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库尔图河段阔斯阿热勒村为例_陈祥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464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5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库尔图河段阔斯阿热勒村为例_陈祥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库尔图河段阔斯阿热勒村为例_陈祥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库尔图河段阔斯阿热勒村为例_陈祥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展以恰库尔图河段阔斯阿热勒村为例陈 祥 军(中山大学 人类学系,广东 广州5 1 0 2 7 5)摘 要:传统游牧生计方式随季节变化,以四季游牧方式有效利用牧草资源。传统游牧文化习俗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协调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乌伦古河流域农业的开发及牧民定居点的建立,河谷内人口、耕地及牲畜数量激增,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迁。关键词:传统游牧;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C9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2 8 2 0(2 0 0 7)0 4-0 0 8 2-0 5 一、乌伦古河恰库尔图河段生态环境现

2、状 乌伦古河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内陆河流,流经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富蕴、福海三县。阔斯阿热勒村牧民定居点就分布在乌伦古河恰库尔图河段两岸约1 5 Km 的范围内,该村也是富蕴县吐尔洪乡最大的牧业村。恰库尔图河段处于乌伦古河流域中游,现已成为农牧民主要定居点。恰库尔图河段河谷两岸布满农牧民定居点。河谷内原有的河谷林、灌木丛,甚至湿地都已基本变成农田。仅留下稀疏的河谷次生林,偶尔还可以在田间地头看到几棵高大粗壮的原生树木。河谷内的沼泽草场已消失殆尽。很多以湿地为栖息地的鸟类也销声匿迹。两岸低山带的梭梭基本消失,导致河谷漫滩出现明显沙化迹象,部分湿地已完全蜕变成了沙地。乌伦古河恰库尔图河段有3 8 0多

3、公顷耕地是在河谷林、灌木林及少部分湿地的基础上开垦出来的。据当地老人讲,河谷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各种以河谷原有生境为栖息地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锐减。现在沿岸定居点农牧民很难见到河狸、狼、狐狸、野驴等动物的踪迹。流经该河段的河水逐年减少。河流中鱼的种类和数量也急剧锐减。河水质量也已发生很大变化,沿岸农牧业人口的增长,随之带来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垃圾已给河水造成了污染。二、乌伦古河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及原因 乌伦古河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伴随着流域内农业开发的历史。沿岸大量农业灌溉地的开垦,特别是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农田,使流向中下游的水量减少。水是乌伦古河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强,尤其

4、是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水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最为关键的限制性生态因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河谷林的破坏直接打破乌伦古河原有稳定的生态系统。笔者大致把乌伦古河生态环境变迁划分了三个时间段。(一)2 0世纪6 0年代初期之前生态环境稳定期6 0年代初期之前,乌伦古河恰库尔图河段以及整个乌伦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都运转得非常好。当时整个流域内几乎没有农业,沿岸哈萨克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纯牧业生活,牲畜数量非常有限。沿岸没有定居人口,河谷内树木繁茂、灌木丛生,有大片天然草场及湿地。河谷是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河水中鱼的种类及数量远远超过现在。河道很窄,没有陡峭的土坎,河水很容易漫过河床。当地8

5、2岁的孜亚老人讲述,当时河谷两岸草木茂盛,像现在有些寸草不生的沙地,以前都是绿油油的草地。河里鱼特别多,河水也非常大,经常会漫过河床。以前河谷里人也很少,牧民只有每年春秋转场时才会经过河谷。另据当地阿訇马苏提讲,过去,河里的有些鱼有人的胳膊那么长,有十几公斤重(现在,该河段最大的鱼最多只有5 0 0克左右,但也非常少见)。在河里钓鱼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根木棍,把缝衣服的针夹在木棍中间,然后在针上穿一个蚯蚓。直接把木棍在放到水里就可以钓到一条大鱼。小时2 0 0 7年7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uly 2 0 0 7第3 5卷第4期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

