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仪式装饰:一个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张玉磊 蔡丰澴内容摘要:仪式装饰艺术的功能与审美包含表征与建构的动力性、超越性价值,反映了人的主体性和审美思维的不断升盈,在人类文化、思想和价值生成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基于仪式情境的整体性语境,把装饰视为一个行动事件而不单单是物品,集中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模式和精神价值。以此特定的艺术命题开展具有跨学科意义的艺术学理论思考,体现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关键词:仪式装饰 情境 艺术人类学艺术的产生、演变与人类特定的生存感知、生活情境息息相关,蕴含人类复杂的观念意识与
2、行为动机,体现生命的多维价值和追求。装饰艺术是人类创造的造型艺术中历史最悠久、形式最多样的一种。我们所能见到的传统装饰艺术品,原本即多用于古代生活习俗、仪式活动,蕴含特殊的功能价值。视艺术生产与价值创造为一个整体的人类行为方式,把作品归原于生活场景的广阔历史空间中,注重艺术在社会结构与运作中的功能和地位,这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关注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取向成为人类学研究艺术的重要方法。一、仪式情境:现实整体性的文化形态关联环境整体性的系统论研究方法,反映了现代科学思维结构的进展。归原历史情境的艺术学研究类似于人类学研究中的语境分析,艺术人类学借用人类学强调整体性和语境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
3、(李修建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许多现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将象征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放置到整个艺术领域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象征体系中加以研究。”(英 雷蒙德 弗思著,王永健译、李修建校译艺术与人类学,民族艺术2013年第6期)方李莉认为“人类学从文化的象征性和符号性的入口探讨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将社会定义为文化剧场”。(方李莉新文科中文理交融的深层次探讨基于艺术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思考,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也就是说要在整个集体经验的联合情境中才能彰显艺术自身的地位角色。这种回到实践活动本身的历史维度,有助于规避现代概念与思辨的争论,在当时社会的认知思维和结
4、构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仪式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生存技术,基于神话信仰而成为人类早期创造的文化形态,构成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的土壤,仪式研究当为归原历史情境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借助考古遗物、文献记载等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历史的仪式情境,推断先民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历史的社会变迁。近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人类学已经把对仪式的观察和分析列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人类学领域研究仪式的理论,形成了从早期进化论、传播论范式下的“神话仪式”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文化符号的“象征主义”学派等研究范式的转变体系。表现为从传统宗教学领域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转向和扩展,从物态研究转向更为广阔的意
5、义阐释,并与艺术理论、美学研究产生了密切联系。仪式对艺术起源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二者的关系研究成为探求艺术本质、揭示艺术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人类进行创作的动机是艺术品诞生的根本原因,“艺术源于一种为艺术和仪式所共有的冲动”。(英简艾伦哈里森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页)仪式中的艺术正是不同信仰观念的表征形式,是人们传达内心激情与渴望的媒介方式。张法认为仪式有三个方面,分别以“礼”“文”“艺”概括仪式的核心、外观和技术。(张法中国古代艺术的体系构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人类社会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所凝注的礼仪情境深深影响着艺术的内涵和特征,从仪式
6、出发来探讨艺术的起源和本质,破译艺术中的原型基因密码,从而发展出一种具有隐喻性特质的阐释方法和分析途径,引发在更为宏观、系统的层面研究艺术的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二、表征与建构:仪式装饰的功能价值神灵观念是远古先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借助巫术仪式的实践力量预测、祈求以趋吉避凶。人神沟通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技能,这种神的名义下的宗教性约束力就成为一种礼仪和价值规范。仪式现场所有的视觉符号都不能被单纯视为一种记号、装饰或工具,而是被赋予一种强制性的象征意义,从而产生了修辞功能。(张辉刚图像叙事与修辞实践:裕固族传统仪式中视觉符号的意义生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仪
7、式装饰可理解为:特定社会文化中承载人类某种需求目的,在材料、形式和风格上契合并烘托仪式环境、气氛,能够使参与者产生一定的生理或心理效应,实现信息传达、理念建构等功能的装饰艺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材料技术的改变而演化。人类早期仪式行为中创造使用的装饰艺术形式,蕴含着人内心深处对于神灵的敬畏和美好的向往,基于仪式信仰的意向需求,特别强调比附性和象征性特征,内蓄着延续、表征心理状态的多元作用。仪式通过装饰艺术来加强精神附加值,同时仪式活动诱导、促进、丰富了装饰艺术品的文化价值,象征着权力、等级、秩序等社会性需求。“一种物质形态一旦获得仪式功能,也因此具有了象征和隐喻的功能。”(唐代兴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认
8、同的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仪式装饰作为信仰体系下的图式表征,具有明确的表达意向,以象征性、展演性的特征体现文化的精神,同时也隐含有建构性的权力倾向。“仪式装饰既是文化功能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文化功能的确立和传播。”(胡义清马克思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探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先秦色彩理念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五行”比附关联,表征“天命”演绎下的王朝更迭与权力建构,建立起中国色彩体系的民族独特性基础。(曹玉玺变与不变中国“色彩”与“五行”体系关系探,美术观察2021年第5期)仪式以信仰的冀望赋予装饰以精神,丰富和规范装饰的表象;装饰营造场域情境,表现仪
