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 6卷 第2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 6N o.22 0 2 3年3月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r.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2 1 2 0 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上古神话中的 造物 研究”(2 0 Y J A 7 6 0 0 9 0)第一作者简介:熊承霞(1 9 6 9-),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传统经典文化的设计共生研究。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熊承霞,
2、韩启喆.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4 6(2):9-1 7.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熊承霞1 韩启喆2(1.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 0 0 0 9 3;2.墨尔本大学 设计学院,澳大利亚 墨尔本V I C3 1 0 0)摘 要: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和铜制礼器钺的形制变迁,不同的材料、工艺表述着非同寻常的叠加意义。对形态
3、样本和传播文本进行历史溯源可知,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记录着造物艺术定型、传播并转化为观念的历史。根据中国手斧的工具传播和转化路径,可以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造物视为中国设计艺术的原史。关键词:中国手斧传统;古代神话;造物智慧;艺术史;象征转化分类号:B 9 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1 3 9 5(2 0 2 3)0 2-0 0 0 9-0 9 先民的文化起源、制作工具、自然认知等,无一例外,均可追溯到最初的石器工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是手斧。世界各地主要的原手斧,包括奥杜威、阿舍利、山西丁村等按照自身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方向发展的石器成果。1M o v
4、i u s 1 9 4 4年提出的“手斧文化”和“砍砸器文化”两种观点,就反映了不同石头材质制作工具的结果,以及用工具解决问题固定为一种文化形式。2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种属的动植物,也存在各类天然的不同质地的石材。石器工具必须满足先民自身存在的需要,恰当的材料选型和技艺配备决定了其生存的质量,同时,长期的石器创作及使用所培养的惯习,也转化成造物思维和文化观念,因此,石斧头的存在意味着一种设计的原史。由于石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材料土木石中的一种,且石器工具因征服性强而获得先民长时间的依赖,因此,人们从石器中形成的记忆和思维尤为深刻,甚至影响到文学叙事中的“石中生猴”“石木良缘”等。事实的确如此
5、,造物方面呈现的美学记忆、文化观念以及叙事原型,似乎都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展开溯源,从手斧涉及的材料、工艺、形制、观念,到口头叙事中英雄祖先以手斧开天辟地的记录,再到斧钺的象征变形,最初的石器斧由玉石斧钺代替,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玉石斧钺又被青铜钺替换。人们对斧钺的执念不仅仅是对从旧石器走来的文化象征的记忆,还源于作为文化观念的原型思维,源于神话叙事中的斧头造物记忆。斧钺的价值代表一种由创世英雄表征的原型,一种从砍砸琢磨中衍生的技术及美学思维。因此,从斧钺工具中能够探源文化原型的形成和演变,以及由斧钺记录的设计史。一、从旧石器走来的手斧及其造物叙事贾兰坡以考古人的智
6、慧,通报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由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组成,其中手斧是石核工具中的一个重要类型。3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宣示了先民造物的成就。手斧是造物艺术中的里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3月碑,代表人造物中对天然材料施加技艺的开始,也由此引发系列文化思维转化方面的认知。图1 1 4 01 2 0万年前的奥杜威石斧(大英博物馆藏)其后“斧”优化为“钺”,引出“斧与父”的权力增值。手斧以其形态构建出一种象征关系:从随意性的野生石头中,先民建立了对材料的遴选识别;用一些特殊的透闪石作为拟态自然中极致的意象,从而凸显出人与神之间的神圣关系;通过造物用材铺垫出形态技艺和艺术美学的知识;从斧
