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65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3 年第 13 期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 中国电影蓝皮书 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 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陈旭光 范志忠 尹 鸿 张 卫 周 斌 陈犀禾 汪天云厉震林 杨俊蕾 刘智海 姚 争 张邦卫 李晋林 卢 炜张宇清 叶 宁 刘志江 黄 平 张艺舟编 者 按 中国电影蓝皮书 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 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于2023 年6 月12 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趋势、问题、未来、教育进行研讨。中国电影在 2023 年表现出类型多元发展、产业侧供给优化、系列生产意识明显等特征,

2、中国电视剧在 2023 年表现出网台互动、垂类题材不断深化、剧场模式明显的特征。中国产业与评论之间的关系、青年受众的审美变化、电影人该如何合作共存、电影教育如何改革是此次会议研讨的核心话题。论坛嘉宾: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志忠,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犀禾,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汪天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

3、教授;杨俊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智海,中 国 美 院 电 影 学 院 常 务 副 院 长、教授;姚争,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张邦卫,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晋林,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卢炜,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宇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叶宁,著名电影制片人、监制;刘志江,著名电影制片人;黄平,电影编剧、制片人;张艺舟,绍兴市上虞区 e 游小镇管委会副主任。图 1 与会专家合影中国电影蓝皮书中国电视剧蓝皮书(以下简称中国影视蓝皮书)是中国学界、业界重要的年度品牌性丛书,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合作

4、推出,由陈003本文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明浩、硕士研究生金玲吉根据录音整理。张明浩负责录音转录,金玲吉负责录音一校,张明浩负责二三校与结构、总体定稿。旭光、范志忠教授主编,自 2023 年起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自 2017 年启动以来,至 2023年,中国影视蓝皮书已连续出版六年,成为业界一线影人与学界研究人员广受好评的“时代丛书”,既是一部时代审美变迁史与文化变迁史,也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成为时代文化、时代美学流变的见证者。2023 年 6 月 12 日,第六届中国影视蓝皮书(2023)于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发,并举办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本次高峰论坛中,

5、与会专家以中国影视蓝皮书 为话题起点,以小见大,从书到时代,从现况到未来,不仅对中国影视当下发展现况、问题进行了总结,更对中国影视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一、作为时代印记、产学研沟通桥梁与面向未来的中国影视蓝皮书 中国影视蓝皮书(2023)是一部时代印记、影像记忆、产学研沟通桥梁与“面向未来”的“时代丛书”“产业丛书”。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影视蓝皮书恰逢出版的第六年,而这六年,恰好也见证了中国影视的巨大变迁、曲折发展过程。蓝皮书已经成为行业人员、学术研究者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相对于宏观的“年度产业报告”与“年度艺术报告”,中国影视蓝皮书

6、从微观个案出发,从个案中找规律,从特殊中找普遍,恰好弥补了很多产业发展报告当中的一些薄弱的环节。中国影视蓝皮书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这套书有数据、有采访、有文本分析,还有深度对比研究,能够层层将代表性、话题性作品解剖给相关人员学习,能够具体在叙事、美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给行业生产者提供具体的“生产经验”。而具体到当前影视发展而言,面对优质产品侧供给不足的现况,面对电影重新复苏“再出发”的现实,这两部蓝皮书将某种程度上高影响力(或高话题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无疑能够为今后中国影视高峰发展提供直接的、案例性的、具体性的“重要参考”。汪天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影视蓝皮书标志着学

7、界对业界的“一种关注”“一种支持”与“一种努力”。一方面,蓝皮书表现出一种用“第三只眼睛看电影”的特质。第一只眼睛,依然是创作艺术;第二只眼睛,是广大的观众对我们中国电影的期待;而“第三只眼睛”则是代表理性、客观的学者对电影的总结与深入剖析 这套书回应了我们业界十分关心的电影走向问题,对未来电影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蓝皮书是“面向未来”的。蓝皮书对未来三年影视发展趋势有启发意义,同时也在关注我们祖国的未来 青少年,无论是关注主体还是案例细致分析,都表现出一种“寓言性质”与“时代属性”。不仅如此,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大家迫切想要知道创作的作品能否符合大众审美、能否成为影响力作品,而蓝皮书恰恰为

