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613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7 卷第9 期2023年9 月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Vo1.37 No.9Sep.2023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赵佳丽(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变革的重要举措,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直接关乎未来教师育德、育人和育才方向。当前,新文科建设凸显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人文精神特质,促进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结构体系的交叉重整,并指明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模态的智慧化赋能。在此影响下勾勒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逻辑,即以理念重申和价值列序为基点的教

2、育性逻辑、以主题切入和情境创设为手段的体验性逻辑、以时间重置和空间重构为保障的技术性逻辑。为促进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推进,循着“教什么”“谁来教”“在哪儿教”的思路,有必要构建多主题融入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立指向思政素养提升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体系,打造思政文化氮氩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学习场。关键词新文科;教师教育;育人;课程思政;跨学科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4-6 1 2 0(2 0 2 3)0 9-0 0 4 9-1 0云南昆明6 5 0 5 0 0)进入新世纪,我国重塑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职责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转向“加快构建中国

3、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1。新文科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供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学科的育人模式和专业结构。我国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要求,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2 ,强调收稿日期:2 0 2 3-0 1-0 3;修回日期:2 0 2 3-0 5-1 4*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统编教材

4、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 0 2 2 J0106);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师范生课程思政多模态教育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2202ys05)。作者简介:赵佳丽,女,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引用格式:赵佳丽.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 J.教育与教学研究,2 0 2 3(9):4 9-5 8.Citation format:ZHAO Jiali.Log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5、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3(9):49-58.第9 期2023年9 月了课程思政在文科建设中的价值要义。教师教育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分支,是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统一,是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集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大 教育 3 ,相关课程主要面向师范生(准教师)或教师开设。这赋予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独有的“双育”特质,即指向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培育和教师对师范生课程思政素养的培育,力求在师范生

6、思政素养培育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课程自觉,通过师范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促进他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实现培元育才的目的。由此,有必要厘清新文科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与所遵循的建设逻辑,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一、新文科建设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影响“思政”是精神教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将特定价值观念或文化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教育活动 4 。所谓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质是将课程作为思政“主场域”,强调课程及其所承载内容对师范生或准教师思想政治或伦理道德素养提升的作用。当前,面对新国情、新技术、新需求,新文科应势而出,直接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新了教师教

7、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要义。(一)凸显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人文精神特质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50No.9赵佳丽: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Sep.2023文科”;2 0 1 8 年,我国着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直接加速本土境域的“新文科”建设。溯源我国新文科建设是文科系统自我革新和外部变革的共同遵循。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新战略,新文科彰显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表达了我国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大繁荣的决心;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新文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从传统知识育人转向以文化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新的学

8、科领域范型,新文科打破了中心学科与边缘学科、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等之间的壁垒,加速学科、专业、课程的多重融合,构建出文科教育发展新格局。置身新文科所营造的“育人场”,一方面彰显了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优势,使之与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达到内在契合,改变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割裂状态,更强调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师生价值观念的纠偏与强化;另一方面,强调了育人过程的主体性,即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5 ,在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环节,不断深化党和国家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

9、人”等的思考,使之成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旨归。当然,无论是对价值理念的观照,还是对主体性的偏重,教师教育课程思政都深植人本理念,以人为核心指向个体发展的不同向度,只不过这种人文精神会随时代变化第9 期2023年9 月而变化。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 0 1 5 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6 ;在2 0 2 0 年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明确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为核心,重点促成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一种社会成员间

10、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课程的整合、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以及教成的默示协议,阐明了教育的公共目的,即育专业内部的知识整合。第三,交叉学科成帮助人们建立与他人、环境和技术的关系。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生长点,区(二)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要素的结别于强调共性内容的“学科交叉”提法。“交构化整合叉学科”是个新领域,2 0 2 1 年,国务院学位长期以来,我国文科建设主要以专业为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指核心,聚焦学科领域的深化、专业结构的调出,“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整和学科类型的丰富,目的是构建系统科学成的新学科,具有不同于现有一级学科范畴的文科学科体系。如1 9 5 7

1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8 。这就打破了院系调整结束时开设了2 6 种文科专业 7 ;教育学与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计算机在2 0 1 8 年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学、语言学、脑科学等之间的学科屏障,为教科目录中,将文科专业细化为2 6 个一级学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从过去学科分类育人科、1 4 1 个二级学科和若干个三级学科。在模式转向融合育人模式提供了变革契机。调整文科专业设置的同时,不同领域的课程(三)指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模态的智或课程内部的边界也变得更为清晰,导致思慧化升级想政治理论课一度成为课程思政主干课程,数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不过这种在专业“围墙”内和

