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玩之中的个性发展》阐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扼杀学生玩的天性,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玩痛快、学踏实”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发展。
正 文
“乐学”和“会学”都是学生的优点,但是光“乐学”而不“会学”会成为书呆子,光“会学”而不“乐学”会成为废物,令人失望。既“乐学”又“会学”的学生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材。教学实践告诉我认为遵循“花时间让孩子玩痛快,下功夫教学生学踏实”的宗旨,可使学和在学玩之中得到个性发展。
玩个痛快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教师决不能扼杀他们的天性,关门读死书,孩子们的灵气和兴趣都会被埋没。比喻说作文课,我带学生野炊过,在野外拍过照,让孩子们登上教学楼顶去观赏景色,教室里和他们一起做小制作、做游戏,和他同歌同舞同欢乐,使孩子们感到快乐,感到生活的美好,也感到有物可写,有事可叙;只有花时间让孩子们玩痛快了,他们才有空间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身边的人或事。通过亲自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记忆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学个踏实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每位教师的愿望,要想实现这一愿望,主要看教师是否下了功夫,正如“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课堂上优生能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但差生却要利用课外时间个别辅导;背诵课文有的同学可不接受检查,但有些同学却需要亲自跟踪到底;批改作业,有的同学只需改一遍,而有些同学却需多改几遍,通过多方面的几个回合训练学生,不放过每个学生,“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生在乐学中懂得了怎样学。
教师教书,怎样教是关键,深钻教材固然重要,但总结方法不可小视。课堂上的朗读,就有范读、导读、自由读、补充读之分,什么样的课文采取什么样的读法很重要,像《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真切感人言传身教的朗读声和朗读的神态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由模仿到创造,朗读入情入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实际上也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一个过程。
课堂上引导学生说话是怎样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前阶段教师课堂提问就像唐僧念紧箍咒让学生紧张,他们回答问题仅仅是为了坐下才敷衍一下,学生回答不出来又害怕,所以只有勉为其难地照书一念,他们没有动脑,这样学生没用心去记,怎能学到真本领呢?现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念正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下功夫备好课,以防学生提问难到教师,使课堂冷场。比喻我教《一夜的工作》时让学生提问,其中有个学生问“为什么多了一个人而不增加分量”,听了这个问题后,我立刻知道了该生把原书上说的“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没开懂,原意是花生米增加了,而学生理解成没增加,这个问题必须事先围绕“增没增加花生米”而备好课。增没增加花生米要炎“好像并没有”入手,我见机行事,将“好像并没有”去掉让学生理解,学生很快地理解出来说是“增加了花生米”,那么“好像并没有”加上去呢?这时学生理解到“没有”是否定词,否定词前加“好像并”就表示肯定了。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后再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句话了。若是备课前没下功夫备课,没注意“好像并没有”的意思,那老师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认为是没有增加花生米,因为我讲这课时,全班45人中只有6人理解为“增加了花生米”。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本来可以转换话题了,没想到一名同学举手说:“老师,既然去掉‘好像并没有’句意是表示‘增加了花生米’,那课文中为什么要加这个词呢?”这个问题提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即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有的说“更回肯定增加了花生米”,有的说“比去掉后的句子更深刻些”,还有的说“加上这五个字更进一步加强了周总理生活简朴”。就这样通过几个回合的提问、讨论、讲解,学生终于肯放通行证了——学习后文。
综上所述,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孩子玩,在玩中增长知识人,体验生活。自己下功夫备课,讲授有方,那么我们教学会不断的上新台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