8、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参考。图 2 新书首发揭幕式张宇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中国影视蓝皮书作为国内权威的影视行业的综合研究报告之一,每年推出都会受到行业的特别关注,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发展同频共振的学术指针。这不仅是因为蓝皮书一贯坚持着影视服务大众的基本立场、立体化的学术研究思路以及经典案例分析的模型,更是源于这套蓝皮书,始终立足于服务影视界的产学融合、创新发展的初心。中国影视蓝皮书是一次回归现实、与现实对话、反馈实践并试图改变/影响实践的重要尝试,这种尝试表现出我们业内学者“知行合一”的学术初衷,也为今后电影生产与电影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蓝本。叶宁(电影制片人):中国影视蓝皮书是被业内一线创作者

9、广泛关注的重要丛书,有着“对话意识”与“实践特质”,是一次学界与产业界的重要“对话”。如今,中国影视高峰发展的核心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在创作端如何为观众、为这个市场,提供一个又一个好的中国故事。所以,如何去讲述一个好的中国故事的方法,实际上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蓝皮书恰恰以个案形式提供了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参考,因为这两本书004 2023 年第 13 期将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以深度探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详细的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创作分析,又成为一种指导“讲故事”的宝贵经验。现在我们不缺一些大的宏观的判断,但缺具体的“好的中国故事如何创作出来”的创作方法的解读,而这两本

10、书,恰恰是对这方面的“填补”。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蓝皮书从叙事、剧作、美学、产业、文化等众多维度对年度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并且每一篇深入分析的背后,都有着相应的一线产业访谈,以此,从学术、产业等各个方面实现一种“从现实来,到实践去,反馈实践”的效果,蓝皮书努力打造中国式“哈佛案例”“北大-浙大案例”,力图贯通理论、学术研究与产业生产制作的壁垒。连续六年的蓝皮书出版,记录、见证了中国影视发展的辉煌和沉浮。蓝皮书在总结回顾“向后看”之时,更具有引领创作和产业的前瞻性意义。中国影视蓝皮书的立书起点是想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影视”的向前发展,我们将怀揣着一种

11、“赤子之心”,秉承着“知行合一”的出发点,持续地将见证时代横切面、记录时代发展史的“初心”坚持到底!中国影视蓝皮书既是面向当下的,也是面向未来的!二、2022 年中国影视发展回顾(一)陈旭光:2022 年中国电影:创作格局、产业趋势与未来发展2022 年中国电影在产业、创作、导演格局、文化表达等各个维度都表现出较为不错的成绩。2022 年中国电影产业在波动变化中依旧蓄力而动。在票房方面,尽管年度总体票房下降、月度票房波动性高,但对比 20182021 年度电影票房可以明显看出,2022 年票房迟缓发展表象背后其实有着一种蓄力而动的发展趋势。在侧供给方面,电影备案数、供给数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

12、趋势,但下降趋势背后有着一种侧供给优化的趋势在。在电影体量格局方面,2022 年中国电影“尾部电影”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腰部电影”力量有限,且“头部电影”拉动力较为不足。相对于近年来各年度“头部电影”的市场发展与拉动而言,关注、关心头部电影是今后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消费群体或受众群体构成方面,青年消费主体表现出强劲的群体消费性与消费潜力,其中,女性群体依旧是消费主力。在营销方式上,短视频营销成为常态化营销,“以映代销”对一些中小成本电影颇为合适有效。2022 年中国电影创作表现出在“深耕现实”与“拓展想象”张力间探索前行的发展特质。以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为代表的新主流作品表现出一种