12、拘泥学科知识术等的广泛应用,给文科系统带来了新的生范畴的思政教育极易僵化整个课程思政体机,加速了文科教育的技术化改造与升级。系。国家就此明确,新文科建设要紧扣国家在这种信息技术与文科教育的深度融合趋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势下,催生出“信息技术+”或智慧系列的教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师教育课程思政模态。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或学校开始搭建智慧课程思政平台,帮助师打造特色优势专业,这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生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交互学习、虚拟51No.9教育与教学研究Sep.2023建设提供了结构化转型路径。第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政

13、建设始终以思政课为核心,在课程设置上有着明确的专业界限,目的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帮助师生确立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偏重教师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调整,即以挖掘不同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第9 期2023年9 月学习等;建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数据库,利用数字平台、自动抓取技术、跟踪服务技术等实时采集、存储、更新、转译各类过程性和结果性师生数据,从而为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服务等提供证据支持,确保思政教育的精准展开;组织编写电子教材,将传统思政课内容转至线上,以微课、微视频、音频、推文等形式呈现,利用多感知通道帮助师生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体验。另一方面,虽然信息技术在人文

14、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渗透是时代必然,实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和思政过程的全赋能,但是也遮蔽了文科教育或文科类课程独有的煊染、涵养、感悟、共情、浸润等功能。人们盲目追求教师教育课程的技术化、智能化程度,甚至使技术一度凌驾于课程之上,引发了技术异化、数据泛滥、隐私泄露、伦理危机等问题,加大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难度。由此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或思政建设过程中是否有必要植人“技术因子”?如何利用技术释放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思政效能?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追根溯源,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即循着技术增强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逻辑,需要重新思考技术与课程、工

15、具性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等之间的关系。二、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逻辑作为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和实施52No.9赵佳丽: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Sep.2023“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 意义下的新文科,正推动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和活动设计指明了方向,即以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指向育人质量提升,循此形成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一)理念重申与价值列序: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性逻辑置身新文科大背景,首先需要确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从学术视角看,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将教师教

16、育课程思政理解为教师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即“教师教育”内含课程思政,教师教育是课程思政的“母体”,课程思政是对教师教育价值内涵的表达,秉持了本体论式的认知模式。在此认知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或道德伦理内容,从而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课程思政区别开来。另一种认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在教师教育领域的表现,即“教师教育”和“课程思政”是两个独立系统,有各自特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模式和管理风格,形成的是一种关系论式的认知模式。由此,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就转向促成教师教育内容与国家所提的课程思政要求的统一,即政治方向与育人方

17、向的一致,实现学科知识系统与思想政治道德内容的逻辑自洽。然而,无论是“教师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还是“教师教育”与“课程思政”,都只停第9 期2023年9 月留于静态层面,并未关注到它们共有的动态育人特质。新时代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将指向教育性功能的发挥,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育人先育德,指向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立学的多重统一。育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传递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政理念,澄清了教师教育的教育性本真,明确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所在。也就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溯源到“为谁培养人”,这就从教育学问题范畴延伸到了政治学或社会学问题范畴 9 ,构成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

18、辑起点和终点。泛在来说,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应然指向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育人层次:第一层次是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落实到为党和国家育才,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师生要形成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等;第二层次是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落实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育才,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人员,推动知识经济的增长;第三层次是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命意义或存在价值。诉诸真实教育场域,在我国建制式教育体制与机制影响下,教师教育并非真空地带,所传递的文化知识也并非绝对价

19、值中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活动目的等有其内在价值实现序列,即以培养符合党和国家所需的教育教学人才为主,协同社会价值No.9教育与教学研究Sep.2023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确保教育秩序、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的有序运行。(二)主题切入与情境创设: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体验性逻辑“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人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 0 新文科成为必然选择,并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这一育人主轴。长期以来,人们将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

20、治教育或价值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知识习得、技能掌握、态度转变等作为测量标准,习惯于将课程思政建设狭义理解为思政类课程的增补、思政活动的增设、思政类项目或主题的丰富等。基于课程论视角,实际将作为统一体的课程人为割裂,频现“见课不见程,重课不重程;课变程不变,课改程不改 1 1。事实上,所谓“见课”“重课”关注的是以教材、科目、计划等显性形态呈现的“课”。在真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和学是互动生成的,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重新组织加工教学内容,此时课程更多以隐性的“程的形态呈现。换言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既体现于显性的思政课程,又体现在各类隐性的专业、非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或要求中,期冀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

