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_吴兴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758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_吴兴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_吴兴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_吴兴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李大钊和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振奋国家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思想,树立了中华民族必然“新机复活”“更生再造”的坚定信念,对启发和激励各族人民投身民族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前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切入点。文章从出场背景、主要内容、现实启示等方面概述李大钊的民族思想。其中,出场背景表现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困境亟待民族意识觉醒、“中华民族”观念已成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等,主要内容包括强烈赞美中华秀美江山和昭然文明、极力主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现实意义体现为坚定新时代中华民族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两方面。关键词:李大钊;民

2、族思想;民族解放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23)02-0178-07DOI编号:10.13965/ki.gzmzyj10026959.2023.02.027From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the World Union ofProletariat:LI Da-zhaos National ThoughtWU Xing-de(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China)Abstract:LI Da-zhao a

3、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practice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formedthe national thought set up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achieve great rejuvenation and create brilliant firm belief.It playedan important role in inspiring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nation

4、al liberation,and constituted animportant source of the CPC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besides,its also an important entrypoint for the current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the CPC.This paper summar

5、izes LI Da-zhaos national Thought from the aspects of background,main content and realisticenlightenment.Among them,the background of the appearance is shown in three aspects:the plight of the Chinese nationssalvation and survival urgently requires the awakening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the con

6、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become the ideological consensus of the unity and struggle of all ethnic groups;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five aspects:strongly praising the beautiful country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strongly advocating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The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re

7、flected in two aspects: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nation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the new era and strengthening its sense of community.Key words:LI Da-zhao;national thought;national liberation17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自束发

8、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2(P301),为倡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李大钊坚定爱国信念、崇高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和丰富红色资源的重要来源。李大钊“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3,宣扬各民族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光辉历史和主动精神,唤起“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以促进“新中华之觉醒、新中华民族主义之勃兴”;在率先发现十月革命“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的彻底性之后,他又号召亿万工农群众汇聚起“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主动迎接“劳工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潮流,通过俄式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李大钊

9、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思想,为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觉醒、提振民族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李大钊民族思想的形成背景1916 年6月,反袁护国运动以无数革命志士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成功,令深受战乱之苦和亡国之忧的李大钊沉痛意识到,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自觉行动而非个别政党或政治家的私人意志,才是实现革命胜利、民族解放的根本动力,于是更加重视培育民族精神。在随后创刊的 晨钟报 发刊词中,他热情召唤同胞赶快觉醒过来,自觉行动起来,“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一一彻底,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4(P328)。在此前后相继发表的 厌世心与自觉心 青春 新中华民族主义

10、 等文章中,李大钊系统阐述了民族思想的丰富内涵,并在领导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民族思想的实践路径。总体而言,李大钊民族思想的出场,既是他主动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必然结果,也与民初民众民族意识觉醒等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困境亟待民族意识觉醒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形成犬牙交错的侵略格局,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千年来未有之强敌”5(P825),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等于自缚之春蚕,列强如争食之饿虎”4(P213)。中国各阶级相继发起救亡运动,轮番出台救国方案,但皆未改变“中国民众的受压迫和受剥削这件事实”6(P75),反将中国推入

11、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为中国创造了跻身国际社会的契机,李大钊也希望中国借此“跃入世界交战之舞台”,争取战后“外交之制胜”4(P457)。但北洋政府统治者却想趁机“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支持,从而强化其军事统御体系、巩固北洋派实力、压制国内反对势力”7(P170),由此引发的帝制闹剧、府院之争等政治内斗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难。李大钊对此深感痛心,“呜呼!国乱极矣,暴力之横恣甚矣!”8(P249)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战况将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无遗,使得中国人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怀疑和动摇。对现状的忧虑和前途的迷茫令中国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深绝望,民众中弥漫的卑怯颓废心理引起了陈

12、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警觉。陈独秀忧称,“穷究中国之国势人心,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为奴,何事可怖”9(P86);李大钊认为“中国至于今日,诚已濒于绝境”4(P252),“吾之社会奄无生气,亦无人敢为否认”8(P128)。中华民族的前途需要新的出路,民众的心理需要提振和鼓舞,为此李大钊疾呼“民族之自我的自觉”,高举“新中华民族主义”,以促进中华民族自信自强、自我解放意识觉醒。(二)“中华民族”观念已成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百年抗争中,“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10在精神层面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想层

