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概述地压灾害是每个矿山都无法回避的危害矿山安全生产的矿山地质灾害之一。华锡集团铜坑矿主要生产的三大矿体按上、中、下依次分布为:细脉带矿体、91号富矿体和92号巨型矿体。由于细脉带矿体上部存在发火区,同时受到民采的严重破坏,其开采技术条件十分复杂。目前,细脉带矿体、91号矿体开采还没有完全结束,铜坑矿形成了多矿体、多中段开采的局面,除此之外,上部细脉带矿体、91号矿体的开采和民采破坏区域形成了复杂的空区,92号矿体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采空区不断形成与扩大,使得铜坑矿的地压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进一步控制地压灾害给铜坑矿带来的严重影响,必须在综合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
2、法,对铜坑矿防治地压灾害的技术方法与措施进行综合评价,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对策措施,从而进一步增强铜坑矿防治地压灾害的能力。2、地压问题与地压灾害2.1 广义地压和狭义地压地下采矿,最基本的生产过程就是破碎岩石和矿石,维护顶板和围岩的稳定性。开挖掘进井筒、巷道、硐室、采场(工作面),并加以维护(支护)以防止顶板和围岩垮落。开井送道,如果不加以支撑维护,井巷则发生变形或破坏。这种变形或破坏现象称为地压现象。采动影响区域内的岩体,称为围岩;区域外的岩体称为原岩,原岩作用于围岩上的压力,称为广义地压。围岩位移与所冒(落脱)离原岩的岩(板)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压力,称为狭义地压。2.2 地压问题与地压灾害
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耳闻目睹一些因地压造成的一些灾害现象,但到目前为止,对地压灾害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为此,本报告把地压灾害定义为:地压灾害即指在人类与地下工程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活动作用超过地下工程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地下工程环境的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以至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于人类的功能,甚至对重大设备、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并因此反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自然社会现象,它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而所谓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内,以及最不利的工程环境条件下,维持工程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工程系统功能不遭受破坏前提下,工程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
4、最大阈值。这里强调的是人与工程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压灾害是由于人类在从事地下工程活动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不当行为,导致工程环境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出现地压问题),并进一步通过累积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在外界或内部小的扰动作用下造成工程环境系统结构的突变,而失去其为人类服务的功能,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地压现象。在现实工作中,地压问题与地压灾害往往被人们混为一谈。地压问题与地压灾害两个概念尽管有重叠成分,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地压问题是对地下工程环境系统处于一种病态结构(或称不稳定状态)的表征,而并不强调由此产生的结果;相反,地压灾害所强调的是工程环境系统的
5、这种病态结构造成的危害结果。地压问题存在并不意味着有危害性结果产生,地压灾害是地压问题(地下工程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在外界或内部扰动作用下,发生突变的结果。地压灾害强调的是危害的结果,可见地压问题与地压灾害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由地压造成的灾害,对矿井来说,主要是冒顶片帮;对采空区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大规模地压活动来说,地压灾害表现为地表开裂、地面下沉、建筑物倒塌、切断水源等。金属矿山地质赋存条件变化大,采矿方法不尽相同,采场体积大,空区范围广,地压显现特征不一,主要有:空区坍塌、顶底矿柱或者间柱垮落、采准坑道下沉、采场冒落、岩层错动及冲击地压等。冒顶事故是井下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矿工人
6、身安全威胁很大,最为频发的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矿山每年工伤死亡人数中有40%是死于冒顶,无论何种矿山,冒顶事故死亡频率都是第一位,无论岩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发生在掘进工作面的冒顶,多以局部冒落为特点,而发生在工作面或采矿场的冒顶,以大面积顶板冒落为特点,金属矿山空区大冒落最为危险。3、地压灾害的评价方法与选择3.1 概述矿山地压灾害评价是对矿山地压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过程。在地压灾害成灾过程中,灾害活动情况是灾害评价的重点,灾害孕育阶段和灾后恢复情况分别是灾害评价的背景条件和辅助内容。因此,地压灾害评价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失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四个方面
