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163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7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和成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与理论基础。它不仅传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文化积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润与培育。首先,共同富裕思想继承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均平”思想。据史所载,晏子提出“其取财也,权有无”2的治国主张,将君主是否明德的衡量标准归结为,在纳税时能否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老子说“损有余而补不足”3,指出与“人道”

2、相对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从哲学思辨角度阐释人道法天的思想。墨翟提出“有财者勉以分人”4的兼爱思想,从动机和实效两个方面评价人的道德。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5的“均贫富”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维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法则。“均”不是遏制差别的平均主义,而是维持合理差别,各得其分的公平状态。就如农家提出的“君民并耕”6的农业耕种方案,实现农耕社会的平等耕种、共同享有。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争鸣与具体实践强调分配的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其次,共同富裕思想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小康”思想。儒家强调的“富国”与“教民”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小康”思想的主要体

3、现。孔子从人的本性出发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 里仁),强调追求富裕是人之本性。国家满足人民追求“富裕”的愿望要坚守两条原则:第一,“明君制民之产”(孟子 梁惠王上),即开明的君主应该让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借助土地创造财富;第二,“省力役,薄赋敛”(孔子家语 贤君),即对人民减少赋税和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传统文化在追求物质丰裕的基础上也强调精神的富足。无论是管子强调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 牧民),还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其中的精神教化都有所体现。最后,共同富裕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先贤对“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追求。从先秦时代开始,儒家学派就已经提及“大

4、同社会”的美好生活追求。“大同社会”的目标是要达到 礼记 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7的社会状态,即实现没有战乱,人人生而平等的生活状态。这与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仁”殊途同归,是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实现“大同社会”这个美好生活的至高境界,无数仁收稿日期:2022-12-27作者简介:于晓汾(1997),女,硕士,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于晓汾(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

5、想有其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构成其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构成其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党的绝对领导为政治保障,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目标,从思想、政治及物质三个方面构成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逻辑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2-0043-05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43043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从秦二世元年陈胜

6、、吴广发动的农民起义到东汉黄巾起义提出的“致太平”,再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从康有为“大同理想社会”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等,皆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从深层逻辑看,“天道均平”思想及“小康”思想也根源于对“大同”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指明了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二)理论基础:继承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依据而产生的。首先,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

7、社会存在的根本条件,是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形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物史观从物质生活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变化,为客观分析社会贫富状态提供了认识基础。其次,生产力的水平高低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迁,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共同富裕实现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状况,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发达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8。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到限制时,物质资料或者社会的物质财富未被全部社会个体所占用,不同个体的财富占有量和消费状况有所差异,存在着两极

8、分化和社会不公现象。最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最终影响共同富裕的如期实现。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限制,人类社会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中,人们最终将放弃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突破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局限与桎梏,为共同富裕建立起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2.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生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之中。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揭示无产阶级劳动工人的生活境遇,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在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中指出,私有制具有财产集中的特点,导致中间阶级必然会慢慢消失,整个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只有变革社会关系,才能使对

9、立阶级的利益融合,消灭私有制9。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提出“异化劳动”的内核概念,“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10。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无产阶级劳动工人的悲惨命运,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固有毒瘤”,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入手。3.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诞生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判中。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基础上,指明共同富裕是未来理想新社会的显著特征。正是源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考察,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 中提纲契领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活劳动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积

10、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改善工人生活的手段11。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才能使工人共享生产资料,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愿景。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一文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进一步阐述。总之,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人类追求的共同富裕千年梦想进行了清晰回答,阐释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并对共同富裕的实现阶段进行细致划分。这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自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从争取民族独立、

11、人民解放到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经历了长期不懈的探索过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初建土地凝结了历代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地区引领广大农民参与斗争,改善贫苦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思想自觉;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044044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人口为判断标准进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中间不动两头平”13的土地平均分配原则,并在敌人力量薄弱区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做法,使

12、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在农村地区发展农业、手工业,成立运输部门、综合性生产合作社等集体互助的合作社,充分释放农民的劳动力,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14;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经出台,就拉开土地平分的历史序幕。可见,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战争为线索,把消灭土地私有制作为革命目的之一,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基础。(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的艰难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走向社会主义富强的艰难探索之路。毛泽东提出用明白易懂的方法组织农民成立

13、合作社,将致力于摆脱贫困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1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通过共同富裕与贫困的斗争之路。到“三大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不止局限于解决农业问题,更趋向于政治制度建设。明确了只有联合起来,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摆脱贫困16,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创办了经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消灭了富农经济与个体经济,倡导走集体化发展之路,遏制了财富的严重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制度基础。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倡导通过发展工业、巩固国防,实现国家富强。遗憾的是,由于迫切希望提早实现工业化,强调多和快的发展理念,使经济建设一

14、度遭受严重挫折。直至1978 年以后,长期遭受破坏的经济建设才得以逐渐恢复。(三)改革开放时期实施共同富裕的制度改革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7的相关科学性论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18。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实现原则,通过“先富带后富”的阶段思路、“两步走”的实现战略,“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富裕起来”19。因此,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两极分化现象开始逐渐出现。江泽民强调,通过市场监管措施,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15、,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享繁荣20。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延续“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共同富裕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尤其强调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党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四)新时代创新共同富裕的制度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党和国家优化分配制度,创新共同富裕机制,积极组织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6、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他概括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并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到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考验。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是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历程。党和国家把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融入我国具体实际

17、,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思想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质,是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旨在不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贯彻实事求是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4504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的思想路线,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出台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而且大力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相关概念,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对农业、手

18、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为共同富裕建立起制度保障。遗憾的是,后期不合实际的“一大二公三纯”“赶超英美”等发展规划和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国迈向共同富裕的路途遭受挫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度重视发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以此提出“先富带后富”等台阶式发展观。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此基础之上,分别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更加注重公平的观点,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不仅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做大蛋糕”,更强调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找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为共同富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政治保

19、障:坚持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因此,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制度基础。虽然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出现一系列挫折和失误,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却能够吸取教训,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为了确保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更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也势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三)物质力量:构筑经济基础与保障体系

20、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为发展生产力不断铺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力,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一五计划”为新中国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态势,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40 余年,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未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尽力而为、久久为功的韧劲,在高

21、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选择。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还要发挥好市场与政府这两大主体的重要作用,向共同富裕目标积极迈进。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断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主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共同富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跨越历史时空,为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对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乘势而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

22、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1).2晏子春秋M.汤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191.3道德经M.张松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1:300.4盖立涛.墨家的天下关怀与公共精神J.理论月刊,2017(3):42.5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20.6唐任伍,孟娜.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理论渊源、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2(6):101-108.7郭齐勇.礼记解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77.8卡 马克思,弗 恩格

23、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2(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9弗 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3-84.10卡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04604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11卡 马克思,弗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24、6.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13许毅.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14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南区合作社史料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2.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24 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62.16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9.1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5、1987:53.18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20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M/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7.On Triple Logic i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忆s Common Prosperity ConceptYU Xiaofen(College of Marxism,Bohai U

26、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Abstract: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a long-time goal of Chinese nation,a missiontaken up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and a typical feature of uniquely Chinese way tomodernization.The triple logic of CPC忆 s concept of common prosperity lies in theo

27、ry,history,andpractice.In theory,CPC carries on the qualit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houghts of Marxismclassicists.In history,CPC leads the Chinese people to the way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verybeginning to the end.In practice,CPC implements its policies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economy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common prosperity.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concept of common prosperity;logic in commonprosperity(责任编辑温艳华)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4704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