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加速生活”的情感结构探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418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速生活”的情感结构探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速生活”的情感结构探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速生活”的情感结构探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0 /粤海风/2023 年第 4 期/“加速生活”的情感结构探论文/何泽宇摘要:加速主义美学是对当下加速现实的理论回应。加速是现代性的核心,成为理解现代性的崭新视角。技术加速割裂了身体与现象世界之间的感知关联,造成现象学“移情”的消失。现代社会建构线性时间加速模式,时间加速引发了现实个体焦虑与内耗的情感异化。加速社会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对速度、绩效价值与生产效率的永无止境的追逐,在单维度绩效主义逻辑的宰制下,生命主体深陷徒劳、倦怠的生产活动中难以自拔。面对加速现代性危机,需要对加速文化与价值思维进行反思。“慢速生活”成为抵御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实践策略。“慢速生活”并非“美学的乡愁”,而是个体自主践

2、行“减速”的实践活动,与加速生活节奏保持距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加速生存的情感焦虑与倦怠。关键词:加速现代性绩效社会效率崇拜情感结构慢速生活随着从前慢 时间都去哪了等艺术文本在公众空间中的走红与热议,揭示了在日益加速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前慢”的生活氛围成为当下个体情感依托的乡愁乌托邦。乡愁乌托邦的文化意象传递出当下人对竞争为优、效率崇拜为导向的加速生活的不适与忧愁,他们更加倾向于以往自然、和谐节奏的“慢速生活”。现代社会处在不断加速与流动的进程中,基于此,加速主义美学孕育而生。当代西方左翼美学家保罗维利里奥、哈特穆特罗萨与韩炳哲等人将加速视为当下日常生活的内在社会结构,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面对加

3、速逻辑主宰下的生活世界的失序与情感结构的异化,学者们建立起加速主义美学对其进行分析与阐释,也为我们反思当下“加速生活”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借鉴。一、加速社会的感觉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学者哈特穆特罗萨对现代性的理解置放在加速的社会语境中,明确提出现代性是不断加速化的社会进程:“现代性就是时间的加速”。1 加速作为理解现代性的全新视角,构成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具体而言,加速主义批判美学是与时间结构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是由一种严密的时间体制所管制、协调与支配的。”2 时间构成了现代生活与生存活动开展的必要基础,加速社会通过建构严密的线性时间从而达到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规训与控制。在加速化日常生活中,时间

4、结构成为社会加速侵蚀与宰制的对象,导致人的生存的全新异化,即“时间异化”。在时间加速的掌控与规训下,焦虑、倦怠与内耗构成现实生活的情感结构。丰富多层的生命感觉在竞争逻辑宰制下变得贫困与静止。加速现代性影响与建构着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情感结构”(也译为“感觉结构”)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雷蒙德威廉斯所提出的文化研究范畴,用以理解与解释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经验,“这种感觉结构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它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带来的特殊的、活的结果”。3 情感结构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历史变化,情感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与调整,在与社会生活相互建构过程中

5、以流动性的经验形式而显现。因此,以情感结构为原点,有助于我们分析当下加速化生活特征与情感现代性的体验与变化。(一)绩效主义逻辑下的感知倦怠与情感危机德国思想家韩炳哲根据当下日常生活节奏的愈发加速化特征提出了“绩效社会”的理论范畴,是对福柯“规训社会”的回应与批评,“福柯的规训社会由监狱、医院、兵运和工厂组成,它无法反映今天的社会。他所描述的社会早就被一个由玻璃办公室塔楼、购物中心、健身中心、瑜伽馆和美容医院组成的社会所取代。21世纪的社会不是规训社会,而是绩效社会。”4 韩炳哲认为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理论不再适用于对绩效社会的全新现实状况与经验进行分析与阐释,因此,韩炳哲更新理论装置,提出绩效社会