7、的内容,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害评价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评价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害评价的应用。地压灾害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压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危险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分析评价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通过分析地压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压灾害的强度、规模、频度及其危害范围等。易损性评价是对受灾体的分析,其目的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的损毁价值。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压灾害发生
8、后人员伤亡数量、核算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害等级和风险等级。防治工程评价主要用来评价地压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防灾抗灾工程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进行分析。安全评价的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用于地压灾害和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上只有近一二十年的历史。目前,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我国的香港地区已开始了基于风险岩土工程与地压灾害稳定性控制方面的应用研究,例如香港地区在针对边坡稳定性及其发灾的安全评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国内在地压灾害研究领域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的探索,但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尚不成熟,还未形成理论上较系统的体系,在地压灾害方面,这也是目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在金属
9、矿山地压灾害评价方面,还未开展地压灾害安全评价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风险是不确定性结果的一种度量,所谓不确定性就是一个问题的结果存在两个以上的选择。在地压灾害问题研究中,风险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人员损伤或经济、财产损失水平条件下,某一具体地压灾害发生的概率值。安全评价是对一特定时期内涉及安全、财产及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及可能程度做出评价的系统过程。地压灾害安全评价可定义为对特定影响因素造成暴露于该因素的单体或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及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的程度、时间或性质进行定量描述的系统过程。3.2矿山地压灾害评价的类型矿山工程地压灾害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灾害的致灾诱因又各不相同。因此,对矿山地压
10、灾害的评价,虽然从总体上讲各种类型的评价目标基本相同,但依据不同类型的地压灾害的特点,其具体方法则不完全相同。根据评价时间,地压灾害评价分为灾前预评价、灾期跟踪评价和灾后总结评价三种类型。地压灾害评价是对一个矿区地压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灾期跟踪评价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价,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灾后总结评价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价,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范围或面积,可将地压灾害灾情评价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和区域评价三类。点评价点评价是指对一个地压
11、灾害体或具有相同活动条件及特征相对独立的灾害个体进行的评价,点评价的范围一般是指灾害个体涉及到的范围。点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单一的灾害体或灾害事件,通过评价,能比较准确地量化它的风险水平和损失程度,可作为防治地压灾害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依据。面评价面评价是对具有相对统一特征的区域(如开采区域)进行的评价,评价区范围一般包括若干个采场、采区、开采直接影响范围等区域。其目的是评价一个矿山一定范围或整个矿区内的地压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或风险水平,指导地压灾害防治工程并为区域开采规划提供依据。区域评价区域评价是指超出矿山开采直接影响范围的大面积的矿山地压灾害灾情评价,评价范围包括一个矿山之外的周边范围;多个邻
