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天美马院“光大中华美学彩绘美好时代”主题课程展的再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10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天美马院“光大中华美学彩绘美好时代”主题课程展的再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天美马院“光大中华美学彩绘美好时代”主题课程展的再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天美马院“光大中华美学彩绘美好时代”主题课程展的再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495教学教改02 2023 北方美术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NORTHERN ART 2023 02塑材料技法-石雕(1周)、雕塑材料技法-陶瓷(1周)。材料基础教学是在学习具象雕塑与抽象雕塑后展开的材料语言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代艺术语境下材料雕塑发展的概况及其造型要点。从材料本身出发,掌握材料应用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材料进行雕塑造型的能力,并探索新的有创造力的表现手段和形式,从而获得一种驾驭材料、表现思想、寄托情感的自由。4.创作基础板块2周(占整学年课时的0.6%),课程内容为雕塑创作(2周)。基础工作室要求的基础训练不是片面的,而是开放的,

2、雕塑创作课程是雕塑基础工作室开启学生创作思维转换的重要课程,是在雕塑传统具象、抽象、材料初级基础教学层面上展开的首次创作实践,开启学生对雕塑多种形式语言、材料语言深层次认知,有效地把雕塑基础教学训练成果转化到创作思维与实践模式中来,强调活跃的观念思想与严谨的理论课题研究,力求多种雕塑形式语言尝试、材料综合转换、技术手段应用,追求中国新时代创新精神,培养具有敏锐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创作型人才。根据上述四大板块和课程开设情况,形成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二年级基础教学课表(表1)。四、基础工作室的教学保障体系在系统梳理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重视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和授课方式的多样性,主张研讨式的灵活

3、教学与严格的课业要求相结合,遵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创造潜能,并从多方面构建完善基础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2016年雕塑系与河北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了天津美术学院规划教材雕塑系系列教程丛书,这套教材将天津美表1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二年级基础教学课表(五年制)术学院雕塑学科各基础造型训练系统教学的理论与技巧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示范性和普适性的雕塑基础教材,也为雕塑系基础工作室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短期特色课程教学、艺术家工坊、专家讲座是雕塑系教学活动的拓展项目。2021年9月至今,为配合基础部专业发展需要,推进

4、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科建设,适时推出了与课程建设关联的系列学术讲座5场,拓宽了课堂视野,也为雕塑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学期末集体评议,课程展览、年度展览。集体评议作业并选出优秀作品,通过课程展览和年度展览的相互推进,在为学生创建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使之逐渐过渡到工作室方向的创作状态。五、小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雕塑专业的内涵及外延均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雕塑艺术空前多元的面貌,也对雕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探索自身专业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所需。雕塑系基础工作室是在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路下开展教学的,是雕塑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在课题的教学方向、课程框架及专业特色方面

5、都呈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并形成了天津美院特色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专业技能,为下一步进入方向工作室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雕塑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A201007302)阶段性成果刘 军: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讲师(责任编辑:蒙佳亮)天津市河北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行观展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教授陪同老教授霍春阳、景育民、刘文生等观看学生作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天美马院“光大中华美学 彩绘美好时代”主题课程展的再思考Rethinking on the Theme

6、 Course Exhibition of“Enhancing Chinese Aesthetics and Painting for a Beautiful Era”of School of Marxism,TAFA孙文慧 李凤臣 吕小芳 翟 珣Sun Wenhui,Li Fengchen,L Xiaofang and Zhai Xun摘 要:“光大中华美学.彩绘美好时代”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课程展,展示的是立足艺术院校特色,引领天美学子在思政实践课、思政文化选修课、思政艺讲团的实践活动中,“用心体验党的二十大精神伟力,用画笔描绘新时代美好蓝图”的一系列生动实

7、践。主题课程展以美育资源和时代精神为要素,融入思政课程中,立足于学生专业特色打通以美育为引领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紧密融合,为高校课程美育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实践路径,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建设性思路与方法。关键词:美育;实践;主题课程展;思政教育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央美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用好美育资源,讲活新时代思政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今年正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四周年,其中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思政实践,融

8、合美育资源与时代精神,发挥视觉形象表达的优势,实现9697教学教改02 2023 北方美术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NORTHERN ART 2023 02思政课程美育的融合创新与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一、以美育人主题展的动因与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天津美术学院马院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资源+史实理论+艺术表达+思政教育课程教学链,开设了一批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政实践课、文化选修课以及思政社团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广受欢迎。美术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人才的责任和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作为思政课教师更承担着在

