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规范备课.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076639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规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规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规范备课 贺兰县教研室 王桂玲 一、目前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误将教学实录当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实录是指真实记录下师生在课堂上所有行为和语言的文本或音视频,此处指的是文本。 出示(图:《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二)大多只关注教师活动,而忽视了学生活动 出示(图:葡萄叶的梦) 这也与抄教案书有相当大的关系。 (三)书写格式不规范 出示(图:葡萄叶的梦)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上存在问题 1.照搬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将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转化为可行的教学目标。 2.没有阐述教学预期结果,而是把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作为教学目标。如“进行理解行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3.教学目标的指向是教师,对教师要做的事情进行陈述,而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变化。 4.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空泛,无法观察、测量和评价。如“了解……”、“理解……”,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外显出来,无具体的质和量的规定,很难测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案例一: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棉、许、恶、盼、帮、忙、害、啄、吐、忽”10个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摹“吐、叶”;能用音序查字法查“恶”,并了解它有四种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读出棉花姑娘和小动物们各自对话的语气。 3.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科学常识,知道不同动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知道要保护这些动物。 案例二: 1.知识与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吐、叶”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与方法: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与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哪个案例的目标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科学性强呢? (五)教学反思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为反思而反思 1.完成任务型 2.无关痛痒型 3.反思滞后 哪些是迫切需要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学理念;   反思备课过程; 反思教学设计; 反思师生关系; 反思教学得失。 二、规范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 (一)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与要求: 1.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2.定位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 3.实用必须的教具学具; 4.切中要害的学情分析; 5.突出活动的教学过程; 6.务实灵活的练习设计; 7.美观助学的板书设计; 8.有利成长的教学反思。 (二)建议使用“分栏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前两条日常教学设计不要求)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三)教学环节 以中高年级记叙文教学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三、把握内容,理清脉络 (学生质疑)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 二、 品读课文,领悟表达(解决学生质疑 ) (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三、 拓展延伸 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四)范例:贺兰二小陈彦玲老师刊登在《贺兰教育》2015年第二期上的《拾贝壳》教学设计 《拾贝壳》教学设计 贺兰县第二小学 陈彦玲 一、教材分析 《拾贝壳》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拾贝壳》这篇课文记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海边拾贝壳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快乐的课外生活。语句优美,内容生动,文笔活泼,很有感染力,在遣词造句上也很有独到之处。课文一二自然段介绍了海滩退潮时,孩子们在海滩上奔跑,追逐的情景。第三自然段描述了海滩上有许多光滑的卵石和五彩的贝壳。四五自然段用生动的比喻例举了两只贝壳的外形及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孩子们在海滩上尽情拣贝壳的情景,最后一自然段介绍了“我”和小朋友们分享拾贝壳乐趣的情景。课文语句通俗易懂,但又充满了美感,执教者应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读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的谈自己的感受,既练习学生的说话,又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学情分析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们地处西北的孩子对蓝蓝的大海、五彩的贝壳、金色的沙滩是比较陌生的。本课所讲述的拾贝壳的的情景,是大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的,贝壳可能也没有看到过,要让学生能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这是一个难点。在识字方面,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并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第一课时在教学生字时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主要是引导、帮助、归纳。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能在初读课文时就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朗读水平的质也有了提高,也能通过朗读有自己的浅显认识了。本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借助文本,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悟海边贝壳之美和孩子们的快乐心情。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进行说话练习。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加之没有具体的生活经历,对海边美景的感悟可能很朦胧,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好。所以在课堂预设时我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朗读上,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鼓励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本教学设计预设实施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14个生字;1个多音字 “扇”,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孩子们高兴、快乐的心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重点通过品读3、4、5自然段感受贝壳之美和孩子的快乐,并学着用一两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重点通过品读3、4、5自然段感受贝壳之美和孩子的快乐,并学着用一两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第二课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目标之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重点通过品读3、4、5自然段感受贝壳之美和孩子的快乐,并学着用一两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我预设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借助媒体资源,深入文本,以读代讲,在各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并学会模仿把课文上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针对目标之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贝壳离西北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多数学生对贝壳的印象模糊、单一,所以教学中预设通过提供视频、图片,用媒体来展示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贝壳,让学生的想象依托在现实中,感受语言的美也建立在真实的感官上,由内心发自对贝壳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1.提前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出示大海的图片)师配乐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贝壳”。 3.补充课题:贝壳的家在大海,在海滩上,有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美丽的贝壳。瞧,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欢快地拾着贝壳呢! 4.板书课题:拾贝壳 1.学生欣赏大海及贝壳图片。 2.指名读课题, 齐读课题。 1.大海图片、贝壳图片 2.背景音乐:《大海啊,故乡》 以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二、书海拾贝, 复习字词 出示词语及多音字“扇”,检查识记情。 1.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填空。 PPT(词语) 复习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三、海边拾贝(品读课文,感受贝壳的多姿而美丽)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小伙伴高兴的心情。 (1)播放退潮视频; (2)提问预设:第2自然段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快乐的心情,读出语气。 