6、的新范畴。当规训社会让位于绩效社会时,韩炳哲敏锐地察觉到权力宰制与剥削的对象也发生了转变,绩效社会的塑形对象不再是人的物质性身体,而是人的灵魂精神。因为,对人的精神层面的调控与规训更有效和实用,即更有利于将主体融合到资本增殖与扩充的现实秩序中,生产效率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优化。在加速为导向的绩效社会中,人的精神思想成为资本权力控制的核心,而不再是人的物性肉身。相较于“可视”、粗糙的规训社会的治理术而言,绩效社会对个体精神维度的管控与塑形更为隐蔽且有效,更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与进步:“作为生产力的肉体再也不如在生命政治性规训社会那么重要了。为了提高生产力,所要克服的不再是来自肉身的反抗,而

7、是要去优化精神和脑力的运转程序。优化思想逐渐取代了优化身体。”5 在绩效主义普遍化的加速社会,人的身体节奏是“自愿”且尽力地与加速社会节奏保持一致的。自我优化的价值理念是绩效主义社会的隐性控制逻辑。自我优化的精神理念内化为功绩主体的行动驱动力,主体自发且主动地投入到“内卷”化生活,积极参与加速竞争的劳动生产。在虚幻自我优化逻辑的推动下,积极劳动活动被主体视为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我的有效途径,“在新自由主义政权中,剥削不再是以异化和去现实化的方式进行,而变成了自由和自我实现。这里没有作为剥削者的他者,而是自我心甘情愿地去压榨自身,基于一种完善自我的信念。”6 自我剥削成为绩效社会的新型奴役形式。

8、相比较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他者剥削范式而言,自我剥削的奴役形式对主体的控制更有效且隐蔽。他者剥削中的主体屈服于外在的资本权力的掌控,而自我剥削直接指涉自身。在自我成就的虚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指引理论经纬 /5152 /粤海风/2023 年第 4 期/下,生命主体自发介入到“内卷”的现实场域中,将功绩、效率与加速等同于生命的意义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价值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工作是一种延伸的自我去现实化。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后马克思时代。在新自由主义政权中,剥削不再是以异化和去现实化的方式进行,而变成了自由和自我剥削。”7 绩效社会对生产效率与功绩价值的重视与信服其实质而

9、言是“速度拜物教”。主体深陷于自我成就的生产逻辑中不断强迫自我、剥削自我,追求个人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主体感知的深度倦怠与麻木。积极过度劳作导致了人类感性严重的退化与贫乏:爱欲(eros)之死、徒劳生命。首先,巴迪欧在韩炳哲爱欲之死的序言中提出,爱欲的感觉消亡是绩效社会的必然性结果,绩效主义将“爱欲置于濒死的边缘”,8 爱欲可以表征为人的情感经验层次的绵延与丰富。而在以自我提升与优化逻辑统摄的绩效社会中,充沛的情感体验不再成为人的存在价值的确证,而是被抽象的生产效能与绩效数值所替代。其次,自我剥削的主体将多元的存在价值简化与还原为单维度的绩效价值追求,对绩效价值肯定的绝对化必将导致人的生活

10、内容的虚无化与贫瘠化。多元性生命活动在加速逻辑的裹挟下固定与限制为动物性的生存劳作,永无止境的自我强迫与优化的徒劳劳作削弱了生命感知、吸收、共鸣外部世界的能力。加速阻碍了审美感觉的生成,导致了感觉的贫困与呆滞。人的充盈生命存在降格为仅仅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动物性存在。加速社会中的个体犹如永不疲倦的机器不停运转,在积极的生产劳动中,整体性的感性生命被打碎了,与此相伴随的是抑郁、狂躁与歇斯底里的情感异化体验,是阿甘本所言的“赤裸生命”。(二)加速日常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情感体验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愈发加快,人的感性生命经验在加速竞争逻辑的裹挟之下变得停滞与封闭。加速现代性重构了日常生活时间模式与情感经

11、验,时间领域成为社会加速统摄与规训的对象,时间结构异化造就了生命感觉的异化。时间模式异化原因来源于两个层面:日常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与文化层面中“永恒应许”的幸福逻辑。首先,因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与断裂。古典生活的时间模式是循环时间,其内容结构由过去当下未来三个维度所聚合而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形式是典型的循环时间意识,人的时间感知经验是稳定、连续与平衡的。然而,在现代性生活的加速进程中,社会加速解构了连续一体的自然时间的整体性,连续且稳定的时间节奏断裂、崩坏为片段化、碎片化的“原子时间”,罗萨引用了德国学者赫尔曼吕伯的“现在压缩”概念来说明加速时代时间范式的新变。现

