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朱熹的人性论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303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熹的人性论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朱熹的人性论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朱熹的人性论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6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6朱熹的人性论探究蔡冼昊【内容摘要】朱熹人性论思想是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可以囊括为性同气异实质上性同气异与理一分殊是相对应的 性同气异用理一分殊的逻辑体系来解析人性问题将人性中善与恶的因果缘由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解释 朱子在论述其性同气异的人性论思想时就提出了人的气质之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样的改变是需要下苦功夫的 这种改变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去除浑浊之气来明心中的性针对这一目的朱子提出了以居敬和穷理为核心的道德修养方法【关键词】人性论性同气异居敬穷理【作者简介】蔡冼昊男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2、院硕士研究生 一、朱熹人性论思想 性同气异朱熹人性论思想是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可以囊括为性同气异实质上性同气异与理一分殊是相对应的 性同气异用理一分殊的逻辑体系来解析人性问题将人性中善与恶的因果缘由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解释 相较于前人的人性论思想具备更强的逻辑性迈出了中国人性论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性同气异的形而上者 天命之性 在朱子的人性论思想当中天命之性实质上就是与理一分殊中的理相对应的概念“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什么样物事 程子性即理也此说最好 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个道理 在人仁义礼智性也 然四者有何形状亦只是有如此道理 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也

3、”由此可见朱子对于二程思想的推崇并且充分认可二程思想当中的性即理这当中的性就是天命之性 朱子曾言“天命之谓性亦是理”直截了当地论述了天命之性就是理的概念 从理一分殊的概念中来推论天命之性就很容易得出天命之性是形而上者的结论 朱子认为天命之性就是性本善的来源并且作为理的对应者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朱子言“道性无有不善即子思所曰天命之谓性也”首先朱子很明确地表明了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个善对应的就是性而性就是理 善在人性当中的地位就是最高级别的形而上者 而在道性无有不善之前还说“孟子恐人谓性元来不相似遂於气质内挑出天之所命者说与人”在此朱子就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做出了解释这个性善论是性本善这个善就

4、是人们所共有的本身就存在的善这个善就是天命之性他认为孟子就是将天命之性拿出来说人性但也可以从朱子的言论中发现孟子的人性思想不是很完备 原因有两点一是孟子的性善论只追寻到了仁义礼智这个层面并没有指出更上面的天命之性 二是孟子只单一地说了人的善而并没有解释人为什么会有恶这个会在之后的论述中进行解释(二)性同气异的形而下者 气质之性 人的善来自天命之性人的恶就是气质之性的作用 但不可以单纯地认为气质之性只与恶相关人的性格特征、品行与富贵生死都与气质之性有关只是在探讨人性问题时会着重探讨善与恶的概念气质之性与理一分殊中分殊的概念是对应的但不是完全相同 二者的相同点追其根本都是气在起作用这就是性同气异中

5、的气异气是形而下者与其对应的气质之性也是一样“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 如水无有不清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朱子用清水与碗来表达性与气的特征与关系性好像清水都是一般无二的人与人之间有差别是因为每个人所具备的气不同就好像碗的颜色不一样清水在碗中所映照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从这个比喻中可以挖掘许多关于气的含义 首先碗是有大小之分的大的就可以涵盖更多的水也就是性这样就能决定其所表达内容的多少 其次碗的颜色不同就会导致水映照出来的颜色不同一定要认清气并没有改变性只是性要通过气表现出来人们所看到的不同就是这个表现出来的形态不同 最后要明晰到底什么才是气质之性单纯的气并不是气质之

6、性从朱子的比喻来说气质之性就是碗和水一起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是性通过气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整体形态才是气质之性 朱子在水和碗的比喻后又说“性最难说要说同亦得要说异亦得 如隙中之日隙之长短大小自是不同然却只是此日”此处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要把握住朱子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即“同”指的是天命之性“异”指的是气质之性不过是朱子还没有明确区分开来 荀子所说的性恶论就是从气质之性来说的但是也没有完全说明白原因有两点 其一荀子说性将其分为三品这里要指明荀子所说的性是气质之性但是气质之性又何止三品追究下来可以分出无穷无尽种 其二荀子探讨人性也只是从气质之性出发忽视了天命之性的角度对于人的善的由来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这一点与

7、孟子是相反的(三)二者的关系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分别作为性同气异中的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二者之间有着巧妙的联系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厘清朱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性同气异 性同气异是以理一分殊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人性思想从这点来看其实两种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从中分析出的对应思想的关系也有着相同之处 首先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彼此依存、无法分离的“人之有生性与气和而已 然即其已和而析言之则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在朱子的观点中人的存在是性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的分工不同但是无法分离 就像朱子列举的碗与水的关系水离开碗就会消散无形无法表现而碗没有水的话就没有内容徒有其表 性要以气为载体来表现气要

