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初探李文林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一文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交流融合中,少数民族文
2、化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影响。我州目前采取各种措施有效的保护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但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沉淀,得以弘扬、创新和发展。可以说,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而教育工作又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场所,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更好实现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各种活动,让师生
3、甚至家长直接从活动中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获得本民族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理念源于20世纪伟大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强调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是以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在校园艺术节中,可以鼓励学生在文艺汇演中表演土家族或是苗族的舞蹈,演奏带有本民族特色的乐器等等;在运动会中,将滚铁环、踢毽子、踩高跷、打苗鼓等民族体育项目或民族游戏纳入运动会比赛项目中,以激发师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兴趣,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弘扬
4、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黑板报等媒介,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介绍相关知识;或让学生走出去,参观民族文化的博物馆、乾州古城等民族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二、积极开发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则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形式,它是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的课程计划或方案。少数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使校本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从而
5、使民族文化传承才成为学校常规活动,成为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尽量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反映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与内容,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还可以通过课程创编的方式,开辟地方性专题,设计地方史、当地著名人物、乡土地理、民风民俗等专题。我校一直开设民族体育课程和项目。如踢毽子、踩高跷、滚铁环、打苗鼓,跳竹竿舞等,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对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笔者认为在各门课程中都可以渗透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如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音乐课和
6、美术课上使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民歌、民乐、舞蹈、服饰、图案和工艺品,感受本民族音乐和美术的特色。甚至在政治课上,通过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既了解文化的一般知识,又使认识我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可传承性,从接受各种文化的程度来看,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文化最关键的时期,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身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青少年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所继承的各种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和意识,逐步接受本民族文化的同化,
7、在进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在校学习的学生能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去,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自身的民族归属感,那么,民族文化就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发挥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必须依靠教师力量。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为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鼓励教师加强对本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系统的对当地教师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充分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从而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最终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成员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许多文化事项的传承就是靠家庭成员的传习来实现的,如一些家传绝学、民族舞蹈、刺绣等,学校可以通过请家长入校传授有关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跟家庭成员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等方式,充分发挥家长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还可以加强与周边社会团体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团体组织的民族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民族认同感。总之,学校要发挥其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作用,使我州优秀的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