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185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3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ngineeringManagementVol.42.No.32023年第3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王搏(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 0 0 1)摘要:本文基于32 3家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知识转化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协调柔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 双元创新对知识转化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

2、转化能力中介了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3)协调柔性正向调节了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了知识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双元创新;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协调柔性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7-0 145(2 0 2 3)0 3-0 0 53-0 7doi:10.11847/fj.42.3.53Dual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Role

3、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FlexibilityWANG Bo(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of 323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dual innovation on innova

4、tion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nd the moderating roleof coordination flexibi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Dual 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innovation performance;(2)Dual 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knowledge

5、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and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Knowledge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3)Coordination flexibility positively mo

6、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performanc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practice.Key wor

7、ds:dual innovation;innovation performance;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bility;coordination flexibility1引言在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更迭加速的环境背景下,双元创新成为企业应对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的研究强调企业要“同时达到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追求”,即组织双元创新的状态。双元创新能够使企业在开发现有能力的同时探索新机遇,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创新绩效。以往有很多文献研究了双元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则继续这个课题,进一步研究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知识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能

8、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提升创新绩效。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并不断创造更多的新知识。然而,知识资源往往会随着人员或者团队的流动而消失。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创造还是利用,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一一知识转化2 。知识转化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逐渐成为管理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因此,本文将知识转化能力引人研究模型。动态能力理论收稿日期:2 0 2 2-0 9-2 5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H2019G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XTQN109)通讯作者简介:王搏,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9、E-mail:。54Vol.42.No.32023年第3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认为,协调柔性能够使企业面对动态环境时,运用协调能力迅速适应外界环境3。因此,协调柔性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出现在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之中4双元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系统工程。对于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缺乏整合型的研究框架和模型,更缺乏立足于中国国情的进一步研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短板,本研究的创新贡献如下:(1)基于对中国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调研数据,研究了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拓展了双元创新的研究情境,深化了对双元创新的理解。(2)选择了知识转化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区别于现有文献仅关注双元创

10、新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3)不同于以往在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仅考虑知识方面的因素,比如知识吸收能力、知识重构等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将协调柔性作为调节变量,丰富了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内容范畴。本文研究加深了对双元创新的诠释和理解,为我国企业通过双元创新提升知识转化能力,快速进人自主创新轨道提供了实现路径。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2.1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双元能力是指企业在运营管理中拥有效率和协同能力,又对未来环境变化有足够的适应能力5。在此基础上,March提炼出了企业的双元能力:利用(exploitation)和探索(exploration)能力。延伸到创新实践领域,这两种双元能力也称为双元创

11、新,即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7 。利用式创新建立在企业现有的结构、流程、技能和知识基础之上,包括运营管理中的效率、提炼、选择以及改善等活动。探索式创新建立在新的技术、知识、结构以及流程基础之上,包括运营管理中的冒险创新、寻求突破和变化等活动。利用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在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探索式创新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产品、业务以及渠道,帮助企业发现新机会和开拓新市场8.9 。企业双元创新既是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双元驱动,也是两者之间达到平衡的过程。当企业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并开辟新市场时,企业绩效必然会提高10 。双元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理论和

12、实证研究的支持9.11。一方面,双元创新能够改善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并通过更有效的运营来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12 。有研究认为,利用式创新能够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1314,从而促进企1314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双元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再分配资源,以新产品和新技术满足市场的新需求3。有研究认为,探索式创新能够使企业迅速发掘市场机会,并适时拓展新业务,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Colbert15认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相互作用超越了单纯进行利用式创新活动或者探索式创新活动取得的竞争优势。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

13、向影响。2.2知识转化能力的中介作用组织知识是企业内各类知识的综合与集成,体现在企业的各项规则、程序、惯例以及文化之中,并随着企业成员的相互交流而处于流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知识转化的基础。组织知识主要包括规章制度、流程、技术、数据库、品牌、商标、专利、共用愿景、管理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16 。组织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包括企业的各种规则、程序等。隐性知识是企业成员长期以来通过相互交流、协作所形成的共识和默契,所共同经历的生产过程、事件、心理和认知体验。随着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流动、转化,企业的各种新知识才能被不断创造出来。特别是对于某些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应根据企