12、近矿山组成的矿区及其周边可能影响到的范围,一般达数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或上百平方公里以上,甚至跨越地区行政管理范围。区域评价的目的是对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对区域性地压灾害的破坏损失或风险水平进行评价,从而为区域减灾的宏观决策和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参照相关地压灾害评价方法和矿山开采方面的资料,针对金属矿山的特点对金属矿山工程地压灾害安全评价范围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可概括为表1。表1 矿山地压灾害评价范围及特点评价类型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评价对象灾害个体灾害群体或综合灾情区域性总体灾情评价范围数十、百、千、万平方米数万平方米至数公里数公里以上评价意义为抗灾、救灾和防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为矿山开采
13、规划、灾害防治提供依据为矿区或区域性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评价手段勘察、调查、分析、试验调查统计、监(观)测、分析区域性调查、统计评价性质定量化定量化为主,定性为辅半定量、半定性3.3 矿山地压灾害安全评价基本体系3.3.1地压灾害安全评价的基本要素灾害风险评价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分为二大类,一类是针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一类是针对人为灾害的风险评价,即针对由人类社会活动而造成的灾害的风险评价。矿山地压灾害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破坏地质环境而直接导致的灾害,属于后者。根据地压灾害的成灾过程和灾情构成,把地压灾害基本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灾害背景要素或孕灾环境要素反映矿山地压灾害形成的要素有自然条
14、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评价区地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等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地形高差或切割深度等因素;采矿工艺采矿方法、充填方法、崩落方式、爆破等;气候因素气候类型、降水量、暴雨程度等因素;水文因素所属水系、水位流量变化等因素;植被因素植被类型、覆盖程度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城镇及重要企业、工程设施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工程及减灾能力等。致灾体或灾害活动要素反映地压灾害活动程度,亦称为灾变要素。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次、密度、成灾范围,灾变等级等。受灾体要素或承灾体要素主要包
15、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对不同灾害的承御能力和灾后的可恢复性等。破坏损失要素主要包括地压灾害的破坏效应和损失构成;受灾体种类、损毁数量、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灾害等级、风险等级等。防治工程要素主要包括地压灾害防治工程措施、防治投入、防治效果与防治效益等。 3.3.2灾害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地压灾害评价是对地压灾害灾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工作。从一般意义上说,灾情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灾害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不同目的的灾情评价,其侧重点不同。以灾害管理服务中心的灾情评价,主要内容是灾害破坏损失情况。然而对灾害破坏损失的分析评价,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在分析灾害背景条件基础上
16、,深入调查和研究灾害的活动强度以及受灾体破坏损失情况,才能核算灾害经济损失,确定灾害等级或风险等级。根据地压灾害灾情构成和灾害评价过程,本报告将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分析称为危险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压灾害的活动条件,确定灾害活动强度(规模)、频度、密度、危害范围;将孕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受灾体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损毁价值;将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分析称为破坏损失评价,其基本任务是核算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度等级和风险等级;将防汛抗灾工程分析称为防治工程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压灾害的可防治性,评价防治
17、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4方面内容的大致步骤是: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害评价的基础,地压灾害风险评价是地压灾害评价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害评价的应用。四个方面构成的地压灾害评价内容,逐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多层次的地压灾害评价系统,如图1所示。图1 矿山地压灾害安全评价系统结构示意图3.3.3 地压灾害危险性评价地压灾害危险性是地压灾害自然属性的一面,评价的核心是地压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定性分析看,地压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地压灾害危险性可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前者指已