7、的具象形体及其使用功能中定型出抽象符号 “斧、钺亚、父”等器类文字的成熟均来源于手斧。同时,以持斧人的形象为原型,生发出有关祖先“英雄”范型的传播叙事,合理阐释对自然现象的祛魅心理。考古出土的证据显示,在手斧记录的旧石器造物发生史中,手斧的设计初步揭示了斧走向钺的征途中设计优化的作用。每一处形制所发生的变化都有着近乎设计学的思考。旧石器时代占据人类演化史的9 9.9%,是一切现代技术要素孕育的源头。4一般新的高级技术总是显示着与原始技术共存的现象,新技术的定型是在旧的基础上,或者在不同人群迁徙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融合。因此,工具形态样本的优化也是形成文明叙事的关键。石器的演进首先受材料引导,最初是
8、由粗糙的砾石制成的砍砸器,终极是精美的玉钺。前者是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用于获取生存的机会;后者是新石器时代玉石琢磨成的象征器具,用于替代人的思维,以具体可见物行使不可见的意识,为文化转向提供样本。旧石器的“石器工业”尽管粗糙笨劣,却代表一种材料学的认知。裴文中曾经就中国的旧石器手斧特征进行分析,他认为,中国猿人制造的石器工具从石料、样式类型和制作方法上都与阿布维利、克拉克当及阿舍利文化没有相似之处,尽管从地层年代上它们都是中更新世初期,但从文化上代表两个遥远地区的不同性质的文化。裴文中还提出,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旧石器,从其打击面与破裂面生成1 2 9度的性质出发,也与欧洲英、法北部之克拉克当文
9、化近似,但是仍然属于不同的类型。5两种不同的石器技术系统可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类群体或文化群体。6其次,石器的演进是技术的演变,技术的演变推动文化观念的演变。2 0世纪6 07 0年代,英国史前史学家克拉克(G.C l a r k)以描述式语言,基于大范围,总结石器技术的演化过程存在至少六种“技术模式”(M o d e16)。7C l a r k和研究早期史的众多学者一样,提出的观点新颖,反映出学科背景方面的成熟性,但是否具有全面适应性,还取决于考古出土的情况。在中国考古出土的旧石器石斧中,能严密地与C l a r k模式相匹配的实际上并不多见。李峰绘制技术模式,对克拉克的各版本内容进行比较,
10、技术模式上出现所谓的“高级”技术与“原始”技术共存的现象。因此,参照某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前提,是尊重考古出土的现实证据。保持中国旧石器技术的单一性或者说“纯洁性”,可能是研究者潜意识里的首要目标,8但是也必须考虑到中国自古就幅员辽阔,同样也是人类造物行为的重要基地。而中国的旧石器考古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才有了更加新近的发现,因此,克拉克技术模式可作为研究的方法进行类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东西南北的区域异质性一直存在,史前简单石器工具的演化细节显示着该区域孕育文明方面的适应能力。如果选取南北出土的两处旧石器进行比较,则可以观察到区域模式的极大差别。距今约5万年的宁夏水洞沟遗址,共有5个文化层,几
11、乎每个文化层都有石器。第2地点出土的旧石器石器斧,主要是边刮器和端刮器,在外观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增加了剥片技术,端刮器刃凸出,加工部位在石片的远端,以圆刃为主,同时端刮器个体间差异较大。因此,李峰提出,水洞沟的石叶技术暗示着外来群体的行为具有“现代性”。9宁夏水洞沟的石斧在形态技术上是呈现创新趋势的,是原有技术对外来技术的叠加。到了晚更新世晚期,石器技术走向了最具普遍性的细石叶技术,至少说明新的技术传统是叠加在旧的技术传统上的,尚未消逝的旧技术支撑着新技术的传播。再看距今约8 3万年的广西百色杨屋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制品,考古界称其“改写了人类进化史”。杨屋石器主要有石锤、石砧及其他用来加工石
12、器的01第4 6卷 第2期熊承霞等: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图2 周口店石斧 摘自贾兰坡 在中国发现的手斧3图3 水洞沟石斧9工具,石锤是在原有天然石料基础上进行局部重型锤砸而成,属于典型的南方砾石石器文化面貌。1 0圆润浑厚本身就是技术美学的体现,圆的形态相较方尖形难度要大得多。广西地区的旧石器工具的成型条件是当地盛产,加工方式简约而成熟,成型的结果并不逊色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出土的石器工具。对此,美国史密森研究院人类进化署首席科学家鲍立克博士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科书写着,中国古人制作的石器比其他地方落后,而现在研究发现,百色旧石器的制作工艺与欧洲、非洲、中东等地的制作工
