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 悯农一、文本解读悯农的文本解读悯农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是一首由唐朝诗人李绅创作的五言绝句,前两行写的是诗人看到农民春种秋收,四季忙碌。后两行写的是诗人看到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基于文化视野的角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1、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农”指:农民。“悯农”的意思:怜悯、同情农民的意思。为什么要同情农民、怜悯农民呢?诗人在诗中交代得非常清楚。2、 诗中所涉及的重点字词(1)生字“农”要注意是鼻音,笔顺
2、容易错,一定要让孩子看清书中的笔顺表,老师还要板书。(2)“种”和“子”是多音字,组词。(3)拓展“夫”的意思。(3)重点指导写:农、夫、闲、万(4)【词语解释】 粟: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万颗子:许多的粮食。四海:指普天之下、全中国。 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犹:还,仍然。 3、对诗意的理解农民春天种下粮食的种子,秋天收到许多的粮食。他们四季忙碌,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
3、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4、。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执教者 沈安课题 悯农课时1授课时间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题目“悯农”的意思,教给学生利用利用偏旁理解汉字的方法。2.读准、读顺古诗,注意古诗中生字的读音。3.读出古诗的节奏。4.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农民的可怜,配上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5.
5、拓展学习古诗蚕妇,大概了解诗的意思,知道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6.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两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种”与“收”、“无闲田”和“犹饿死”的比较体会农民的可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板书设计种 辛苦收无闲田犹饿死 可怜教学块面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理解题意。二出示古诗,要求读准、读顺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三理解古诗,指导朗读。四拓展指导读蚕妇这首诗五复习生字,指导写生字。1.师:最近,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一首诗锄禾,你们能有滋有味地背诵吗?生开始齐背锄禾。2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继续学习李绅所写的另一首诗,出示课件:悯农(1)谁来读,这两个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悯”是前鼻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农”是一个生字,这个字怎样写,让我们一起来看笔顺表。指名说“农”怎样写。用手指在桌子上写“农“这个字。用“农”组词。(3)“悯农“是什么意思?(“农”指农民。“悯”字可以看偏旁猜猜这个字跟什么字有关。)出示课件:悯:可怜、同情。(我们中国的汉字非常奇妙,很多汉字的意思与他们的偏旁有关,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悯农”的意思。过渡:李绅为什么要可怜同情农民呢?打开课本,到诗中找一找。(饿死)追问:农民为什么会饿死呢?是农民偷懒不干农活吗?(不是)那
7、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1.出示古诗,提问:这首诗有几行?共有几句话?生自由轻声读一读,要求把古诗读准读顺。2.指名学生读古诗,诗中哪些生字的读音要注意。逐行分别出示春种(“种”是多音字)、秋收(注意翘舌音)、农夫(拓展渔夫、车夫、马夫)3.这首诗大家都会读了,但这还不行,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谁来试一试?指名有节奏地朗读。4.他是怎么有节奏地读的?(在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了)说明:像这样每一行有五个字的古诗叫五言诗,一般地,在朗读时采用“二三”停顿的形式,课件出示诗中的停顿记号,让学生动笔在书上画下来。)5.师:是啊,读古诗要有节奏感,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生齐读古诗。过渡:我们不
8、仅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还要读出韵味,什么叫韵味呢?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有感情地朗读,那得理解诗的意思才能读出来。1.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农民正在干什么?理解第一行的意思。(农民在田里种粮食。)(1)你知道农民什么时候开始种粮食吗?(春天)(2)第一行哪个字告诉我们农民种下的是粮食呢?看“粟”的偏旁理解它的意思,出示相应图片。(它和米一样都是粮食,在这里指粮食的种子。)(3)农民把粮食种到地里就不管了吗?他们还会做那些事情呢?学生回答,再用图片一一出示松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的场景(相机解说:经过一个漫长又严寒的冬季,他们要把冻得硬梆梆的农田松土,然后把种子一粒一粒种进泥土里,还要挑上
9、沉重的担子给种子洒水、施肥。种子长出了嫩芽,渐渐地长成一抹新绿,还得洒水、施肥。夏日的中午,烈日当空,农民还要给禾苗除草)课件出示“成语积累”:他们起早贪黑、日晒雨淋、汗流浃背、日晒雨淋。你们觉得农民怎样?(辛苦)根据回答板书。(4)读出农民的辛苦。2.指导朗读第二行(1)他们这么辛苦,其实只是为了实现心底的一个愿望,是什么愿望呢?读读第二行。(2)是啊,他们只是希望到了秋天粮食能大丰收(课件出示万颗子:许多粮食)图片出示丰收的场景。(3)粮食丰收了,农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板书:高兴)让我们读出这种高兴来。3.指导理解第三、四行(1)农民真的只种一粒粮食的种子吗?(不是的,他们要种许多粮食
10、)。从哪儿能看出来?读读三四行,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理解:四海、闲田、无闲田a 出示中国的地图,告诉学生古代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以为中国四周都是海,就用“四海”或“四海之内”全国各地全天下。b出示一组荒地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地里有没有种粮食呢?说明并用课件出示:闲田 荒地,什么都每种。C出示一组良田的图片提问:现在还闲着吗?(没有)说明并用课件出示:不论是大山深处,还是丘陵沟壑,也不管是万里平原,还是河道纵横的江南水乡,到处都种上了粮食,这就叫“无闲田”,再出示:没有荒着的田地,能种的都种上了。(3)指导朗读提问:农民把能种的都种上了,说明农民怎么样?(根据回答板书:勤劳)读出