18、经发生的地压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内容为灾害类型、规模及分布状况等,如地表塌陷灾害、边坡滑坡灾害等;后者指具有致灾形成条件、目前尚未发生的地压灾害的潜在危害性,如大量开采的未充填空区、崩落法采矿的未处理顶部覆盖层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的规模,采用前述的点、面和区域评价方法进行安全评价。(1)突发性地压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地压灾害发生概率是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地震等突发性地压灾害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指标。突发性地压灾害属于随机性事件,同时又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特点。在不同条件下,它们发生的几率和成灾程度不同。确定突发性地压灾害发生概率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经验法、动力分析法与条件分析法、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
19、等。对于活动频繁且有较长时间观测记录或充分研究资料的地压灾害,可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灾害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经验确定不同规模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动力分析与条件分析方法是通过潜在灾害体的力学机制和形成条件分析,利用数学模型确定灾害发生概率的方法。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是通过对地压灾害在历史上的活动次数进行统计,总结出不同规模灾害活动随时间的分布频数曲线,根据曲线类型确定灾害活动规模与灾害发生频率的关系,从而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2)渐进性地压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地压灾害发展速率是地裂缝、地面沉积与塌陷、海水入侵等渐进性地压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渐进性地压灾害的评价对象是已经发生灾害的地区,
20、评价内容主要是地压灾害的未来活动强度和成灾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约束外推法和模拟模型法两种。约束外推法是指通过分析系统内大量随机现象的变化规律,确定系统发展的约束条件,并依此推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约束外推预测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单纯外推法、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活动、时间序列法等。常用的为单纯外推、趋势外推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在建立灾害活动规模与时间关系的基础上,依照已有的自然趋势外延,预测未来不同时期灾害活动规模,并计算灾害发展速率。约束外推方法简便,对于那些有长期灾害活动记录,且灾害活动条件比较单一的评价目标最为适用。模型模拟法是根据“同态性原理”确定评价对象的同态预测模
21、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未来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评价目标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未来情况下的目标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灾害评价中还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来预测灾害活动的发展速率和不同条件下灾害的活动规模。地压灾害危害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灾害类型、灾害规模和人类干扰的程度及灾害的活动方式。准确地圈定地压灾害危害范围,对不同地点、不同类型地压灾害的规模、活动方式及其破坏能力进行评价,是灾害评价和预测灾害损失的重要依据。区域地压灾害危险性区划的目的是把地质条件复杂、危险性程度参差不齐的大面积评价区,划分成若干个地压灾害活动条件和危险程度相近的单元,作为确定评价参数、实现区域评价的基础,它所反映的是
22、不同地区地压灾害危险性的相对差异。区域地压灾害危险性区划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将评价区划分成若干单元,通过分析各个单元地压灾害活动的基本要素、成因机制;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评价区域进行定量化计算,确定不同单元的危险性指数;最后根据危险性指数的分布特点和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区。地压灾害危险性指数的计算方法有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信息熵评判法等。3.4 铜坑矿地压灾害评价方法的选择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成因、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4个方面。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系统的危险点和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程度,以预测出被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