13、面形成了“中华民族”观念。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1;杨度认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12(P373-374)孙中山主张汉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13(P394)。“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之自我意识的萌芽与觉醒”14,成为民国初年各民族凝聚融合的思想共识和情感认同,极大地增强了中吴兴德: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级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179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华民族

14、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李大钊的成长、学习和革命经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热潮的兴起相同步,因而深受“中华民族”观念的影响,他充分肯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抗外敌入侵的英勇斗争为“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称赞孙中山“以毕生的精力,把中国民族革命种种运动,疏导整理,溶解联合,以入于普遍的民众革命的正轨。”2(P13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延续了近代中华民族矢志于民族解放的光荣使命,在党纲中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15(P572)。因此,在近代救亡图存实践和中外民族思想碰撞中形成的“中华民族”观念,是李大钊民族思想的重要思想依据。(三)中华民族觉醒构成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的

15、逻辑起点李大钊把树立民族自信、自强意识作为思想文化启蒙的重要任务,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民族、民族主义、新中华民族、民族解放等基本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李大钊指出,何谓民族,“在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之下生存的人民或国民,都可归之为一民族。”15(P133)所谓民族主义,“乃同一之人种,如磁石之相引,不问国境、国籍之如何,而遥相呼应、互为联络之倾向也。”4(P478)而新中华民族,“即合汉、满、蒙、回、藏镕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而成新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建成“统一之国家”,“同立于民主宪法之下”,各民族自由、平等发展,同时共同抵抗异族侵略8(P339)。

16、而要实现民族解放,就必须“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最终建立以“民族自主”为基本要求的发达国家2(P298)。在李大钊看来,新中华民族的形成,即中华民族的“更生再造”,必须以“新中华之觉醒、新中华民族主义之勃兴”为前提,即依靠民族觉醒为民族解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和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民族解放斗争相结合,将其应用于“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16(P517),故而广泛调动了各阶层、各民族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激活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二、李大钊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17、、文化相通、命运与共、责任共担的自觉认同与自发行动是李大钊民族思想的核心。李大钊兼具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其民族思想贯穿于他拯救民族危亡的整个革命生涯,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和实践行动中,也体现在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党的指导思想中。(一)强烈赞美中华秀美江山和昭然文明李大钊始终对中华民族优越地理条件和悠久历史文化感到强烈自豪,肯定中华的“江山秀美”和“泱泱大风”在世界范围内“罕有其匹”,号召同胞们团结协力“顺应此环境而利用之”,将资源优势和历史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文明优势。这些主张极大地唤起了民族自尊自豪、自信自强,激发了民众的奋斗力量。第一,肯定中国地大物博、江山秀美等优越条件。李大钊在

18、 民彝与政治 中,以极大篇幅肯定中国沃土广阔、河流甚多、海线修长、煤铁富饶等优势;在 战争与人口(上)中,称赞中国“沃野无垠,天府之区也”。在 美与高 中,详尽描述了中国疆域广阔、江山秀美的特点,“盖以宅国于亚洲大陆之中,高山峻岭,长江大河,泱泱乎纵横于南北。”8(P99)其中,他对西域葱岭雪山、长城外黄沙白草等场景的描述尤为深情,强调新疆、西藏、蒙古等地自古属于中国的鲜明立场。李大钊强调,中国矿藏丰富、物产丰饶,应尽“四亿同胞之心力”,对广阔疆域和丰饶资源“守而勿失”“创造改造”,则不仅“无事拓土开疆之劳”,中华民族亦将“雄视五洲威震欧亚”。第二,称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昭然可寻。李大

19、钊认为,中华民族在转徙播迁、氏系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典章制度、德礼政刑“繁缛彪炳,美矣备矣”,中国自黄帝以降,“历世久远,纵观横览,罕有其伦”4(P312),不仅在亚洲诸国中“历史相沿最久”,还“冶融”了亚洲各民族地域和血统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4(P312)。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批判以“孔教”为代表的专制文化的危害,但“绝不敢蔑视”有价值的孔子之说,只是借此动摇封建主义之根基,即历代君主所塑造的“偶像的权威”和“专制政治之灵魂”4(P429)。李大钊理性客观的态度,既强调传统文化适应变局推陈出新的必然趋势,也契合普通民众稳中求变的心理需求,更加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进行自省自觉