14、业发展需要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最终转化成产品和服务。因此,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双元创新是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相互作用”,是企业的一种复杂性能力,这种能力更容易接触和接受外界知识,对企业来说比单纯进行利用式创新或探索式创新更有利15。有研究表明14,双元创新促使企业更多地与外界交流,企业更易获取本身所需要的异质性知识,进而促进外部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在此过程中,知识流动、转化频繁,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必然随之提升。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双元创新对知识转化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化能力是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前提。知识转化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15、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许多迹象16 表明,市场的优胜者将会是知识管理的掌控者,而知识管理包括来自组织隐性和显性的技术类、产品类知识的所有过程和技能,55王搏: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组织内有效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知识基础观,在组织层次上所转化的知识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异质性知识资源的存量取决于知识转化能力,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知识资源。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能够使企业突破自身所拥有知识不足的局限,从外部获得并创造新的知识,从而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研

16、发时间,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和进入市场的速度,使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创新绩效17.8。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双元创新对知识转化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双元创新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还会通过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矢知识转化能力中介了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2.3协调柔性的调节效应协调柔性是企业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运作配置等方面

17、运用所拥有资源的灵活性19 。协调柔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柔性,被认为是企业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协调柔性能够克服组织惰性产生的各类问题,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Lederman和Maloney20认为,协调柔性强调资源的灵活运用以及流程的重新配置,反映了一种动态能力,而这种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克服组织的惰性,打破僵化的技术程序,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因此,协调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March6认为,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限制,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会对稀缺创新资源进行争夺,两者之间如何实现良好的共存,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协调柔性较强的

18、企业能够灵活地协调内部资源用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两种创新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共存。企业运作刚性是双元创新的最大阻碍。运作刚性的本质是组织重复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通过结构性嵌入以及重复运用得到强化。当外界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在较高的运作刚性下,利用式创新会对探索式创新实现“驱逐”,从而降低双元创新的作用效果。李桦和彭思喜2 1 认为,运作刚性对双元创新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协调柔性缓解。由此,本文认为,协调柔性能够提升双元创新的作用效果。同时,较高的运作刚性也会阻碍知识流动和转化,从而降低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而较高的协调柔性能够使得企业较为灵活地运用知识,降低运作刚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9、促进知识流动和转化,加强知识转化能力的作用效果。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5协调柔性正向调节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6 协调柔性正向调节知识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知识转化能力双元创新企业创新绩效协调柔性图1理论模型3研究方法3.1研究样本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调研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调研企业均来自于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具备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第二,参与调研的对象均参与过企业关键产品或技术的创新工作。第三,调研结果保密,仅用作学术研究。本次问卷调研时间为2 0 2 2 年1月至3月,通

20、过校友会、EMBA/MBA教育网络以及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共发放6 11份问卷,回收52 3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获取有效问卷32 3份,有效回收率为52.8 6%。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从所有制类型来看,81.92%来自于民营企业,12.9 1%来自于国有企业,5.17%来自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占比较大。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占比23.16%,机械制造企业占比10.34%,半导体制造企业占比11.31%,传统制造企业占比55.19%。从企业规模来看,员工人数在10 0 人以下占比10.35%,10 0 50 0 人占比2 2.37%,50 0 10 0 0 人占比2 0.45%,

21、10 0 0 人以上占比46.8 3%。从企业年龄来看,3年及以下占比18.43%,3 10 年占比42.17%,10 2 0 年占比2 8.6 7%,2 0 年及以上占比10.7 3%。56Vol.42.No.32023年第3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3.2变量测量为了保证研究量表的可信性,问卷设计主要参照了已有研究及成熟量表的开发方法,并针对研究的具体情境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对于英文量表,采用了翻译一回译的方法。同时,邀请本领域资深学术专家、部分调研企业技术副总、研发项目负责人等进行问卷审阅,最终形成调研问卷。采用Likert5点评分方法对各题项进行评价(1=完全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中立,4

22、=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双元创新量表参考Saboo等2 2】,王思梦等2 3的研究成果,具体题项如“企业的新产品或技术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共6 个题项。量表的Cronbachs 信度系数为0.8 6 9。知识转化能力量表参照了Zander和Kogut241,Cummings和Teng25的研究成果,具体题项如 企业能够将获取的研发技术资料广泛地应用于技术工作”,共8 个题项。量表的Cronbachs信度系数为0.926。协调柔性量表参照了Sanchez2,Acemold和Zilibotti27的研究成果,具体题项如“企业能够灵活地调整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链,以应对目标市场的变化”

