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第 23 卷第 2 期2023 年 6 月Vol.23 No.2Jun.2023-76-收稿日期:2022-09-17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广西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图谱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2LYJZY003)、南宁师范大学首批校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扎根中华文化,新文科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XWK007)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慧(1982),女,吉
2、林辉南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职业教育。DOI:10.13829/ki.issn.1671-9654.2023.02.017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王慧,谢睿,王兴瑞(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南宁5 3 0 0 0 1)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文旅市场发展对国际化文旅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代文旅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结合新文科背景下文旅专业发展目标,分析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融合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文化、导师制度、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一个中心点,五个聚焦面”的人才培养路
3、径,以期为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新文科;国际化;文旅人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654(2023)02-0076-05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WANG Hui,XIE Rui,WANG Xing-rui(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e,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
4、ng Guangxi 530001)Abstract: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s.The proposal for constructing new liberal arts in China points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cultivating cultur
5、al tourism talents in the new era.In this context,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and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s are pointed out.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alen
6、t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teaching culture,tutor system,resource sharing,etc.,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talent cultivation,and explores the talent training path of“one central point and five focused aspects”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
7、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 training.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international;cultural tourism talents;talent cultivation 新文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新文科建设的中心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需加快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推进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阵地,更需研究与把握新文科的发展脉络,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
8、势,促进新文科建设实践成果转化。新文科建设的共同目标是建设世界性文科,培养新时代国际专业人才。文旅人才作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新时代国际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只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文旅产业发展2。面对当今世界之大变局,我-77-王慧,等: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第 2 期国高等教育应顺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立足新文科建设,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迎合国际文旅市场发展趋势,助推文旅深度融合,探究国际化文旅人才的培养路径,以助力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新文科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
9、及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随之而来,学术界对新文科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新一轮产业革命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对文科的建设和发展3,新文科建设是国家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而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4,以跨界理念为导向,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新使命5。新文科建设从时间维度来看是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凝练与提升;从空间维度来看是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以国际视角发出的中国声音;从世界观、价值观的维度来看是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对人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来看是文科与万事万物的密切联系与交融交叉6。对于高
10、等院校而言,新文科建设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和促进知识体系创新7,是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建设新课程的关键指引8。新文科主张文科与科学信息技术的融合,其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并强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是各学科有效联动、融合共创的共同体,是各学科类别、学科精神内向融合的有机体。站在融会贯通、跨界融合的角度上,新文科建设将使新文科的改革实践更具前瞻力和生命力9。文旅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文旅发展局势下,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而言,新文科建设就是将旅游发展放入全球市场,注重不同学科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旅游专业的跨学科提炼融合,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化文旅人才,以回应世界旅游发展
11、对文旅人才的新需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旅产业和新科技革命的有机结合。二、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在新文科建设理念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影响下,培养国际化文旅人才成为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新文科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泛化,课程体系有待创新当前,无论是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出发,还是从我国文旅融合、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人才队伍支撑。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在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泛化,人才培养战略模糊,缺少明晰、精准、分层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文旅行业萎缩,岗位逐渐减少