8、借助性作为根基2023年第22卷 第6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6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塑造有形之质就如朱子所说“说性时便有些气质在里 若无气质则这性亦无安顿处 所以继之者只说得善到成之者便是性”其次性与气虽然不相离也不会相互影响、改变水不会改变碗碗也无法改变水 朱子说“气虽是理之所生然既生出则理管他不得”“性便是理气便是气是未分别说 其实理无气亦无所附”从这里可以看出性在二者的关系中处于一个更高的地位因为气是由性生出的这一点也与理一分殊中的关系相类似但是朱子也明确地表达出性与气虽然不相离但是也无法作用于对方 性与气之间的关系就是无法脱离对方但又不会影响对方

9、并且性的地位是高于气的在这样的关系下就需要剖析出二者的作用机制以解答出为何会存在性同气异的现象 当被问及“气质有昏浊不同则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朱子是这样回答的“非有偏全 谓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则尽见之若在部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见有不见 昏浊者是气昏浊了故自蔽塞如在部屋之下 然在人则蔽塞有可通之理”天命之性就好像日月的光天地之间都是一样的而昏浊的气质则像部屋会阻挡光的作用这样就造成了差异但是从朱子的言论来看昏浊的气质是可以改变成为清透的气质的由此来开通蔽塞 不论是碗与水的比喻抑或是光与部屋的比喻都表达出了性与气之间的作用机制 每个人的性都是同一的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气不同而性又必须通过气的作用才能够表现

10、出来所以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之性是不同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气并没有改变性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性与气共同表现的不同要将二者组合起来看并且这种表现是可以通过修炼来改变的 朱子在回答气质不善能不能改变时就说“须是变化而反之 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种改变是需要下苦功夫的气质不善的人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改变由此朱子也提出了修炼人性的方法 朱子通过性同气异归结出了人性的善与恶他认为人性本善但是气质的昏浊致使人性的善表现出了不善的特征但是这个恶是可逆的 朱子的人性论思想结合性气来论用性同气异的系统将人性的性本善和恶的来源都给说明白了二、朱熹的道德修养方法 居敬、穷理朱子在论述其性同

11、气异的人性论思想时就提出了人的气质之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样的改变是需要下苦功夫的 这种改变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去除昏浊之气来明心中的性针对这一目的朱子提出了以居敬和穷理为核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一)居敬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朱子的道德修养论中居敬必然是第一个要提起的 朱子曾言“大凡学者须先理会敬字 敬是立脚去处”所有做学修炼的人都一定要先知道敬的意义敬是重要的前提 在朱子的观点中居敬是道德修养的前提在修炼自身之前一定要先懂得敬的要义 对于敬究竟是什么东西朱子也做出了解释“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 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 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子将敬解释作畏字要有所敬畏不可以放纵身

12、心凡事应该把握一个度这就是敬 但是朱子又在此强调敬并不是要人们不问世事、六根清净实质上在这里朱子是将敬与佛教的概念做出了区分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合适的度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朱熹延续了儒家的思想特征追寻的是一种类似于中庸的思想 朱子也指出了居敬的作用“所谓敬又无其他玄妙奇特止是教人每事习个专一而已”敬的作用实际上非常简单明了就是让人们在做事修炼时专注罢了 朱子认为“敬是立脚处”是有逻辑依据的他的本意就是要人们在修炼之前懂得专注只有学会了专注才算入了门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 同时朱子在回答“敬何以用功?”时也告诉了人们居敬的方法即“只是内无妄想外无妄动”内心专注身体不要随意行动就是达到居敬的途径这也是朱

13、子所追寻的目的 想要修养身心就先要学会专注这是前提只有做好了前提才能够继续修炼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二)穷理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朱子的道德修养论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就是穷理 理这个概念贯穿了朱子的思想体系而穷理的意义就是穷尽世间万事万物的理 当人们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就能够认识天理这样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明晰心中的理达到理想的境界 朱子曾言“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 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朱子认为穷理要做到知道事物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会如何发展知道了所以然就不会在思想上迷惑知道了所以然就不会做出错误的举动 这里所描述的是穷理的作用机制穷理要做的就是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源与规律