13、艺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个研究成果把教科书里的说法都变成历史了。水洞沟较之杨屋较晚,石核和石片工具都有产生,石器类型属于细石器。杨屋则是早期石器的代表,加工面不多,但已经显示创造性因材施技的观念。两者年代不同,环境给予的石材类型不同,决定了施加技艺更加不同。总体上,旧石器时代的设计技艺主要是直接以石攻石,尚不存在对断裂韧边的精细打磨工艺。材料也几乎都是原石,根据石头原有的形状予以力所能及的加工,其设计观念的生发基本可概括为:简单、实用,在形态外观上初步建立起斧的原型样本。此时形态基本统一为斧,为后期形制的转变提供了经验。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培养了渐进的设计意识,经过对原初石料的选材分形,其设计程序从“
14、形”走向了“意义”,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选型就势的直线式加工思维和综合概括式象征性思维的协同。二、手斧借助物的使用而沉浸为物的文化转向 在工具的使用征途中,从工具中实践的文化思维是中华民族带给人类的贡献。与此有关的记忆保存在“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中,在诸多民族神话叙事中,斧与祖先均作为一种神圣转向元叙事的开端,都具有英雄形象叙事的中介功能,集中代表力量和精神。中国自史前开始就是多族群共存的区域,每个族群皆谨慎地保留着对祖先的集体记忆,因此在少数民族间流传着各种斧头神话。这些神话中,斧头的材质分别是石和金属,斧头的形状有斧、大板斧和神斧之别。湖北神农架地区汉民族的 黑暗传 载:混沌辞别洞府去,太
15、荒山前走一程石斧铁锤现1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3月图4 广西杨屋石斧1 0原身,赐予盘古把天分。1 1(P 7 4)黑暗传 里介绍斧的材质为石,使用功能是劈开天宇。土家族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载:有个力气很大的仙人叫盘古,看到天地相连,神人分不清,天上的事和地上的事混成一团,觉得不成体统,就拿了把大斧头,砍向天和地,使其分开。1 2(P 56)这个叙事中,确定盘古运用斧头砍的功能,构建了天地秩序。毛南族神话 盘兄和古妹 载:雷公与土地第三次恶战时,雷公用一万天兵拿刀,一万天兵拿斧,一万天兵拿矛,一万天兵拿锤,一万天兵拿火,一万天兵吹风。这里记载了四种不同的金属武器,在
16、火和风的合力下用于交战,如同冶炼史的记录。1 3(P 1 5 31 5 4)布依族神话 日、月、星 载:为了挽救生命,繁衍子孙,盘古王经过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修炼,制造出一把开天辟地的大板斧,分开天地。1 4(P 1 7 8)这里提到“大板斧”,在甲骨文中“王”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说文解字 载:古文王玉通1 5(P 3),说文解字 又载“王”字:“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1 5(P 3)“王”字原型形似一把头朝下的大板斧,可见大板斧已经走向王权叙事。壮族神话 布洛陀 载:天地裂成两片后,天与地相隔太近,人们饱受烈日和暴雨之苦。布洛陀扛起大 板斧,砍来 老
17、铁木作为 擎天柱,将天 顶高。1 6(P 3 0)这里的布洛陀是用大板斧砍来老铁木,使天地之间撑开适宜人居住的距离。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佤族神话 司岗里 载:天地被用铁链距离很近地锁在一起,造成万物生存困难,俚(最大的天神)、伦(天神之一)和派达能(人神)用巨斧砍断了铁链,天地得以分开(有秩序)。1 7(P 4)这里面用巨大的斧砍断连接天地的铁链,在天神与斧之间架构了王者权威。上述记载的斧,材质上很普通,尚未走向与贵金属的结合。稀有昂贵的金属一般都作为崇拜对象,后世礼佛贴金就是这种贵金属崇拜思维。金斧的记载见广西桂平市麻垌镇居民的手抄 盘古经 唱本,一般用于盘古诞辰祭祀的活动中。唱本载:“开天立
18、地神仙来,你是盘古来做皇;手拿金斧开田地,劈开田地日月明。”1 4(P 1 7 6)黄金作为显圣物的观念,给予斧头神话以高贵的身份。上述斧的各种记忆,涉及到形态原型和称谓,结合使用者的威力,凸显斧头权威,传播“王”者概念。国外的神话也有斧头的记忆,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神王宙斯,就手持斧形权杖。西亚古文明的赫梯文明,其神谱中善于打雷的天神是以手持大斧头或大榔头为其象征。巴比伦和亚述人信奉的雷电之神阿达德(A d a d),也被刻画为左手持闪电,右手持斧子,身穿短衣的大胡子男人形象。1 8(P 1 6 8)中外神话祖先的形象不同,其表征的思维更是不同。中国祖先形象借助熟悉的工具和常见的行为动作,提供