13、较为明显的“高概念理念”“长津湖之水门桥表现出一种集中故事、注重情节、线索明晰的特质。相较于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将叙事主线集中在炸桥这一故事动机上,以达到明确人物行动与故事走向的目的,这使故事更加干净、集中、易懂,可以用一句话进行高概念总结概括。而在故事搭建中,影片采取递进式叙事策略,三次炸桥,有攻有守,一波三折,具有叙事张力。相对于以往新主流大片往往注重塑造战争场面,而忽视故事的紧张性、节奏性等问题,长津湖之水门桥在视觉呈现与故事集中之间,进行了某种折衷与平衡,这种折衷式电影生产思维与笔者所提倡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之折衷思维高度一致。”1以人生大事奇迹笨小孩等为代表的现实题材作品,在表达现实

14、时不断深化,对社会问题深入反思,并采用一种温暖的手法讲述温馨故事。但奇迹笨小孩等作品在温暖处理的尺度上又过于“浪漫”或“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通过“温暖”置换“现实矛盾”的处理手法。“尽管此类作品在结局处理上采用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构,但在挖掘现实深度与直击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种回避特质。所以,如何处理现实深度与温暖力度之间的关系,仍是温暖现实主义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另一方面,2022 年中国“想象力消费”类电影表现突出,尤其是在网络电影领域,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不仅成为“头部”、占据主导地位,更表现出“魔幻想象”“民间亚文化想象”独占鳌头的特质,而在院线电影领域,以熊出没重返地球独行月

15、球等作品为代表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表现出探索“远景想象”的明确特质。电影的系列探索、系列生产是 2022 年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特质。院线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熊出没重返地球、网络电影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都是一种系列生产作品。这些系列作品,一方面展现出系列再生与系列持续运营的特质,另一方面,也在打造一种“品牌格局”。2022 年的系列电影,不仅表现出较强的票房号召力,也表现005出较为明显的话题吸引力,比如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预告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观看量,被称为“最强预告片”。根据 2022 年中国电影发展态势,未来电影发展应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提倡温暖现实的创作思维,但此种创作模式或思维不应成为躲避现实

16、的手法;二是提倡深入探索“高概念剧作”,注重作品创意,探索故事创意与形式震撼的张力融合;三是想象力消费的远景想象将成为一个风口,远景想象在畅想太空、想象未来时,也要有“在地意识”;四是多元类型应平衡发展、持续探索一种“工业”“美学”“折衷”的创作脉络。(二)范志忠:2022 年中国电视剧:主题创作多元探索与类型题材丰富发展范志忠(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2 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署开展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参展剧目精彩纷呈。在提质减量、降本增效的主题下,中腰部剧集比重下降,垂类题材的剧集百花齐放,呈现极强的

17、市场爆发力。以人世间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以一种温暖现实主义的气质获得观众青睐。古装剧在题材选取、叙事节奏、视觉呈现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2主题创作类作品表现出多元纷呈的特质。大考我们这十年功勋等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拓展了“主题创作”的面向与向度。农村剧、扶贫剧成为重要的类型,幸福到万家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山的女儿等作品都在这一方面深化、拓展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表达方式。多元类型、多元题材共生是 2022 年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特质。超越冰雪之名冬奥一家人等冰雪体育题材、人世间 心居 等“现实题材”、麓山之歌我要逆风去风吹半夏等“行业题材”或“行业剧”、警察荣誉底线等公检法题材、梦华录 等“古装题材

18、”、苍兰诀 等“魔幻奇观”题材,回来的女儿风起陇西等悬疑题材等,都表现出多元丰富、多元发展的重要特质。以梦华录为代表的新古偶题材表现出对“古代烟火人间”的一种别样探索。三、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总结、问题反思与未来可能性方向 陈旭光:如今,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新的节点,而且是关键的节点。从 2018 年电影小高峰,到如今学界业界积极探索“电影再出发”,电影发展的语境、环境、背景、诉求都有某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主要跟大家探讨一个大的题目 请各位专家总结近期以来中国电影的主要的成就、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图 3 中国影视发展对话会之一尹鸿:就目前电影发展的宏观方针或方向而言,电影管