6、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 5,No 4 收稿日期:2 0 0 7-0 3-0 1作者简介:陈祥军(1 9 7 6-),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及生态人类学研究。DOI:1 01 3 5 6 8 j cnki issn 1 0 0 02 8 2 02 0 0 70 40 3 2候,要到河谷里的森林里砍柴。他们不敢走进去,就在旁边捡一些干柴,赶快就跑,因为树林太茂密了,里面很黑。河谷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有野猪、狼、河狸、狐狸,还有常来河谷饮水的黄羊及蒙古野驴等。老人们的讲述再现了 2 0世纪 5 0、6

7、0年代乌伦古河恰库尔图河段稳定的生态环境状况。当时河谷内没有牧民定居点及常住人口,还没有进行农业及水土的开发,牧民牲畜数量也很少。而现在很难再看到这幅景象。这种变化自6 0年代初开始发生变化。(二)2 0世纪6 0年代初期到8 0年代初期生态环境急剧变化时期恰库尔图河段河谷自6 0年代初开始垦荒,到8 0年代中期靠引乌伦古河灌溉的总面积约为1 9万公顷,其中农田已经达到近5千公顷、苜蓿和人工草场是3千多公顷、天然草场1万公顷、林地1 0 7万公顷。河谷耕地面积的扩大,沿岸定居人口随之增加。6 0年代初,在该河段定居的只有3 0几户接受改造的牧主及其子女。到了8 0年代初,定居哈萨克族农业人口已

8、接近2 0 0户,人口达1千多人。定居人口对柴薪的需求使得他们不得不砍伐河谷两岸的梭梭。起到防风固沙的梭梭林是维系乌伦古河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因子之一。大量砍伐使梭梭林逐渐远离河谷,加速河谷漫滩草地的沙漠化。梭梭材质坚而脆,燃烧火力极强,且少烟,号称“沙煤”,是优良的薪炭材,又是搭盖牲畜棚圈的好材料。而杨树砍下来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晒干,且燃烧力不强。所以,过去定居的农民要不辞辛苦赶着马车,甚至开着拖拉机去很远的卡拉麦里地区砍伐梭梭。个案1:过去,河谷两岸的梭梭柴特别多。自从有了定居的人,大量使用梭梭柴做饭、取暖。那时没有煤,脑子里也没有煤的概念。就认为梭梭柴是用不完的天然资源。冬天用,夏天也用。这

9、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 9 8 3年卡拉麦里山保护区成立后才停止。到1 9 8 2年,梭梭柴已经离河谷非常远了。6 0年代,自己家房子后面就是梭梭柴,走几分钟就可以砍到很多梭梭柴了;过了几年就开始用马拉爬犁子去砍梭梭;再过了几年,开始用拖拉机去砍梭梭柴了;最后用拖拉机去砍梭梭柴已经不划算了。最后一年砍梭梭柴是1 9 8 2年。那时已经非常远了,要跑一、二百公里。那时只有 5 5和 2 8式拖拉机,要跑四、五个小时才能到砍梭梭柴的地方。头天晚上出发,第二天天刚亮开始砍柴。砍完柴后,返回时,又到了第二天早晨。(马苏提:5 4岁,初中,当地的阿訇)这期间,乌伦古河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有四点:第一,

10、人民公社时期的盲目开荒造田运动,对河谷的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第二,河谷定居人口的增加,砍伐了大量树木用来建造房屋、修盖牲畜篷圈;第三,定居人口生火做饭的柴薪都来自于河谷林及两岸的荒漠灌丛,尤其是梭梭柴;第四,当时由于人们生活所迫,又没有相关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在乌伦古河谷,水、河谷林、草场、荒漠梭梭林、戈壁等生态因子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水是维系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由于沿岸农业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用水量越来越大。乌伦古河中下游的地表径流量也逐渐减少。构成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水的变化,直接导致其它生态因子的连锁反应。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打破,开始发生逆向演替,河谷林开始退化成草场、

11、荒漠,最终演替为沙地。(三)1 9 8 4年至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1 9 8 4年,牧区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刺激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牧民大量繁殖牲畜的热情。从1 9 8 4年至今,乌伦古河河谷的生态环境随着人口及牲畜数量的增加,呈现持续恶化状况。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1 9 8 4年之后政府开始在牧区实施牧民定居政策,河谷定居人口数量增长很快。以阔斯阿热勒村为例,1 9 8 4年时,河谷内定居的只有 3户养马的牧民,2 0几口人;到2 0 0 6年河谷两岸已经达到2 5 4户,人口已达13 0 0多人。为了鼓励更多的牧民定居,政府先后分别给定居牧民都分得一些苜蓿地或青贮玉米地。据2 0