12、在的压缩即当下的生活具有高速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加速不仅是现实生活的结构,而且也是人的基本的经验感受。比如当下生活中的态度与价值、时尚与生活风格、社会关系与义务都深刻烙印着加速化的痕迹。以往个人终其一生坚守自己的职业岗位,而在当下不断变迁与“流动”的加速时代中,短时间内不断变换工作与跳槽成为现象常态。换而言之,当下生存空间场域被不确定性与脆弱性所包裹着,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来指称加速化的日常生活特征。社会生活处在不断“流动”与“液化”的过程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世界,人类过去所沉淀与保留的历史经验不再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无法去应对与掌控转瞬即逝的此在当下。同时,有限的生命经验也无法预测

13、与描绘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彼在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与恐惧之情深深充斥在人的情感体验中。(三)时间加速下的现代性焦虑与感性经验贫乏首先,焦虑的情感异化的动力机制与内在逻辑是社会加速。社会加速压缩了时间厚度,时间变得愈发短促与紧凑,时间的加速流动与不断消逝加剧了人的生存焦虑。社会加速的根本动力机制是竞争逻辑,“社会加速的推动力主要是竞争逻辑”,9 竞争加速逻辑不仅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里,而是广泛渗透与弥漫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中。人为了保持竞争力,维持自我的基本生存,防止被快节奏的社会竞争与他者所取代,自我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生产效率与提升核心竞争力,调整自己身体节奏且努力与社会节奏保持同一性。实现

14、效率最优化的关键在于时间被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比他人用时越少,效率越高,完成的目标越多,则越能维护自己的生存地位。在当下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充斥着各种考核任务与数量指标,在日复一日、争分夺秒的快节奏竞速生活中,人们陷入情绪内耗与焦虑的异化状态中难以脱身。社会加速节奏扰乱了自然、和谐且充满律动的身体节奏。自我主体被迫裹挟在加速逻辑主导下的竞争漩涡中,身体感知难以与外在现实生活维系和谐的节奏韵律。其次,“永恒应许”的文化引擎维度为我们剖析时间感知的焦虑提供了解释依据。世俗化的生活世界将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定向与解释为生活体验的增加,“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或体验事件量的增加,也就是说,这是因为想要

15、觉得必须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10 简言之,现代性社会失去了崇高与神圣意义的价值追求,人如何面对扑朔迷离的将来与流动不居的当下成为生存的首要问题与考量。因此,为了抵御生存场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现代人将自我存在价值与对美好生活追求等同于当下能够去体验与完成更多的事件,“美好生活是被填满的生活”“活在当下”是当下加速生活的典型写照。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或者完成的事件越多,现代人的自我认同感与尊严感也就越高,此在生命经验就越丰富与充实。然而,从客观维度而言,时间是有限且不变的,而人所想要体验的事件与完成的事物又是成倍增长的,接踵而来、无穷无尽的事件挤压到有限的时间领域里,从而引发了主体的感知

16、焦灼,陷入时间恐慌的异化状态中。人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去体验与完成更多的事情,但是这些“体验”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主体内在的审美“经验”,而仅仅是停留在外部感官的粗糙“体验”。人们只拥有缺乏逻辑、片段性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经验”:“本雅明认为资本现代性中现实生活是贫乏的,我们可能到了一个体验很丰富,但经验很贫乏的时代。”11 比如当下朋友圈的旅游拍照打卡。现代人旅游热衷与在意的是游玩景点数量的多少,便于其在景观空间中“展示”,数量越多则越有优越感,拍照打卡也就变成了纯粹形式主义上的“被看”,而并未真正积淀与内化为自己的生命经验。本雅明用“经验的贫乏”来概括现代性社会中感

