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姚华艺术理念及实践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750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华艺术理念及实践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姚华艺术理念及实践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姚华艺术理念及实践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8贵博论丛 第二辑姚华艺术理念及实践探析宋云(贵州省博物馆)摘 要 本文围绕清末民初贵州学者姚华的艺术理念及艺术实践,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依托诗歌、书法及绘画三个主题,指出姚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近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深刻影响着后代代艺术家,“民国通才,艺苑翘楚”是对姚华的最好评价。关键词 清末民初;贵州;姚华;艺术理念“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这是明朝心学代表者王阳明在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中对贵州山川的赞誉,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贵州历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但这一西南边陲省份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却不同

2、凡响,大有卓尔不群的意味,这块肥沃的土地曾浇灌出一朵朵值得大书特书的艺术奇葩:史前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清沙滩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形式至今熠熠生辉,散发着历久弥香的艺术气息,彰显出贵州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气质,特别是以黎庶昌、郑珍为代表的沙滩文化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央集权统治制度逐渐趋于腐朽并最终全面崩溃,新旧思想风起云涌,中华民族踏上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而所谓的“欧风美雨”在这一阶段也加紧了对神州大地的冲刷,特定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催生了一代绘画书法139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历史思索,他们立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宏观领

3、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东西方文明,引导中华民族踏上了艰难的近代转型之路,而姚华就是这一时期贵州地区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一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的知识分子,姚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致力于书法及绘画等诸艺术的历史性继承和改革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贵州这块人文之地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在近现代艺术史上留下了一个光辉耀眼的名字。一、姚华的生平经历姚华(18761930),字一鄂,号重光,又号茫父,别号莲花庵主,祖籍贵州贵阳,幼年攻读儒家经典,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举人和进士,于工部任虞衡司主事一职,而不久之后姚华被公费保送至日本学习,进入日本东京政法大学进行学习,回国以后先后在晚清和民国政府

4、担任邮传部邮政司主事、临时参议院贵州参议员等职务,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先后在北京私立中华大学及清华学堂、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等高校担任教师、校长等职务,1930年因病逝世,享年54岁。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姚华是一位具有艺术天赋的传统知识分子,他一生勤奋用功,广泛在诗词、书画及碑刻、考据等领域上发力,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被时人誉为“一代文化通才”,这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也从侧面反映出姚华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力,姚华弟子、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在书适一书的图1 姚华(18761930)140贵博论丛 第二辑序言中评价老师“努力经史之学,尤精说文音韵,金石书画,词曲乐律。实为一时大师”1,这样

5、的综合评价较为公允,基本代表了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清华大学杜鹏飞教授也曾直言,姚华具有多元化的身份,他一人集学者、诗人、文学家、艺术家、鉴赏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所学宏大精深,是今天许多所谓的国学大师所不可企及的”2,与郑天挺的评价基本一致。而姚华本人曾自称自己的艺术成就“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这是艺术家自己的看法,但站在宏观的历史维度上,其实姚华的书画最具影响力,这是目前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姚华的书画造诣颇高,特别是离开贵州地区进入到首都文化圈之后,姚华与梁启超等多位文化名流交往甚密,其书画影响力与日俱增,和当时的国画大师陈师曾先生一样,是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标志性人物。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及实践

6、与艺术家个体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紧密的,因此简要梳理姚华的生平经历有利于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其艺术理念与相应的艺术实践。姚华一生的经历较为丰富,也较为曲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治学、从政、弃政、从艺。姚华出生在贵州,姚家世代贫困,生计艰难,其父姚源清以经营店铺养家糊口,作为家中的长子,姚华九岁入私塾学习,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姚华按照传统私塾教育的基本模式,习千字文,学孟子及五经大全等儒家经典,为日后的科举考试做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姚华自身聪慧勤奋,很受当地乡贤士绅的喜欢与爱护,他也与民间知识分子交往甚密,并仰慕他们的学识。这一时期,姚华开始尝试诗词、绘画创作以及文字学研

7、究等,姚华有一首水画歌:“曾忆儿时作水画,持向长者求其名。长者舌强不能举,嗤予小子真憨生”3,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求学经历。可以说,姚华早年在私塾学习时深受乡贤文化的滋润,乡贤的影响激发了姚华对艺术的最初兴趣,这成为姚华日后艺术理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从1 郑天挺:代序,见姚华著,邓见宽点注:书适,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2 转引自陈琳:弗堂类稿研究,南充: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11页。3 姚华著,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绘画书法141政是姚华人生的第二个阶段,1904年,姚华考中进士,在工部任虞衡司主事;不久之后,姚华在清末派遣

