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砂河四中 2015-2016学年度第 一 学期导学案导学内容: 第二单元 第7课变色龙导学目标(三维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2、品味文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特点。3、体味文章辛辣的讽刺,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导学重点: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导学难点:体味文章辛辣的讽刺。导学过程与结构设计: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2、检查预学,落实基础:逮住( ) 盛满( ) 畜生( ) 醋栗( ) 乞丐( ) 魁梧( )逮捕( ) 旺盛( ) 畜牧( ) 无赖( ) 戳穿
2、( ) 坯子( )3、时代背景: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作家刚24岁。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 、预习展示: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作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2、学生展示:表演情景剧。三、小组学习:1、奥楚蔑洛夫在
3、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变化)改判了几次?都是怎样判的?2、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3、奥楚蔑洛夫身上有没有始终不变的东西?四、合作探究:1、文中关于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文中哪三处提到法律,有什么作用?3、文中哪两处提到手指头,有什么作用?4、文中哪两处提到围观群众,有什么作用?五、拓展延伸 1、小说通常以人物来命名,如孔乙已、范爱农等,而本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试分析这样命题的好处。 2、想象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会发生怎样的事,尝试给文章续写几种结尾。试想本文结尾有什么效果?六、作业布置: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发生的事,100字以上,用上以下的词语:洋溢 荒唐 伶俐 无缘无故异想天开 无精打采九 年级 语文 学科 探究展示 导学案 主备人 张志宏 2015年11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