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试做(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
2、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
3、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
4、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像,“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
5、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作者在
6、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考向分析浙江新课改以来,因把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列入必考内容,故语文高考自2006年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小说成为命题的主要材料,且多选外国小说,但也偶尔选用散文作为命题材料。2006、2008、2009、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为外国小说,2007、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散文,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散文故事性很强。201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中国当代散文。2008年以前都是命4道题,2009年以后都是命5道题。命题在考试说明的考点范围之内,主要有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和对作品进
7、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等。2013年依然会坚持这个命题特点。解答小说阅读题,要强化三个意识:1文体意识。重点把握小说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外国小说欣赏的八个主题的一些新概念,在每个主题里涉及的一些新知识,如扁平人物、上帝视角等,尽管命题还多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来设题的,但理解作品的角度依然值得借鉴,尤其是在一些写鉴赏性文字的题目里,能够运用是比较好的。2文本意识。解题依据文本,从文本出发。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视角,能够迅速选准角度,确定答题思考区间,又要紧密结合试题阅读材料来作具体分析,忌讳写“永远正确”的结论而没有具体文本内容印证,更不可脱离文本,硬贴标签。3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
8、点和题型,按题目要求思考和答题。答题规范,针对题目要求,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语句要正确,书写要正确,最好美观;尽可能地分点答题,写出明确的分点标志;格式上,尽可能地或先概括后分析,或先举例后总结。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也是命题的主要考点。命题一般会从下列角度设置:1理解并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这个主题思想,探究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2分析小说故
9、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揣摩人物内心情感活动;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4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5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6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
10、、重点段落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结构上的作用。7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8分析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9分析叙事的方式如插叙、倒叙的作用。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一要明确测试要求,二要熟悉解题技巧,要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解答散文阅读题,一般要树立这样几个意识:1主题意识。文章的主题是灵魂,其他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高考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就是主题辐射。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是指表现主题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使用的材料等。2整体意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
11、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可能会断章取义,脱离命题意图。3思路意识。“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这思路就是文脉。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一般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
12、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3问题意识。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再读文章时,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做题要注意下面一些技巧:1按序阅读。第一步,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第二步,大体浏览一下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
13、步,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准确划定题目区域。阅读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整体把握;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注意注释;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逐段逐句推敲揣摩,圈点勾画、多做记号。2按需答题。要有“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答案应该简洁。要有“提示”意识。题干中
14、的提示性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有效答题区域。“暗示”如表时间的词语、反复的词语、突出使用的词语所寓指的意义等。要有“意图”意识。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3按格书写。筛选题、解释题、问答题、分析题、赏析题各自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要通过研究试题与答案,仔细把握,写出“行家语”。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组合答案法,如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综合分析法、条分缕述法等。主题观照法
15、,即答题时要顾及与主题的关联。方法观照法,即熟悉散文常用方法技巧,思考问题时,可以“对号入座”。此外,要注意分条书写,条理分明,字迹清楚。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例题1】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
16、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
17、,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
18、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
19、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
20、游的!”(本文有删改)热点题型一 分析作品结构(2011浙江高考)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某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从结构的角度考虑的。以“我”的经历开篇,再加上“基辅读者”的来信,可以增强小说的悬念,使之更有吸引力,并且有引出主要故事的作用。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我”的经历与“基辅读者”的经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样就强化了故事的叙述效果;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说明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这样就突出了故事的普遍性。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有引出人物出场、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内容、揭示主题等。参考答案: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衬托)主要故事
21、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技法解密 1.小说结构方面的考查题型主要有:(1)分析小说线索。小说的线索一般是单线,但也有些是双线结构,应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双线结构作品,重在理解。答题步骤:先指出文章线索,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情节发展逐一分析。若是双线结构则要分别交代两条线索,并指出两条线索间的关系。(2)概括小说情节的几个阶段。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比较容易把握,但要注意一些倒叙、插叙的安排。答题步骤:找出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内容,若有倒叙、插叙要交代清楚,概括完毕点出中心主旨。(3)某情节(某人物或某事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类
22、题目一般要注意前后文之间的铺垫照应、衬托对比,还有对其他情节、人物及小说中心的作用。答题步骤:根据某情节在文中的位置先明确基本作用,再结合内容整合答案。如情节在文章开头巧妙设置了悬念,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等等。2散文结构方面的考查题型主要有:(1)重要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一般从结构、内容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根据句段所在位置明确作用,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再结合内容从句段本身意思和对表达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句段中突出的表现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也要适当分析。(2)分析散文的行文思路。此类题型要根据散文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分析外在的布局和内在
23、的层次。答题步骤:此类题型重在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和写作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答题时可以根据写作顺序分小标题答题。(3)分析散文的结构方式。答好此类题目的前提是弄清散文通常的几种结构方式,如: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等。答题步骤:先指出散文的结构方式,再结合内容展开分析。3常见失分类型(1)未审清题干,在没有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草草答题,导致回答得不准确。(2)一轮复习不到位,知识储备不够,如散文基本的结构方式、重要句段不同位置通常的作用等知识点没掌握好,导致答题没方向。如首段的总领全文,中间段落的承上启下,篇末的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等。(3)答题思路不清,没分小标题,重要得分点不突出。分小标题
24、的好处是一目了然,阅卷老师能清楚地看出考生的答题思路,得分点也相对容易看出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热点题型二 信息筛选与整合(2011浙江高考)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根据两个人的经历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判断信中会提及相关的遭遇;再根据下文的“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我们断定信中一定会有类似“不会让你白跑一趟”的话。然后按照文中“此处删去两句话”的提示以及“不超过50字”的要求,组织答案就不难了。做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既要有相关联想,又要回到具体语境以制约发散思维。答案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
25、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技法解密 1.要明确信息归属类别,也就是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以便有的放矢。2根据标准,抓关键句、关键词,分析其相关关系。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类组合。热点题型三 分析鉴赏艺术技巧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角度的鉴赏能力。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本文开篇的叙述者是第一人称“我”,所以对“基辅读者”的经历的叙述就很自然地用了第三人称,使得故事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关于叙事角度的命