12、 0 3年富蕴县志,恰库尔图河段河谷农田面积已达6 3 6 0公顷,比2 0世纪8 0年代增加了1 6 9 3公顷,增长率为 3 6 3。新增农田大都开垦自河谷林及天然草场。农田耕地面积的增加,表明河谷林及灌木面积在继续缩减,相反增加了对水的需求量。第二,牧区的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牲畜数量在迅速增加。河谷的天然及人工8 3第4期陈祥军: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展 富蕴县地名图志,富蕴县地名委员会编,新疆地矿测绘大队制印厂印刷,内部资料,1 9 9 1年1 7 6页,由富蕴县地方志办公室提供。草场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牲畜的需求。河谷林、河谷草甸及沼泽草场都出现严重的过度放牧。

13、河谷林进一步缩减、河谷草甸退化、草场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物栖息地也越来越小,整个乌伦古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1 9 8 4年,恰库尔图河段牧民年末牲畜存栏数是4 81 5 9头只;2 0 0 6年,年末牲畜达1 3 18 2 4头只,其中大牲畜马65 3 0匹,骆驼55 5 9峰,牛66 8 4头。这些大牲畜在乌伦古河以北及河谷地带停留时间长达一个月。大牲畜对河谷林造成的破坏很大。第三,在水资源利用上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乌伦古河流经三个县,流域内上、中、下游在农、林、牧各业用水之间不能兼顾。河谷上游、中游大量用水,使乌河下游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2 0 0 6年,由于天气干旱,整个夏季下游福

14、海县境内河水基本断流。据地方水利部门资料,到1 9 9 5年在整个乌伦古河流域共建成中、小水库 1 0座。配套机井 1 7 9眼,修建干、支渠10 5 3 9 1km。个案 2:现在种苜蓿,柴油价格很高。苜蓿割一次后还要浇五次水。我们有3 0亩地,一个夏天要花2千块钱的柴油用在浇水上。现在不知道是油不好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以前1 5公斤的油一天就够了,现在到中午就用到1 0公斤了。浇水用的胶皮管子每 8米需要 8 0 0块钱。柴油机发动着之后,还得一个人看着,两个人负责浇水。一整天要呆在田地里。夏天天热,一星期浇一次水,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就要重新浇水。(库兰:4 6岁,女,小学,阔斯阿热勒村

15、牧民)在农业用水高峰期,恰库尔图河段水流量明显减少。沿岸每户牧民都有水泵。为了多获得一些牧草,牧民用水泵直接抽取乌伦古河的河水浇地。且一般采取大水漫灌方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当地老人讲,2 0世纪8 0年代以前,河床很窄。只要一下雨,河水就可以漫过河床,这样可以给沿岸的林木及草场浇一次水。尤其是春季发洪水的时候,河水流量比现在大很多。由于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河谷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沿岸梭梭及红柳的破坏,局部地区已出现沙化现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乌伦古河河谷生态系统开始发生逆向演替。河谷林退化为草场、进而退化为沙地,地表植被发生了变化。地表植被具有调节水量、涵养水源、减缓地表水的流速、蓄浊

16、还清等作用。地表植被发生逆向演替,植被盖度减少,引发大面积水土流失,进而使得水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1。三、传统游牧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 (一)传统游牧生计方式阔斯阿热勒村牧民从事着草原季节性游牧型畜牧业。每年春天,按正常年景一般是3月2 0日左右,牧民开始驱赶着牲畜,携带家口,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沿南缓缓北移;4月初,到达距乌伦古河6 0 Km 的阿热勒托别克,这是牧民春天接羔的地方。在此停留约一个月左右,等到所有的羊羔产完之后,开始向夏牧场搬迁;4月底到5月中旬,转场的牧民会经过乌伦古河的恰库尔图河段;6月中旬到达可可托海附近;6月2 0日左右到达林木茂密的阿尔泰山高山夏牧场;入秋,阿尔泰山开始