9、为未来的艺术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任。艺术之美德,乃知人性之尊严与展现人类伟力,这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长期实践中,方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在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时代变化、领会传统文化,从而将所思所想转化到艺术创作中去。本次展览筹备半年多时间,思政课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两方面入手,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从思政实践课、文化选修课、思政艺讲团三大类活动中征集了近千幅作品,从中优选了300余幅优秀作品参加展览。展览中既包含对中华美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山水自然等意境意象

10、的体现,也有将周易中阴阳变易的天人相通与楚辞中上下求索的美政理想等予以时代表现,亦有以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现实反映,所涉及的题材广阔,画法不尽相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传达出主题作品展的时代精神与美育构想。二、协同融合思政美育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经验本次课程展览为期23天,受到各界关注,天津日报、学习强国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天津市大中小学部分院校前来交流研讨,本校师生、周围居民闻讯前来观展,活动引起热烈反响。依托本次主题展览,实现了以融合美育与时代精神为纽带,连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一次生动探索,为持续推动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一)整

11、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深挖美育资源。“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2,发掘塑造美能达到启智润心、陶冶情操、激发活力创造力的作用。美育融入思政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中华美学精神中涵盖着家国情怀、和谐情结、山水情怀、亲近自然、包容融合等丰富内容,教师基于对中华美学的意境与境界的把握,将美育资源注入思政实践,让学生在把握本质中形成自我独有的观点,将其反映于艺术作品中,使中华美学精神发扬光大。如展览中学生创作的周恩来一生与天津紧密结合:求学天津、投身五四、情归海河;整幅作品以故事性形式将周恩来同志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爱国情怀与团结力量。又如

12、,挖掘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以其著名建筑为灵感元素设计的文创,既再现了天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表现了“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风貌。通过美育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创作中能够达到一种认知认同践行的效果。第二,依托学校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在1+N+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体系下,我院结合美术院校培育目标和学情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其中,开设了丰富的具有美院特色的思政实践课、思政文化选修课和思政艺讲团社会实践,用绘画、音乐等艺术语言感受文化精髓。如结合美术院校专业特点开设的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与守望,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悟中华美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13、养成传承文化的行为自觉和思维自觉,养成恪守真善美、胸怀家国情之艺术追求,进而强化其心系文脉承继、繁荣艺术创作、坚定文化自信之责任担当。如以传统文化中经典性著作周易楚辞为源的“周易、楚辞与传统艺术”课程,通过领略周易中的阴阳变易、刚柔相济、人文化成等世界观方法论的深厚人文内涵,以及楚辞经典中的香草美人、内美修能、上下求索等浪漫主义情怀,涵养精神境界、提升人格修养。又如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放歌新时代”课程,学生依据歌曲内容,自行编排,各展歌喉,展现祖国大好河山和非凡十年的伟大成就,表达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在美的旋律中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课中的大道理。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艺

14、术观基础上开设了“习近平文艺思想重要论述”,鼓励学生坚持守正创新,以艺术创作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开设了多样化、多维度的思政实践课和文化选修课,在传递文艺导向的同时,也用艺术之美温润心灵。(二)强化思政课程,聚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通,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但从课程的内在本质出发都兼具美的价值和育人使命,而这也为不同课程之间形成有效连接,提供了同向同行的契合因素。艺术类院校的

15、思政教学,具有天然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具有共同价值目标和承担着培育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以美育和时代精神为连接,从专业课程维度出发反映艺术的主题性和人文性,从思政课程维度引领文艺作品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如展览作品清“莲”,整个画面主色调选用蓝色,莲花洁白,更显得一种清幽,庄严肃穆,突出莲花中通外直的坚韧、不蔓不枝的正直纯洁;中间配以两条锦鲤,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寓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人情问题上,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正直坚韧。学生在专业上用中国画的一种手法表现莲花,采用厚涂形式塑造画面,水彩晕染效果给画面增加了中国画风格的水墨泼画之感,展现出莲花的高洁正

16、直,用艺术的视觉表现来阐发思政大道理,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推动教学过程价值性和知识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三)依托院校优势,充分发掘思政实践主体的潜能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沉浸式实践体验。沉浸式实践体验即通过调动视觉、听觉等元素达到立体全方位体验感受。本次展览通过书法、绘画、摄影、音乐、微视频等形式展现,既有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传统的领悟理解,又有对于新时代十年伟大成果的展现,亦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见,通过作品可以感受到创作者背后的用心、用情、用力。加之展览有专业思政课教师进行解读分析,呈现出兼具文化内涵和思想引领的效果。第二,探索学、思、用贯通的实践教