23、,共4个题项。量表的Cronbachs信度系数为0.9 0 7。企业创新绩效量表参照了Wade和Hulland28的研究成果,具体题项如“企业新产品更新速度较快”,共4个题项。量表的Cronbachs信度系数为0.7 9 7。此外,根据以往有关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4实证分析4.1信效度检验为了降低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本研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专家、企业高管等的讨论、预测试等方式对问卷结构以及题项进行调整修改,并通过匿名填写,打乱题项顺序等方式减少问卷填写者心理因素引起的动机性偏差。同时,本文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测量题项进行单因子分析,在未旋转的情况

24、下得到第一个主成分为28.008%,未占解释变量的一半。因此,可以认为,研究量表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各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7 8 3 0.8 9 7 之间,Cronbachs信度系数介于0.8 6 9 0.9 2 6 之间,组合信度系数CR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的测量信度较高。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膨胀因子(AVE)远低于临界值10,多重共线性现象并不严重。AVE平方根显著大于其对应的相关系数,表明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2 9 。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 7 2 3.2 1,P值为0.0 0 0,呈现出显著性,表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此

25、外,进一步随机将总体样本数据分成两个部分,分别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建构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删除部分题项后,在同一层面,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收敛效度较好;每个题项在其所属层面仅出现一个大于0.5的因子载荷,区别效度较好。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四因子模型的拟合程度优于三因子、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且拟合效果较好:RMSEA=0.085,CFI=0.911,GFI=0.890,IFI=0.902。因此,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4.2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均在可接受区间

26、范围内。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r=0.344,P 0.0 1)正向相关,双元创新与知识转化能力(r=0.311,p0.01)正向相关,知识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r=0.32 3,P 0.0 1)正向相关,协调柔性与知识转化能力(r=0.295,P0.01)正向相关。上述相关分析结果为本文的理论模型验证提供了初步证据。4.3假设检验4.3.1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主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为仅包含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的基准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双元创新)后,形成模型2。模型2 为主效应模型,由模型2 可知,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0.351,P 0.0 0 1)具

27、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得到研究支持。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4为自变量(双元创新)对中介变量(知识转化能力)的回归结果。由模型4可知,双元创新对知识转化能力(=0.30 8,P0.001)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2得到研究支持。模型5为中介变量(知识转化能力)对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由模型5可知,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0.299,P 0.0 0 1)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3得到研究支持。在模型2 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知识转化能力)后,形成模型6。由模型6 可知,知识57王搏: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0.

28、290,P 0.0 0 1)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0.19 4,P0.05)仍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与模型2 相比,其系数和显著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故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假设4得到研究支持。表1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企业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企业创新绩效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企业规模0.103*0.0750.0850.0730.0840.070控制变量企业年龄0.0150.0090.110*0.0890.0080.006自变量双元创新0.351*0.308*0.194*中介变量知识转化能力0.299*0.290*R20.0130.1180.0180.

29、1130.1100.137F2.001*13.314*2.220*12.09110.924*20.021*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4.3.2调节效应检验协调柔性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模型7 为调节变量(协调柔性)对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由模型7 可知,协调柔性对企业创新绩效(=0.211,P0.01)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模型7 的基础上加人自变量(双元创新)后,形成模型8。由模型8 可知,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0.350,p0.001)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主效应再次得到验证。在模型8 的基础上加人双元创新与协调柔性的交互项后,形成

30、模型9。由模型9 可知,双元创新与协调柔性的交互项对企业创新绩效(=0.181,P0.05)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协调柔性正向调节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5得到研究支持。在模型7 的基础上加人中介变量(知识转化能力)后,形成模型10。在模型10 的基础上加人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交互项后,形成模型11。由模型11可知,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交互项对企业创新绩效(=0.173,P0.05)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协调柔性正向调节知识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6 得到研究支持。表2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企业创新绩效变量模型7模型8模型9模型10模型11企业规模0.102*0.07

31、40.0820.0760.080控制变量企业年龄0.0150.0090.0100.0090.010自变量双元创新0.350*0.352*中介变量知识转化能力0.289*0.285*调节变量协调柔性0.211*0.209*0.208*0.210*0.208*双元创新协调柔性0.181*交互项知识转化能力协调柔性0.173*R20.1030.1100.1300.1090.128F7.526*10.374*16.093*9.935*15.931*4.073.5高协调柔性3.0企业创新绩效2.52.0-1.5-低协调柔性1.0-0.5-01.02.0低双元创新高双元创新图2协调柔性对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

