称“其五言之善者,妙绝时人”(与吴质书),而后之文论大家刘勰看重其诗的同时又盛称其笺

3、记“丽而规益。子桓弗论,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为诗矣”(文心雕龙书记)。其文学成就与历史定位之高,可谓早有定评。但时至今日,他的存世作品虽然自明末以来一直列在各种“建安七子集”的整理本中不废流行,近又有其赠从弟(其二)诗被选入最新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同时出现在普及古诗词的音像中,但是还未见有刘桢集整理的单行本出版。从而有此急就之作,抛砖引玉,并首先略叙刘桢其人和本书辑撰的做法如下。一、刘桢的籍贯与家世 刘桢的籍贯、家世于正史见后汉书刘梁传载: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桓帝时,举孝廉,除北新城长。特召入拜尚书郎,累迁。后为野王令,未行

4、。光和中,病卒。孙桢,亦以文才知名。126402 而后汉书光武十王东平宪王苍传亦记及刘梁称:东平宪王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永元十年,封苍孙梁为矜阳亭侯,敞弟六人为列侯。永宁元年又封苍孙二人为亭侯。11442 16 由此可见,刘梁不是普通的“宗室子孙”,而是有“矜阳亭侯”爵位的贵族。后汉“亭侯”是有“食邑”的地主。如后汉书载“封任尚乐亭侯,食邑三百户”(西羌传),“封其孙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王允传),“封彧万岁亭侯,邑一千户”(荀彧传),等等。由此可想刘梁“少孤贫”是在封侯之前,至“举孝廉”和封“矜阳侯”以后,就一定是脱贫而为富贵之家了。加以其后“桓帝时除北新城长。特召

5、入拜尚书郎”等官位“累迁”,其家庭地位、经济实力应在一般富绅之上。从而作为刘梁的孙子,刘桢少时家境要比同时为也“宗室子孙”却“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刘备应该是好多了。但野史记刘桢身世有异。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文士传曰:“桢父名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于野王令。”2601其与上引刘梁传东平宪王苍传的不同处,一是只有东平宪王苍传记刘梁封侯,二是梁、桢是祖孙还是父子?三是刘梁“一名岑”还是“一名恭”,还是二者皆是?这些差异或属“传闻异辞”(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或属“书缺有间”(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既无旁证,则存疑可也。但是不应该影响到大的判断,即刘桢为“

6、光武十王”之“东平宪王苍孙”刘梁之后,属“宗室子孙”,世宦书香门第,乃无可怀疑。至于最好对梁、桢之行辈也有所认定,则一方面比较文士传,后汉书属“正史”更可信从,另一方面据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刘梁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如果刘梁是刘桢之父,则刘桢很可能有随父之任的经历,而就不会是如谢灵运诗所说“贫居晏里闬,少小长东平”。因此,梁、桢为直系祖孙更为可信。但由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与刘梁传有记有不记刘梁封侯事,即有学者怀疑刘梁传之刘梁是东平宪王苍传载封矜阳侯的“苍孙”,还是宁阳刘姓宗室后裔远支的另一同名之人?而今宁阳县域内两汉时有刘姓宗室封侯者,确实还有汉书王子侯表上载西汉鲁共王

7、子刘恬(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作“恢”)封“宁阳节侯”,其故治也是后汉“东平国宁阳县”地。虽在东汉前“宁阳节侯”早已国除,但其子孙仍不失汉“宗室子孙”身份,从而时至东汉末,仍不排除有名为刘桢者为“东平宁阳人”。清代咸丰进士曾任广东巡抚的邑人黄恩彤作宁阳刘氏族谱序就是这样认为的:宁阳之有刘氏,汉以前无可考。自孝武帝元朔三年用主父偃议,推恩分封诸侯王子弟,于是鲁共王子节侯恬,始胙土于此。传国五世,至元孙方失侯,子孙遂世居宁阳。东汉末曼山、公干祖孙济美,显名当代,盖其由来远矣。历年遐阻,谱牒无征,莫由详其支派。今之刘氏,为邑望族。远祖有讳海者,仕元为校尉,都统酒榷,封忠武公。数传迨讳俊者,世系瞭如

8、,自时厥后,族姓繁衍 又其修宁阳县志作刘桢传,也说梁、桢祖上为“鲁共王子,侯于宁阳”。但其并无举证,又还承袭的是后汉书有关“东平宁阳人”的梁、桢祖孙的记载,从而其说可备为一家之言,但是还不能确信。此外,宁阳最大的名人应该是被赤眉军拥戴做过一阵子皇帝的刘盆子。后汉书刘盆子传 见本集附录四历代歌咏录南朝宋谢灵运刘桢并序。黄恩彤(18011883)原名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宁阳县蒋集镇添福庄人。清末大臣。15 岁获县试第一。1822 年(道光二年)中举。1826 年(道光六年)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江南盐法道道员、江苏按察使。1842 年香港割