12、,出现了许多新型岗位,传统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文旅行业新型岗位的要求,远远不足以支撑国际文旅市场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亟待更新。(二)教学环境创设不足,专业建设资源缺失国际化文旅人才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对其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环境潜移默化的引导及专业环境建设的全面营造对国际化文旅人才的自我提升意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院校在教学环境的建设方面,硬件环境建设浮于表面,软件环境形式大于内容,国际化文旅人才整体教学环境的营造仍需加强。同时,缺少前期经验的指引与现实建设的外部指导,许多院校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匮乏,国际层面的交流学习与资源引进仍是各高校人才培养需重点关注的
13、内容。(三)导师引领作用有待发挥,综合培养体系仍需完善高水平、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建设是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从学生入校开始,对其进行专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指导,但教学任务重、行政事务多、科研压力大、个人精力有限等种种原因,限制了导师在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引领作用。同时,仅依托单一的导师制度,对于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也略显不足,急需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多方资源共建共享的综合培养体系。三、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理念2022 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以“旅游人才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为议题,探究了现阶段学科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
14、间的高效联动,要求把握好人-78-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23 卷才培养工作的使命任务,强调办好学校教育。加快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把握高等院校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理念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0。(一)知识与技能并重,立足国际发展视角国际化文旅人才的培养首先需立足于国际发展视角,鼓励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并基于现实发展,进行“本土化”改造,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进,实现现实教学环境与实践技能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契合,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本土特色、高点定位。其次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与教育引导,重点培养全
15、面发展型人才。注重引导,理实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框架。最后要立足于自身特色资源,进行科学统筹,坚持知识在前,技能紧跟,结合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基于现阶段文旅发展动态走向,定位于国际旅游市场,培育现代化、国际化的文旅人才。(二)过程与方法并行,紧跟新文科时代背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学科相交融,文旅人才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更新,这使得国际化文旅人才的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关注学生在接受和适应数量较庞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的体验感,注重学生对新兴实践技能的掌握学习,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认知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方面教师合
16、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对专业知识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学校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强度,为学生创设难易度不同的技能实训环境和全真模拟教学环境,提高技能实训室的使用率。(三)传承与创新同步,深挖文旅融合亮点国际旅游市场中旅游群体更加多元化,旅游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国际文旅人才需以更便捷、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服务来满足国际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国际文旅人才既要能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介绍中国文化,接待走进来的游客,又要能走出去,站在别国的土地上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国际化文旅人才必须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做中
17、华文化的发声者。在国际化文旅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交叉融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思维反哺传统文化。在专业内容中注入新学科知识,加入新技术融合,深挖文旅融合的国际化亮点,形成良性循环,让传统文化“穿上新衣”的同时保持原有的优秀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四、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新文科强调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相交相融,这就要求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的国际化文旅人才既要扎根本土,又要展望世界,在创造性传承的同时能够融通中外,发挥人文学科的跨国跨境协作特色与优势。因此,本研究以高等院校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为中心,
18、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文化、导师制度、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探究出“一个中心点,五个聚焦面”的人才培养路径(如图 1),以助力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工作。营造“全景式”教学文化环境,激发创新思维汇聚优质资源打造“资源共享库”深化课程类型,打造“1+N”课程体系,图 1 “一个中心点,五个聚焦面”的人才培养路径结构图(一)推进“点、线、面”,提升“站、走、出”结合各地区域特色优势,将国际化文旅人才有针对性地围绕周边各邻国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培养,修订覆盖面广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点、线、面”的有效联动,综合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文旅人才,让人才“站”得住、“走”得快、“出”得去。结合高等
19、院校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人-79-王慧,等: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第 2 期才培养目标,以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为“点”,收集国内旅游市场对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要求反馈,形成国内对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的“线”性网,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内部升级。首先,从我国西南部出发,由广西边境线向外推进,形成“面”的逐步覆盖,积极接收来自东南亚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反馈,提高对东盟各国国家文化的关注度,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其次,从东南亚优势市场入手,结合各大洲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增设相关课程,实现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与发展;抓住重点,培养国际片区旅游人才,扩增人才发展方向,多类型全方位地促
20、进专业人才的技能发展。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梯度式晋升,以高等院校培养为重要手段,使国际化文旅人才既能“站”得住,又能“走”得快,更能“出”得去。(二)深化课程类型,打造“1+N”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类型设置,对不同类型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重点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上,择优选择必修课程开设,丰富拓展选修课程,增加多学科综合基础课程,关注语言课程设置,降低公共理论课程在学时中的占比,调整优化课时结构,强化实践演练类课程,同时增加座谈研
