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爱如茉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茉莉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生百态”,爱也有百态。有的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人心;有的爱如炎炎的夏日,热情似火;有的爱如连绵的秋雨,缠缠绵绵;有的爱如轻盈的冬雪,洁白纯净。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写关于真爱的,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爱呢?让我们赶紧进入课文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读课文:
①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
②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
2.组内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和课文的朗读。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学生完成活动一
交流展示:
1.出示生字词,小组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活动二: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2.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组内交流分段意见,推举一名发言人。
4.班级交流分段情况,一组代表发言,其余组补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对爱的理解前后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考虑,课文可以从哪儿分成两部分。
学生完成活动二
四.认识“茉莉”。
活动三:认识“茉莉”。
1.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茉莉花的词句,想一想:茉莉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2.组内交流。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学生完成活动三
交流展示
1.出示茉莉花图片,学生看图说茉莉花的特点。
(洁白、幽香、普通……)
2.出示课文中与茉莉有关的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弥漫 诗意
【检测反馈】
1.用“——”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嗔(chèn chēn)怪 静谧(mì yì) 咽(yè yàn)了回去 洗漱(shù sù)
袅袅(niǎo dǎo) 不禁(jīn jìn) 缕缕(lǔo lǚ)幽香 蹑(niè niē)手蹑脚
17.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的态度变化。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3.架起读写的桥梁,使学生学会观察、体味并抒写身边的爱。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音乐感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笔下的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屡屡幽香(学生齐说,教师板书)
2.其实,这篇课文,作者并不是向我们介绍茉莉的,而是向我们介绍了一对普通人——作者的“爸爸”、“妈妈”(板书),介绍了他们之间的平淡淡、普通而又真切的爱,这种爱用“妈妈”的话说,就是——“爱如茉莉”。
二.体悟真情
活动一:体悟真情
1.轻声读5—7小节,画出能体现父母之间真情的词句。
2.组内交流:从这些词句当中读懂了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画出的词句。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自读课文5—7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爱?
2.完成活动一
3.展示交流
出示:“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1)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这一段话。(读出虚弱的语气)
(2)再读妈妈的这段话,想想妈妈虚弱地说这段话时,特别要强调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小结:妈妈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妈妈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爸爸呢?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直奔”一词的深刻含义,体会爸爸内心的着急和担心。
引导学生小结:在爸爸心里,妈妈最重要。把对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三.分享感受
活动二:分享感受
1.默读课文,划出能体现父母之间“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在这些词句旁边加上批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2.组内交流:带着自己的理解认真读读这些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4.分角色朗读8——18小节。
1.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默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完成活动二
展示交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扣住词语“虚弱”、“记住”“直奔”“每天”等词语,体会到父母之间的爱:惦记、担心、关心。
指导朗读。
四.探究含义
活动三:探究含义
可以联系文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就像茉莉?
2.组内交流。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以前,妈妈说爱如茉莉时,“我”不理解,还差点笑出来,而现在,通过妈妈的一场病痛,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的惦记、担心,相互的关心、体贴。这些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而实实在在的关怀,正是爸爸妈妈真爱的体现。
【检测反馈】
自己的父母之间也有着很多的像茉莉一样的真情表达,选择一件这样的事情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7.爱如茉莉
平平淡淡 真真切切 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弥漫 语言有温度 洁白纯净
袅袅清香 诗意 字词知冷暖
关注细节 一句话 一个细节 一个眼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感受语言 一个字 一个词语 一个句子……
18.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对照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
2.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
3.组内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和课文的朗读(组长抽读、组内轮读、小组齐读都可以)。
4.每组抽一人分小节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活动二: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围绕主题写了哪些事情?
2.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组内交流分段意见,推举一名发言人。
4.班级交流分段情况,一组代表发言,其余组补充。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朗读歌谣、童谣
活动三:朗读歌谣、童谣
1.自读课文,并认真朗读课文中出现的歌谣、童谣。
2.组内朗读。
3.班级交流朗读。
完成活动三。
【检测反馈】
用“——”给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
搂(lǒu nǒu)着 凤(fèn fèng)凰 莲花落 (luò laò)
筛 (shài sài)大米 编箔(pò bò)篮 天资聪颖(yǐn yǐng)
18.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活动一:体验童年乐趣
1.自读课文,划出反映“我”享受童年快乐的语句。
2.想一想:童年的夏夜,“我”享受的是什么样的童年快乐?