17、下雪,从 8月底或 9月初牧民就驱赶着牲畜南下;9月底穿过吐尔洪盆地,到达阿克达拉(汉语称阿魏戈壁)。牧民在此停留约1个月,此地水源比较充足;1 1月初跨过乌伦古河慢慢进入卡拉麦里地区;1 2月初进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该村牧民放牧路线的直线距离南北长约4 1 3公里。牧民每年往返的实际行程可达1千多公里,搬迁次数达到6 0 8 0次。阿勒泰地区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牧民不能够常年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游牧只能是当地牧民主要的生计方式,也是当地牧民在长期适应环境基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如:当地牧民主要利用牲畜粪作燃料。每户牧民一般都把牲畜粪堆积后储藏在自己的毡房旁边。牧民每天喝茶的次数频繁,烧茶主

18、要用牲畜粪。当地牧民依靠天然草场,根据草场情况增减牲畜数量;随季节及水草情况不断迁移,使不同区域的牧草得到生长和恢复。传统游牧的生计方式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二)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从游牧到定居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迁。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要引起牧区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方式有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定居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牧业生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依赖性程度很大,重新组合的社会生产必然对草原环境产生影响 2。市场经济对传统游牧的冲击很大。受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影响,牧民的8 4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7年 新疆乌伦古河中游河段(富蕴段)补充规划报

19、告,内部资料,1 9 9 6年2 6页,由富蕴县水利局提供。畜群结构首先发生变化;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饲养牲畜不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是为了增加收入以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从而大量扩大牲畜数量,致使草场过度放牧,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原有平衡。阔斯阿热勒村牧民由纯游牧到定居、半定居的转变,其表现形式是牧民在河谷停留的时间发生了变化。2 0世纪8 0年代之前,牧民在河谷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最长不会超过1周。现在,牧民在河谷停留的时间比过去长了很多。特别是大牲畜停留的时间更长,前后约一个月左右。原因是绝大部份牧民在河谷都有定居点。当转场畜群路过乌伦古河时,有一部分牲畜就留在河谷定

20、居点。有些牧民还可能把牛群、马群提前赶到乌伦古河河谷。大牲畜的到来对河谷林造成了很大破坏,尤其是马、牛和骆驼。被马和牛吃掉的柳树枝条像被剪刀剪过的一样;马还可以把沙枣树、柳树的树皮啃得精光。大牲畜的啃食使河谷次生林无法快速恢复。大量牲畜的啃食使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沿山地带出现沙漠化迹象。河谷人口及牲畜数量的激增,远远超过河谷所能承载的范围。传统游牧随季节变化而不断移动,可以使各类草场得到恢复,能够保持游牧地原有的生态平衡。这种随季节搬迁的游牧生计方式正是当地牧民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它更适宜于游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乌伦古河河谷漫滩地含沙量很高,极不适宜于发展农业。河谷林消失,使本来就含沙量高的沙

21、质土壤极易遭受风湿,大量的有机质及细粒土在粗放管理下随风消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年降低,终因经济效益极差或不合算而弃耕,弃耕地因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进而变成流沙地 3。目前,恰库尔图河段已有部分耕地弃耕之后变成流沙地。任何一个民族的生计方式都是经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长久磨合的结果。因此,一个民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将会引发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意味与之相依附的游牧文化也将发生变迁。生计方式的变迁使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消失,文化的变迁又进一步破坏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游牧生产方式。(三)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以生计为中心的文化的多样性,其实就是人类适应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的结果。斯图尔

22、德认为,在生态人类学研究中,生计方式是最基本的问题。在人类的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从生境中获取生活资料,其中,资源是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技术是历史的衍生,环境的关键是资源,人们是通过文化去认识资源,通过技术获取资源 4。在阿勒泰这种既有高山、河流,又有戈壁、荒漠等不同气候及地理条件的地区,当地牧民只有迁徙,才可以在面临生态崩溃时,保存牧业经济。游牧不仅是对草原和沙漠条件做出反应,游牧人本身也为这种环境的推广做出了反应 5。当地牧民为适应自然环境,选择了随季节及水草情况不断迁移的游牧生计方式。并在此生计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游牧文化对保持乌伦古河稳定的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牧文化里蕴含着人与自