8、留学生的浪潮中进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曾积极向国内介绍政治、教育等知识,致力于思想解放和民族启蒙。同时,姚华也持续关注古典艺术的发展动态,有绘画作品没骨花卉传世。回国之后任邮传部邮政司行走,辛亥革命之后姚华当选为贵州参议员,但政治的无序和政坛的混乱,使姚华倍感失望与无奈,“毅然弃官而去不能为国家福祉效力,退其次重理旧业,书法绘画,作文论艺”1,因此,弃官就成了姚华的选择。专心从艺自然是姚华的最终归宿,辞官之后的姚华进入到北京画坛,“开始专治词章、六书旧义,治经兼训诂大义,并工研书画、诗词、金石”2,与梁启超、齐白石等多位名流互有交往,其艺术理念逐渐成熟,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晚年的姚华身体出现

9、问题,他将自己的号改为丁卯残人,这也影响了作者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二、姚华的诗词艺术如前所述,“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是姚华的自我评价,这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创作在姚华艺术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学界近年来也高度重视对姚华诗歌艺术的专题研究,不断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涌现,如 弗堂类稿研究3一文就围绕姚华的弗堂类稿这一特定文本,依托诗词作品、书画题词及墓志铭等题材,挖掘姚华的文学艺术思想,整体研究较为全面而系统,而姚华题画词平议4、姚华诗中菊花意象的情感表达5等专题论文也对姚华的诗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剖析。从当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姚华的诗具有较为鲜明1 苏华:姚华:旧京都的一代通人,书屋1998年

10、第3期,第43页。2 转引自王凤欣:姚茫父绘画艺术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24页。3 陈琳:弗堂类稿研究。4 黄海:姚华题画词平议,贵州文史丛刊2017年第2期,第9298页。5 敖灵:姚华诗中菊花意象的情感表达,北方文学2019年第36期,第6768页。142贵博论丛 第二辑的特征,有诸多丰富的内涵值得持续挖掘。整体上,姚华的诗歌数量较为可观,现在可以看到的诗歌约一千首,其中有一部分被收录在弗堂类稿一书中。邓见宽编有姚华诗选1一书,这些诗歌体裁较为广泛,具体涉及题画诗、赠答诗及思乡诗、咏物诗等,统观这些诗歌作品,“能博取众家之长,自铸一体”2。我们不妨将姚华的

11、诗歌分为若干类别,进行逐一剖析。姚华有很多诗歌是以时代背景为依托的,反映了作者关怀人民疾苦的悲悯情怀,如“西风何事起阴层”“晚烟如雨起愁心”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姚华不满清朝的腐败统治而忧心忡忡。创作于1917年的丁巳都门杂诗有“浮尸血泊日争殷,跋扈将军甲尚擐”“自与山僧等贫贱,不关人世有兴亡”等句,反映了作者面对北洋军阀混战这一特定时代语境,描绘出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同时也表现出面对乱世无可奈何的心绪,这正是姚华“志学能藏用,清新又流丽”的创作风格,这样的诗歌理念与实践与姚华早年贵州老家的贫苦生活经历有紧密联系,作者能够较为自然地关注和表达基层群众的苦难,反对军阀为了自身利益

12、而大肆征战的做法。姚华也有属于亲友间临行赠别范畴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亲朋好友的相思与缅怀之情,流露作者真挚的情感,如有多首怀念好友陈师曾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故友的无限怀念;而姚华为纪念其长女所做的诗歌则感人肺腑,读来令人动容。作为一名享誉画坛的艺术家,题画诗也是姚华诗歌的重要类别之一,其“文人画”创作较为典型,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是其内心澎湃心潮的集中展现,或览物抒情,表现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或见物思人,思绪飘扬,可以看到一个情感丰富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姚华还写有大量诗论文章,他重视以诗歌表达艺术家主体情感的功能,即所谓宜情功能,姚华明确表示:“惟是诗所以作,本于自然,

