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考察.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076648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考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考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 雕刻艺术特征考察 系别 美术系 专业 美术学 学号 20**071128 姓名 ** 指导老师 ** 二零零八年十月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 考察报告 学生姓名:赵越 指导老师:王旭 1. 摘要 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其造型各异,雕刻精美。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拴马桩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拴马桩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 拴马桩 雕刻 图案 构图 造型 一 概述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匆匆脚步,石雕艺术从简单走向繁复,从单调走向辉煌。石雕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刻艺术的创作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不同的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求,都在催生着石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概而言之,石雕历史是艺术的历史,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类文明进化史。陕西石雕工艺纯熟,精工细作,构图饱满。位于陕西西安有着“地上兵马俑”之称的民俗艺术博物馆占地500亩,其中各类石雕艺术品33600余件套,尤其以8600多个精美的拴马庄和40院古民居,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的目光,它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各名族生存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二 考察记录 拴马桩(记录时间:2012年10月) 1 石狮拴马桩,整体高174.5cm,桩体高119cm,桩颈高11.5cm,长24cm, 宽23cm桩首高44cm。最上面桩首为踩着球左顾右盼的石狮子。这一拴马桩桩体比较粗大,狮子呈趴窝状,脖子比较粗短,嘴巴比较的平。专家和学者认为是元代的拴马桩。 如图一 2 背猴拴马桩,整体高144cm,桩体高89.5cm,桩颈高9.5cm,长18cm,宽18.5cm,桩首高45cm。最上面桩首为背着小猴的大猴。猴子拴马桩,是猴文化现象的一种,古人向来就对猴子就比较的推崇和喜爱,猴与侯同音,也就是封侯的意思,在猴子的身上背一个小猴子表示辈辈封侯。还有另外一个的说法,孙悟空曾做过天宫中的弼马温,可能是这一缘故一般在桩首上雕刻有猴子的形象,被拴的马就容易被驯服。 如图二 3 驯兽拴马桩,整体高196cm,桩体高109cm,桩颈高12cm,长24.5cm,宽25cm,桩首高75cm。最上面桩首为妇女训狮桩。妇女左肩上爬有一幼猴,喻为多子多猴,一手抱如意,喻为吉祥如意。同时也反映出妇女在当时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如图三 4 驯兽拴马桩,整体高189cm,桩体高136cm,桩颈高12cm,长21cm,宽20cm,桩首高41cm。最上面桩首为胡人驯服狮子的场景。 如图四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5 双猴拴马桩,整体高224.5cm,桩体高167cm,桩颈高12.5cm,长26.5cm,宽26.5cm,桩首高45cm。最上面桩首为一大一小两只猴子靠在山石边。 如图五 6 钱型拴马桩,整体高163.5cm,桩体高95cm,桩颈高29.5cm,长38cm,宽14cm,桩首高39cm。最上面桩首为圆形方孔铜钱,整个拴马桩为上下大小一样的长方体。钱型的拴马桩,上面有铭文“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859年,这种桩一般多会放置于经商家的门口,起到生财发家的意思。 如图六 7 建筑拴马桩,整体高206cm,桩体高136cm,桩颈高10cm,长23cm,宽23cm,桩首高60cm。最上面桩首为建筑。 如图七 8 合二仙桩,整体高198cm,桩体高125cm,桩颈高16cm,长25.5cm,宽25cm,桩首人1高57cm,人2高51cm。最上面桩首前后站立两个人。桩首上前后站立的两个人,身穿交领宽袖长袍,光头的是出家的和尚,这是出自于唐代寒山与拾得两位友人的故事。相传寒山与拾得以前是两个很好的朋友,因同时爱上同一个女子而互不相知。当寒山知情以后便齐家宅苏州枫桥一带建立寒山寺。拾得知道后也前往枫桥。两人的关系非常的和睦,后人为纪念这种和睦的关系就俗称为和合二仙、象征和合美美、和合万年。 如图八 图五图六 图七图八 9 文人骑拴马桩,整体高 206cm,长25.5cm,宽26cm。骑狮人戴头帽,细眉,眼睛是闭非闭,长须飘然,着交领长袖袍,袖口弄起,脚登长靴。骑在狮背。左手托腮,右手持书卷搭与左肩上,安详的休息。狮子挣扎欲怒状口含绶带,下巴一最长须,人与狮的形象成鲜明的对比。 下设台座,四侧有长带围绕,桩劲四面各有浮雕。四角垂柱较一般习见之作较长。 如图九 10 人物驯狮拴马桩,整体高155cm,长30cm,宽31.5cm。驯狮桩首,驯狮人头戴高圆毡帽,浓眉大眼,高鼻,留串脸胡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肩背袋,腰佩弯刀、直剑与壶,脚穿长靴,坐于台座,左手置左腿上,握铁链,链下拴一小狮。右手上举,抓头上小狮。桩颈四面分别浮雕“晋”字形几何图案。四角下各有雕花果饰。 如图十 11 人物驯狮双马桩通高181cm,桩截面22*22cm。驯狮桩首,驯狮人头戴尖顶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额骨,高鼻咧嘴上翘,身着交领窄袖长袍,两袖外缠绳,脚穿靴子,骑在狮背上,双手抓一狮耳,左肩上一幼狮添咬其左耳,狮子似不堪重负,发怒摇首双手抓着不受训的狮子的耳朵与嘴不能放手,否则狮子发狂不能制服,而幼狮咬耳痛疼难忍,手顾不上幼狮,时而愁眉闭眼,时而咧嘴呲牙,其现状无法控制。脸上的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艺术匠人用顽皮的幼狮,欲要发狂反抗的大狮使驯狮人无可赖和。这是艺术匠人注意生活,用高潮的雕刻艺术,抓住一刹那的情景,对人物的脸部五官的刻画,特别是眉与嘴的刻画形象真实,雕刻用刀严谨,一丝不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下设圆形台座。桩劲四面雕刻,正面双喜临门,左后两面为花卉纹,右侧为折枝花,四面各有一个垂柱。如图十一 12 人物驯狮拴马桩,整体高169cm,长32cm,宽32cm。驯狮人头戴小圆帽,豹头环眼,大鼻,咧嘴骑在狮背,右手挠耳,左手抓狮耳。狮子不堪重负,无可奈何地爬在 地上。驯狮人抬头远望,惊疑不知所措。颈四面浮雕,四角各有垂柱。 如图十二 图九图十 图十一图十二 三 总论 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在图案类型上,其雕刻内容丰富,雕刻内容有人物、动物、建筑、钱币等。造型优美,稚拙古朴,形象生动。图案纹样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陕西民俗博物馆拴马桩,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每个拴马桩都不重复不雷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内涵。集中在一起,规模宏大,阵容非凡,凸显威猛之势,令人惊叹。人物形象基本以胡人为主,充分证明了宋明时期,我国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迁徙和文化的融合。 桩首上雕刻手法多采用想象、写实的手法抓住物象特征,用概括提炼或丰富强化的雕刻手法,对物象做夸张、想象的艺术处理。雕刻富有装饰意味,造型饱满、生动。 古代的雕刻艺人在拴马桩这样一处小小的范围内,通过精雕细刻的艺术手段去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寄托思想,为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同时展示了传统建筑独具特色的魅力。 此次拴马桩之旅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深深的震撼,对拴马桩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对他的造型特征,历史因素,发展脉络都有了深层次感受与体会。感受中国民间风俗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他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关中民俗 —石拴马庄雕刻艺术》 王长启 关中民俗报编委会 2 《中国栓马桩艺术》 出 版 社:百花文艺 2006-01 3 《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 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