17、觉经验的异化现实。在挤压、仓促的时间刻度里,人所经历或者完成的事件本身缺乏相互的关系性与叙事性特征,它们之间联系性脆弱,并且相互独立存在且区分开来。因此,它们仿若一次性物品可以被人们随意丢弃与遗忘,感知主体与对象事件之间难以建立起深度的共鸣关系,人总是在短暂且易变的现象事件之中迅速过渡,自然而然就无法将琐碎浅表的生活“体验”吸收与内化为深层的生命“经验”。理论经纬 /5354 /粤海风/2023 年第 4 期/二、技术加速感知与现象学“移情”的消失随着当下迈步到媒介化数字时代,具身身体感知正逐步被技术化感知所替补(supplement)与取代。数字媒介的加速流动削弱了身体的灵化感知,鲜活的肉身

18、难以与此在生活建立起不断生成、关联的知觉场域,在技术加速的侵蚀下沦落为被动感知现象的惰性身体。在当下数字媒介的日常生活中,技术媒介渗透与编码着主体感知现实的知觉结构,破坏了身体主体与现实生活事物的亲近联系。媒介生成与塑形着对象化的感性世界,具身化的身体感被技术化感知所取代。媒介实时性创造了身体全新的存在形式“远程在场”,此在当下的生活实感让位于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媒介机器。媒介实时性传输取消了时间的绵延性,现象事件总在瞬间、即时的时间维度中被感知主体所知觉与把握。在接受信息事件的过程中,大众群体对实时媒介再现的信息事件的理性深思让位于瞬间、情绪性的反射冲动,现象学美学的重要维度“移情”(empa

19、thy)消失不见,奠基于自我-他者身体间性的互相肯定、理解与包容的审美共同体被实时媒介传输所毁坏,媒介加速激化与加剧了情绪的泛滥与发散。技术化感知正在逐步掩盖与取代身体的自然知觉,这造就了严重的后果:现象学“移情”(empathy)审美知觉的消失。法国速度美学家维利里奥对“移情”内涵的界定是:“而作为移情,即对他人表示同情的孪生姐妹,已经从天边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现象学,而移情正是现象学的主要核心。”12 维利里奥对“移情”的阐释延续了胡塞尔、梅洛-庞蒂感知现象学的思路。感知现象学凸显身体感知本体论的地位,维利里奥也同样肯定人的身体感知的重要性。依托于具身的感性肉身,以身体为枢纽与中心,个体才

20、能与周遭的现实知觉场域建立起关联,联系的建立意味着人的情感体验、生命经验不断地扩充与绵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交互的“移情”。其关键在于身体对他者、现实间的“触碰”(touch)与把握。而在当下远程在场的实时感知状态下,此在身体感知交付于数字媒介,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极大程度上被视觉机器(Vision Machine)所替代与增补,这违背了现象学具身感知事物的方式。数字空间的大众难以真正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对话与沟通。远程在场的身体存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面对面的身体“在场”。正因为缺乏现象学维度的实感身体经验,自我与他者之间信息事件的对话与交涉更偏于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而非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沟通,

21、这也是当下网络暴力现象频发的根源所在。原因在于:远程在场的实时状态中,主体面对、触碰的他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有血有肉的真实感性存在,媒介机器阻隔了自我与他者身体直接的“触碰”,“肉身在场”的缺席使得我们始终无法真正“在场”向对方亲近、倾听与敞开。实时媒介传输消除了身体参与、介入现实生活与触碰他者的可能性。远程在场的身体对现象事件的感知依赖于技术加速,现象事件经由光速媒介显现出来,在瞬间即刻的时间维度中被主体所知觉,现象事件的真实感知是实时的媒介加速生产的。同时,人越来越习惯与适应这样的感知模式,并将媒介传输的事件当作“自然”的事实。这是因为现象事件传输延迟的时间消失了,媒介加速将现象事件传输给我