19、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对电影寄予了厚望,并且在不断进行深入调查,力图为供给不足等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就电影发展而言,电影不仅要重视宣传规律,也要重视艺术规律、经济规律,做到多元平衡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我们从数据的分析来讲,2023 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市场规模基本上表现出明显的复苏特质,大概达到了 2019 年的 80%左右。其实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形势比较好的就是国产电影实际上比 2019 年的同期要高,但是为什么总规模只达到 80%,是因为引进影片整体的市场票房不好,换句话说,整个消费环境,市场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那么在这种时候,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就更高了,创作上的要求也更高了。我观察到,如今中国电影有

20、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现况或发展问题:第一是制作成片数不多,很多电影制作了多年。比如在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家看到各个公司推出的新片的篇目数比较挺高,但是很多片子都是这几年已经多次出现了,换句话说都是拖了几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一问题值得关注。第二个问题是腰部电影不足。目前中国电影行业,能够达五亿到十亿票房规模的影片严重不足。这种不足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有创作团队不足、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等方面原因。但006 2023 年第 13 期与此同时,仍然要注重“头部电影”的开发,因为头部电影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与提升影响力。第三个现象就是剧集的头部作品对电影的头部作品有明显冲击。如今,电视剧的发展已经进

21、入了一个半计划状态。电视剧的产量大幅度下降,网络剧的产量也大幅度下降。但是,在下降的同时,每年都能产生一些标志性作品,比如人世间狂飙县委大院,及最近的漫长的季节。大家会觉得,剧集的头部作品对我们电影的头部作品反而有冲击,我们电影的头部作品,过度的商业,过度的去表达主题性需求和商业需求,但是反而不太出现如漫长的季节这种有现实深度、有人性深度、有艺术创新的作品。其实电影创作者也在反思,究竟是因为创作生态环境,使得我们没有勇气,还是说是我们真的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够。其实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老百姓开始关注那些反映现实、揭示人性,而且首先是有现实主义,其次才有温暖的一些作品。比如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

22、几部作品(如韩延的我爱你!)其实基本上都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有现实主义做底蕴,再去表达温暖,以此得到大家认可的。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如今,中国电影表现出复苏、回暖的明显态势,但依然存在供给侧不足、多元性不够的现状。我们发现今年上半年,一些长期深耕某一类型、某一题材、某种系列的公司出品的电影,基本上都获得了好的票房,而且它推出新品的速度比较快,因为长期深耕某一方面、某种类型、它在这方面的积累就比别的公司更为深厚,它的资源就比别人丰盛,比如开心麻花推出的独行月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这就是他们长期在喜剧片方面深耕细作的结果;再比如大鹏推出的保你平安取得好的票房成绩也是如此。因此

23、,一个公司如果能长期在一个领域里面深度挖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资源整合,最终得到较好发展。对全局来说,如果每个公司都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能造成百花齐放和整体质量提升。第二是电影评论与电影生产双轨并行但不相交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和电影研究与电影生产/电影创作之间存在“间隔”,双方各说各话:例如电影学界出现了许多研究科幻电影的专家,这些专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科幻电影研究的国家项目,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几个科幻电影论坛并未邀请他们与科幻电影创作者一起讨论科幻电影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电影学术界与中国电影生产界的交流十分密切,处于“热恋”阶段,很多导演、演员在策划新作品,创

24、作新作品、上映新作品时都请专家建言献策,很多学者也积极参与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影协也不断组织相关对话会,请理论家与导演和表演艺术家对话。而如今,电影学界与电影创作生产的对话还是少,电影学界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充分地推广到电影创作生产中去,我们应鼓励两方对话,我们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组织过双方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应该长期地,持续不断地提供条件,促使双方的相互交融。汪天云:在政策格局方面,如今,电影界出现了空前的团结,我们现在的领导非常体恤我们,出了一系列讲话和政策。在电影格局方面,我与尹鸿教授观点一致,提倡“头部电影”的开发,因为只有头部电影高度发展,中国电影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如今从第