17、育模式。用主题展览的实际成果代替唯试卷分数的传统评价方式,参加实践展示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资源,教师以评优展览的方式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鼓励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真正把美育元素与时代精神融入课程中,学生通过学、懂、绘的方式,将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视化、立体化、情境化的表现形式,为思政课程建设成果的实践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第三,发挥学生社团实践的作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实践性。理论只有作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真理性,破解学生内心思想疙瘩,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此次展览中包含我校学生社团思政艺讲团举办的“献礼二十大青春手绘

18、新时代.魅力乡村实践行”美术作品征集,正是关注时代变化,发挥朋辈优势,利用艺术形式发时代之声,感悟乡村伟大变革。如展览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作品,均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切感受。如油画作品雨天闲棋,为学生在成都乡村支教时所见所闻,乡村居民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抽空进行一盘酣畅淋漓的对弈,画面前后关系的边缘处理,以及冷暖关系的呼应,更好地表现了街道的空间感、清爽宜人的天气以及村民愉快轻松的氛围,是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的写照。正是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方式,打造实践平台,使思政教学实现从单向度转变为交互性的效果。三、培根铸魂主题展的价值旨归本次思政实践以展览的方式呈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更加喜欢声音、图片、视

19、频这类视听觉的冲击。通过展览感受作品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冲击,既达到对于学生审美趣味、标准、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同时也达到学生对于时代生活、社会变迁以及审美理想、情感价值的体验和领悟,可谓是以美化人和以文育人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对于美术院校学生来说,展览中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美育内涵,起到了培根于无形、铸魂于无声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的文艺创作具有方向性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悟中感受到,创作需要的并不是一味在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上追求标新立异和夺人眼球,更需要的是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大局中,以踏实的态度和真诚的感受,扎根于现实,用艺术讴歌时代、服务人民

20、,持续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四、结语此次课程展以培根铸魂为目标,发挥中华美育和时代精神的资源,打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01).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

21、19)2023-01-17.http:/ 院长吕小芳: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翟 珣: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责任编辑:蒙佳亮)9697教学教改02 2023 北方美术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NORTHERN ART 2023 02思政课程美育的融合创新与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一、以美育人主题展的动因与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天津美术学院马院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资源+史实理论+艺术表达+思政教育课程教学链,开设了一批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政实践课、文化选修课以及思政社团实践活动,在学生

22、中广受欢迎。美术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人才的责任和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作为思政课教师更承担着在为未来的艺术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任。艺术之美德,乃知人性之尊严与展现人类伟力,这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长期实践中,方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在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时代变化、领会传统文化,从而将所思所想转化到艺术创作中去。本次展览筹备半年多时间,思政课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两方面入手,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从思政实践课、文化选修课、思政艺讲团三大类活动中征集了近千幅作

23、品,从中优选了300余幅优秀作品参加展览。展览中既包含对中华美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山水自然等意境意象的体现,也有将周易中阴阳变易的天人相通与楚辞中上下求索的美政理想等予以时代表现,亦有以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现实反映,所涉及的题材广阔,画法不尽相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传达出主题作品展的时代精神与美育构想。二、协同融合思政美育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经验本次课程展览为期23天,受到各界关注,天津日报、学习强国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天津市大中小学部分院校前来交流研讨,本校师生、周围居民闻讯前来观展,活动引起热烈反响。依托本次主题展览,实现了以融合美育与时代精神为纽带,连接思政课程与

24、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一次生动探索,为持续推动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深挖美育资源。“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2,发掘塑造美能达到启智润心、陶冶情操、激发活力创造力的作用。美育融入思政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中华美学精神中涵盖着家国情怀、和谐情结、山水情怀、亲近自然、包容融合等丰富内容,教师基于对中华美学的意境与境界的把握,将美育资源注入思政实践,让学生在把握本质中形成自我独有的观点,将其反映于艺术作品中,使中华美学精神发扬光大。如展览中学生创作的周恩来一生与天津紧密结合:求学天津、投身五四、情归海河;整幅作

25、品以故事性形式将周恩来同志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爱国情怀与团结力量。又如,挖掘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以其著名建筑为灵感元素设计的文创,既再现了天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表现了“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风貌。通过美育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创作中能够达到一种认知认同践行的效果。第二,依托学校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在1+N+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体系下,我院结合美术院校培育目标和学情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其中,开设了丰富的具有美院特色的思政实践课、思政文化选修课和思政艺讲团社会实践,用绘画、音乐等艺术语言感受文化精髓。如结合美