32、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4.073.5高协调柔性3.0-企业创新绩效2.5-2.01.5低协调柔性1.00.501.02.0低知识转化能力高知识转化能力图3协调柔性对知识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58Vol.42.No.32023年第3期工程管理科技前沿如图2 和图3所示,本文绘制了协调柔性的调节效应图。图2 显示,高协调柔性的斜率远大于低协调柔性的斜率,即协调柔性正向调节了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5再次得到研究支持。图3显示,高协调柔性的斜率远大于低协调柔性的斜率,即协调柔性正向调节了知识转化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6 再次得到研究支持。5研究结论与建议5.1研究

33、结论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管理学界和学术界较为关心的话题。本研究基于323家制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是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双元驱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2)双元创新对知识转化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化能力中介了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转化能力在双元创新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3)协调柔性正向调节了双元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了知识转化能力与企

34、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协调柔性是双元创新一知识转化能力一企业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中非常重要的边界作用条件。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如何通过双元创新实现创新绩效水平提升提供了实证分析的支持。5.2研究建议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构建双元创新机制。根据战略目标,企业应在利用式创新活动和探索式创新活动中合理分配资源,进而构建双元创新协同机制,以此实现环境适应性和成长稳健性的统一,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目的。(2)有效提升知识转化能力。首先,要健全信息的沟通渠道。保证沟通渠道顺畅,及时地消除沟通障碍,这是知识有效转化的必要条件。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

35、共享,企业要对知识共享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组织知识交流与转化,达到提升企业知识转化能力的目的。再次,创造学习的文化氛围。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学习才能实现自身愿景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提高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水平。(3)积极扩展和调整企业的协调柔性。一方面,要建立柔性的组织,采取更加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各层级、各部门间可以更好地协调;另一方面,需要共筑多样化的平台为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以实现更为协调的企业间关系。本文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样本数据选择没有进行地区和行业的区分,无法说明某一地区和某行业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的研究将考虑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

36、够提出更加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1 Scherer F M.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of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J.A me r i c a n Ec o n o mi cReview,1967,57(3):524-531.2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Business Review,1991,11-12:96-104.3庄彩云,陈国宏,梁娟,等.互联网能力、双元战略柔性与知识创造绩效J.科学学研究,2 0 2 0,38(10):1837-18

37、46,1910.4蒋丽芹,李思卉.沉淀余、跨界搜寻与高科技企业一一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2):73-80.5 D u n c a n R.T h e a m b i d e x t r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d e s i g n i n g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 J.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1976,1(1):16 7-18 8.6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lear

38、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7 Benner M J,Tushman M L.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238-256.8李乾文,赵曙明,张玉利.组织探索能力、开发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 0 0 9,(6):71-76.9 Dover P A,Dierk U.The ambidextrous or

39、ganization:integrating managers,entrepreneurs and lead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0,31(5):49-58.10 Connor T.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9):957-959.11 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

40、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12 O Reilly C A,Tushman M L.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4):74-83.59王搏:制造业企业双与协调柔性的作用创新绩效13 Barnes D,Hinton M,Mieczkowska S.The strategicmanagement of operations in e-business J.ProductionPlanning and Control,2004,15(5):484-4

41、94.14 Straub D W,Watson R T.Research commentary:transformational issues in researching IS and net-enabledorganization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1,12(4):337-345.15 Colbert B.The Complex resource based view: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J.Academy of M

42、anagement Review,2004,29(1):341-358.16 Ernst W.Building blogsJ.PC Magazine,2003,22(11):22-26.17 陈国权,周为,蒋璐.中国企业团队领导行为、团队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 0 0 9,(4):18 1-18 7.18 Li Y H,Huang JW.Ambidexteritys mediating impacton product development proficiency and new productperformance J.Industrial Marketi

43、ng Management,2012,(4):1125-1132.19 Sanchez R.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6(1):135-159.20 Lederrman D,Maloney W F.R&D and developmentR.Washington D 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2003.21李桦,彭思喜.战略柔性、双元性创新和企业绩效J.管理学报,2 0 11,8(11:16 0 4-16 0 9.22 Saboo

44、K,Alok R,Lam K,et al.Leveraging frontlineemployees small data and firm-level big data in front-line management:an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17,20(1:12-28.23王思梦,井润田,邵云飞.联盟惯例对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2 0 19,3 2(2):19-32.24 Zander U,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

45、he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1):76-92.25 Cummings J L,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succes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Management,2003,20(1-2):39-68.26 Sanchez R.Pr

46、eparing for an uncertain futuremanaging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ic flexibility J.International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1997,27(2):71-94.27 Acemold U D,Zilibotti F.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2):563-606.28 Wade M,Hulland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29 Segers A H.Assessing the unidimensionality of measure-ment:a paradigm and illustr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Omega,1997,25(1):107-12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