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62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3年3月第2 2卷第1期滁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C h u z h o uP o l y t e c h n i cM a r.2 0 2 3V o l.2 2N o.1收稿日期:2 0 2 2-1 0-1 5基金项目:2 0 1 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工科院校经典诵读与育人关系研究”(1 9 ZWD 0 0 2)作者简介:刘玲(1 9 9 0-),女,湖南娄底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文学博士。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刘 玲(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2 1 0 0 2

2、 3)摘 要:在工科职业院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项目,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通过项目推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学习发展能力和自我认同感得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充分具体,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实践表明,经典诵读项目应当继续深化拓展,通过品牌文化活动、新媒体传播、选修课等方式,逐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式育人。关键词:中华经典诵读;“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 7 1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5 9 9 3(2 0 2 3)0 1-0 0 0 1-0 5P r a c t i c a

3、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 a m o n gS t u d e n t s f r o m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s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t h r o u g h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R e c i t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L I UL i n(N a n j i n gV o c a t i o n a lU n i v e r

4、 s i t yo f I n d u s t r yT e c h n o l o g y,N a n j i n g 2 1 0 0 2 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L a u n c h i n g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r e c i t a t i o np r o j e c t si n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 so fe n g i n e e r i n gi sa ni m p o r t a n tw a yt oc u l t i v a t ec r a f t s m

5、 a n s h i pa m o n gs t u d e n t s,a n da l s oap o w e r f u l b o o s t e r f o r t h e c o m p l e t i o no f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t a s ko f f o s t e r i n gc h a r a c t e r a n dc i v i cv i r t u e.A s s u c hr e c i t a t i o np r o j e c t sp r o c e e d,s t u d e n t sh a v eg a i

6、 n e d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i m p r o v e ds t r o n g e rl e a r n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p a b i l i t ya n ds e n s eo f s e l f-i d e n t i t ya n d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e r c e p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7、 u r ew i t he n h a n c e dc u l t u r a l c o n f i d e n c e.T h ep r a c t i c eh a ss h o w nt h a t c l a s s i c sr e c i t a t i o np r o j e c t ss h o u l db ef u r t h e re x t e n d e dt h r o u g hb r a n d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n e w m e d i a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e

8、l e c t i v ec o u r s e s,w i t ht h ep u r p o s e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t a l e n t sb y i n f i l t r a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n t oe d u c a t i o n.K e yw o r d s: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r e c i t a t i o n;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c u l t u r a l c o n

9、 f i d e n c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工匠精神”深植于丰厚的中华文明之中,经过漫长的锤炼与浸润,呈现出特别的光彩。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我们从优秀的传统典籍中汲取营养。“中华经典诵读”文化项目通过亲近经典文献,沉浸式获取对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直接感受和理解

10、,是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 育的有益1探索。一、“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在项目开展前,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工匠精神”的调研。问卷结果显示,1 0 0%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益求精”,8 3%的学生同时选择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在问及“你认为哪些国家良好地诠释了 工匠精神”时,德国的选择率为9 8%,日本的选择率为9 4%,瑞士的选择率为8 6%,而中国的选择率仅为7 7%。在问及关于“工匠精神”的案例时,出现率最高的答案分别是德国的汽车制造、日本的寿司大师、日本的智能马桶和瑞士的手表。在问

11、及“是否能够说出中国传统 工匠精神 的案例”时,6 9%的同学表示印象模糊。在问及“你是如何了解中国传统 工匠精神 的”时,7 1%的同学选择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 大国工匠 等纪录片,只有9%的同学从中国传统典籍中获得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根据问卷分析,以下判断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其一,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模糊,流于字面。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工匠精神”是一种好的品质,但究竟好在哪里,其内涵是什么,却并不明确。其二,国外许多案例因其具体可感而广为学生熟悉,成为学生心目中“工匠精神”的榜样。换言之,学生对于中国的“工匠精神”并不自信。其三,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知之甚少,认识零散。习近平总书记在

1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固然要注重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但更重要的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一方面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自信地挺直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能够规范人才的价值取向,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国技术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典籍。从先秦的 周礼考工记 墨子,一直到宋代的 梦溪笔谈、明代的 天工开物,以及历代史书中的 食货志

13、,关于手工技艺的记载非常丰富。通过阅读这些典籍,可以真切地感知古代匠人的工作内容,贴近地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精度,并从中体味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力量。二、中华经典诵读项目的开展路径(一)文本选择在工科职业院校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项目,文本选择既要彰显优秀传统典籍的普遍价值,又要契合工科职业院校背景,经过筛选,本项目选择了 周礼考工记 梦溪笔谈 营造法式 天工开物 四本典籍作为基础文献,尤以 天工开物 为重点。周礼考工记 是中国最早的系统记录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是了解中国早期手工业发展面貌的一手资料。作为 十三经 之一,周礼 是中国传统经学的重要元典,古往今来的学者以