25、十八、十九届的华表奖的获奖名单与评奖风向来看,这次评奖实际上预示出华表奖对“头部”的积极关注。在具体电影内容上,要注重电影的文学感染力,要重视电影的社会性,应提倡一种给人鼓励、引人向善、抚慰振奋人心的电影生产与创作。未来电影生产应该有快乐的、开朗的、豁达的内容生产,让我们摆脱很多生活的郁闷与焦虑,要给青年人以振奋。此外,我提倡一种展现青年朝气的甚至是表现青年狂想的、勇气的电影。因为在如今社会,青年人,我们的后一代人,需要积极鼓励,更需要电影的引导。如今,考大学题材电影有点过多,实际上,要告诉青年人考大学只是人生一个阶段而已,放大考大学可能会增加青年人的焦虑。在当下社会,如何让受挫的、有抑郁倾向

26、或心理抑郁的青年走出困境,有勇气面对困境、能承受困境,应该是我们今后电影创作的重要方向。所以我觉得我们塑造我们民族的少年形象,在我们头部电影恢复的时候应该有少年英雄。而这种英雄不一定仅仅表现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在“善场”上 在善良的战场上,他能够有善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恐怕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电影的核心,实际上还是文化,文化的核心,实际上还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力和价值观。陈犀禾(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我想007从陈凯歌这一具体人物转型谈起。他 80 年代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一直走到今天,到长津湖,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在陈凯歌的身上,近四十年的探索,给了我们怎么样的一些启发,也让我们在和历史

27、的对比中间,看到当下中国电影发生的一些什么变化。80 年代末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对第三世界文化有一个论述,他说:“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并具有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我觉得这比较符合影片黄土地,我们可以把黄土地看作是一个国族寓言。在黄土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这个故事可能真有其事,但是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可能发生的故事,那么翠巧当然就代表了中国的苦难,她的父亲当然就代表了传统,那么她的弟弟就代表了对传统的一种反抗,顾青可能是代表了外来的一个拯救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故事写的是 30 年代的中

28、国,但实际上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这中间其实就与陈凯歌的探索、创新有着明确关系,也表现出他那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并且他的某种创作特色是具有某种延续性的,比如赵氏孤儿梅兰芳等。但当陈凯歌创作长津湖时表现出一种创作的转型 从民族寓言到正面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张扬。陈凯歌的这种转型或者说他的这种 30 年的变化,代表了很多知识分子和电影人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转型中间,在塑造国家形象中间,在表达主旋律中间,或者对国家主题的表达中间,他自己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从民族寓言、国族寓言,一直到国家形象。他的这个选择,我觉得他的成功会对中国电影人今后创作很有启发 因为谈及电影发展,我们需要关注这些电影界最为前

29、沿或者聪明的导演在做什么,有什么转变。陈凯歌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也代表了中国电影在今天所面临的尴尬的处境。比如中国电影如何真正实现理想的“国际传播”,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比如长津湖在国内传播很好,但是在国外传播不尽如人意,这都需要我们思考对策。四、中国电影发展的青年受众变化、对策与建议张卫:网生代观众是如今电影院的主流,在如今,如何让爱上网、甚至在网络上观影的他们重新回到电影院?如何把观众、把青年电影观众引入电影院,让他们加强和培养进入电影的习惯,我们在电影各个环节上怎么做?请各位专家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图 4 中国影视发展对话会之二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一是好

30、内容是吸引受众进入影院的关键。在整个电影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内容生产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二是要注重口碑营销,谢晋导演曾经说,最重要的是观众对一部影片的口碑,我们今天有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营销手段,但是口碑营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 一部影片出来以后,口碑好了,传播就会广泛,即使他在网上看了,也可能再会去影院看一看。三是注重视效大片的开发。因为视效大片具有奇观性与宏大场面性,是手机观看无法取代的,也是吸引受众步入影院的重要原因。四是注重多元类型发展。因为观众的审美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种影片火了,大家都步其后尘,纷纷去拍这样一种类型,一种样式,而是要多元开发,才能尽可能满足各种受众的需要。这

31、次投票评出来的十部影片就体现出网民的一种多元化诉求,既有像长津湖水门桥这样的头部大片,也有像邓小平小道这样的革命领袖人物传记片,更有奇迹笨小孩人生大事这样写普通人日常生活、人性深度的影片。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要重视明星的作用。明星具有吸引受众的明显作用,也能吸引很多青少年进入影院。明星表演应该是将表演视为生活的,不断练习训练的,要有个人魅力的,要培养有悟性、有人文情怀、敢于担当、为社会做贡献的明星。尽管明星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市场拉动力不言而喻,但我们依然要正确引导。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经纪公司,太产业化、太商业化,“污染”比008 2023 年第 13

