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32023 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重难点归纳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重难点归纳 单选题 1、640 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B恢复了丝绸之路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的反对意见,在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
2、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 项正确;汉朝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纳入中国版图,排除 A 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 B 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也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下列符合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长庆会盟”ABCD 答案:D 解析:2 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文成公
3、主入藏,故符合题意,D 项正确;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AC 项;长庆会盟是唐蕃双方真正建立在友好互信的基础上达成的会盟,发生在 9 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基本停止纷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故选 D 项。3、三国西晋东晋()隋唐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北朝南朝 D辽夏金北宋南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C 项正确;春秋战国远在三国之前,排除 A 项;五代十国是在唐代以后,排除 B 项;辽、夏、金、北宋、南宋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
4、发展 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战国 和 开始使用 水利灌溉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有 、工商业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答案:铁农具;牛耕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所以处为铁农具,牛耕;处为都江堰、郑国渠、芍陂。5、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敇形式颁行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敇,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
5、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这种现象反映出 3 A皇权逐渐加强的趋势 B宰相擅权专断的趋势 C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D三省制动作的规范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既须皇帝画敇,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可知,在唐代,政府法令不能按皇帝一人的意愿来制定,而是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宰相擅权,排除 B 项;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三省制动作的规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6、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
6、_、_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_的历史记载。答案:龟甲 兽骨 商朝 解析: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7、客观条件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各地域_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答案:安定统一 经济 4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也是春秋战国 500 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的条件之一。8、“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7、 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C 项正确;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 A 项;租庸调制是唐朝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 B 项;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实施于两税法之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9、飞钱产生于唐宪宗时期,是一种在异地间转移现金的方式。交易者不必携带大量沉重的金属货币,而可在甲地缴纳并取得
8、票据,凭票据在乙地支领到钱。据此可知,唐代 A商贸往来突破了空间限制 B信贷业务出现了较大发展 C纸钞滥发引发了通货膨胀 D商业契约得到了广泛应用 答案:B 解析:飞钱便利了人们贸易交易,避免了携带大量金属货币的弊端,这说明当时信贷业务出现了较大的发展,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活动的空间范围限制,材料中的跨区域贸易之前就存在,排除 A 项;飞钱不等于纸币,而且无法证明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排除 C 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飞钱使用的广泛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 5 答案:汉武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11、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 170 万
9、年的_。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_。答案:元谋人 北京人 解析: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12、距今约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_所代替,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答案:龙山文化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距今约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10、。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13、_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答案:春秋战国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故答案为春秋战国。6 14、据统计,唐代有关吐蕃的诗歌作品,总量超过 1300 首,下表所列诗歌是其中的部分。这发些诗歌 题目 内容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吐蕃凭陵气颇粗,窦式检察应时须 A反映了中原的风土人情 B推动了唐蕃间的文学交流 C兼具文学和
11、史料的价值 D客观展现了唐蕃之间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三首与吐蕃有关的边塞诗,可用于研究唐代文学和唐蕃关系,所以这些诗歌兼具文学和史料的价值,C 项正确;材料中的三首诗未体现中原的风土人情,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唐蕃间的文学交流,排除 B 项;三首诗反映的是唐朝文人对吐蕃的看法,并未展现唐蕃之间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小提示:15、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的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政权分裂和民族
12、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是秦朝,排除 A 项;繁荣的与开放的社会主要是唐朝,排除 C 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汉朝,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填空题 16、南方的开发原因:_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7 业有明显进步 答案: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的开发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
13、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明显进步。得出: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17、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答案:东晋法显 解析:略 18、内容:中央委任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答案:中正官 解析:略 19、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_为代表的_、东晋_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答案:曹操父子 建安文学 陶渊明的田园 解析:略 20、科技 时期 朝代 魏晋南北朝
14、_ 数学 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8 _ 农书 贾思勰著述的_是_ _ 地理 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 _ 桥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_ 印刷 我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唐朝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 天文 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朝 医学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_它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唐高宗时编写的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南朝 北朝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西晋 禹贡地域图 隋朝 唐朝 火箭 千金方 唐本草 解析:略 21、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时,_、_、_三教
15、并行;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答案:儒 佛 道 儒学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隋唐时期儒学家主张复兴儒学,以儒学为主。所以是儒,是佛,是道,是儒学。22、江南的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为躲避战乱而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_,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业、陶瓷、_、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删去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答案:技术 造船;解析: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为躲避战乱而南下,带来
16、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业、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删去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23、_高僧_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9 国产生深远的影响。答案:唐朝 玄奘 解析:略 24、三国鼎立(1)魏:_年,曹丕建立,定都_。266 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2)蜀:_ 建立,国号汉,定都_,史称蜀汉,简称蜀;263 年,被曹魏所灭。(3)吴:_ 建立,定都_(今南京);_年,被西晋所灭。答案:220 洛阳 刘备
17、 成都 孙权 建业 280 解析:(1)公元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结束。(2)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3)222 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 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6 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16 年西晋灭亡,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25、东汉烧出成熟的_,北朝烧出成熟的_。答案:青瓷 白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时可以烧出成熟的白资,与题中空白处分别对应的是青瓷、白瓷。材料分析题
18、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材料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
19、经济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2)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解析:(1)特点:根据“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
20、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根据“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2)原因:根据“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得出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根据所学可得出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根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得出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11 27、阅读
21、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 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 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
22、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答案:(1)特点:分科考试;考生不限财产、门第(相对公平);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2)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以选官为目的,不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解析:(1)特点:由材料“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可知,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分科考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由材料“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
23、许投牒自举”得出,考生不限财产、门第(相对公平);由材料“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得出,科举制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2)影响:由材料“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得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依据“取士不问家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可得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联系隋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和影响可以得出,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24、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12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与唐代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造成的影响
25、。答案:变化: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或答考试制度更完善);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或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影响:若从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解析:新变化:根据材料“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得出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根据“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得出宋代“糊名”取士;根据“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得出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
26、绩;影响:结合科举制度的意义,可从扩大了统治基础、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官员素质、淡化门第观念、促进儒学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北宋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 陈丞相世家(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13 材料二 (2)指出图一和图二代表的制度,分析皇权和相权的变化。材料三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
27、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权力结构,职权)答案:(1)职能:辅佐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同类意思即可。(2)图一:三公制或者
28、三公九卿制,图二:三省六部制 变化: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分割)(3)三省六部制把属于宰相的权力分开,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根据材料中的语言表述,意思相似也可以)。解析:(1)职能根据“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得出辅佐天子,助理14 万机。(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图二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由两幅图示可以看出,与图一相比,图二中的宰相数目增多,所以变化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3)根据“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
29、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六部制把属于宰相的权力分开,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根据“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得出中书省负责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根据“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得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定,大体也沿条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
30、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
31、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 1915 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 23 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 年 8 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 23 个增至 33 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15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中间递有改革,递
32、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抵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3)综上,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答案:(1)变化: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考试合格即可入仕。(2)主要内容:实行考试
33、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背景: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孙中山的文官思想的影响。(3)认识:考试制度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传承中发展,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考试制度作为选官制度的一种形式,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可知,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根据材料“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可
34、知,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根据材料“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可知,考试合格即可入仕。16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可知,实行考试权独立;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 23 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可知,考试内容多元化;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可知,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文官思想的影响。(3)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试制度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传承中发展,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考试制度作为选官制度的一种形式,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