14、当人们知道事物的本源规律后就不会再迷惑和犯错 朱子对于穷理提出了对应的标准“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底道理穷之须要周尽 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 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朱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道理要达到穷理的境界就应该把这些理都探索完全如果只是探索了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没有探索那就不是穷理 而且穷理要达到极限的只有完全分辨出事物的是与非才能够叫穷理 由此可以看出朱子对于穷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对于穷理的要求可以说是要达到一种全知全能的境界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道理都要明晰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着非常高的标准 朱子还提出了达到穷理的途径“如或读书讲明

15、道义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穷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然欲其简而易知约而易守则莫若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之篇也”朱子认为读书时能明晰其中的道理意义谈论古今人物时能够辨别他的是非对错或者在处理事物的时候能够知道处理得是否适当都是穷理 而通往穷理的最简便的途径就是读圣贤之书特别是要读四书 朱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就是以居敬与穷理为核心的一套修养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朱熹的理欲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朱子在人性论思想上的延伸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朱子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留存天理去除人欲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天理就

16、是天命之性所需要留存的就是天命之性这是人所具备的本善的部分需要去掉的就是气质之性的部分但是单纯用这样的观念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天理人欲 朱子在论述这一问题的时候用到了道心与人心的概念“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人心则危而易陷道心则微而难著 微亦微妙之义”人心存在着隐患容易陷落道心非常微妙很难把握朱子所追求的目的就是存道心道心的定义非常明确道心就是所谓的天理存于心的部分对于人心则不可以从表面一以概之也不是与人的欲望有关的一切都应该去除“人心亦不是全部好底故不言凶咎只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6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

17、(22)6马克思与奥康纳生态思想的异质性研究王 然【内容摘要】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让人们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者们对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视角和立足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阐释 文章通对马克思和奥康纳的生态思想对比研究探寻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根源从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危机的根源三个方面探讨他们关于生态思想的异质性尽管奥康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但是脱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奥康纳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作者单位】王然东北电力大学 自人类诞生后人与自然

18、的关系就成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对矛盾人类为了长期的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各国学者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寻问题的根源试图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摆脱生态困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进一步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前提面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城市化和资本扩张等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思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找寻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也为人类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指引和遵循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相结合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改变人们越发重视自然因此各种新兴的生态主义思想走上舞台其中在被主流学派认可

19、的生态思想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学者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及客观现实阐述其生态思想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视角转移到生态维度詹姆斯奥康纳作为美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者之一著有自然的理由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在其著作中他将自己的生态思想解释成是一种源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历史解释观也就是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提出其生态见解奥康纳力图用新的理论视角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重新构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重建自然史言危 盖从形体上去泛泛无定向或是或非不可知故言其危矣”人心并不都是凶恶其存在的隐患是人心不定、容易变动这样就

20、存在着危险的可能在判断人心的时候不可一味地认为人心就是不好的、错误的 很多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极端违背人性的实际上这样的批判都是源于对朱子的思想没有准确的认识朱子要去的不是人的一切欲望也不是要人们灭杀自己的人性他曾这样分别人心与道心“如喜怒人心也 然无故而喜喜至于过而不能禁无故而怒怒至于甚而不能遏是皆为人心所使也 须是喜其所当喜怒其所当怒乃是道心”“须是食其所当食饮其所当饮乃不失所谓道心 若饮盗泉之水食嗟来之食则人心胜而道心亡矣!”朱子所说的道心是涵盖着人欲方面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并不是他所要去除的部分这一切都要遵循一个度不可以放纵自己的欲望只要适当就是道心而超出正常范畴的才是所应

21、该去除的人欲 朱子的思想中并没有让人们去除掉所有的人欲他所提出的思想是让人们在正常的生活欲望中来追寻心中的天理并且朱子认为道心与人心是不可分的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道心为主人心为辅就像他所说的“从道心而不从人心”四、结语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拥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他所建构的人性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堪称里程碑 朱熹用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构建了以性同气异为主旨的人性思想理论并且针对这一人性思想提出了以居敬和穷理为核心的人性修养方法 朱熹的人性思想相较于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更加完备用性与气解释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本源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被人们所诟病这实质上是对于朱熹思想的误解 朱熹提出这一

22、思想的背景是贪官横行的时代他看到人性中的恶使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意在改变这一状态 他所追求的完美状态是通过去除心中的浑浊之气来明心中的性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朱熹的人性论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虽然他的思想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并且还处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在一些论证的角度中暗藏着辩证思想对于其思想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使朱熹的思想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也不可以否认其在学术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参考文献】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弓玉彬.浅析朱熹的人性论思想.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欧阳辉纯.自然之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儒家忠德视域下朱熹人性论的三个维度与表征.宁夏社会科学:权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