21、讨、外出实践和学习交流体验课时。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构建,树立文化自信,立足国内、借鉴国外,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会贯通,打造“1+N”课程体系。“1”即为旅游专业核心课程,“N”即为其他学科课程,推动如“1+地理”“1+历史”“1+道德与法治”“1+急救防护”等“1+N”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综合一体化、国际化、复合化的课程设置,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旅游类课程的专业特色,突出核心课程,同时,根据国际化文旅人才培养要求适当增加综合学科及人文素养类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课程的契合度,增加智慧旅游等专业技术类课程配置,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培养。借助“1+N”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
22、素质能力和高级思维,推动文旅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际先进文化的有力融通。(三)营造“全景式”教学文化环境,激发创新思维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具有丰富的综合性、跨学科知识,能够为成为优质国际化文旅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而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等院校对国际文旅人才的培养需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在课堂外营造良好校园“硬件”文化环境,在课堂内以教师教授为手段塑造良好“软件”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宣传专栏、实训室展示及文旅人才讲堂、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等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和榜样力量的宣传,借助班级 QQ 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媒体平台进行每日知
23、识问答、一周一学等学习活动,从大环境实现多角度的学习引导和知识宣讲。营造全面融合、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借助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营造积极的专业知识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勇于表达。增设课堂小测试、有奖竞答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活动,并关注启发性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借助教师“智多星”的品质特征,推动“全景式”教学文化环境的建设,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尝试,勇于改变,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在师生良好互动、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总结提升下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四)加强“无国界”交流,打造“资源共享库”国际交流是培养国际化文旅人才的重
24、要手段,而“无国界”交流更是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缩短,秉持求同存异、互相学习的理念加强人才培养的交流。在“无国界”交流中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来”是指基于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借助外力的帮助,把国外高等院校的专业资源、教学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资源引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走出去”指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国际学习,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呈现于国际环境中,在让我国高等院校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能够展-80-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23 卷示自我,突出长处,发现不足,进而改进并实现提升。通过“无国界”交流,促成紧密联系,同时,打造“资源共享库”,汇聚优质资源,整理可借鉴
25、案例,进行实时资源更新,为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文旅人才提供重要教学资源。建立国内院系与国外院系直接联系的合作模式,提升国际交流的针对性和国际化合作的可行性,形成“国与国校与校院与院师与师生与生”多层级、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和资源借鉴。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扩大合作覆盖面,丰富合作项目类型,增加短期访学、短期学术交流、跨国实习实践等类型的学生交流项目数量。注重教师学习培训与交流,基于“资源共享库”促进合作方的学校、教师间的专业性交流,提升师资力量。(五)“三方”导师制度,助力综合培养在新文科背景下采用“三方”导师制度培养国际化文旅人才,提出“中方学院导师、外方专业导师、文旅行
26、业导师”的多方协同本科生导师制,三方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同一个学习小组配备三名导师。中方学院导师为主责导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动向,起主要指导的作用;外方专业导师为副导师,主要对学生国际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文旅行业导师,主要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与行业认知,并可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其次,中方学院导师由学院中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习,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传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庞大而复杂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做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引路人。外方专业导师主要由国外专业学者、专家担任,在学生国际化专业知识学习中,起到积
27、极的督促与学习质量检查作用。外方专业导师大部分采取线上指导的形式,采用学习情况汇报会和疑难问题解答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文旅行业导师主要由文旅行业专家担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加以监督和要求,并及时反馈行业最新动向,帮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指导就业。最后,充分发挥三方导师的优势,三方导师之间密切交流与联系,共同协商培养目标与方向,商讨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注重学生全面性发展,共同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国际文旅人才。参考文献:1 刘振天,俞兆达.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厦门大学学
28、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7-128.2“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22-1-21(2).3 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9-156.4 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 J.学术交流,2019(11):5-14.5 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J.当代教育科学,2020(2):71-74.6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7 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3-17.8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 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9 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 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3.10 邱汉琴,陈东芝.以新文科建设引领中国旅游类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 J.旅游学刊,20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