32、期较严重。所以应该把明星的行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培养明星成为一个文化人,将其往艺术家方向发展,形成个人魅力,这样也应该会成为一种“银幕魅力”与“电影院魅力”。杨俊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以每年开学的上课方式为例。每年我都会统计学生喜欢的电影片单,年年有惊喜。但是,也会给我们带来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作为观众的青年,他们走入影院的时候,有哪些期待?有哪些阻碍?有哪些问题?如今,中国电影的青年观众有一个特点:观众与游戏玩家可以和谐共在。它不会被影游融合的大趋势所挤占,而是能够完成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的格局生态。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数智化的转折。进入到一个数字加上智能的改变之后,或许未来的

33、观众,他们所看到的视野已经是带着 VR 的头显设备了。也就是说,我们在最初的审美构成当中,他们的期待视野和此前的期待视野已经不同,如何满足他们,如何引导他们,是未来的关键。或许就像我们课上的同学所说的 “一天已经如此辛苦,那么拜托我到电影院时,请让我笑出来,请让我轻松,请不要让我再做题目”。对于这样的呼声,也许我们的业界制作人,也许我们的学界研究者都应该认真倾听,并且去帮助实现。刘智海(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我以云霄之上的创作为例,来对此进行某种回应与解答:一是类型创新,云霄之上最核心的是故事类型与视听表现的建构中,探索艺术化与类型化相互融合的语言表达,创作出作者型的类型电影。因

34、为该片有我们很多学生参与创作,我们通过分享优秀影片方式,让学生建立一种审美判断。实际上,这种方式,对青年受众群体而言,同样重要。二是视听创新,云霄之上给人带来别样体验,就是真实的沉浸感,让观众沉浸在 80 年前的梦幻之中。我们将一部战争电影,用长镜头语言呈现出来,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战场的残酷性,从而探索电影的视听本体。此外,稳定票价,也应该是中国电影吸引受众进入影院的关键。学生是消费主力,但是动辄 100 元的票价,实则无法使很多大学生能够承受。五、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变化、对策与建议范志忠: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国电影跟电视剧的产业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变革,呈现了一种新的一种发展态势。这种背景下,我们

35、的影视产业。应该要怎么去拓展,应该怎样走出自己的一种新的路径?请各位业内专家谈谈看法。图 5 中国影视产业对话会叶宁:一是目前在创作过程中学术、理论和产业沟通太少,要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二是媒介环境变化下,更需要关注故事本身。因为一方面观众的审美和观众对好的故事的要求在不断向前。他们看到的作品,所争夺他们的娱乐时间的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对于我们影视制作人,只有一条路 做好一个故事,能吸引观众的故事。三是电视剧头部作品冲击下,更需要电影生产文学性、艺术性、社会性的高质量作品。这几年中国剧集不断发展、出精品,这对电影而言是一种激励、一种学习方面。四是讲好打动人的故事是关键。比如狂

36、飙送你一朵小红花漫长的季节人生大事都是在每一个人物的搭建上、在一个戏剧的反转上,真实生动、扎实、有血有肉。五是导演等创作者回归现实、扎根生活进行创作,是关键。导演、编剧做田野调研,你只有做去过才能写出好故事,才能进入观众的世界。刘志江:一是专注做电影,专注做一个剧本,一个作品,精品才能出现。二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理论要我们在实践中拔高、要总结出来经验和教训,然后再由这个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这几年确实存在的就是学术界管我学术界自己的研究,创作的也就管自己的创作,两条线很少交叉。三是从创作的时候就根据需要去创作,就不至于那么难,有些人说他改了一遍又一遍,这可能并非其他原因,而是从抓剧