11、农民的勤劳来。过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这么辛苦、勤劳,结果呢?(4)理解第四句诗的意思。4.指导朗读:粮食不是丰收了吗?怎么农民还会饿死呢?(古时候,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都是租种的地主的地种粮食,要交很多的税。农民把粮食卖了,交了税后,剩下的粮食就很少了,所以就饿死了。你们觉得农民怎样?)板书:可怜。生读古诗。5.我们学了这首诗知道了农民的可怜,诗人李绅是亲眼所见农民饿死荒野的情景,感受更加深刻,为了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朗读悯农。6.生配乐朗读并背诵这首诗。1.在古代,劳动人民都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种地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他们饿死在荒野,那些渔夫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打开课本到
12、练习七,出示古诗江上渔者2.生自读古诗师生齐读理解诗的大致意思。3.那养蚕的妇女日子过得好不好呢?出示蚕妇师生齐读理解诗的大意。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3这正像过去人们常说的: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1.出示古诗:今天我们学懂了悯农这首诗,诗中的有几个一类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1)出示闲、夫(2)指名读字音(3)说说怎么记住字形(闲:门里躺着一根木头。夫:天字一出头)2.指导写字,强调要点闲:门字框大而方,捺画改成点。夫:上横短下横长,人字顶天立地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新旧知识紧密联系,重视生字词教学以读为主,指导朗读循序渐进
13、。借助书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重视积累,加深对视的理解。根据每个生字的特点,有重点地学习生字的音形义。三、教学后记悯农教学后记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先是读准诗,接着读出诗的节奏,然后理解诗的意思,在配上音乐有滋有味地读好这首诗,最后进行拓展,再向学生介绍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古诗江上渔者和蚕妇,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因为这首诗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社会意义也比较深刻,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我是充分利用了书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诗句的意思。对于难点:“四海”、“无闲田”,我是通过出示相关图片让孩子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最后在指导学生书写生
14、字时,方法不够多样化,时间也仓促了些,前面的教学环节还应更加紧凑。四、备课相关资料文本解读:锄禾悯农欣赏赵其钧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
15、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众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的补叙,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
16、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趋势的同情。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
17、客观上是触及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古诗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
18、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简介: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课文的姊妹篇:蚕妇 (
19、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陶者 (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蚕妇宋 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注释】蚕(c2n)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张俞(y*)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少愚。益州郫(0)县(今天的四川省郫县)人。晚年隐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市做买卖,买卖货物。这里是指卖出蚕丝。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遍身全身上下。罗绮(q!)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20、。【解说】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总评及商榷之处】这首古诗相较前一首锄禾来说不管在诗意上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略有难度。特别是这首诗后两行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世间的不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沈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上块面清晰,既抓住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化难为简,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从而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的拓展学习及时有效地让孩子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更深刻地让孩子体会到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较好地体现了“文化视野”在古诗教学中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