9、让南京条约主要签订人之一,1845 年升任广东巡抚。1846 年(道光二十六年)遭时论斥责,被参劾降级使用。翌年以养亲致仕还乡。著作丰富,有知止堂集等。总纂宁阳县志,考证县域史地,颇多发明。光绪丁未(三十三年,1907)重镌刘氏家谱,水源木本。光绪十三年重刊宁阳县志第 17 卷人物,见本书附录三。17 载:“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列“刘盆子”籍贯并标注为“泰山式县,今山东宁阳北”。虽然这个“式县”在两汉都不属宁阳,但一方面刘盆子家世曾有人封侯在今宁阳地;另一方面据光绪宁阳县志载:“晋刘伶墓,在县北

10、四十里。”(今宁阳县堽城镇刘伶墓村)注引旧志云:“相传刘伶醉死埋此,至今呼为刘伶墓村。程鸣歧云:或是刘梁墓音之讹。安得片石以证斯言?”324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大名士,其墓国内有多处真假难辨。程鸣歧,晚清宁阳饱学之士,县志有传,黄恩彤称“宁阳百年来作者,断以鸣歧为称首”4515。那么这座可能是音讹为“刘伶墓”的“刘梁墓”,是不是也颇助梁、桢为汉代式县刘盆子后裔之想呢?当然,从历史与现实看,知刘桢为东汉末“东平宁阳人”就够了。他是否汉“宗室子孙”和属于哪一支派无关紧要。上述辨析不过如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所说:“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如此而已。但岁月悠悠,焉知这些历史的细枝末节

11、未来不会有更多人关心呢?二、刘桢的生平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瑀以十七年卒。干、琳、玚、桢(建安)二十二年(217)卒。”而生年不详。刘桢生年,有学者考证给出大约年份的,俞绍初建安七子集附录建安七子年谱以为在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前后,晚于徐干,而略早于王粲”5290-291。易兰王粲、刘桢研究下编王粲、刘桢年谱汇考断在约汉灵帝建宁二年己酉(169)6123-125。两说各有道理,但若以桢为梁孙计,则按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刘梁卒约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则其祖孙相处尚有 6 年或 12 年时间。这样的时间差虽皆合理而有可能,但若以刘桢生年为建宁二年己酉(169),则假定其建安三年(1

12、98)入许已近“三十而立”之岁,恐未必如是之晚也。故暂从俞说,以刘桢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享年 42 岁。刘桢之父名与生平均不详,大概早卒。百度百科“刘桢”条载“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寡居,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王章是西汉元帝时泰山钜平(今安阳县磁窑镇西太平村)人,其说情理可信,但未知何据。刘桢与“建安七子”中应玚等都因感瘟染疫病卒,葬邺城(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其墓在漳河之北。唐孟云卿邺城怀古诗云:朝发淇水南,将寻北燕路。崔嵬长河

13、北,尚见应(玚)、刘(桢)墓。古树藏龙蛇,荒茅伏狐兔。永怀故池馆,数子连章句。逸兴驱山河,雄词变云雾。我行睹遗迹,精爽如可遇。斗酒将酹君,悲风白杨树。(全唐诗第 157 卷)可知“应刘”唐代尚存,至今则旧址也无可考实了。按照历史上朝代的纪年,刘桢自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的一生,始终只是汉朝人。但是,因为他全部的出仕后一直身为曹氏“家臣”,又附传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所以史称其为“三国魏”人。其享年约 42 岁的人生浮沉,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 20 岁之前(175-194 年)“少小长东平(宁阳)”的学习成长时期。其时已表现出文学与辩才的天赋。太平御览第 385

14、 卷载:“文士传又曰:刘桢字公干,少以才学知名。年八九岁能诵论语、诗论及篇赋数万言,警悟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期间有开始文学创作,如鲁都赋等为他赢得巨大名声。以致曹操于军中日理万机之际,曾召见他欲纳于自己麾下。18 二是 21 至 36 岁(195-210 年)随军征战的历练建树时期。期间刘桢先后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椽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这是如今之办公室“文字秘书”的职务,簿书鞅掌,不胜其繁,但也饱经军旅、战争、诗酒欢乐和郁闷痛苦等种种人生况味。所以虽然始终只是曹氏的“家臣”,官未做大,但作为“曹营”中人,他跻身高层,结交名流,尤其与曹丕、曹植两个后来水火不相容

15、的兄弟都能成为不拘形迹的好友,也难能可贵,三生有幸。又于随军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和与诸文人名士的诗酒风流之际,也写下不少诗赋文章,尤其赠五官中郎将四首 赠从弟三首等“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魏文帝与吴质书),他如答魏文帝书大暑赋瓜赋清庐赋等也大都作于这段岁月。可惜大部亡佚了。三是 37 岁即建安十六年(211 年),刘桢因“平视甄氏”的“不敬”之罪被刑,论“减死输作”。幸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以他对答曹操“问石”称意而被特赦,落得“刑竟署吏”,转“平原侯庶子”。期间有诗赠徐干一首和又赠徐干等。四是 38 至 42 岁卒(212-217 年)。其间随曹植由“平原侯”改“临菑侯”,仍为“庶子”