37、本开始你就没去好好想过剧本的起点与目的这一问题。四是要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发展,影视人真正的团结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来做好作品奉献给观众,应是我们的初心与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009黄平:艺术电影在电影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做好像电影邓小平小道这样的艺术电影,个人有四点切身体会。第一是角度要新。著名编剧王兴东创作的剧本,从父子情切入,以情感为线串联邓小平下放期间“四大危机”,角度很新颖,在主旋律电影中非常罕见。一部优秀的剧本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坚实的文本基础;第二是凝聚合力。电影邓小平小道自编剧 2004 年创作第一稿剧本,至影片公映是一个长达近 20 年的历程,它有点像接力赛,我有幸作为制片

38、人跑了其中一棒,这一“跑”就是 5 年 自 2017 年 8 月取得编剧授权书至 2022 年全国公映,前后历时 5 年,期间各级政府、各界朋友、全体出品单位、所有剧组工作人员一起发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克服项目运作期间的重重困难;第三是夯实班底。这部影片集结了一流的中外电影艺术家,其中包括多位金鸡奖单项奖获得者,强大的制作班底为影片的品质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第四是创新宣发。这部影片被市场严重低估,被观众严重误解 看到片名就以为不好看而绕开,实际上只要观看了影片的都说好看,很震撼,很感人,很真实,很有年代感,很多人都看哭了,有媒体表示这部片子是 2022 年度“最好哭”的主旋律电影。但是,这类

39、影片如果贸然公映很容易出现“一日游”“三日游”。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可怕局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华夏”的帮助之下,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为 期 半 年 的 超 长 点 映,在 公 映 之 前 就 积 累了 1400 万元的票房,公映后继续点映。截至 2022年底累计 2600 万元票房,成为 2022 年度人物传记类电影内地票房冠军,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获得诸多国内外重要荣誉。张艺舟:我从地方政府角度,产业培育,企业服务角度做一点简单的分享。地方政府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硬件齐全、软件配套的支撑设备,对于当代影视发展尤为关键。一是进行企业补贴,二是人才补贴,使其稳定。人才问题对影

40、视产业发展尤为关键。我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发展影视产业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缺失相关人才。因为影视行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所以说我们是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是和多所高校一起联合打造了一个产教融合基地,专门为影视产业培养后期摄像、剪辑,包括美术、编剧人才,以此达到人才培养、数字资产共享等效果。地方与企业深度融合能够促进相关影视项目落地。一家本土的影视企业,应该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做一个深度融合。比如我们就很鼓励企业在本地拍摄影视剧,特别是反映本地传统文化的影视剧。另外,我们也是鼓励企业在本地做文旅项目,让这个影视作品赋能文旅产业。此外,我们注重 IP开发等。总之,这个也是

41、体现了我们地方的党委政府对影视产业的支持程度。我想,在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提高对文化影视产业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六、中国影视教育发展的问题、对策与建议张邦卫(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影视要再出发,从某种角度来说,产业要先行,教育也要先行。特别是国家最新的学科专业目录出来以后,影视教育、艺术教育,国家大力的重视。可以说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转机。如何面对,值得探讨,这一论坛的专家都是长期从事影视教育的专家,经验丰富,实战性强,那么就请各位专家就此问题谈一下自己看法。图 6 中国影视教育对话会姚争(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在技术发展的当下,对像我们影视教育来

42、说,确实面临很多的挑战。电影强国的实现,离不开电影教育的支撑、人才的支撑。岗位性的专业人才(比如摄影、灯光、调色,这样专业人才)与复合型的创作人才(比如导演、制片等)都需要培养。我们的影视高等教育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一是专业性岗位型的人才较少,比如像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电影专业的非常少。要知道我们中国的高职院校的总量比本科院校还要多一点,但是高职的岗位型电影专业技术人才非常少。二是人才递进链条的动态没形成。本来人才应该不断地进阶,它是个有链条作用的,但是现在基本是固化。目前来看,010 2023 年第 13 期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的趋向,可能除了行业之外,大量的还是来自培训机构、教育机构