26、术院校专业特点开设的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与守望,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悟中华美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养成传承文化的行为自觉和思维自觉,养成恪守真善美、胸怀家国情之艺术追求,进而强化其心系文脉承继、繁荣艺术创作、坚定文化自信之责任担当。如以传统文化中经典性著作周易楚辞为源的“周易、楚辞与传统艺术”课程,通过领略周易中的阴阳变易、刚柔相济、人文化成等世界观方法论的深厚人文内涵,以及楚辞经典中的香草美人、内美修能、上下求索等浪漫主义情怀,涵养精神境界、提升人格修养。又如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放歌新时代”课程,学生依据歌曲内容,自行编排,各展歌喉,展现祖国大好河山和非凡十年的伟大成就,表达对党对人民对祖国

27、的真挚情感,在美的旋律中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课中的大道理。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艺术观基础上开设了“习近平文艺思想重要论述”,鼓励学生坚持守正创新,以艺术创作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开设了多样化、多维度的思政实践课和文化选修课,在传递文艺导向的同时,也用艺术之美温润心灵。(二)强化思政课程,聚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通,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但从课程的内在本质出发

28、都兼具美的价值和育人使命,而这也为不同课程之间形成有效连接,提供了同向同行的契合因素。艺术类院校的思政教学,具有天然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具有共同价值目标和承担着培育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以美育和时代精神为连接,从专业课程维度出发反映艺术的主题性和人文性,从思政课程维度引领文艺作品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如展览作品清“莲”,整个画面主色调选用蓝色,莲花洁白,更显得一种清幽,庄严肃穆,突出莲花中通外直的坚韧、不蔓不枝的正直纯洁;中间配以两条锦鲤,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寓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人情问题上,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正直坚韧。学生在专业上用中国画的一种手法表

29、现莲花,采用厚涂形式塑造画面,水彩晕染效果给画面增加了中国画风格的水墨泼画之感,展现出莲花的高洁正直,用艺术的视觉表现来阐发思政大道理,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推动教学过程价值性和知识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三)依托院校优势,充分发掘思政实践主体的潜能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沉浸式实践体验。沉浸式实践体验即通过调动视觉、听觉等元素达到立体全方位体验感受。本次展览通过书法、绘画、摄影、音乐、微视频等形式展现,既有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传统的领悟理解,又有对于新时代十年伟大成果的展现,亦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见,通过作品可以感受到创作者背后的用心、用情、用力。加之展览

30、有专业思政课教师进行解读分析,呈现出兼具文化内涵和思想引领的效果。第二,探索学、思、用贯通的实践教育模式。用主题展览的实际成果代替唯试卷分数的传统评价方式,参加实践展示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资源,教师以评优展览的方式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鼓励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真正把美育元素与时代精神融入课程中,学生通过学、懂、绘的方式,将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视化、立体化、情境化的表现形式,为思政课程建设成果的实践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第三,发挥学生社团实践的作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实践性。理论只有作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真理性,破解学生内心思想疙瘩,才能

31、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此次展览中包含我校学生社团思政艺讲团举办的“献礼二十大青春手绘新时代.魅力乡村实践行”美术作品征集,正是关注时代变化,发挥朋辈优势,利用艺术形式发时代之声,感悟乡村伟大变革。如展览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作品,均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切感受。如油画作品雨天闲棋,为学生在成都乡村支教时所见所闻,乡村居民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抽空进行一盘酣畅淋漓的对弈,画面前后关系的边缘处理,以及冷暖关系的呼应,更好地表现了街道的空间感、清爽宜人的天气以及村民愉快轻松的氛围,是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的写照。正是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方式,打造实践平台,使思政教学实现从单向度转变为交互性的效果。三、培

32、根铸魂主题展的价值旨归本次思政实践以展览的方式呈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更加喜欢声音、图片、视频这类视听觉的冲击。通过展览感受作品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冲击,既达到对于学生审美趣味、标准、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同时也达到学生对于时代生活、社会变迁以及审美理想、情感价值的体验和领悟,可谓是以美化人和以文育人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对于美术院校学生来说,展览中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美育内涵,起到了培根于无形、铸魂于无声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的文艺创作具有方向性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悟中感受到,创作需要的并不是一味在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上追求标新立异和夺人眼球,更需要的是置身于中国

33、式现代化建设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大局中,以踏实的态度和真诚的感受,扎根于现实,用艺术讴歌时代、服务人民,持续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四、结语此次课程展以培根铸魂为目标,发挥中华美育和时代精神的资源,打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01).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9)2023-01-17.http:/ 院长吕小芳: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翟 珣: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责任编辑:蒙佳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