13、非国家之劝掖,岂1 姚华著,邓见宽选注:姚华诗选,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2 李建国、邓见宽:志学能藏用 清新又流丽评姚华的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第46页。绘画书法143法度之驱策?人情之感,欲罢不能。心声所宣,有触即发。”1这段阐述实际上代表了姚华写作理念中的重要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姚华的诗歌大多随性而发,流露着作者的才华,在当时影响很大,当时的北京有争相传阅的盛况。三、姚华的书法艺术姚华对书法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是自幼养成的,此后余生不曾有所偏废,因此书法是姚华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内容,挖掘其书法艺术理念是姚华主题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命题。事实上,青少年时期的姚华对书

14、法的兴趣并不是家庭氛围影响的结果,也没有较为明显的师承关系,乡贤文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姚华在贵州私塾求学时就仰慕乡贤名流的书法技艺,心向往之。这一时期可以看成是姚华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启蒙阶段。就乡贤文化对自己书法的启蒙,姚华日后回忆到了贵州沙滩文化重要代表人物莫友芝先生的影响。莫友芝先生在当地寺庙中的一副篆书对联令姚华久久不能忘怀,“每登山谒祠必留恋玩味,如是者十余年”2。如此,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贤书法艺术对姚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效果,对姚华书法之路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姚华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这种情感贯穿姚华生命的始终。他本人曾有这样的自述:“余本窭人,屡耐饥馋,猥以性近,暇辄入肆,

15、意在访书,益治所学。然与书画、碑帖,最易牵连,每缘类及,不忍谢绝。”3对书画“不忍谢绝”、无法割舍的情感来源于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热爱。姚华一生对历代碑刻、名家名帖有系统的研究与学习,其书法作品数量较为庞大。值得注意的是,姚华早年在私塾求学时对文字学的兴趣颇高,注重考究汉字的历史流变历程,说文解字注是这一时1 姚华:弗堂类稿,南京:金陵刊本,1930年,第307页。2 转引自王凤欣:姚茫父绘画艺术研究,第17页。3 邓见宽编:姚茫父画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页。144贵博论丛 第二辑期的重要学习资料,文字学知识的学习一定意义上为其书法之路打开了一条路径,对姚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具有

16、重要意义。目前可以看到的姚华书法作品数量较多,新近出版的就有姚茫父书法集1、茫父颖拓2等多部书法集,关于姚华书法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而全面,很多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姚华书法观管窥以姚华致姚鋈信札为中心的释读与考察3、姚华碑帖观与书法摭谈4及 诸体交辉 兼擅多能姚华书法评析5等专题论文立意深远,论述系统,值得重视。整体上,姚华的书法不局限在一家一派上,而是诸体兼备,多有涉猎,其书法大致以颜体和赵体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了鼎彝、碑刻的有益因素。在姚华的书学理念中,尽管字体的“平正方阔”是其基本追求,但也不偏执一说,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是其贯穿始终的理念。姚华早年在贵州以学习颜真卿书法而入书法

17、之门,颜真卿名帖麻姑仙坛记是其主要的临摹范本。进入北京文化圈之后,眼界大开,广泛学习汉魏碑刻、石鼓文,对隋唐书法也多有涉猎,此时姚华的书法风格随之发生变化,取百家之长而别开一宗,个体的书法风格也形成并渐趋成熟。“变而不失古法”是姚华始终追求的基本创作维度,本质上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守与敬畏。中年的姚华以临写石门颂 西狭颂 郙阁颂为主,他对所谓“三颂”的评价也很高,认为“结构方正,寓严于宽,书品最高”,这一时期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篆书笔法,字体在圆浑中显得刚健和清秀。晚年的姚华身患偏瘫之症,腰肢严重不便,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创作,书法行笔有些许钝滞,这一时期书法显现出古拙的意味,体现

18、出另一种意趣,这是艺术家的扎实功底和对书法艺术宏观把握的集中体现。因此,北1 邓见宽编:姚茫父书法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年。2 邓见宽编:茫父颖拓,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3 郑海涛、任蕾懿:姚华书法观管窥以姚华致姚鋈信札为中心的释读与考察,中国书法2017年第20期,第131134页。4 任蕾懿:姚华碑帖观与书法摭谈,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3期,第9398页。5 朱良津:诸体交辉 兼擅多能姚华书法评析,中国书画2015年第11期,第7782页。绘画书法145京画坛领袖姚华一文中“学古能化,不拘成法,真行隶篆俱佳,风格雄遒峻朴,清奇古丽”1的概括与评价是较为妥当的。作为学

