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HA 08/2023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8-0058-04 收稿日期 2022-10-19摘 要 通过辽东湾文化区建筑与外部开放空间的设计过程,探讨集群设计情况下建筑与环境,整体与局部的交互关联方式。从设计时序过程和空间层级递进入手,提出宏观层面格局秩序下的整体介入方式、中观层面联系秩序下的群落锚固方式以及微观层面衔接秩序下的区域协同方式;把建筑集群与环境、聚落与场所、建筑单体与外部空间有机整合为共生的整体,为未来大尺度建筑集群与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提供设计方法。关键词 城市设计 文化核心区 公共空间 空间形态 区域关联Abs
2、tract Through the design practice process of the Liaodong Bay Cultural Center building and the external open space,in the case of cluster design,we discuss the way of interaction and linkage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the whole and the part.From processes of the design time sequence an
3、d the spatial hierarchy progression,we propose the whole intervention method under the macro-level pattern order,the community anchoring method under the micro-level interrelated order and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thod under the micro-level connection order.These methods organically integrate bui
4、lding clusters and environment,building settlements and places,and individual building and external space into a symbiotic whole as well as provide design method reference for creating building clusters and urban public spaces in large-scale spaces in the future.Keywords Urban design,Cultural center
5、,Public space,Spatial form,Regional correlation自然锚固辽东湾文化区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实践研究Natural Anchorage:The Study on Integrated Practice of Planning,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Liaodong Bay Cultural Area焦 洋|Jiao Yang张伶伶|Zhang Lingling王 靖|Wang Jing文化核心区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公共建筑“集群”现象,也是体现土地集约价值的规划方式。“它不仅是地方文化资源汇集和展示的平台,彰显地方
6、文化特色的媒介,更是城市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场所。”1文化核心区常见建筑类型一般包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等文化及观演建筑,因其性质在传统城市运营层面往往集中建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属性,以及“1+12”的触媒升级能力。城市将文化核心区作为强力触媒点,一方面可以提升区域的公共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置换相关设施来创造更大的土地价值,获得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升级。文化建筑集群往往以鲜明标志性特征出现在各城市核心区或先导区,个体层面具有较高的标识性,但多者“并联”的结果背后也隐含着“供给模式、建设规模、尺度控制”2上的种种危机。因此对设计创作而言,在文化核心区的空间形态设计中往往需要面对如下几个现
7、实问题:如何构建整体性的区域空间,使多者之间能够产生更强的场所合力;如何在各异的标志性需求下保持建筑间的整体协调;如何在群体建筑中塑造合理而积极的外部空间,营造更好的场所体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辽东湾文化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中从方法层面给出了一定的探索性尝试。辽东湾文化核心区位于国家环渤海战略中的重要节点辽东湾新区的核心区59Design Technology设计技术 丨(图1),区域拥有亚洲最大的芦苇荡与红海滩湿地,是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图2)。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下,新区规划建设以生态过程为导向,力求将多元交通、产业布局、生态格局、城市空间形态等系统整合为有
8、机协同的区域场所(图3)。辽东湾文化核心区规划位于新区的核心区(图4a),基地北侧建设了创业中心,南侧为滨海泄湖“含章湖”,东西两侧分布城市商务设施,基地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城市运河流过(图4b)。作为城市新区重要触媒点,区域拟建文化馆、创意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大剧院与会展中心八大公共建筑,总占地48.8hm2,业主方要求各建筑需体现独特的“名片”形象。平坦的空间、良好的环境本底及各具特征的单体形象要求,三者映射了特定时期国内典型文化核心区的背景条件,也激发设计者在各异的形象需求中寻求彼此关联的整体性创作思路,以产生更强的整体秩序、空间控制力与环境适应性。1 整体介入的空间格局塑
9、造宏观层面的秩序是与自然、城市环境顺应相生的格局,用来确定整体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在辽东湾文化中心城市设计中,我们针对“广阔”的用地进行了理性分析。首先,确定以“底”作为设计介入环境的方式,寻求在大环境、多建筑的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整体控制作用。方案通过一条连通南北的“内河”作为空间介入手段,以“曲水”形态调和规整化的区域空间,并将北侧创业中心的空间“虚轴”延续至场地之中,形成西中东三个纵向并置、曲直相生的格局划分(图5)。其次,以三个区域的相互缝合为目标,对各自的空间特征采取“法线切割”的方式对三条带状空间进行空间划分,形成具有相近“母题”形态和相同模数的控制单元,使多个建筑在单体上具有相对各异