21、作用,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53第9 期2023年9 月育人 1 2 。当下,从课程思政视角切人,并非对传统课程路向下思政建设手段的弃置,而是将课程思政视作一种课程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以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目的,由此改变了过去静态、单向度的教师教育思政课建设的知识逻辑,形塑一种动态、真实的体验逻辑,通过主题教育和情境氮来增强师生课程思政体验感,课程思政体验感既包括对思想政治内容、活动或外在环境刺激的感官经验,对思政课程或活动喜爱与否的知觉判断,还包括对课程思政内容重新加工

22、组织的再认知,加上体验感的获得是一个连续过程,实际很难确定课程思政的临界点,这就需要找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融人点。首要指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主题的切入。每一门教师教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培养定位和价值负载,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图谱和价值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定性 1 3 ,关键是挖掘出教师教育课程或活动背后共同的思政旨趣,实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这可以从课程内容来提取,如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程中就涉及规章制度意识培育的主题、集体信念和团体发展观的主题、科学资源观主题、角色承担和社会责任意识主题等;可以结合仪式形态或活动来提取,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性系统,具有特定价值意蕴,如人党宣

23、誓、开学或毕业典礼、成年礼等人生重大节点的仪式形态,颁奖、会议、升旗等日常思政教育的仪式形态,重大54No.9赵佳丽: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Sep.2023节日纪念日的仪式形态等都是开展政治仪式主题教育的最佳方式。当然,在开展不同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时,一种特定的课程思政情境或文化也在自然生成,涉及制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舆论情境等。为增强师生课程思政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或活动过程中就可以继续提取两难情境主题,创设两难情境,使学生在两难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思政主题的思考。如针对“班级常规管理”所要培育的规则意识,形成“先进班级的创

24、优与普通班级的失落”主题,以激发师生对道德问题或道德决策的积极思考,促进个人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等从低阶向高阶发展,最终形成正确的大德观、公德观、私德观。(三)时间重置与空间重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性逻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技术虽已成为推动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关师范生或准教师人才的培养将无可避免地与技术挂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教育将完全等同“技术的教育”“教育的技术”,培养的是教书匠、知识搬运工、工具人或“经济人”。因为从根本来说,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演变路线:一种是“明线”,即生物学、信息论和技术的演变;一种是“暗线”,即伦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演变 1 4 。二者始终交织

25、在一起,只不过技术既代表进步,又内在包含种种毁灭的可能性,背后潜藏的“人一机”矛盾、“人一技”危机会不断挑战既有的社会秩序或人伦常规,甚至成为一种道德毁灭力第9 期2023年9 月量 1 5 。由此,需要理性看待技术与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以技术支撑教师教育、以技术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以技术协同师范生或准教师的生命生长,最终勾勒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增强逻辑。不同于早期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人们只关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等单一功能的发挥,如今身处以技术为媒介、算法为核心的全息平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更需要借助于全息平台的整体功能,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

26、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利用“群聚效应”更好地完成思政目标,从而更好地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新文科沿着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技术性逻辑形成了两重建设向度。一重向度指向时间序列,需要沟通历时性和现时性的课程思政内容,首先需要搭建起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基本框架,结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可以明确“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1 6 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构成,那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就属于历时性的坚守。新文科对人文精神的观照和“人一技(机)”矛盾的重视,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7、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并将师德师风摆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首位,这就属于现时性的更新,最终开发出融No.9教育与教学研究Sep.2023合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另一重向度指向空间序列,意味着利用技术赋能有效突破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边界,旨在构建融合共生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具体指向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的融合,突破学校、教室、课堂等实体场所限制,重构虚拟共生的思政教育空间,从而实现师生在场学习和缺场学习的交互。指向教学空间、学习空间和治理空间的联通,也就是构建一个开源化的“空间连续体”,赋予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等共同的身份标识即“学习者”,

28、最终组成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整合学科资源、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进入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资料库,丰富育人资源供给。三、面向新文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发展策略较之中小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依赖于学校主体,源其充分的办学自由和自治空间,加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系统,“教什么”“谁来教”“在哪儿教”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由此将落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人员、课程思政场域等方面,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一)构建多主题融入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什么”是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规定,主要以课程形态来呈现,有必要优化现有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价值。具体来看,一是加

29、强专业思55第9 期2023年9 月政必修课程建设,使其专业化、专门化。即针对性开发教师教育思政课程,以教师教育专业课为基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强化本体论教育,帮助学生梳理出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内容有哪些。二是促进教师教育公共思政课程建设,突出公共性、专题化。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数量繁多并且有重复,须以主题教育形式予以统整优化,如开设史类、律法类、原理类的课程思政主题教育,在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强化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意识,加强方法论教育。三是自主开发教师教