20、。(二)极力主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180李大钊对民初党私、省私和匪氛深恶痛绝,抨击军阀、暴民和独夫“忘仇寡耻,徒事内争”,是造成中国衰乱的根源。为此极力主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才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求生之道。”2(P39)第一,对民族分裂痛心疾首,极力反对“省私”。早在1912年6月写就的 隐忧篇 中,李大钊就将“蒙藏离异,外敌伺隙,领土削蹙,立召瓜分”的边患视为阻碍民国建设的头等隐忧,批判辛亥革命后的“省自为治”导致“畛域日深”,将致各省“俨同异国,痛痒不关”,甚至“神州粉碎,同归于尽”。随后在 大哀篇 中,继续批判民国以来“骄横豪暴之流”假共和之名,造专制

21、之祸的卑劣行径,讽刺拥兵自重的各省督军为“豪暴狡狯者”,把民政、民权和幸福作为实行专政、窃权和掠夺等卑劣行径的托辞和工具4(P1-9)。因此,为了巩固国权、增进团结,必须首先消灭“省私”,实现政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直至1920年8月在与蔡元培等人共同发起 提倡临时国民大会启事 时,仍明确主张“裁减军队。废除督军及与督军同等制”2(P493),以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统一。第二,对无原则“党争”引起的内乱深恶痛绝。李大钊认为,民初以来党私、省私等问题使中国深陷内战泥潭,急进派与缓进派的“哄争”“交哄”导致中国“政治上之巨变”,为李大钊所强烈憎恶和激烈批判,“年来国事之坏,造因固自多种,而最足痛心者

22、,乃为党争一事。”8(P255)与民国时期的许多军阀政客为一己私利挑起纷争,陷百姓于战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李大钊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先后五渡长江,四赴上海,两下广州劝说中国共产党员,驳斥国民党右派,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7,最终促成国共合作,建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充分彰显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高尚情怀,对革命同志和革命群众的充分信任。第三,急盼民族团结统一,并以此为终身志业。李大钊深知,中国深受“列强的帝国主义”以及“媚事列强的军阀”的二重压迫,只有全国父老“举国一致,众志成城”,发动“全国国民及全民族的力量”来开展国民革命才能打破这二重压迫。为了确保国民革命的胜利,必须

23、统一国民革命的势力,“非以全民族之心力,集中于一党不可。”16(P505)为此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为实现“谋中华民族之解放”崇高目标而同国民党展开紧密合作。直至1927年4月,身陷囹圄的李大钊仍不忘探求民族解放之路,主张既要对外联合弱小民族,又要对内唤起多数民众,共同“抵制列强之压迫”,建立以“恢复民族自主”为首要特征的理想国家2(P298)。回顾李大钊的革命历程,“谋中国民族之解放”可谓其革命精神的集中写照,“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3李大钊及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的奋斗精神都建立在民族解放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之上。(三)

24、热烈呼唤民众反帝爱国的坚定信念面对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日益进逼的紧张局势,李大钊无暇哀叹自怜,而是热情宣扬民族“重振复兴”,实现“民族复活”,在“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势力”的斗争中取得光荣的胜利。首先,充分肯定“反抗帝国主义”为中国近代革命的主题。李大钊指出,以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及至近来日本屠杀无辜群众的五卅惨案,“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民族史。”而与此针锋相对,以三元里乡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黄花岗起义等为代表的反抗斗争,“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民众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史。”2(P124)尽管这些反抗行动都被清政府视为叛乱而严加防范和镇压,但无疑是革命的

25、、光辉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正是这种反抗运动的最新体现。对“反抗帝国主义”革命主题的彰显,突出了各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无疑鼓励了更多的普通民众投身反抗强权的运动。其次,主张信赖民族觉醒的力量,抨击“以夷制夷”等落后观念。李大钊认为,“以夷制夷”象征着民族失败、失望的痛苦历史,表现了民族的卑弱耻辱。只要不改变“以人治人,虎去狼来”的统治方式,中华民族依然遭受祸害,即使能侥幸苟活于卑鄙的生活,“也终于自灭而已。”18(P100)况且中国具有土地、物产和人口优势,对世界商务、工业等方面皆有巨大影响,列强绝不会主动放弃对中华民族的奴役,就算我们自己与人无仇、与世无争,也难免卷入争斗和