1.欣赏退潮视频,感受退潮后孩子们的高兴心情。 2.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用圆圈圈出表现小伙伴们高兴的词语。 3.有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1.退潮视频 2.PPT(重点句子) 学生对退潮比较陌生,通过播放退潮视频,冲击学生的感官,提起对学习的兴趣。 2.研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海滩上的美: (1)提问预设: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2)拓展思维,练习说话。 1.品读第三自然段,交流感受。 2.看图想象:海滩上的贝壳挤在一起,似乎在说着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PPT(重点句子) 通过看图、品读文本、交流说话,使学生初步体会拟人的手法,同时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 3、赞贝壳,学写法: (1)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两小节句式相近。理解贝壳形状的多姿多彩。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贝壳的美,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4)总结作者描写“扇贝”和“螺蛳壳”的写法。 (5)出示其他贝壳的图片,激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介绍贝壳,你还会介绍贝壳的什么呢? (6)练习说话。 出示其他贝壳的图片,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贝壳。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比较句子,体会比喻的好处。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想象的句子,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出对贝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指名赛读; (2)男女生赛读; 4.欣赏其他贝壳的图片,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贝壳。 1.PPT(重点句子) 2.各种贝壳的图片 课文中对扇贝和螺蛳壳的描述,语句、段式都比较雷同。学生读时也朗朗上口,在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的妙处后,鼓励学生画出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句子,从而初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通过朗读加深印象,最后用自己的话试着介绍其他的贝壳。这样循序渐进,既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又可以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训练,由课内延伸导课外。 4.赏贝壳,讲故事。 (1)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 (2)拓展说话:小伙伴会讲哪些海滩上的故事呢? (3)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1.和老师合作读第七自然段。 2.拓展延伸,想象说话:小伙伴会讲哪些海滩上的故事呢?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1.海边贝壳的各种装饰图 2.背景音乐:《大海啊,故乡》 学生没有海边拾贝壳的体验,教学中通过用媒体来展示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贝壳,让学生的想象依托在现实中,感受语言的美也建立在真实的感官上,由内心发自对贝壳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阅读欣赏:《彩色贝壳》 配乐朗读小诗:《彩色贝壳》 1.PPT(小诗:《彩色贝壳》 2.背景音乐:《大海啊,故乡》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6.写贝壳,学运用。 模仿课文四、五自然段的写法,试着歇一歇自己最喜欢的贝壳。 PPT 用自己的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这是对前面说话练习的一个延展,允许学生模仿,同时也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创新,不局限在仿写课文中的句式,抓住这一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四、总结全文 八、板书设计: 挤 多 13、拾贝壳 扇贝 像 骨扇 美 螺蛳壳 像 小喇叭 九、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孩子们在海滩上拾到许多形状各异、色彩美丽的贝壳,表达了他们拾贝壳的欢快心情。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特别在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但地处西北的孩子对贝壳的了解很少,更没有拾贝壳的体验,那么,如何通过多读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这成为本堂课的需要突破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堂课的设计中,我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结合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在该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借助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播放大海、海滩及贝壳的优美图片,在《大海啊,故乡》这首经典音乐的衬托下,配以深情的解说,把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带入到大海边,使学生产生对大海的向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退潮的认识很模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适时播放大海退潮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从而感受退潮后孩子们的快乐。 二、读文层层推进,重积累,重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在结合学生谈感受的同时,像这类优美的文章,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累。单从教学目标上定,本堂课要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3、4自然段,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贝壳,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更要积累写话的一些方式。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在教学语言中也尽量用上与课文有关的好词,扩充学生对好词的积累。在让学生积累重点自然段的同时,我在归纳学生的说话时,也及时用许多好词语,比如: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等进行适时的归纳,小结,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拓展,抓住文本中能够进行说话训练的点,及时延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的感悟不仅仅停留在课文本身上,还应该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去发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即是目标,又是手段。平时学生的朗读之所以读得不到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急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而是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对课文有了感悟后,再开始进行朗读的指导。这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深的悟,对课文的朗读则是由感而发,并不是为了读好几个标点的虚情假意了。 三、“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课文中第4、5自然段对扇贝和螺蛳壳的描述,语句、段式都比较雷同。学生读时也朗朗上口,在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的妙处后,我鼓励学生画出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句子,从而初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印象,最后用自己的话试着介绍其他的贝壳。允许学生模仿,同时也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创新,不局限在仿写课文中的句式,如果只一味地让学生模仿,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虽然学生是能对贝壳做介绍了,但是估计是同样的一个模式,有了形形色色的贝壳外形,却没有了千姿百态的学生。为了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设计让学生在对扇贝和螺蛳壳的介绍有具体的认识后,展开朗读比赛,使学生将课文的描写熟记于心,尽可能地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接着,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这2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课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小作者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开始说话,因为如这样一来,让学生开始练习说话,无意刚才的归纳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暗示:你介绍贝壳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来介绍。这样很可能就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发挥。这时,我给学生看各类其他的贝壳,然后激发思考:如果你来介绍贝壳,你还会介绍贝壳的什么呢?这时,学生积极发言,对刚才看到的贝壳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发表观点,比如:贝壳的颜色,贝壳摸上去的感觉等。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让学生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这时学生不但对自己要说的贝壳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广集了要说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说话提纲,真正地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而不是用课文的内容进行机械地模仿说话。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的统一。我们要善于用文本中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来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同时更应提供广泛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 1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