9、式以外观、体现仪式的信仰,在此辩证统一关系中,仪式作为装饰性的人类行为使得装饰也成了仪式本身。以三代青铜器为例,作为仪式需要的重器,实现人神沟通、王权威仪的特殊地位和权力规范,也正是这些因素驱动着青铜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化。巫鸿强调:“对青铜礼器的研究,无论是对风格图像的分析还是对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的辩证,必然需要在商周政治和文化的框架里进行。”(美巫鸿美术史十议,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8页)071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学院文萃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近代工艺美术与张光宇的知识视野张馥玫内容摘要:张光宇一生虽未出国留洋,但其近代
10、工艺美术一书却展现出全球化的现代设计知识视野,影响其毕生设计思想与教育体系的建构。考察近代工艺美术的成书缘由与知识来源,了解张光宇设计思想的知识生成路径,既有助于追溯中国现代设计发轫时期的实践理路,也是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学科发展史的一次探寻。关键词:工艺美术 现代设计 全球视野 一、近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热潮与研究意识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前溯概念之一,与图案、意匠等词共同揭示现代设计经由欧美与日本进入中国的传播路径。“工艺美术”概念在中国兴起应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资讯传入紧密相关。1913年6月4日上海英文报纸大陆报刊载英国工艺美术的复兴的简短新闻。随后英、法、日等
11、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报道也零星见报。蔡元培1920年在绘学杂志上发表美术的起源谈及狭义的美术包含工艺美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工艺美术”“美术工艺”已成报刊热门词汇。1929年7月和9月,陈之佛分别在一般和东方杂志发表介绍美术工艺之实际运动者马利斯和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介绍威廉 莫里斯与德国、意大利表现派作为欧洲美术工艺新倾向。1929年春,张光宇在上海漫画发表筹划“工艺美术”的征稿启事,上海漫画第77期正式设立“工艺美术之研究”专栏,发表首篇专文研究者的意志,从第77期至80期集中编排专栏,后续不定期发表相关内容。1930年上海漫画出版至110期时与时代画报合并,“工艺美术之研究”栏
12、目移至画报,直至结集出版。全书共192页、插图488幅的近代工艺美术是在民国时期中文图书出版总目录“工艺美术”类图书中最早全面评述现代工艺美术的学术著作。张光宇敏锐的研究意识汇入并推动了中国艺术界关注“工艺美术”的时代潮流,从“工艺美术之研究”专栏到近代工艺美术图书出版,反映其对“工艺美术”多年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索。张光宇在序言中明确了近代工艺美术的含蕴,是“以近代学术界所倡导的东西文化移植观念以及近代艺术超向于一切明快简捷的意思”,是“开拓新奇的途径”“物质艺术生存的方法”,在“建筑或家具的装饰上”是“现代人生命的跳跃的表露,和现代人正真的物质生存的观念的所在”。(张光宇近代工艺美术,中国美
13、术刊行社1932年版,第68页)这已接近当今对现代设计的理解,在20世纪初忧患动荡的时局中凸显了设计师以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来实践社会责任。三、发生与超越:仪式装饰的审美内涵仪式装饰艺术的价值意义并非在于装饰“物”本身,而在于它是如何被看待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参与者)所持有的距离性观看模式。仪式基于神圣观念而形成现实与神圣空间的划分,促生了距离感和敬畏感。信仰的神圣性价值在仪式所形成的特定场景氛围中反复激荡,通过仪式的象征符号传达出来。仪式装饰中蕴含的精神意识吸引人的视觉不停地探寻,指向图像背后更值得期待的不可见者。对图像效能的预期,滋养了这种特殊的视觉感知模式,积淀了审美意识的产生。“仪
14、式中象征符号与人类情感表达之间的密切关联及其创造的视觉艺术直接构成了一种审美的原型。”(杨立、苟波上古歌舞艺术对仪式戏剧形态的塑造兼论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张法认为中国远古审美方式体现为“观”天地物的感受集于仪式所建构的整体美感,“观”本就是在天地运行“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的信仰中、“观象授时”(尚书 舜典)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出来、定型下来的。(张法中国审美方式的起源、定型与特色从远古仪式的感美方式到审美之“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纵观人类艺术的发展,审美并非局限于艺术本身,它涉及人生信仰、社会运演以及自然领域,审美的范围应囊括
15、人类一切生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仪式装饰艺术基于当时的文化模式凝聚着文化的形象,体现精神的跃动,是人在自由追寻征途中的心灵之花。所以,仪式装饰艺术不仅是文化的表征形式,更是人类社会系统运演中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生成的动力性特征和超越性价值。“我们始终认为艺术品在文化、思想和价值生成中扮演了积极角色,而非仅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反映。”(美杜朴、文以诚著,张欣译中国艺术与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8页)在仪式场景中,装饰艺术的审美意义在信仰的导向下,以象征性的图式实现符码操作的物化功能,通过暗示性的结构意义营造不断深化的“神圣观念”,从而持续强化人类内在超越的审美追求。仪式装饰艺术作为
16、文化信仰的符号表征,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神圣观念信仰的连续与泛化,同时在形象展演的想象创造中暗含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积淀与新的超越。仪式装饰艺术凝聚着人的“生存理解”,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体化物”,体现为整体性、动力性的物质文化而具有跨学科性特征。借助仪式这一人类现实生存情境的社会整体语境,根据装饰艺术的形式特征,以及其发生、发展的演绎模式,探讨传统装饰艺术的价值体系和驱动力根源,解释装饰艺术现象背后人的动机和价值追求,体现为一种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视角。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具有回归艺术主体、趋向综合的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特征。仪式装饰艺术既可以视为这种艺术学理念研究的有益尝试,也可以实现基于装饰艺术的门类艺术人类学研究。基于传统造物百工技艺的生存实践,归原仪式情境的文化展演,以特定的艺术学命题来展开研究,进而实现具有跨学科意义的艺术学理论思考,以期进一步推进宏观的、具有整体性经验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和美学观。(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先秦仪式装饰艺术的功能演变及审美特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YJA760107)张玉磊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蔡丰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