26、仇恨的潮流4(P447)。因此,我们必须发扬“争”的精神,“组织群众进行阶级的和民族的斗争”2(P16),最终由中华民族吴兴德: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级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181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把握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最后,相信中国必将战胜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早在日本妄图利用“二十一条”实现吞并中国的野心时,李大钊即在 国民之薪胆 中愤然蔑视道,“堂堂黄帝之子孙,岂终见屈于小丑!”而后为了反击日本暗含吞并中国、独霸亚洲阴谋的“大亚细亚主义”,李大钊旗帜鲜明主张“新亚细亚主义”予以反击,肯定“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统领亚洲

27、、走向世界的关键8(P155)。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明争暗斗和肆意妄为,不仅未令李大钊对前途感到灰心失望,反而激发他对中华民族必将战胜任何强敌的坚定信念,“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惟有与国同尽耳。”4(P219)在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热情感召和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坚定信念、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四)执着宣扬民族新机复活的光明前景尽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党争、省私和匪氛等内乱造成中华民族的“衰蔽”“枯萎”,但李大钊坚信,亿万民众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绝不甘心“苟且偷生于国际诈虞之间、强力相抵之下”1

28、8(P100),必然会奋起抗争。中华民族新机复活的光明前景,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献身民族解放的信心和力量。第一,树立“少年中国”的美好理想,相信中华民族必然“新机复活”。从1915年开始,李大钊不遗余力地宣扬“新中华民族主义”“新亚细亚主义”,渴望创造全国人民所共同期待的“青春中华”“少年中国”,晨钟 之使命 更是号召国人发扬“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急起直追,勇往奋进,“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五四运动”期间,他又倡导通过“少年运动”创造“少年中国”,率先实现中华民族自身的解放,进而推动亚洲民族解放,最终与欧、美联合,“共同完成世界的联邦,益进人类的幸福。”8(P381

29、)尽管世界主义的理想在当时并无实现的可能,但“新中华民族主义”“新亚细亚主义”“世界的联邦”等构思,皆以中华民族的“重振复兴”为关键,极大地激发了各族同胞的奋斗精神。第二,强调国家是可以改造好的,爱国没有条件。李大钊认为,国家风俗名教的形成和变革,有赖于“先觉者之尽力”,更有赖于民众的自觉。民众不能因为国家不足爱而放弃,更不应该以从未享受可爱之国而自暴自弃,以“无建可爱之国之能力者”自居4(P250)。李大钊号召我们“不自薄”,“本其自觉力”黾勉奋进,亦可将我国建成同英、法、俄、美等一样的可爱之国。至于如何改造中国,他还提出多种可行方案。例如,中国沃野无垠、河流甚多、海线修长、煤铁丰富,乃“天

30、府之区也”,同胞应“凭兹版图,守而勿失,更兴工农,以尽其利8(P79);针对军阀割据阻碍统一的问题,他明确反对联省自治或联邦制度,主张“首先在中央必须备有强大的兵力,然后依靠这种力量削弱各省督军的武装”16(P115)。第三,相信人民具有良知良能,应当唤起多数民众。李大钊始终坚信,“吾民具有良知良能吾民果能谛兆民精勤不懈之意,利此余年,尽我天职,前途当发曙光,导吾民于光华郅治之运”4(P252-253)。为此,他一方面鼓动国民要有时刻准备牺牲的“破釜沉舟之决心”:万一横逆之来,使我国陷入绝境,“则当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吾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4(P211)一方

31、面又告诫国民磨炼意志和实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勿灰心,勿短气,勿轻狂躁进惟待吾民之意志造之,惟赖吾民之实力辟之。”4(P244)良知良能是多数民众而非少数强人的,是统一集中而非自由散漫的。故此,李大钊指出,只有不断向我们的民族注入新的文化、新的血液,才能唤醒国内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之下”2(P298),最终实现民族真正的新机复活。(五)科学阐明实现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李大钊早年曾寄望于强人政治实现国家统一,主张世界“博爱”以消弭国际间的争斗,但军阀持续混战和列强尔虞我诈的残酷现实打破了他的美好愿望,直到“十月革命的胜利把李大钊从苦闷彷徨中惊醒他坚信俄罗斯式的革命将席卷