19、神话叙事的通俗传播,神圣的形象与良能在传播中建构并保存;西方的神话使用的斧头以直接叙事提供联想,工具上略有变化。不同民族之所以最终用斧统一祖先神话,演绎神圣的历史,自然是因为这种思维的合理性得到传播。必须注意到,这些民族志的建构逻辑均涉及石头的原型记忆,可谓集体无意识地延续石器工具的惯习,从行为逻辑上配置英雄祖先的叙事内容。由于石斧头建立在旧石器时代的实践基础上,且斧头在乡民生活中从未离开过,因此提供了祖先圣能合乎情理性的阐释。在共性的结构思维下,神话原型得以传播。这说明在人类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主要的叙事内容生产文化原型,这个原型以基因般的作用贯 通 在 整 个 文 化 传 统 中。文 化 原
20、型 内 含 两 组结构。21第4 6卷 第2期熊承霞等: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其一是原型样本的选型。自然万物对象中的生态性原型,提供人们可见即可得的视觉图景,先民从生态自然原型中选型,选型的标准有着美学规律。常用的易于加工且能确保功能的材料,如石、土、木等材料被发现和利用,它们有的被简单砍砸为工具,有的被摹仿为器物对象。取舍自然原型的经验则体现了先民的原型智慧,一些与人心灵中美善对象相吻合的,则经由意识有效地创造为新的工具,这个工具成熟定型后,可称为文化原型的一种。其二是文化原型的生成。人们创造的工具器具渐次演变为表征性的功能,用以表征对自然的驾驭,借神圣而平衡内心。在人们心灵深处,
21、存在着先天的不可见的意识观念,这就是荣格所谓的心理原型。当人们以这种心理原型为指导,从自然原型中提取形象和色彩时,自然原型中一些与人心理原型相类同的感觉便碰撞在一起,生发出新的创造智慧。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全功能的美的形象和形而上意识的源头,人在选取万物对象时,也会从身体和心灵意识出发,衍生其身体功能和心理愿望而创造新的物质。这一种集合摹仿自然与心灵身体延伸的创造,既满足人们的塑造愿望,又实现了求生存、求美善的诉求,因而创造出来的人造物具有文化的转向功能,可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文而化育”,凝固为文明的文化物质的记录,这里将其定型后的形态表述为“文化原型”。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原型具有可持续性和更
22、新性,在遇到另一些文化或思维时,将可能继续生发融合为新的文化原型。如手斧斧钺玉钺铜钺等,定型为“王”字原型。说文解字 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最初斧是工具,钺是兵器,是自然性的原型摹仿。置换为玉或铜后,钺走向权力的象征,有意识的意义叠加成为文化原型,最后在王者权力象征的迁移中,文化原型的可见形态部分被新生的概念所替代。三、手斧的符号赋能与思维增值手斧实践中材料知识的集成,经过使用惯习催生另一种观念的萌芽,那就是借助神圣外衣彰显的物的超越,并且物的对象在不同的场景使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表现的源头,是经由手斧生成及转化的经验。物的功能是解决生存中的难题,这使得物在一开始的创造中就鲜明地表达了一
23、种创造目的性,其后物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其延伸功能,好用的物与美用的物,两者都被继续使用并得到推广。在潜移默化中,好用和美用均培养出一种思维惯习,帮助人图5 工具原型的符号定型:“王”与“父”原型均与斧有关们建立以物描述的物的功能和审美的思维,最后凝聚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以器载道”。上述观念影响了石器技术的革新,先民开启磨制技术和镶嵌技术,将其他材料补充到石头中展开创新。在材料加工中,两项加工技术极大影响着造物艺术的发展:其一是打磨,从砸砍凿生发出磨制,代表着先民造物艺术的重要进步;其二是为石头装上手柄,从短形的手斧到长柄的斧钺,极大延伸了先民的造物能力,扩大了对不同材料的加工利用范围。在斧的使用中
24、,原始的形态基本呈现随意性和原生性,斧头从形态各异逐渐向基部厚重前端尖锐的形态发展。为了扩大功能,尖锐的两头逐渐发展为微张的喇叭形,即两头微微弯曲的半月状,这种形态更为美观,更好用,富于装饰性,为走向象征化叙事奠定了基础。在民间口传记忆中存在诸多此类象征叙事,诸如大板斧,是这种美用样本的表述。可见,从形态起源到象征定型,好用的功能型工具到美用的两头微张的大板斧形,均从制作经验中逐次培养生成。斧向钺的转身,正是这一逻辑的实践,钺是在斧的形态基础上美化修订而产生出的完整的体系。罗兰巴特认为,“神话是一种奇特的系统,它借助先它存在的一个符号链而建成,是一个二级符号系统。一级系统中的 符号(即概念与意
25、象联合后形成的 总体符号)在二级系统中仅成为一个 能指。”1 9(P 1 1 4)手斧最初是一级的使用符号,贯穿于使用和解决生存难题中,并积累“能”的经验。这个经验被先民在迁徙和族群活动中传播,同时也被用于彰显族群领袖的超能。自然界本就充满荆棘,除了直显的能力外,人们还需要一种心理层面的赋能。3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3月从手斧使用中生出的能力观念被用于支撑赋能,成为另一个从一级使用系统中衍生的二级能指符号,激活以物象征意识的观念,并展开新的叙事。正是手斧使用的习惯,催生了先民语言和权威意识的萌芽,先民开始借用斧在族群中制造权威认同,塑造英雄救世的话语,此观念可视为造物权