30、育公共思政选修课,彰显个性化、选择性。即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或研究领域开设课程思政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样的课程思政学习要求,强化实践论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概言之,指向多类型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目的是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供给侧的充分充足。(二)建立指向思政素养提升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体系在明确“教什么”的基础上,“谁来教”将决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实现程度。作为教师的教师,是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体系运行的动力源,其对“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问题的思考,会影响教育对象政治观、道德观、公民观、人生观的“形塑”。对于教师教育对象即师范生而言,其身份认知中叠加了准教师、

31、学生、知识分56No.9赵佳丽: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Sep.2023子、公民等定位,个人的政治立场、教育情怀、课程视野、道德修养也会影响自身思政认知,因而有必要通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来促进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促进课程思政行为自觉。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既要增强法理意识,即以法律制度为准绳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坚定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又要增强德治意识,以道德规范为原则规范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形成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等,在法治思维和德治思维的共同约束下,将课程思政要求内化于心

32、、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力提升。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思政能力体系,如将经典的和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环节的全过程的贯通能力,个人反思性批判和抵制不当言论或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能力,与师生沟通交往的引导和互动能力等,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示范和思想引领,同时要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建构认知和实践上的共同体,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为基本主题,打造教师共同体任务 1 7 ,实现协同育人。(三)打造思政文化鼠氩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学习场较之于“教什么”“谁来教”“在哪儿教”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得

33、以发挥的关键,这就明确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空间或场域向度。在传统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下,第9 期2023年9 月人们将课程思政等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课程这一思政内容场域作用的发挥,即知识育德或规则育德,忽略了学校、课堂、教室等现实场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即环境育德。这就导致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处于僵化状态,教师更多地进行低水平重复教学,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效果收效甚微。为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知识育德与环境育德双管齐下,有必要循着技术增强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营造思政文化全息浸润的“学习场”。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技术赋能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虚拟场”建设,运用VR、A

34、R、MR技术,可穿戴设备等,将主题教育内容转换为可感知场景,使师生能进行沉浸式学习或体验式学习;二是开发场馆思政课程助力“教学场 建设,即联合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实习基地等开发红色革命主题、马克思主义主题、教育现代化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课程,通过场馆教育、馆校合作、“第二课堂”等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三是通过基层党团联建促进“文化场”建设,重视培养和发展青年教师党员、学生党员,通过打造书香型的党、团支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政文化氛围,推动党、团育人链条的衔接。参考文献:1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J.中国社会科学,2019(5):4-22.

35、2新文科建设宣言 EB/OL.(20201 1-0 4)No.9教育与教学研究Sep.20232021-11-14.http:/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 0 0 1(6):1 4-1 6.4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 J.大学教育科学,2 0 1 9(3):54-60.5王玉探.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J.天府新论,1 9 9 5(6):34-38.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1 7:30.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

36、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4:2 39.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EB/OL.(2 0 2 1 1 2-06 2021-12-27.htp:/ 5656041.htm.9杨启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J.教育研究,2 0 0 8(1 0):2 1-2 6.10马小宁,裴广江,赵成.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N.人民日报,2 0 1 9 -0 5 -1 6(1).11刘振天.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切忌重“

37、课”轻 程”J.中国高等教育,2 0 1 7(1 7):4 9-52.12李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J.教育与教学研究,2 0 2 1(1 1):7 1-81.57第9 期2023年9 月13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 J.高校教育管理,2 0 2 1(1):38 4 6.14赵国栋,易欢欢,徐远重.元宇宙 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2 0 2 1:1 0.15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 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6:95.1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

38、政建设指No.9赵佳丽:新文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逻辑与发展策略Sep.2023导纲要的通知 EB/OL.(2 0 2 0 0 6-0 1)2022-01-19.http:/ 462437.html.17王天民,闫智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运行:理据、契机与对策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6):39 47.(责任编辑:张蕾)Log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39、New Liberal ArtsZHAO Jiali(Faculty of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China)Abstract:The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in China in the new er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40、curriculum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of teachersmoral education,human education and talent education in the future.At presen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igh-lights the humanistic spir

41、i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promotes the cross re-organ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and points out the intelligentempower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

42、ulum.Under this influence,it outlines threelog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namely,educational logic based on reaff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listing of values,experiential logic by means of theme entry and situation creation,and techni-cal logic gua

43、ranteed by time reset and space reconstruc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rderly promotion of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and follow the thi-nking of“what to teach,who will teach,and“where to teach,it is necessa

44、ry to construct a multi-them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ntent system for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aimed at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and create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field of teachereducation curriculum ful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teacher education;educating peopl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nterdisciplinary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