26、题一般采取鉴赏叙述人称的方式,以往我们习惯了做关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题目,往往忽略了第三人称叙事的效果,这也提醒我们今后要更全面地掌握小说的各种叙述角度。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从写景文字本身,可以获知其渲染凄清、荒芜的氛围的作用;再根据情节,会发现故事的荒唐,更感到人在其中的无助感。此处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人们荒唐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关于景物描写的鉴赏一般是从营造意境、设置故事背景、
27、引导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等角度去考虑。参考答案:“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技法解密 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常用以下技巧:(1)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物、情节、环境进行具体描绘,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言风格。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前文已有涉及,这里只讲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首先要熟悉它的六点作用,然后结合具体作品,一一对应,具体分析。(2)小说的表现手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叙述手法上,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的区别;叙述人称上,有第一
28、、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表现上,有铺垫、衬托、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考生应掌握各种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表达效果),并结合文本语境,以此为依据答题。2回答这类试题应注意如下技巧:(1)首先判断句段的表达方式,如本段是侧重抒情还是侧重描写,如果是描写,再判断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然后回忆各种表达方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2)联系全文或该句段,明确该表达技巧写出了什么内容,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有什么作用,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中心主旨的作用。(3)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句段,切不可只出现术语。如一段借景抒情的语段,应该说出该处借景,抒发了情
29、感,表现了的中心等。3常见失分类型:(1)一轮复习不到位,不了解各种表达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分类混乱,甚至根本不熟悉,以致看到题目无从下手。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抒情技巧和描写技巧。(2)死记硬背术语,答题时生搬硬套,不能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分析。比如“借景抒情”必须讲清楚此处借了什么样的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对文中写到的景物要学会引用着分析,这样得到的情感才顺理成章。(3)对表现手法掌握不到位,同样的题型下,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不能对题干进行深入分析。如出题者可能不直接问表达技巧,而是换成赏析语言上的特色,但其中已经包含了对技巧上的考查。(4)答题不分小标题,像小论述文,
30、以致得分点不突出导致失分。热点题型四 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感情,作个性化解读等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主题,探究思想意义的能力。分析故事的原因,可发现有以下因素:个人不负责任,领导简单粗暴,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依赖惯性思维,团队间缺乏配合等。再结合故事的结果给旅客带来麻烦,列车工作团队也有不必要的浪费等,据此就可以很好地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要遵照“结合作品”的要求,不能抛开作品,妄言其他。对于此类主题探究类题型,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遵照作品本身;当然,当作品主题不确定时,就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了。答案示例: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
31、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技法解密 1.概括作品主题,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1)通过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2)通过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3)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了解作品的创
32、作背景,结合相关的社会、历史知识理解作品的主题。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常用以下技巧:(1)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探究。探究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要特别留意“请联系全文”之类的提示,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答案必须从文本中来。(2)在坚持以文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大胆发挥个人的阅读才能,将最个性化、最有创意的答案呈现出来,以体现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学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民族心理,
33、主要指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作品中基本上是一个整体,以统一的形态出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一般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入手。这里强调的是“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辩证地看待文学作品形象,分正面反面(侧面)、主要次要、主观
34、客观、现象本质、基础发展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的创作背景指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的创作背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和创作意图等。作者的创作意图指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该作品,其用意是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两种情况,对著名作家尤其是课文涉及过的作家如鲁迅、史铁生、高尔基等,要做到知人论世,大致了解其身世经历、代表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成就等;对陌生作家要善于揣摩时代背景,从文本中把握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
35、价值取向等因素,根据作品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4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认定。(2)“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判,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艺术美感的取向等等。(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较高要求,需要考生积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去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
36、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才是有可能的。【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
37、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
38、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
39、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
40、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
41、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热点题型五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父亲需要我”,既有表层的含意,也有深层的含意,它涉及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表层含意:前文写到“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成问题,因为“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据此,考生不难得出“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理解深层含意:后文写到:“爸爸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
42、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父亲”之所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是因为“我”承诺父亲“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也就是说,继承他的追求。参考答案:“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技法解密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技巧:(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关联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重要语句包括词语、短语和句子。对于词语和短语而言,注意区分其指代义、隐喻义、
43、象征义;对句子而言,注意区分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如上题,只要细心分析该语句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就可得出满意答案。(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一般有三方面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叙述性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讲故事、交代情节、交代人物,一般常用第一、第三两种人称,应注意不同人称的表达作用。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会随着不同的场合、对象、话题而有不同的变化,或幽默、或庄重,或含蓄、或直白,或简洁、或啰唆,或粗鲁、或文雅,千变万化,使人物性格鲜明。功成名就的小说家一般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
44、幽默、辛辣、含蓄等等。(3)散文中的重要语句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之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一般指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深层含意指一些哲理意义、隐喻意义(象征、比喻、双关等),要在把握全篇主旨的基础上去理解;言外之意要根据具体语境与说话人的用意来理解。(4)散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一般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如: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
45、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多引用古诗和四字词语,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秋尽江南草木凋”“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如:“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
46、了极致。”言辞清丽,格调典雅。热点题型六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母亲”在作品中是个次要人物,是个实实在在的母亲形象,不像“父亲”,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对次要人物形象的读解,也应该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
47、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将这些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技法解密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技巧:(1)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可以把握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2)紧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
48、如上例简析“母亲”形象,就是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得出的答案。(2012宁波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选择 英罗伯特库克“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