16、。后汉书百官志载“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下李贤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虽在亲信之列,但不是什么正经的官,而是随侍曹植的“家臣”与密友。曹植对刘桢很欣赏并且信任,但因此对持礼法甚严的家丞邢颙有所简慢。为此,刘桢曾作谏平原侯书给予劝告,又曾作国文甫碑等。但因前述被刑的挫折,思想艺术都有了较大变化,其“质直”之“气”根本虽在,但已渐渐消沉了。三、刘桢的思想与创作 刘桢从家教与学业所接受主要是传统儒家思想,但在身世浮沉的生命历程中也不断萌生了个体意识的觉醒。首先,古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刘桢之“桢”古有二义,一指坚硬的木头。二指古代打土墙时所立的木柱,多用于皇宫的立柱,泛指支柱

17、,即“桢干”,喻能胜重任的人。所以刘桢字公干,实即体现了其父祖对他的期望,即做一个坚强、挺直能担当“公”家大任的人。从刘桢一生作吏的经历看,其为“公干”的成就固然不够大,但作为一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载昶称刘桢“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钟嵘诗品称刘桢诗文“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应该与其父祖命名的家教之意有些关系。其次,虽然刘桢作为汉朝“宗室子孙”没有刘备那种“汉贼不两立”反曹立场,但有人讥刺他托身“曹营”是“饕其豢养,昵比私门,谄媚窃容”(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 2 卷),就过于苛责了。对此,黄恩彤刘桢传中曾为之辩护,以为“其与魏文帝及平原侯友善,特以文字见知在宾客之列。及魏武为

18、丞相辟为掾属,乃以吏道进身,东汉诸名士往往如是,义无不可”(见本集附录 3)。现在看更不是他“大节有亏”。至于刘桢汉朝“宗室子孙”身份的影响,终于有顾农刘桢论一文指出:“这种家庭出身对刘桢影响很大,刘桢高自期许与曹氏政权总有些格格不入,跟他的家庭思想文化背景显然大有关系。”又说他身处乱世,“博通经典和能说会道都没有太大的用处,更需要的是用兵打仗收拾局面的本领,所以他们都不免有一股深沉的失落感。学无所用和高贵的家庭出身这两种因素互相为用,很自然地促成他们形成孤芳自赏妄自尊大的高傲个性。”等等,都很有见地。最后,是刘桢不时表露的厌弃“簿领”俗务和功成身退思想,如杂诗中羡慕“凫与雁”的超尘脱俗,遂初

19、赋曰“袭初服之芜薉,托蓬庐以游翔”的林下之思等,都曲折体现了某种新的人生追求。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论赠徐干一首就说:“刘桢诗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写其个人受环境压抑而难以自主的悲哀的作品。这在直至当时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新的体 19 验”,“也正是建安时期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集中体现”7254-256。刘桢创作丰富。尽管至今留存甚少,但从今传作品有涉及“鲁都”等内容和早即“振藻海隅”看,他至晚十七八岁就开始写诗作赋,并一直到他不幸染疫死,都未间断文学创作。魏志王粲传载“(桢)著文赋数十篇”,隋书经籍志四记“魏太子文学刘桢集四卷,录一卷。”从后世辑本存篇、句、题目看,原稿或当今见篇目数倍以

20、上,可惜十存其一二而已。这导致后人与当时人如曹丕、曹植等的评价有较大差距或出入。虽因古今标准与个人眼光的不同,但古人所见刘桢作品较全,与他人比较的感受更为真切,所以更为可信,而绝非二曹、刘勰、钟嵘等对刘桢的推崇出于何种偏差或私好。三国两晋以下诗坛并称“曹刘”,刘桢是“李杜”之前中国诗坛最高的“标杆”人物之一。直到金元之际,还有元好问论诗称“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实千古定评,而绝非偶然也!当然,刘桢的创作也有明显局限性,例如诗唯五言,质直有余而华彩不足;又包括赋与文在内,多私人应酬之作,似其创作本来就缺乏对社会生活广泛深入的反映等。这些都为近世“王(粲)、刘(桢)优劣论”等提供了比较

21、讨论的角度。四、刘桢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在“建安七子”研究中,刘桢研究是薄弱的一环。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建安七子”集的整理中,尚无刘桢集单行本出版。至今行世刘桢集(或称刘公干集),仅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林家骊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韩格平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等书的刘桢集部分。更没有独立的刘桢研究著作。有关研究论文也多为综论“建安七子”中之一或与王粲等比较而论,甚少单独论述刘桢的作品。(二)刘桢家世、生平、作品的研究尚处于比较粗疏的阶段。如本文上述刘桢家世相关地方志中资料众未得到关注与辨析应用;其各整理本题为清虑赋一篇文题不符,实当为清庐赋,

22、以及京口记虽多以为非刘桢所作,但实存疑有待辨析等。(三)古代有关刘桢生平、交游、创作的传说、诗歌、小说、评论等资料,散见诸书,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迄今未经汇集,更无专论及之等,都说明刘桢研究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课题。尤其在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古典诗歌中刘桢诗歌受到空前关注的形势下,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紧迫性。参考文献:1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2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4丁昭.明清宁阳县志汇释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5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7.6易兰.王粲、刘桢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苏红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