23、然和谐相处的哲理。孩子们甚至在摇篮里就随着转场的驮队南来北往,从生下来就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哈萨克族老人是游牧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浅显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周围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人的情感特征。当地牧民把任何一个生灵都赋予了人性。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保护周围环境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习俗、禁忌及宗教信仰。如,哈萨克族谚语:没有狼就没有健康的羊;不要砍伐单独生长的树,不然你会过一生的单身生活;牲畜点缀着草原,树林点缀着河流等;禁忌:不要伤害猫头鹰,否则你就会失去良辰吉日;不能在泉水旁边大小便;不能污染河水等。这些谚语和禁忌是牧民在长期的

24、游牧生活中积累的,他们重视保护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当地牧民认为保护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就如同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些传统游牧文化习俗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协调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结 语 本文认为,乌伦古河生态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牵扯到生态、文化、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从游牧到定居生计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传统游牧文化也正在发生变迁。这种文化的变迁是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其诱因是政府政策引起的。一项制度的实行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持,那么定居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中国农业文化的影响。传统游牧社会制度自实行公私合营和人民公社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5、定居政策使传统游牧生计方式彻底发生改变。生计方式的变迁使当地牧民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破坏了游牧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即8 5第4期陈祥军: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可持续发展 破坏了对当地牧民与自然环境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的游牧文化的功能。传统游牧与乌伦古河生态环境并不存在大的冲突。游牧文化视自身、草原、牲畜以及一切生命为大自然平等的一部分,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牧民尤其把草原看作自身及牲畜赖以为生的基本条件。相反,乌伦古河河谷环境的变迁,其主要原因是由定居政策实施后引起的。从 2 0世纪 6 0年代初开始在河谷大力开发农业,主要是毁林开地,到8 0年代中期,河谷整个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9 0年代,

26、牧民定居工程的步伐加快,河谷人口及耕地增长速度也在加快。河谷人口及农田面积的增加,毁坏了很多河谷林、湿地和草场,致使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速河谷沙漠化的进程。当地牧民四季游牧的生计方式是由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生计方式。这种四季游牧可以使不同草场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不会使草场出现过度放牧的现象。传统游牧生计方式决定了当地牧民不会在乌伦古河河谷停留很长时间。没有定居人口,河谷内就不会有大量的耕地,也不会对水有大量需求,更不会对河谷林造成大的破坏。既然维系乌伦古河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两个生态因子,水和河谷林没有受到破坏,乌伦古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也不会被打破。传统游牧是当地牧民

27、适应自然环境和有效利用草场的一种生计方式,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传统游牧生计方式保证了牧民所依赖的资源草场的持续利用。今天,这种传统游牧生计方式仍然适应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游牧文化规范着当地牧民的环境行为,维系着乌伦古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游牧文化仍起着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实施具体政策或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当地族群传统文化或地方性知识对其政策顺利实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 新疆阿尔泰山林业局 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综合科学考察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4:1 7 11 7 5 2 崔延虎 游牧、定居与牧区社会发展研究与思考J

28、 草食家畜(增刊),1 9 9 6:1 5 3 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9 3 4 罗康隆 生态人类学述略J 吉首大学学报,2 0 0 4(3):3 7 5 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利世界环境史M 王国豫,付天海,译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4:8 0 责任编辑:王正良Traditional Nomadism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the Ulungur RiverCHEN Xiang-jun(College of Anthropology,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d

29、ong,Guangzhou,5 1 0 2 7 5)Abstract:Traditional nomadic livelihood makes full use of pasture resource by moving from pastures to pastures according tothe seasonsTraditional nomadic culture and custom rule the herdsmen s behavior,regul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devel

30、opment,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natureWith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erdsmens settling down in Ulungur River area,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ong the Riverchanges a great dealKey Words:Traditional nomadism;Ulungur Riv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8 6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0 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