14、不同的着眼点对 考工记 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本项目中,只选择其中与手工业技术相关的记载,不涉及其礼制研究。由于 考工记 年代久远、言辞古奥,需要相当的文字、训诂等古文阅读功底,讲授与接受的难度都非常高,只宜做普及性阅读。梦溪笔谈 是宋代沈括的一部记录见闻见解的笔记体著作,其内容驳杂,包括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现象等领域,涉及到天文历法、地理科学、物理数学、音乐书画、文学语言、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军事礼法等诸多条目。在本项目中,主要选择工程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读。营造法式 是宋代官修建筑规范手册,也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其记录全面且直接,从操作规程、技术要领乃至零部件的形制

15、与加工方法均有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种类型房屋建筑的制度。因其专业性较强,宜以相关专业学生为主体。天工开物 是明代宋应星编纂的一部农业、手工业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记录了粮食、盐、糖、酒、油等食物和纺织、染色、陶器、铁器、冶金、兵器、舟车、纸张、珠玉等用品的生产与加工,被称为“中国1 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不仅是对当时农业手工业的自觉记录,也体现了作者宋应星对劳动的看法,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是研究“工匠精神”的重要文献,有必要进行精读。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期(二)载体选择载体选择的总体思路是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可行性,由学生社团入手,逐步增添新媒体、品牌校

16、园文化活动等可操作性强的方式,以期逐渐引入选修课,从而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相补充的文化育人局面。依托学生社团,成立兴趣小组,广泛借助各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共同研读经典、领会精神。兴趣小组以读书会的方式,每周布置一个选段,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各自围绕这个选段搜集相关文献、图片、视频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在读书会上做集体交流与分享。一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一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这种讨论式的集体学习,将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教师同样也作为学习者参与进来,适时给予引导。在研读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文本,进行一些动手实操。比如 梦溪笔谈 中“活字印

17、刷术”一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实训,亲手完成木雕版和泥活字的制作,切实感受由手抄本到雕版印刷术再到活字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和效率提高。在社团研学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传播媒介进行推广。内容主要包括原文选段、注释译文、讲解分析和诵读音频,对一些操作性强的篇章,诸如纺织、木工等,借助工科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地进行复原操作,并以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推广。三、中华经典诵读项目的效果(一)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在本项目开展以前,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精益求精”的粗浅层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工匠精神”首

18、先体现为对手工技艺的认可和对劳动的尊重。考工记 在总叙中开篇名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所作2。”考工记 认为,工匠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金属、陶器、车船等物都是由圣人所创造的。天工开物 的作者宋应星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读书人只醉心于功名仕进,埋首在四书五经的故纸堆里,“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及织造,这才是儒者之耻。”3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清楚地认识职业的意义,养成良好的职业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包含着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评判标准。宋应星在自序中明确表示,天

19、工开物 一书以 乃粒 乃服 开篇,以 珠玉 殿后,是“贵五谷而贱金玉”4。这种精神与先秦以来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王道理想一脉相承。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老子抨击“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特权观念,墨子主张“节葬”“节用”“非乐”。即便是在生产力得到发展以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仍然在机制上竭力遏制侈靡相竞的风气。在思想融合、文化碰撞的当今社会,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包含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国人历来崇尚人的价值,坚信人定胜天,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改造世界。“工匠精神”正

20、是这种信念的体现与践行。工匠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始终无声而勤勉地埋首于技术技艺,在艰辛与枯燥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吃苦耐劳的品质、穷则思变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推动手工技艺的发展。放眼至整个手工技术史,在生产力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匠人们在劳动中寻求更高的效率,于是有了新工具的创制、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力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中得到提升。在物质资料相对富足的时代,手工技艺在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上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许多成果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难以仿制。在艰辛中锤炼意志,在繁复中追求卓越,在数千年历史沉浮、王朝更迭中坚守,使百废可以再兴,使经验得以传承,使先民智慧结晶不

21、至于失传,使中华手工业文明不至于中断,这是数千年来默默无闻的手工业者一代一代传承的“工匠精神”,也是与当代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思想引领力量。“工匠精神”的内核是人本,具有实用性和社会化的特征。区别于西方科学精神的“为求知而求知”,中国“工匠精神”主张学以致用、造福于人。3刘 玲,等: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中国人不务空想,将在现实之中无处施展的高明本领批评为“屠龙之术”,将与生产生活无关、仅供玩乐的把戏批评为“奇技淫巧”,在中国技术史上,只有契合生产生活、对民生有所裨益的发明创造才富有生命力。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则,人是技术的主人,一切发明与创新都是

22、为了人的福祉。这与西方科学的独立求知精神是相悖的,近代以来常为人所诟病,以示对中国未产生科技革命的反省。然而,以更冷静、更深刻的态度审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条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科学技术的边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求知方向。(二)有效提升学习发展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经典诵读是一项全方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项目,从涉猎、翻译到精读、研读乃至实践,学生完成了对一个陌生文本的一系列学习过程。客观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在自主阅读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是相对弱势的。在学习过程中,以篇章为单元,通过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提升的途径,完成文本解读