32、全球,也是中国要走的路。”19具体而言,就是要“联合全世界弱小民族及无产阶级企图世界革命”,把正在开展的民族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连贯起来,把国内无产阶级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首先,阐明中国的民族革命与世界革命相辅182相成的关系。李大钊指出,1840年以来的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民族革命,这些革命又反过来助推整个世界的革命。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领导国民革命紧跟世界革命潮流,通过国共合作将其革命基础“深植于本国工农民众,广结于世界革命民众”2(P131)。从世界革命的大趋势来看,国民革命是东方弱小民族革命的联合阵线的重要部

33、分,“中国革命的成功,将与伟大的影响于欧洲,乃至全世界。”因此,中国民族革命潮流只有不断倾向于世界革命潮流,即把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结起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2(P199)。其次,指明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世界联合是民族解放的根本出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源于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要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20(P419)。李大钊据此主张,要彻底实现中华民族及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首先要在国内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以消灭本国的剥削制度,还要造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联合,在世界范围内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中

34、国共产党不仅要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进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势力斗争”,还要组织群众进行“阶级的和民族的斗争。”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资产阶级软弱性、反动性的进一步暴露,李大钊认定资产阶级及其他有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消灭自己的革命,革命的最终责任需要落在受压迫最重、革命性最强、组织程度最高的无产阶级身上,“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2(P19-20)最后,强调民族解放的成功必须依靠工农民众的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各民族“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0(P419)李大钊据此发出号召,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民族国家应

35、尽快觉悟,趁着世界革命的潮流,建立“民主的联合阵线”和“人民的政府”,以抵抗国际资本主义16(P124)。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差异及阶级力量悬殊,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展不可能完全同步,因此中国的民族革命不能坐等机会,而应当首先行动起来为革命胜利创造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工人们应当紧密地组织起来,并且成为革命的中心”2(P42),即不管世界革命的条件如何,都要把实现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本民族身上,特别是其中广大的工农阶级,因为“革命的力量,常含蓄于工农阶级的下层民众之间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多半要靠工农民众的努力。”2(P127)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还是战胜帝国主义以实现彻底的民

36、族解放,都有赖于在工农民众支持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三、现实启示李大钊民族思想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现实,又顺应大势、合乎民心,伴之以“青春中华”“少年中国”“新中华民族”等理想,激发了各族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3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为此应当着重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坚定新时代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必然新机复活、重振复兴的坚

37、定信念,驱使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中华大地衰乱之际,“立志深研政理,再造中华,首举赤旗,传播马列”4(前言p1),推动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正是这种民族自信自强,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锐意进取,进行百折不挠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造,推动中华民族相继实现数次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1当前,我们正在进行许多史无前例的重大斗争,必须更加自信自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开拓向前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

3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新时代坚定民族自信自强,就是要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辉煌成就、伟大精神和美好未来保持坚定信念、坚贞骨气、坚强志气、坚毅勇气和坚固底气。吴兴德:由中华民族新机复活到无产阶级世界联合:李大钊的民族思想183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2(P287)中国近代以来的反帝爱国斗争,将各民族凝聚成荣辱与共、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

39、、深度交融,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得到空前加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3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所有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化,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群众基础,由所有民族共建共享才能实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4也就是说,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各民族人民心中,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

40、路25,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更强的奋斗精神,凝聚更大的奋斗力量,创造更多的奋斗成果。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0-29(02).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2册)M

41、.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6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 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杨凡逸.折冲内外:唐绍仪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1882-1938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8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 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11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J.新民丛报,1905.(17).12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3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

42、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 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赵壮道.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影响J.史学月刊,2019,(8).18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吴兴德.李大钊社会形态观的形成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史学史研究,2019,(2).20 中

43、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2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郝时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5-19(13).24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25 刘小钧.强大政党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责任编辑:李筱竹)(责任校对:任艳李永皇)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