26、力的转化。相关的神话主要有“盘古开天辟地”,叶舒宪将此视为民族性的智慧观念的“超长焦距透视”。2 0(P 3 1)除传说歌谣显示的手斧神圣叙事外,在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有先民的石斧头崇拜或祭祀遗存,“东墙中部向外凸出,做成一个长1 1 0、宽8 0厘米的长方形坑,坑四壁以草拌泥抹面,坑内北端置一石斧,磨光甚精,刃部向正南平卧”2 1。以符号链来推演中国古代神话中表征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是先期假设时空为“混沌”,这个时候,先民心灵意识的超能英雄盘古手持人们常用的斧头,开始演绎“开天辟地”,产生天地剖判的二分时空关系。斧头原型加上英雄的愿望合情合理地汇合,解除了先民对于天地来历的迷昧。进而为了
27、获取天地持续的灵性,先民从手斧形态中幻化出象征样本,从百万年间造石器过程中积累的识别珍贵石料的知识,选取其中的玉石复刻开天辟地的超能圣物手斧,作为征服其他对象的工具。手斧由此获得以精细玉石琢磨成器(钺)的机会,以象征形态作为先民通神、长生不死的媒介,统一服务于政治想象集成的空间图示。不仅如此,从粗劣的砾石材料到温润的玉石,经过了技术的叠加,更叠加其他材料,如装上木柄延长手臂的使用功能,镶嵌宝石填充色料强化其“巫”的功能。植入玉石的神圣观念,演化玉礼器的尊威,王权军权集合为超时空的人与神之间的象征体系。在良渚文化玉钺、红山文化玉钺、仰韶文化钺,以及在咸阳挖出的斧钺上,都可看出以石斧头记忆衍生出的
28、种种人格化斧的思维。尤其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和其他玉石礼器,显示用神徽统一表征的王权和军权,良渚文化玉石器的神徽犹如现代品牌学的远古成就。玉石斧钺不仅作为生死的入场券,同时也衍生出权力的永恒象征,最后统合在传国玉玺中。进入青铜时代,金属材质的斧,其语言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广泛,考古出土的斧钺有表现羽人竞渡的,也有彰显神威的。宁波博物馆的浙江宁波鄞州区出土的战国铜钺,被称为“羽人竞渡纹铜钺”,是大板斧的功能外延。端午节习俗起源的考证热,将古越人的鸟崇拜和龙蛇崇拜礼俗、水上舟船竞渡礼俗图6 装有手柄的玉石钺的渊源,聚焦到长三角地区南部的滨海水乡。田兆元认为,鸟舟竞渡源于鸟崇拜意象2 2,竞渡舟船记录
29、在钺上,则显示鸟崇拜的古越人同样利用钺形彰显权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各种斧钺的出土。如图7所示,上海博物馆青铜馆的青铜钺,镶嵌绿松石,极具气度和仪式感,显然非兵器,而是仪仗用钺,是彰显国家威力的符号。另一件为具有五官人面的亚醜钺(商),1 9 6 5年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形态极为鬼魅,因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而得名,两侧有车棱口,斧刃弯月状,显然非同一般的兵器,似乎为巫觋占卜时增强效果的道具。四、斧钺借材料变身引发的时空超越手斧观念呈现螺旋关系,形同莫比乌斯环的符号演变,具有一定的演绎脉络。即通过物(斧钺)形态的定型与增值,经玉石超时空观念的迭代,以玉制的斧钺,通过献祭行为,
30、产生出以政权为主体的场域。在仪式中,神权政治凝聚山川地理之间的灵韵,组构成虚实交融的政治图景,达到对普天下疆域山河法术性的掌控。周礼春官大宗伯 载六玉,规范了斧钺的权力增值,其中玉钺的形意逐渐成熟为体系,同时手斧符号也逐渐充当过去的代言人和未来的传递者。旧石器继承而来的直接材料,透过间接材料,诸如观念和思维方面的“破圈”,再增加传播话语,塑造远古重大事件的神话叙事,构成一种集体记忆的场域,属于族群的档案记忆,足以产生螺旋形的更迭结构。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数百万年间,先民跋山涉水开辟生存空间,养成了利用周遭环境材料造物的习惯,并从工具开始延伸到思维。先民在以不同的自然材料造物的实践中,积累了筛选自
31、然材料的先进方法,并培养辨识归类对象的思维方式。41第4 6卷 第2期熊承霞等: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图7 上海博物馆藏镶嵌十字纹方钺(夏晚期)和山东博物馆藏商代亚醜钺一开始的手斧制作,是先民用自然界野生的石头作器,有的石材是石核,有的是砾石,因而产生出各种早期文明的手斧类型。面对自然对象,坚固耐用好制作的材料成为首选。各种不同的石头较之土与木更为坚固,因此成为旧石器时代的主要造物材料。此一时期较之后续的土向陶的演化、木向干阑结构的演化,持续时间最长,因此对人们的生存观念影响最深重。石头不仅是直接可用的材料,同时,石头的材质肌理种类最丰富,几乎可以制作最初的各种功能工具。先民在石头制