22、们,我们就会“自然地”将媒体事件当作“真实”发生且存在的。在循环往复的实时感知情境里,身体实感经验被技术速度所侵占,人已经无意识地适应媒介实时再现事物的感知模式,虚化加速感知代替了感性肉身的感知。在媒介加速的操控下,远程在场的身体是“悬浮”与空缺的,技术加速削弱了身体感知与周遭现实之间的积极互动性。当某一热点事件在赛博空间场域里“发酵”,大众群体通常并不会对其进行细致甄别与反思,更多的则是不假思索地、即时性地情绪化应对。因在实时性的远程感知情境中,实时媒介所传输的现象内容以无延迟的方式被人们所接纳,时间与“距离”的消除意味着人们很难认真反思与质疑互联网实时传输的内容。媒介加速让我们对现象事件的

23、判断与认知变得“短视”与肤浅,现象事件的实时再现激发了感知主体瞬间冲动的情感反射。当某一现象事件在公共空间加速传播流动时,人们很难真正保持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参与、讨论现象事件,而是急促地对现象事件给与评判结论。面对其他多元异质的观点,也是不加思考急速给与抹除与否决。缘由在于媒介实时性消除了感知主体与事件对象之间充分的“距离”,感知主体在实时的情境里与信息事件交叠在一起,换而言之,“距离”的消除是反思与辨析能力的中断,“短平快”的交流模式代替了多元对话主义模式。三、对加速现代性的反思与抵御(一)对加速主义思维方式的反驳加速主义社会培育了人对时间意识的敏感,推崇绩效、速度的精神理念。对绩效、速度的

24、崇拜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性就是生活现象世界不断“去魅化”的进程,理性在“去魅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具理性高度一体化的生活世界呈现出世俗化的物质主义倾向,表现为对生产效率与资本增殖的极致要求,推崇理性、追求效率是现代人速度崇拜的根源。单向度绩效追求的工具理性破坏了人的身体感觉经验的多层与绵延,加速文化霸权下的多样性感性身体被抽空与还原为单一性的生产机器;同时,在竞争加速逻辑统摄下的社会关系呈现出物质利益关系,而难以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因此,应突破绩效主义的加速思维,建立和谐共存的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梅洛-庞蒂现象学

25、美学思想的原点在于身体,奠基于身体知觉并且将其提炼与概括为存在论的高度。为了重新返回到“原初”感性的“复魅”世界中,拥有一种未被理性意识所侵蚀的“前反思世界”,一直被“低视”的身体知觉重新涌现出来。身体知觉在梅洛-庞蒂的美学大厦中具有存在论的地位:“我们用知觉的首要性这些词所要表达的是:知觉经验让我们亲临事物、真理、价值为我们构成的那一时刻;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诞生状态的逻格斯;它超出一切判断,把客观性本身的真实条件告诉我们;它向我们唤起认知和行动的任务”13 感性肉身是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中轴,正是依附于具身的感性肉身,我们才能够亲近、感受、理解他人以及现实生活。我们通过肉身来把握与建构世

26、界,身体使我们拥有了世界,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知觉经验与世界互成其是,这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维方式。梅洛-庞蒂的身体感性学看到了工具理性并不能够真正把握事物的存在经验,于是将目光放置在身体感性经验。身体与周围世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更为原初的与世界打交道的状态,知觉体验意味着身体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在身体与世界相互交织的过程中,存在经验就已然溢出。身体是把握存在的根基,而绝对不会是“透明性”的绩效理性。“世界和我的身体的肉身相互集理论经纬 /5556 /粤海风/2023 年第 4 期/越,感觉同时充满了主观性,充满了物质性,它们进入了一种互相对抗又互相融合的关系。”14 经过灵化的身体

27、媒介作用,身体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主客二分的撕裂关系就被超越了,涌现的是一种物我不分、互成其是的身体间性的感性存在。因为我们与他人都分享具身化的肉身,于是我们就能够依托身体去设身处地感受到他人所经历的,会因为他人的表情、动作或者是语言而觉察到其内心、精神状态。虽然我们并没有真正位于他人的生存处境之中,但是,正因为拥有一具主动介入他人的身体,我们也就能与他人达成深度的精神交流与沟通。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美学图式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绩效社会的加速主体的新型主体样式。自我与他人并非处于激烈对立的加速竞争中,而是基于身体主体间性,自我与他者达成了一种审美诗性的存在样式。(二)“慢速生活”的减速实践策略面对社