3.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4.班级交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学习6~13自然段
活动二:感受深沉母爱
1.默读课文,思考:“我”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一位母亲?划出能体现自己看法的细节描写。在这些词句旁边加上批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2.带着自己的理解认真读读这些词句。
3.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班级交流。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3.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4.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活动三:探究“月光启蒙”的内涵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组内交流。(提示:可以联系文中的细节描写谈谈,可以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细节描写……)
3.班级交流。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检测反馈】
1.你的父母也有着很多像“月光启蒙”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细节,选择一件写下来:
2.课后搜集几首家乡的童谣读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19.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齐读课题。
2.自主质疑。
3.介绍作者:
先指名说,而后读作家卡片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一:扫清阅读障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
2.组内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和课文的朗读。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出示活动一,明确活动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生字词和课文朗读情况。
提示学生注意的字音:“溜平”的“溜”读第四声。
了解:谎花
三、再读课文。(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交流初读收获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2.组内交流。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始时提出的问题。
2.找写园子的段落。
(园子给你留下啥印象?)
3.找出“我”在祖父的院子里做了哪些事?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4.按下列段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段( - 自然段):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
第二段( - 自然段):“我”跟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
第三段( - 自然段):园子里的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检测反馈】
认真读课文,想一想: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选一两处工整地抄写下来。
19.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园子有什么了解?
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园子。
二、感受“我”之自由。
活动一:品味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场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并交流感兴趣的原因。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在这座园子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请你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你觉的哪件事最最有趣?划出有关词句,用心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时,指导他们采用边说边读边联想的读书方法读书,说、议、读相结合。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
②(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
③(铲地时,爬在地上,用锄头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④(抢水瓢浇菜)
⑤(第11节)
⑥(第14节)
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板书:自由)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仅仅是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吗?还有什么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
几从个“愿意……就……”?读出了什么?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景于情。带着这样的感受美读13节。
三、悟祖父之爱。
活动二:体会作者心情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组内交流:有感情地读划出的句子,交流自己的看法。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思考:在园子中我不仅得到了自由和快乐,还得到了什么?
当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再默读3—12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
(拔下锄杆→→为了我“玩“方便,对我的宠爱;我闯祸了,不骂,反而笑→→对我宽容的爱,教我认谷子→→对我有耐心)
指导学生用“当……时,祖父笑了!”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你们理解了祖父的笑是疼爱,是呵护,是宽容,(板书:爱)当我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时,祖父是慈爱的笑;当我把水扬向天空,祖父还是那样慈爱的笑,祖父的笑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萧红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
正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能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活动三:领悟表达特点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2.组内交流。
3.班级交流。
萧红就这样,在祖父无微不至的爱中睡着了,她做着一个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这个答案你们就自由地到《呼兰河传》中去寻找吧。
【检测反馈】
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先简要说一说,再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蜂子 倭瓜 下种 自由
蝴蝶 黄瓜 铲地 快乐
蜻蜓 玉米 浇水 幸福
蚂蚱 韭菜 栽花 温馨
20.谈礼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齐读。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所得。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懂的做上记号。
2.组内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和课文的朗读。
长句和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出示词语(句子):
A《说岳全传》 讨人嫌 纠纷 师傅 和谐
B彬彬有礼
C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提醒:“傅”单独时读“fù”,在“师傅”一词中读轻声。“嫌”,右边部分的写法。
3.挑选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整体感知
活动二: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围绕这个道理,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组内交流分段意见。
4.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课题中有一个字直接告诉了我们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议论文是人们用来发表见解的文体。)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给课文分段。
四、直击观点
活动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什么意思?