32、作中逐渐摸索了石头与形态成形、功能与使用的关系,如尖凿、片砍、块砸等,建立了与材料对应的制作工艺技术。在漫长的选材造物过程中,一些优质的材料被提取,尤其是如人肌肤的石中美玉被赋予神性。石头之所以超越外在特征,关键在用于正确的方法切磋琢磨,得到适合的选型。再通过神圣的超越,假定玉石具有生命的循环功能,在这个前因推动下,“形”在继承的基础上配合出后继的“态”,用已经熟悉的形状样本追加新的观念,使其样态生发相适应的表征,为意义定型铺设逻辑关系。进入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进入到磨制技术时期。源于人类对火的掌握,造物种类增多,精细程度也得到提升。同时,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工具训练了先民选择识别和琢磨石材的能
33、力,在石器的制作中,不同石块的提取,帮助人们了解石头表面和内部的变化。一些石头如食物般,是由皮包裹,外皮粗糙而内核精微,内部与外部完全不同质。石之美玉被发现,这一发现使先民萌生神的恩赐思维,催生巫术行为,借交感巫术,先民获取优质石玉的精髓;甚至与母体的想象同源,建立玉的超生、利生功能,进而转化为朦胧的起死回生意识。因此开始用神圣的玉石制作斧头,其后“钺”变。与此同时,斧钺的木柄叠加,增加为较长的形制,延长手臂,强化手臂的力量功能,形成虚拟的权威概念,为后世的军权与王权的叠加奠定了基础:玉石观念植入,玉礼器演化,王权军权体系集合。长三角地区距今6 0 0 0年的崧泽文化中,已发现不止一件标准的玉
34、斧钺。叶舒宪认为,钺是中国玉礼器的重要鼻祖类型。2 3崧泽遗址和良渚文化出土的手斧,显示超时空的权力象征意识(天人合一、人神共生),见图8。木柄装在石头上的方法在后世的文学中延续为文化大传统,整部 红楼梦 的开端及核心在“木与石”组构的良缘中,木的可再生与石的不可再生,预设的“木”非长命与“石”的长命叙事,正是延续先民在制造工具中所探测到的两种材料的观念组合。在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心灵的意识在世界各个族群间都是相同的,但是后天自然环境给予每个族群的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人类最初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意识观念,也是世界各地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现有知识系统的震荡中,每个学科都以回溯
35、自己的构建历程来检验自己的根基为己任。2 4(P 3 5)因此,通过追溯一件物的生成背景,能够外接生态自然原型,内应心灵感知的意识原型,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人造物,在满足功能之余,还必须是长久流传的物质,也就是一种承载文化原型意义的“物”,或者说文明史意义的“物”,手斧便是这样一种从工具发展出来的“物”。五、结语:中国造物智慧与艺术史原史斧钺作为空间权力和信仰集成共赋的造物代表,成为解读材料、空间、美学、观念变迁的底牌。斧钺能在各种人工制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象征社会权5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3月图8 崧泽遗址出土的石钺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石钺力的符号物,只因数百万年间旧石器和新石
36、器时代发生的使用斧的记忆。从石器手斧工具(武器)到象征性礼器钺的转向,反映了物的形态、技艺、美学、艺术的发生史,从选材、提取、加工到成型的造物过程,培育着先民的动手能力和行为模式,在两者的惯习中受到启发的思维产生了口传文学中丰富的借鉴性叙事。早期文明叙事的可见脉络,为其后话语塑造、观念萌芽提供了可信赖的传播逻辑,因此从手斧中可考察到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史的发生与转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斧钺神话原材料(故事)中隐喻着一种材料、技艺、形态、文字和美学精神的转化史。斧在物性支配下形成物的叙事规律:习惯积累、思维养蓄、符号生成,再通过直觉外形的模拟,模仿出抽象的思维,进而将意识观念借助工具物的逻辑进行演绎
37、,构建普世化的观念认同。在人所追寻的力量和生命循环的世界中,诸多工具也是如此开启演化和象征的体系延伸的,与此相类同的概念,如平衡、规矩、准绳、规章等,均可追溯到原初的造物原型,其后随意义的叠加而成为社会符号性的文化原型。造斧同样表述了一种符号的转化规律,借助斧钺形制样本和叙事传播的体系化,从斧钺形态中延伸无文字时代表征的意义,培养出形态的认知,催生人们对其规律的记录。一方面,转化为最初的“斧”字及相关文字,斧钺的造物技艺和叙事内涵凝聚为简约的概括化符号;另一方面,彰显形而上的祖先神圣良能,演化出“天地剖判”的空间观念和“权力更迭”的象征符号(物)意识,集成民族性无意识思维的智慧,变抽象知识为具
38、象工具。当代技术的无限迭代,微弱的个体在仰望苍穹,唯有承继其自远古积蓄而来的精神,才能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动力和意志,并继续在物的“文而化之”和“载道”中探索永恒性存在的内涵,而且,在未来的时空中,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还可再次发力产生超越。毫无疑问,有文字纪年的文化小传统诸多观念均延续了文化大传统的观念。斧钺从价值观和生命观中,连贯着整体的文明叙事。作为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文化原型,手斧是艺术精神的文化原编码,具有元宇宙的叙事功能。打开斧钺的文化叙事路径,如同衔接远古与现代的记忆。参考文献:1 安志敏.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J.人类学学报,1 9 9 0(4).2M o v i u s