28、会加速逻辑的不断施压与扩展,现代人情感体验被孤独、焦虑甚至抑郁所包裹,引发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危机。因此,针对加速现代性所导致的异化处境,“慢速生活”成为当下个体抵御加速日常生活的行动方式,以“减速”生活方式缓解加速生活的情感内耗与焦虑。“慢速生活”是对当下时间节奏过快的抵御与反驳。“慢速生活”并非对当下加速生活的完全拒绝与否定,而是希望日常生活时间节奏能够以一种相对缓和、和谐的形式而存在,不完全被现代性的时间加速所掌控与裹挟,建立起以个人身体节奏为中轴的“慢速”时间。进入现代性社会之后,严格且缜密的时间模式被建立起来支配与管控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生产,在急促且严密切割的加速时间中,个人被迫需要跟上

29、加速的时间节奏,身体的和谐自然节奏被侵扰与打乱。“慢速”时间是个体依据自己的身体节奏而展开日常生活,放慢自己的节奏与步伐,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外部加速节奏的时间感知。比如在当下现实生活之中个体减少媒介使用的频率与时间,也可以通过深度阅读的策略形式来抵抗喧嚣加速的生活。“慢速生活”并非“向后看”的怀旧式的乌托邦冲动与欲望诉求,而是个体自身对生活节奏加速的审思与反抗,且具有可实践性的现实基础。提倡“慢速生活”,也并非一种“美学的乡愁”,即希望回到以往没有被加速逻辑所侵蚀的理想化的慢速乌托邦。从客观现实生活而言,加速逻辑已然扩充与延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遍且广泛地形塑着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体验,

30、个体难以真正拒斥且逃离“加速铁笼”的掌控。“慢速生活”方式是当下人们自主与社会加速漩涡中心、加速化生存方式及价值观念保持距离与反思的结果,在以反思加速社会的现实背景之下自觉地践行慢速实践活动,比如当下社会生活中提倡“慢食”“慢徒步”“慢阅读”“慢交往”等慢速生活方式,通过这一系列减速实践活动跳脱出加速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活方式。“慢速生活”体现出社会个体对加速合理化现实的反思与警醒,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日常生活减速实践从而抵御加速侵蚀带来的个人内心内耗与折磨。本雅明也曾在拱廊街计划里描绘了“闲逛者”的慢速文化意象,该审美意象就暗藏着对社会加速秩序的反抗与逃脱。在19世纪车水马龙的巴黎街头,与行色匆匆、

31、加快步伐的寻常人不同,有一群牵着乌龟在街头漫无目的散步、游逛的“闲逛者”,他们以“局外人”的视角与身份来打量城市景观和周围快速踱步的人群,且与城市景观和人群保有距离。“闲逛者”以慢速步伐有条不紊地前行,保持自然身体节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被外在社会加速秩序所统摄,显现出慢速现代性的审美特质。总之,加速已然成为当下的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面对加速化生存所带来的情感异化危机,有必要对功利化加速主义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同时,“慢速理念”的日常生活模式是对加速生活的矫正与纠偏,避免在加速现代性生活中迷失方向。“慢速生活”具有可行性的现实基础,为当下人的心灵休憩提供了审美化形式。个体的“慢速”行动方式虽

32、不能完全跳脱与抵抗加速现代性的侵蚀与规训,但却能在“慢”思维与日常活动中与加速中心保持距离,一定程度缓和了当下社会所弥漫的情感现代性的焦虑与倦怠,重建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共鸣关系。(作者单位: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注释:1 德 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时间结构的改变,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页。2 德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3 英 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4 德 韩炳哲:暴力拓扑学,安尼、马琰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

33、,第128页。5 德 韩炳哲:精神政治学,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第33-34页。6 德 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第94页。7 同6,第84页。8 德 韩炳哲:爱欲之死,宋嫆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版,第1页。9 同2,第34页。10 同2,第21页。11 同2,第35页。12 法 保罗维利里奥:无边的艺术,张新木、李露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13 杨大春: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14 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与不可见,罗国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17页。理论经纬 /5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