10、的形态与空间条件,在整体上又形成关联的群体空间秩序。最后,通过对建筑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量与调控,采取延伸、偏移、柔化等方式对建筑的空间位置活化空间界面,在保证秩序统一的前提下强化区域的层次感,对下一步形体刻画限定空间接口(图6)。2 内外衔接的群落建构中观层级秩序是联系秩序,通过刻画群落的形体规则来寻求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协调关系,使群落能够稳定锚固于环境中,产生与积极的空间互动特质。整体介入的方式为辽东湾文化中心提供了空间布局、空间界面及建筑尺度以外部规则,建筑群体空间的内外衔接成为了中观层级建构中的主导方向。这一阶段是对组团空间进行深入刻画的重要时刻,入口、廊道、灰空间、空间接口等建筑与外部的
11、关联要素在这一层级进行控制,使建筑空间与环境、外部空间产生积极的互动联系,以扩大建筑对于外部空间的控制力。曲水是西侧组团的空间关联线索及主要交通动线,使用者在带状空间中的体验节奏是考虑的重点,因此设计结合动线的联通及空间围合能力的塑造对建筑形体及外部过渡空间进行深入刻画,以延伸、拓展水系空间形成积极稳定的场所关系,使建筑积极地锚固于水系空间中。同时把区域中最高的建筑会展酒店布局在带状空间尽端成为序列结束,获得使用上的最佳视野(图7上)。中部空间是衔接东西两区的衔接空间,为衔接两翼建筑较大的空间尺度,设计一方面以自然景观环境作为隔离与中介,在南侧端部设置联通两翼的空间接口与廊道,避免两翼建筑整体
12、直接“对话”;另一方面为使中区核心城市文化馆产生更大的空间影响,设计采用叠台型制与整体下沉的复合方式,在扩大空间影响的同时控制建筑本体的尺度(图7中)。对于东侧纵列并置的四个同构建筑及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在整体的群体秩序下避免图1 辽东湾区位图3 区域土地利用及蓝绿网络规划图2 红海滩自然生境60HA 08/2023产生单调的空间节奏、联系中部区域、塑造异质的空间体验是此阶段主要切入方向,在保证体量完整的前提下设计以减法为形体塑造的统一手段,以功能需求为度量,对形体的空间组合模式、地面层、入口区域、交通模式进行刻画,使建筑在保证使用,各异的形态特征需求下与外部产生积极互动(图7下)。3 情境叠印
13、的场所塑造微观层级秩序是情境秩序,用以赋予建筑及其环境形态以场所意义,即提取“形”背后的自组织秩序、提取“态”深层的“自组构”规则3。这一阶段中地域特征、文化隐喻、场所活动等特征与建筑立面、场所形式等空间载体相互叠印,塑造各自区域具有识别性图4 文化核心区区位与场所环境图5 空间格局划分图6 空间界面调控图7 三个区域建筑组团的内外空间衔接图8 典型建筑的外部空间场所塑造ab61Design Technology设计技术 丨 的体验特征,提升区域设计中建筑的领域性和使用者体验的可读性与丰富性。北方海河湿地自然情境、石油工业文化以及建筑功能的性格是辽东湾文化中心微观设计中提取的最为重要的叠印要素
14、,外显性的核心空间、表现性体量、外部空间及景观要素作为载体,通过形式意象、材料质感、色彩选择、肌理塑造提升使用者的知觉体验。辽滨大剧院将水平展开的岩石与市花鹤望兰为意象与中区衔接动线空间衔接、外部围合性的观演场地相互叠印(图8上);文化馆以大辽河特色景观红海滩作为意象与象征天地方圆的方圆形体、盘旋而上的展示空间相互叠印(图8中);创意馆通过稻田意象、漂浮的形体及底部流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相互叠印(图8下);湿地博物馆通过湿地水境、芦苇林的意象与树林中层叠的小屋形体相互叠印;青少年宫以红黄蓝三色岛屿形体、半室外运动空间与穿孔板塑造的剪纸肌理相互叠印;图书馆以并置的书脊塑造形体与草塘意象、采光通风的微
15、院落相互叠印;科技馆以地层褶皱作为形体与工业遗存的质感、象征石油喷薄的线条表皮相互叠印最后各自的场所环境通过各自的空间接口被中部区域的景观缝合在一起(图9),建筑形体、外部空间与意象、质感、活动方式紧密关联,构筑了各自的场所体验。针对集群空间的三个现实问题,辽东湾文化核心区空间形态建构经历了整体介入、群落建构、场所塑造三个自上而下的递进过程,以整体介入区域格局,通过母题单元产生形态关联,通过内外关联扩大群落的空间影响,通过情境叠印让建筑对使用者产生感知力与参与性,缩小了低密度场所中失控的领域感。可以看出多层级的关联是获得区域合力的关键,通过多层级的关联让建筑集群在环境中产生了空间秩序、让空间形
16、态产生了互相锚固的结构关系,让公共场所塑造出各自独立又具有共性的特质属性(图10)。区域关联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具有生成性潜力的外部结构,在特定的区域外力下催生出多元化的形式操作,而不是针对形式结果的多样性设计”4,进而关联的属性将“方案生成”这一“黑箱问题”极大地理性化,为后续建筑与景观深化设计提供了充分条件规则与空间余地。正如何镜堂院士针对和谐问题所言“建筑应与所在地区的环境因素相适应,与具体地区的地貌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布局和肌理”5。可以说在辽东湾文化核心区设计中的“关联”即是对“和谐”一种方法层面的体现,最终形成了整体统一、区域间紧密联系、外部开放空间紧密衔接、建筑
17、与环境共生的总体设计,并在多方主体共同努力下,整个文化区建设得以较为完整的呈现(图 1 1 13)。资料来源:图2:引自宗树兴摄影作品;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及拍摄。参考文献1 韩冬青.融入城市 强化内容 整合设计关于文化建筑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建筑学报,2012(7):8-11.2 吕斌,张玮璐,王璐,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分析以广州、天津、太原为例J.建筑学报,2012(7):1-7.3 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化改造J.城市规划学刊,2010(1):5-13.4 张伶伶,张帆,赵伟峰.区域建筑学J.建筑学报,2019(11):1-8.5 何镜堂.和谐理念 和谐团队 和谐建筑J.新建筑,2012(6):4-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地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编号:51738006)作者信息:焦 洋,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张伶伶,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 靖,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图9 区域整体场所情境图10 区域总平面图图11 文化核心区区域实景鸟瞰图图12 相互关联渗透的 外部开放空间图13 自然化的景观衔接不同建筑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