39、,H.L.E a r l yM a na n dP l e i s t o c e n eS t r a t i g r a p h y i nS o u t h e r na n dE a s t e r nA s i aJ.P a p e r s o f t h eP e a b o d yM u s e u mo fAm e r i c a nA r c h a e o l o g ya n dE t h n o l o g y,1 9 4 4(3).3 贾兰坡.在中国发现的手斧J.科学通报,1 9 5 6(1 2).4 高磊.走进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演进之路J.大众考古,2 0 2 0
40、(9).5 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J.科学通报,1 9 5 5(1).6L i F.,K u h nS.L.,O l s e nJ.W.,e t a l.D i s p a r a t e s t o n e a g e t e c h n o l o g-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i nN o r t hC h i n a:L i t h i c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v a r i a b i l i t ya n d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p o p u l a t i o n sd u r i
41、 n g M I S3J.J o u r n a lo fA n-t h r o p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2 0 1 4(7 0).7C l a r k,G.W o r l dP r e h i s t o r y:I n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1 9 7 7.8 李锋.克拉克的“技术模式”与中国旧石器技术演化研究J.考古,2 0 1 7(9).9 李锋,等.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古人类“行为现代性
42、”及演化意义J.人类学学报,2 0 0 4(4).1 0 谭琛,等.广西百色杨屋旧石器时代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2 0 2 0(3).1 1 胡崇峻,整理.黑暗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2.1 2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民间故事集成(1)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9.1 3 谷德名.中国少数民族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7.61第4 6卷 第2期熊承霞等:中国手斧传统与古代神话造物观念 1 4 覃乃昌,覃彩銮,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7.1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7.1 6
4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 S B N中心,2 0 0 1.1 7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作品精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1 8F r a z e r,S i rJ.G.T h eG o l d e nB o u g h(V o l.5)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 0 1 7.1 9B a r t h e s,R o l a n d.E l e m e n t s o f S e m i o l o g yM.N e wY o r k:H i l l a n dW a n g,1 9 6 7.2 0 叶舒宪.盘古之斧:玉斧钺