19、者型的书法家,姚华的书法创作是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依托的,他毕生致力于书法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学生,郑天挺等门生曾汇编论书一册,将姚华的书法理论以口述的方式呈现,在北京文化圈广为流传。四、姚华的绘画艺术绘画是姚华抒情表意的重要艺术形式,倾注了艺术家的毕生心血与丰富情感,是我们挖掘与审视姚华艺术理念的重要途径。姚华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念,在姚茫父画论2、姚茫父书画集3等著作中有所体现,从时人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姚华绘画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画尤冠绝燕京,驰誉中外,得其碎幅零缣,无不珍为鸿宾”4,而姚华绘画作品的社会好评来源于其特定的艺术价值,这与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具有直接关系。姚华的绘画没有明晰的师承谱

20、系,更缺乏家族氛围的熏陶,他依靠的是个体对绘画艺术的独特情怀,加之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持续探索。他少年时便留心绘画,清末民初,贵州省良好的学术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滋润着这位天资聪颖而又颇有艺术天赋的青年,特别是进入到北京文化圈之后,喜好交友的姚华与齐白石、陈师曾等多位绘画大师交往甚密,彼此交流绘画技艺,看到了不少精品名画,同时游西湖、访孔庙,眼界随之大开。随着艺术家个体人生阅历的不断积淀及生命体验的不断丰富,到了晚年,姚华在绘画艺术上不断突破,艺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作品,应该说这是艺术家艺术天赋、勤奋探索及人生阅历等因素结合的最终产物。姚华1 顾朴光、顾雪涛

21、:北京画坛领袖姚华,当代贵州2013年第33期,第60页。2 邓见宽编:姚茫父画论。3 姚茫父书画集编委会编:姚茫父书画集,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6年。4 转引自陈琳:弗堂类稿研究,第13页。146贵博论丛 第二辑四十岁以前很少作画,四十岁以后,绘画在姚华的艺术实践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这样的发展路数与作者对绘画的理解是一致的。姚华认为传统中国绘画是表达艺术家个体主观情绪和内心情感的理想途径,绘画的前提是艺术家在诗歌和书法领域的长期积淀,此两者构成了绘画的基本前提,这是古典时期文人画画家的基本要求。姚华的绘画作品以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兼有少许仕女图等题材,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作品

22、以意境和气势见长,姚华不主张对艺术家的死板模仿,学习与借鉴是必要的,但艺术是生命个体表情达意的形式,“胸无古人则无藩篱,目无今人则无瞻循”才能实现艺术家的自我延伸与扩大。姚华的绘画强调笔墨之间的意境与情趣,很多作品整体上显得气势磅礴、笔力刚健,展现了山川河流的苍茫与神韵。一些小尺幅的花鸟画则极具书卷气(如图2),犹如含羞隐媚的楚楚佳人,很有意境,其好友陈师曾评价姚华的绘画有“独来独往之气概”,即是此意。姚华绘画作品中的道家精神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多篇论文先后发表,如姚图2姚华,扇面作品,1928年,贵州省博物馆藏绘画书法147华绘画美学思想中的道家精神1、“画

23、虽小,道宏之”姚华画论中“道”的审美阐释2等专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可以看到姚华的绘画思想及绘画实践致力于对哲学本体“道”的探究与追求,姚华始终主张“画虽小,道宏之”,即“道”是绘画作品的灵魂和终极追求,绘画就是要体现艺术家对“自然之道”的体悟,从姚华大量的题画诗可以看到,其绘画作品旨在抒发自然而为、率性洒脱的个体生命状态,如“老来作画无须会,一纸聊吾寄。蕉边趣好,梅边色胜,一样堪师,都来腕底”这一题画诗,表达了姚华艺术理念中“道”的基本精神。“书意诗境总相宜”,作为中国最后一代科举制度下的传统士大夫,姚华的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他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近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深刻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民国通才,艺苑翘楚”是对姚华的最好评价。1 周新凤:姚华绘画美学思想中的道家精神,中国书画2013年第10期,第7678页。2 周新凤:“画虽小,道宏之”姚华画论中“道”的审美阐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9910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