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1.1 三角形的边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三角形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以往的学习中,“等量”是学习中最常见的关系,学生对等量的认识和运用较为熟练,这也就使学生在面对不等关系时有了一定的迷茫。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怎样的环境中运用这种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概念及分类;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从具体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目标(2)是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探究三角形分类问题,困难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分类讨论思想.教师可以给出分类标准予以引导.
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要引导并启发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明结论的正确性,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推理的严谨性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具体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建筑的图片,让学生从常见图形入手,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入课。
问题1: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找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发现三角形,有的发现四边形等.
【设计意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三角形的构成,探索三角形的概念
问题1:你能画出三角形吗?
师生活动: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构成.
问题2:结合你画的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汇报结果: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
追问1:下面的几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它们都是三角形吗?
(1) (2) (3) (4) (5)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然后汇报结果:只有第(1)个是三角形,其他的都不是.
追问2:什么叫三角形?
师生活动:有的学生答的“由三条线段组成”;有的学生纠正.
【设计意图】: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在小学只是结合图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在这里要进一步严格定义,特别要强调“首尾顺次相接”. 所以本环节设计了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动手画图、回顾旧知、观察区分、归纳总结四个过程,在追问1中,要使学生明白,(2)(3)(4)不是单一的三角形,而是三角形与线段的组合图形,在归纳总结时,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思考和归纳,教师也要适时进行引导和强调.
2、自主学习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A
问题1: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三角形中,什么叫做边?什么叫做内角?什么叫做顶点?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C
B
(3)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
(4)如何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ABC的三条边?
师生活动: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果:
(1)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都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
(4)△ABC的边AB为顶点C所对的边(∠C所对的边),可以用顶点C的小写字母c表示,同样,边AC可用b表示,边BC可用a表示.
问题2:如果将三角形分类,按照边的关系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的关系又如何分类呢?
师生活动:小组交流,得出结果,教师分析总结:
三角形按照边的相等关系分为: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照角的关系可以分为: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C
B
A
问题3:如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来,并指出AB、AD、CD分别是哪个三角形的边.
师生活动:有的学生找重找漏。教师总结方法:
图中共有三个三角形,分别是△ABC、△ABD、△ADC;其中
D
AB是△ABC的边,也是△ABD的边;AD既是△ABD的边,
也是△ADC的边;CD是△ADC的边.
【设计意图】对于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所以只要理解它们的意义即可,不要求背定义,在表示方法上要注意强调,在表示△ABC时,三个顶点字母A、B、C的顺序可以改变,所以△ABC、△ACB、△BAC、△CAB、△CBA表示的是同一个三角形,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用符号表示,目前只有角和三角形可以分别用“∠”和“△”表示. 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类时,只要分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了解“分类思想”. 问题3虽然比较简单,但通过这个练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找三角形的规律.
3、通过观察实践,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
C
B
A
问题1: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各条线路的长一样吗?
师生活动:
(1)小组交流得出: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2条线路:
①从B→C,即线段BC的长;
②从B→A→C,即线段BA与线段AC长之和BA+AC.
(2)学生动手:经过测量可得BA+AC>BC,所以这两条线段的长不一样.
(3)师生共同分析:根据“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说明BA+AC>BC.
追问1:联系三角形的三边,从问题1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2:用三条长度分别为5、9、3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用三条长度分别为5、9、3的线段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5+3<9. 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探究问题1的时候,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要引导并启发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明结论的正确性,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推理的严谨性,我们知道,由“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的结论,这种变化要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追问2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同时要强调,能够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必须满足这个结论,这也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范围. 在解答时,学生有时会只因为5+9>3错解为能够组成三角形,所以教师要强调对于这三个长度,只有在任意两个长度之和都比第三个大时,才能组成三角形,为了使判断方法简便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到只要检查较小的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5; (2)5,6,11; (3)5,6,10.
【设计意图】理解运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若较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保证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例2 用一条长为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 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运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本节涉及到的思想方法是分类思想.
3、注意的问题:
(1)在三角形的概念中要注意两点: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用较小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做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学生回顾复习学习内容.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4页练习1,2题。
六、目标检测设计
1、三角形是指( )
A.由三条线段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B.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直线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C.由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直线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D.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2、如果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5和5,第三边是偶数,则第三边边长可以是( )
A.2 B.3 C.4 D.5
3、下面各组数中不能成三角形的一组数是( )
A.0.2 ,0.6,0.7 B.5k,7k,10k(k>0)
C.6,5,10 D.1,1,33
E
4、图中有 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为 .
5、小明想要钉一个三边长都是整数的三角形,现在他只有两根分别
长4cm和5cm的木条,那么第三根木条的长度可以是 .
(写出所有可能)
6、平面上有四个点A、B、C、D,用它们作顶点可以组成 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从基础出发,加深认识。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