43、,那么如何打通我们由枣核状变成金字塔状的人才培养转型,由现在的停滞状态变成动态向上的链条状态,应该是未来影视教育发展、探索、革新的核心。李晋林(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我以华策电影学院影视教育为出发点谈此问题。一是影视教育需要硬件支撑。在桐乡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学院现在建有 5000 平方米、2000 平方米、800 平方米的摄影棚,还有电影混音、录音、特效、调色等一系列的从前期到后期整个电影流程的实验室,完全可以满足影视剧的摄制。二是培养商业型、工业化应用电影人才比较关键。以前电影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艺术家,看大师的作品,拍一些实验性、探索性的艺术电影。但是我觉得现在

44、中国电影市场更需要从业者,也就是说以后能做商业型、工业化的电影应用人才。三是课程的国际化、高端化、项目化,我们很多的课程,是以项目化展开的,也就是说在拍摄完成一部短片或者是一个长片的过程中来教学生,现在我们一个 30 分钟的毕业短片,都是以工业化生产的团队组建,大的学生摄制团队达到上百人组成的剧组,分工非常精细,有制片、编剧、美术、导演、摄影等,每一个工种都是有一个组。那么就形成了非常接近于市场的工业化创作。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就很容易进入商业化、工业化的团队里面去,所以这是我们的教学上的一个变化。四是跨学科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虚拟制片等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我们学院开始招电影制作专业

45、(工科)学生,挂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科下,培养电影技术应用人才。卢炜(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影视教育既有统一性也有独特性。我们电视艺术学院长时间锤炼电视媒体文化品牌,通过一流专业学科,培养一流专业人才。紧跟新时代,突出强特色。多年来我们学院两个人才培养和学科凝聚点:一是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聚焦广播电视综艺和晚会等,毕业校友逐渐成为当今广播电视综艺和晚会的导演、总导演,创作出大量现象级综艺晚会作品,形成“无浙传无综艺”的业界影响力。二是纪录片,尤其主流纪录片的人才培养、创作和研究都有品牌影响力。师资团队上有梁碧波、许晓娟等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领衔,研究上有姚争、倪祥保等教授。并且

46、,组建纪录片导演特色班,目前已经培养出三届学生,社会反响好。电视艺术学院在坚守教育初心和学科使命的同时,也主动变革,转变培养思路,从知识传授者变为陪伴者、引领者身。在新媒体时代面对 Z 时代的学子们,我们老师传统思维已经落伍,需要俯下身向同学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新媒体思维和理念,学习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勇气。在短视频创作、网络直播和虚拟制片等教学中,师生互学互鉴,老师导师,变为陪伴者、引导员与资源调配者,创新教学和探索科研。陈旭光:培养复合型人才、领袖型人才是关键,未来电影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让他们懂技术、懂市场、懂网络、懂产业变化,在工业、技术、美学、艺术等多元之中“折衷”“平衡”发展,才能够有更好

47、、更多的影视人才出现。因为我最近几年一直做电影工业美学,提倡制片人中心制等,对电影教育也要系列思考。而如今,我认为创作者需要适应的环境或者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有三种适应:一是,在互联网时代要进行互联网生产;二是要懂技术,进行技术化生产;三是要懂得电影仅仅是创意产业里面的一种核心性产业,要培养创意性人才,培养创意领袖。如果说在课程中,在这些方面都给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又在外面闯过一阵子,自己独立拍过电影,自己制作过一些电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能够既懂艺术创作,又懂这种经营、策划、运营等,这样的人才将会直接促进中国电影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影视蓝皮书已然从“年度记录”变为“时代记录”,成为具有影视时代史、影视时代文化史的“历史研究文本”。它不仅是影视年度史的书存立照,更具有阶段性史学研究价值。总结亦是开始与再出发,中国影视蓝皮书的“出发”目的,便是如此!我们关注、培植并属望、期待中国电影发展的多元生态与合理格局、稳健发展的态势与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1陈旭光,张明浩.深化现实、拓展想象与“游生代”的影游融合指向 2022 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报告J.艺术评论,2023(05):23-40.2范志忠,潘国辉.新主流、新现象、新生态:2022 年电视剧创作盘点J.现代视听,2023(01):42-49.01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