23、安全评价方法就是以安全理论、现代数学控制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用来分析、评价系统危险因素的工具,根据评价目的或采用的基本理论的不同,评价方法有数十种。地压灾害的评价方法与发生在矿山的地压灾害的种类密切相关,根据铜坑矿历史上发生的地压灾害事故的统计分析,在铜坑矿发生的地压灾害主要是冒顶和由采空区引起的地表塌陷,基于此,铜坑矿地压灾害的评价方法拟采用基于数量化理论对采场冒顶进行定量化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建立92号矿体开采重叠区下顶板安全厚度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铜坑矿发生大规模地压灾害的风险、防止采空区大规模冒顶的技术措施、地表塌陷区域
24、的监测方案等进行分析评价。4、铜坑矿地质概况与安全开采现状 4.1 地质概况铜坑矿细脉带、91号和92号三大矿体呈上、中、下重叠产出,地质构造复杂。细脉带、91号矿体属大厂矿田西矿带长坡区锡大循环矿化物多金属矿床,产于长坡背斜东翼,受长坡背斜次一级纵向挠曲、横向裂隙控制。细脉带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上统同车江组地层中,下部与似层状的91#矿体交组合并。整个细脉带矿体主要由一系列基本上平行的裂隙脉组成。主要矿体走向长度300-600m,厚度15-110m。矿体大部分直接顶板为碳质页岩,厚60-80m,稳固性好。在局部地段,碳质页岩与矿体有一下触破碎带,并成片深入到矿体内,岩层交错产出,挤压明显。含硫矿
25、石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发热,与碳质页岩接触条件下易自燃发火。91号矿体为似层状细脉浸染交代型矿体,矿脉赋存于宽条带灰岩、细条带灰岩和小扁豆灰岩中,矿体呈缓倾斜似层状,细条带灰岩是主要含矿层位。矿体走向近东西(EW),倾向北(N),倾角1520,矿体规模较大,走向长1066m,倾斜长480m,最大厚度50m,平均厚度15m,赋存标高335490m。矿体顶板小扁豆灰岩属较稳固岩层;矿体分三层:上下部属中等以上稳固岩层,中部属中等稳固岩层;底板宽条带灰岩属中等以上稳固岩层。矿岩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良好,力学强度较高,普氏硬度系数均在10以上,但矿岩层理较发育,顶板岩层内有楔形体或板状块体的不稳定结构体,
26、在爆破动载影响下,有可能导致失稳。原岩应力场为水平构造应力所制约。92号矿体产出于长坡铜坑矿床下部,矿床位于大厂倒转背斜北西倾伏端,轴向由300突转为0方向及近东西向构造隆起与北西向构造叠加部位。矿床受倒转背斜和与之大致平行的次级隐伏背斜以及轴向近东西的短轴背斜复式倾伏端所控制。矿体顶板围岩为宽条带灰岩、泥灰岩及部分硅质岩。单轴抗压强度可达80MPa左右,宽条带灰岩和泥灰岩裂隙不发育,宽条带灰岩厚度为1520m,泥灰岩厚3m左右。硅质岩性脆,裂隙发育,矿体内单位裂隙脉为58条/m,如包含无矿裂隙,则单位裂隙为811条/m,伸张性3.02cm/m。矿石坚硬,普氏系数为15.6,难凿易爆,爆破块度
27、均匀。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和地质编录资料分析,各区段由节理裂隙构成的顶板、边墙可能形成的裂隙块体,其破坏形式以矿柱、边壁的片帮和顶板层状垮落为主。按“Q值法”的质量评价,围岩属中等稳固,矿体裂隙发育,稳固性差,尤其在应力集中区顶板和矿柱极易垮落。矿区水文地质简单,坑道涌水量主要以裂隙水为主,地表补给,单位涌水量小。矿区地应力场为:1=25.4MPa,近水平方向:2=17.1MPa,近水平方向:3=7.3MPa,近铅垂方向。其中,1的方向为330,与勘探线方向相近。地应力特征是第一主应力(近水平方向)大于垂直应力两部,但三个方向的地应力绝对值并不很大,随着采深增加,垂直应力增大。在空区周边,无论水平
28、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有应力集中现象。 4.2 采空区状况(1)原长坡矿老采区空间状况原长坡矿区为细脉带上部和边部早期开采范围,对目前三大矿体开采基本无影响。自1953年开采至今,已形成大小空区体积162.09万m3。采空区分布在一中段770m与七中段505m之间。其中,用浅孔留矿法形成的空区108.7万m3;用分段空场法形成的空区54.8万m3。人工废石充填处理空区43.23万m3,其他空区采用了封堵密闭隔离的方法。1988年1990年,原长坡矿与长沙矿山研究院联合对长坡矿区空区与治理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指出,长坡矿区空区有如下特点:虽然空区总体积大,但空区连续性差,实空比大,达95%左;还留有3
29、5m 顶柱,80%以上采空区均残留有缓冲垫层,后期采取了封堵隔离措施。实践证明,长坡区域空区虽然体积较大,但由于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加之多年的塌陷填充和应力释放,该区域大部分范围岩层已基本趋于稳定。(2)细脉带矿体空区现状细脉带矿体87年10月之前,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未崩落部分形成了约50万m3空区。87年10月之后,因矿石自燃被迫改变采矿方法,改为空场嗣后充填采空区的采矿方法。至今635m以下开采约46万m3,空区位于505m635m之间。细脉带区域已形成了东部(10#线以东)和下部(505m570m)两个充填区。1995年1997年,由于民采破坏窿盗采细脉带一分层四分层封闭区
30、内的保安矿柱和隔火矿柱,致使发生了细脉带“97.12.18”和“98.3.12”两次地表塌陷事故。细脉带 570m以上,10#线以西空区大约有14.4万m3,采空区内均不同程度有废石垫层;10#线以东570m以上空区量约20.84万m3,部分用碎石胶结及废石充填,充填量为12.58万m3。细脉带505m570m区域空区量主要以试、试空区为主,空区量约11.08万m3,已经用废石进行了部分充填。表4-1 细脉带矿体采充现状表(至2003年底)序号采场编号空区面积(m2)空区量(m3)空区治理(m3)剩余空区(m3)备注充填密闭冒落1大121233926392622#471430500 30500