44、的故事九千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2 1.2 1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 9 8 4(1 1).2 2 田兆元.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J.社会科学家,2 0 1 6(4).2 3 叶舒宪.求索盘古之斧钺:创世神话的考古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 0 2 0(1).2 4(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7.特约编辑 孙正国责任编辑 强 琛 E-m a i l:q i a n g c h e n 4 21 6 3.c o mC h i n e s eH a t c
45、 h e tT r a d i t i o n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C o n c e p t i nA n c i e n tM y t h o l o g yX i o n gC h e n g x i a1 H a nQ i z h e2(1.C o l l e g eo f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A r tD e s i g n,U n i v e r s i t yo fS h a n g h a i f o r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h a n g h a i2 0
46、 0 0 9 3;2.S c h o o l o fD e s i g n,U n i v e r s i t yo fM e l b o u r n e,M e l b o u r n eV I C3 1 0 0,A u s t r a l i a)A b s t r a c t:T h ep a l e o l i t h i ch a t c h e t sw i t ha b u n d a n tf o r m s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l yu n e a r t h e d w e r eo r i g i n a l l yu s e da s
47、l a b o r t o o l s a n d l a t e rb e c a m e t h e s y m b o l i c t o o l o f t h eN e o l i t h i cA g e t or e v e a l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t h i n g s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 t o o l s.A l o n gt h en a r r a t i v e so f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m y t h o l o g y,a x e
48、sh a v ea p p e a r e di nv a r i o u s f o r m sa ss y m b o l i c i n s i g n i a s t od e m o n s t r a t e t h eh e r o i ca n c e s t o r ss a c r e dv i r t u e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o fh a t c h e t sh a sg o n e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yo fs h a p ec h a n g e sf r o mt h eo r i g i
49、n a ls t o n eh a t c h e t st ot h ej a d ea n dc o p p e r r i t u a lc y m b a l s.D i f f e r e n tm a t e r i a l sa n dt e c h n i q u e se x p r e s st h e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o fm e a n i n g s,i n f i l t r a t i n gt h eu n i t yo f i d e a s c o n s t r u c t
50、e db ya n c e s t o r s f r o mt h e c r e a t i o no f l a b o r t o o l s.T r a c k i n gb a c k t o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o r i g i no f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s a m p l e sa n ds p r e a dt e x t s,h a t c h e t s a n dc y m b a l s,w h i c ha r em a t u r e dt h r o u g ht h e j u x t 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