2.组内交流对于古训的看法,。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那么,《谈礼貌》这篇课文作者发表了什么见解,他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划出文中直接谈论礼貌的句子,读一读。
3.正确朗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这些直接谈论礼貌的话中明白的道理。
4.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检测反馈】
读一读,再抄写
纠 纷 师 傅 和 谐 出 言 不 逊 彬 彬 有 礼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0.谈礼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4.理解文中的古训、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尝试自己写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
1.默写词语(句子)
讨人嫌 纠纷 师傅 和谐 彬彬有礼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读一读文中谈论礼貌的句子。
二、精读课文
1.过渡:同学们,要想说明一个观点,只是讲道理,别人是不容易接受你的观点的,如果你能联系事实来说,那效果就大不同了。所以,议论文中常要用到另一种方法,那就是 “摆事实”。
2.课文中列举了三个事实来讲道理,告诉大家讲礼貌的好处。
3.阅读课文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事例。
活动一:学习第二段。
1.自读课文第二段,注意读好人物语言。
练习表演之前先讨论一下,如何表演才能生动传神。
2.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练习表演。
3.班级汇报表演,并谈谈表演体会。
A.《说岳全传》中的一个历史故事。
(1)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呈现故事当时的画面。
(2)这里出现的三个人物,他们是——
(3)指名表演故事,提出修改意见。
(4) 说说你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
(5)组织反思: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魅力。
B.生活中的故事。
(1)讲讲这个故事。
(2)说说你欣赏谁?为什么?
(3)组织反思:一声对不起,一个微笑,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纠纷、不愉快,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架起桥梁,减少矛盾。
C.周总理的故事。
(1)分角色朗读周总理和朱师傅的对话。
(2)周总理的一声安慰,让深感不安的朱师傅深受感动,如果你是朱师傅会怎么想?
(3)所以说像周总理这样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可以——还可以——
三、总结好处
活动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组内交流。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觉,这些懂礼貌的人,他们都能怎样做?
(举止文明,言谈谦恭,使用礼貌用语,能宽容他人,常面带笑容等。)
2.读了这三则故事,你能说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了吗?
(可以——可以——还可以——)
板书:关系和谐、生活美好。
3.一齐读第三段。
四、也谈“礼貌”
活动三:合作探究。
1.组内讨论:假如我们以礼待人了,对方仍然恶语相向,又该怎么办?
2.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你还知道哪些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学生讨论交流。
2.假如我们以礼待人了,对方仍然恶语相向,又该怎么办?
【检测反馈】
选择一个能说明以礼待人的好处的事例写下来。
板书设计:
20. 谈 礼 貌
问路 人心暖
踩裙 避免纠纷 架起桥梁
刮脸 沟通心灵 反映素养
关系和谐 生活美好
练习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新词,了解新词所表达的意思。
2.诵读、积累12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新词,了解意思。
活动一:诵读新词,了解意思。
1.认真朗读短文,思考:“劲歌劲舞”是什么意思?。
2.读读16个新词,说说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3.小组内合作交流。
4.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创设情境:丁大勇和爸爸看电视时,爸爸对大勇“劲歌劲舞”这个词表示不理解。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什么叫新词?
3.说说新词出现的原因。
小结: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新的词汇层出不穷,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多学习。
4.说说这些新词的意思。
二.再举新词,合作探究。
活动二:再举新词,合作探究。
1.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像这样的新词?
2.小组合作交流。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想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像这样的新词?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新词。
2.全班展示
3.总结拓展:
在学习和生活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处处学语文的好习惯。
三.诵读积累12个成语。
活动三:诵读积累12个成语。
1.借助工具书自读词语,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语。
2.小组合作:
①组长指名读成语,小组成员注意正音。
②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说一说一组词语(每一排的两个词语)的大体意思。
3.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1.借助工具书自读词语,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语。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读成语。
说说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点拨每条成语的大概用法和使用的语言环境。
4.练习背诵。
学生完成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1.写下你所积累的新词。
2.抄写12个词语,要求端正、美观:
练习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好钢笔字。
2.根据要求举办好一次小小即兴演讲会。
教学过程:
一.认真描红,写美汉字。
活动一:认真描红,写美汉字。
1.读一读这段话,观察字形结构。
2.描红(要求笔笔到位,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摹仿课本,将这段话抄下来。
4.组内互阅互评。(重点提醒个别难写字或难写笔画的书写注意点)
5.全班展示临摹的钢笔字。(其他人评议)
1.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刚刚学的课文《月光启蒙》中的句子。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结构。
3.学生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教师巡视、辅导,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二.明确要求,即兴演讲。
活动二:明确要求,即兴演讲。
1. 读一读“口语交际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练说。(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演讲,组内评议并完善。
3.班级演讲比赛:每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讲完后请全班学生评一评,看看谁演讲得最好。)
1. 师生共同讨论演讲的技巧和时间分配技巧。
2. 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话题,用五分钟的时间做准备。
3. 小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4. 展示: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演讲的内容、用词、语气、方式是否得当。)
学生完成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将自己刚才的演讲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