31、012.18已垮满33#251437100 37100012.18已垮满4大420415730 573056#461437900 3790003.12已垮满7#481415840 1584068#471436600 3660003.12已垮满79#521439100 391000碎胶已充满89#-10#1814800 800910#421417277 172770碎胶已充满1011#561443400 434000碎胶已充满11大12352537277 372771213#841459600 14650303501460013大1418279792 97921415#741455847 558
32、47011.24垮落充满15大1614214688 4688011.24垮落充满1617#721444900 44900011.24垮落充满17大1826277252 7252011.24垮落充满1819#401430324 30324011.24垮落充满19570-625合计517853 1144273154618796520I试127545000 12000330000 11.24垮落充满21I试-II试25231167 116700 11.24垮落充满22II试111812603 120006030 11.24垮落充满23II试III试16232858 2858 24505m456057
33、40 57400 11.24垮落充满25505m8120025922 250009220 11.24垮落充满26531m4#328614374 143740 11.24垮落充满2757241 7241 2875216 5216 29187374 7374 531号矿体5949 5949 30531m79#脉14230 300050006230 3112#线似层状矿体6150 6150 32531-5601#主脉6130 6130 33505-570合计159954 531670 59639 47148 34总计677807 167594 0 375100 135113 677807 (3)91
34、#矿体空区状况分析91#矿体自83年采出矿至今,已形成开挖空间250万m3。采空区分布在374483m标高,位于14#32#线之间。91#矿体空区治理采用了充填、隔离、密闭方式。大体上把空区隔离为五个区域:即一盘区、二盘区、三盘区、四盘区和东盘区。91#矿体采空区已充填(棒磨砂胶结充填+块石胶结充填+少量废石充填)170m3,密闭空区量23.22万m3,强制或自然崩落量21.2万m3,形成垫层空区量30.28万m3。截止2003年底,总处理空区量224.6万m3。91号矿体回采和采空区治理基本完成。表4-2 91#矿体采充现状表(至2003年底)盘区号采场编号面积m2空区量m3空区治理(m3)
35、剩余空区m3备注充填密闭冒落I盘区I1+21125680334263377I1+2-I1+125604292131I1+193023746237460I1+1-I试11959562113970I试96647420474200I试I1206522065200I1144547420474200I1-I266040708323368372098.8垮I2152250480504800I2-I345626208262080I3147942227422270I3-I451020370203700I4123133127331270I4-O11050161062209357710320O1279727970
36、O1-O2700176181322143970O2539408440840小计41428537071419371837215828II盘区II1N5071368751973690480002000年垮II114403267515200963078450II1-II210878864522330II2151763616636160II2-II31248330812546976120II314404876948253516II3-II4126037096370960II41440431384313800II4-II51170309832962113620II5144039951399510II5-
37、II611276104238530II655016500165000II6-II746515771157710II760013440134400II7-II8465920092000II8495769776970II8S22102210O318720187200O3-O46999699900O4682820882080O4-O55282656265600O56538936893605#盲矿体15260152600470(24-26)11621162小计49190943473640640126453888III盘区III1115622632226320III1-III23641133311333
38、00III2159056532565320III2-III3544231901449486960III3160550331503310III3-III41290410763202690500III416051008161008160III4-III5946214481431271360III5120070217702170III5-III610403183817356144820III6159887321873210III6-III710404016332147080160III7116772177721770III7-III81602158545632102220III81200111481
39、11480III8-III试17501750III试157036283362830小计6941096347574958680161750IV盘区IV166396639IV2143097384973840IV352681445124011.24垮落IV499050989509890IV58762954412710168340IV5+110428104280IV5+2800992899280IV685212213764545680IV6+148018506185060IV788628228282280IV8949194910IV987319723197230IV109301541315413IV1
40、1120076235267097IV1213714137140IV12-IV1320282028IV13194209035103850IV14620962090IV15311251532615799IV10-IV620452045016-1#335903359011.24垮落IV4-IV757502975453011.24垮落IV1612071207IV1767386738505-14#西39423942505-14#东36503650小计420564310283338321393662513盘区E1底564856480E1N444144410E177013042130420E2120026136261360E357220812208120E3柱76937693E476025952259520E4底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