23、、相关资料检索和理解实践的一系列重点难点。这种学习方式一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大课模式,由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节奏,调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经过这一系列流程,学生完成了对某一个问题由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旁征博引的专家的蜕变,并由此探求了一种新的自主学习的路径。以 天工开物舟车 为例,其开篇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 千乘 万乘 之号起自战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遂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5”短短百字,介绍了车的起源、现状及其流变原因。学生通过查阅 中国

24、历史地图集,对历史地理建立起直观认识;结合出土文物,了解先秦战车作战方式,从而理解千乘、万乘所代表的兵力;发散阅读,扩展知识认识到“楚、汉血争而后日辟”背后体现的是华夏文明的南渐;步马、铁骑在南北方的陆战中逐渐取代战车,则反映了胡汉文明的交融,其中涉及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远征匈奴、马镫的发明、唐代骑兵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等历史事件。这一案例体现了“把书读厚”的过程,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老师的方法引导,同学们的学习互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后,学生充分掌握了识文断字的技能、检索资料的方法,能够自主完成

25、阅读;并充分发挥工科职业院校的技能特长,将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更加深刻的知识体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信心增强,精神面貌更加自信。(三)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根深才能叶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正是一个寻根的过程。抛开中国传统科技史典籍来谈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无疑是苍白的。同样,脱离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对基本文献的直接感知,仅仅通过道听途说与走马观花的粗浅说教,建立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经典诵读,是贴近文本最直接的方法,更是贴近文化最直观的方式。从这些科技史典籍中可以详尽地感知先民们的智慧与苦心。譬如 天工开物 记录了

26、与百姓生活用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正是这些与百姓衣食用度息息相关的小事,构成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也正是在这一丝一缕之间,浸润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中华文化之根基,就在这最朴实的社会生产之中,就在这最广大的人民生活之中:带着典型的农业文明特征,着眼于精耕细作,而非开边拓土;着眼于艰苦奋斗,而非机会冒险;着眼 于现实民生,而非天马行空。在理解了这些文化特质以后,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几度受到蛮族侵扰而仍然赓续不断。因为中国人扎根于土地、团结于群族、着眼于当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论政权怎样更迭、无论战火怎样肆虐,依然

27、能够从龟裂的土地中种下传统的种子、延续出文明的繁花。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纳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一切异族文化都4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期虚怀若谷、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因此,从东汉时传入的佛教,到近代西方思潮,乃至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都打上了明显的中国印记,成为中华文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中华文明现实主义传统的核心力量。在理解了这些文化特质以后,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雍容与中国人民的温良。早在隋唐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火药。但温良的中国人并没有利用其强大的威力去制造杀伤性武器,而是将它作为药类用以济世救人。本草纲目 中就提到火药

28、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直到经由印度、阿拉伯传入欧洲,火药的破坏性才得到发扬。而在更早的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指南针的雏形,梦溪笔谈 中有宋代人借助指南针原理认识宇宙的记录。中国人没有充分运用火药和司南的特性来实现扩张,并非先民不智,而恰恰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 0 0 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6”在充分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后,我们才能真正坚定文化自信。真正的自信,绝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辨而形成的力量。四、经典 诵 读

29、项 目 开 展 的 难 点 与 后 期 尝 试路径中华经典诵读项目开展的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缺乏。工科职业院校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背景师资有限,在本职工作之外进行社团、学习小组的指导有一定困难。如何在有限的师资条件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的项目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二是经典解读考证困难。除却大量翻阅资料以外,所涉及诸多科学技术问题,未经试验,很难确定应当作何种解释,这也显示出中国古代科技史典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三是学生有畏难情绪。文言文阅读令人望而生畏,许多学生被阅读的挫败感击倒,提出“不适合自己”“读不懂、做不来”。事实上,度过初期的阅读障碍后,坚持下来的同学在阅读和

30、搜集资料中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收获颇丰。在工科职业院校开展经典诵读项目,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有必要且有裨益,应当逐步拓展深化,成为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推进五育并举的有力抓手。其一,经典诵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结合全年“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各类文化活动,逐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的扩展范围,打造中华经典诵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工科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与实践特长,开发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模拟再现,让文字活起来、让古书新起来,以生动实践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凸显品牌带动效应,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经典诵读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在校园

31、中蔚然成风。其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传播路径,提升参与感与获得感。借助图书馆“朗读亭”、开发微信小程序等载体,构建文化社区,实现师生广泛参与和活跃互动。设计者划定文本诵读范围并录入程序,师生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诵读、欣赏、点赞、评论等,营造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提高师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其三,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经典文本进教材、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进课堂。随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逐步优化,选修课开设的多样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包括经典诵读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应当逐步纳入选修课程。这不仅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不

32、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2 4,3 2.2周礼注疏:卷三十九M/阮元.十三经注疏M.刻本.北京:中华书局,2 0 1 3:1 9 5 8.3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6:2.4宋应星.明本天工开物(一)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 0 1 9:5-6.5宋应星.明本天工开物(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 0 1 9:2 2.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 0 2 1(1 4):1 1.5刘 玲,等:以中华经典诵读推进工科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实践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