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_王小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28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_王小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_王小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_王小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话题综述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王小曼(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珠海)提 要:转译与直接翻译作为一对二元范畴,现有翻译研究中对转译关注度不高,存在本体行为研究较少、理论体系分散、翻译实践规范性欠缺等问题。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宏观层面梳理国内外现有转译行为研究成果,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优劣与空白之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推测转译行为研究的未来趋势,力求为转译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撑。关键词:转译;行为;中介语;中介文化;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编码:(,),:;引言转译是间接翻译的术语化简称,指需要借助至少一种中介语完成的翻译行为,与不需要借助中介语完成的直接翻

2、译构成翻译行为的一对二元范畴。年 首先指出对转译行为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鲁迅和周作人等人也对转译的必要性发表过独到见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聚焦转译行为的系统化研究较少,未将转译行为置于翻译理论体系中探讨,如钱春花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翻译行为研究,但并未提及转译行为研究。同时,转译行为相关研究问题呈现散点状,多集中在转译事实梳理,如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朱志瑜等)中完整地记录了大量散落分布的转译事实。转译行为作为翻译行为的下位概念,也同时受到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聚焦转译行为本体,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宏观层面梳理国内外现有转译行为研究成果,以寻找现有研究的空白,探索未来

3、转译行为理论化研究的方向。转译行为语际研究回溯转译行为所涉阶段多、要素复杂,本部分将从转译行为发生的原因、行为核心要素、转译行为理论化研究 部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年第 期总第 期 外语学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科研招标类项目“大湾区文化转译层叠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电子邮箱:转译行为发生原因最初的转译行为发生主要因为译者语言能力受限,但突破语际壁垒后依旧存在大量的转译行为,由此可见转译发生原因受多因素影响,具有多样性。译者语言能力受限晚清、民国和建国初期都是我国转译发生的高峰期,主 要 原 因 是 出 现 语

4、际 壁 垒。邸 爱 英(:)指出随着留日学生增多,日语成为当时的主要中介语,梁启超、鲁迅、周作人等学者作为留日学生,广泛通过日语转译西方作品。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通过独创的“和文汉读法”阅读了大量日文书及日译西籍,经由日文了解西方,同期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等报刊,将日本和西方思想传播到国内。王友贵(:)指出我国 年代“小语种”文学翻译人才奇缺。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的西班牙语,在上世纪 年代,我国几乎没有专门从事西班牙语文学译介的人才,直到上世纪 年代西班牙语才完成由转译向直接翻译的转变。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受限是大部分转译发生的首要条件,随着小语种的普及和译员储备逐渐增多,相当一部分语言

5、已经完成由转译向直接翻译的转变过程。译者主动选择转译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核心主体,译者主观意愿亦可主导转译行为发生。邸爱英(:)和谢天振(:)都指出转译多为第一手原语资料严重匮乏时译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但也存在译者通晓外语但却选择转译的情况。谢天振(:)提出译语国对外国文学的主观选择与接受倾向导致一些译者避开所精通语种国家的文学和文化,反而转译其他语种的文学作品,如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和西学东渐影响,大量经日语或英语转译西方作品。“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人主动提倡译介非通用语种文学作品。杨宪益在李晶()的访谈中指出存在译者主动选择的参照式转译,因为外文社小语种的译者通常中文都不太好

6、,但他们一般都懂英文,所以其他语种译者翻译时主动选择参考英文译本转译,如红楼梦西班牙语版和缅甸语版本都是基于英文版转译而成。社会文化需求催生转译社会文化需求是主导文化转译发生的另一主要外因。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和西学东渐影响,大量经日语或英语转译西方作品。“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人提倡转译东欧、西欧的民族文学作品。邸爱英(:)从多元系统论、目的论和译者主体性等角度指出这一时期的转译深受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王友贵(:)表示翻译文学格外醒目地受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风潮的影响,同时亦受主流诗学的制约。李建梅(:)认为从翻译政策来看,译者选择非通用语文学能够回应中国社会的启蒙思潮

7、,选择儿童文学、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能够反映他们对文学价值中人性内涵的追求。转译行为核心要素中介中介是转译行为有别于其他类型翻译行为的必要要素,主要包括中介语言和中介译本,对中介译本和译者的研究有助于追溯翻译史,完善整个翻译体系。中介语中介语的选择受到译者身份、译者语言能力、社会宏观需求、文化传播等因素影响。由于史料难寻、文本缺乏等原因,中介语确定也十分困难,因此翻译史中目前缺乏对各时期转译所使用的中介语的数字化精准统计。谢天振(:)简要梳理了我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介语变化的情况,“五四”时期前后至三四十年代,日语是当时最主要的中介语,但是自上世纪 年代起,日语中介语媒介作用明显地让位于英语和俄语

8、。在我国的翻译史中,粗略看来,英语和日语是最常用的中介语,法语和德语次之,但也存在特例,范祥涛(:)指出部分早期儒家典籍先被译成欧洲其他语言,后陆续被转译成英语在英语世界传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转译中介语使用情况各异,但目前缺乏详细数字化的精准统计,仅有几篇略述。中介语和原语、目标语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间性关系,(:)指出在涉及 种语言的转译行为中,中介语作为连接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桥梁对二者均会产生影响,原语理解是侧重语言层面,目的语表达时倾向于风格层面,而在这里中介语起到连接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他认为中介语与原语和目标语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联系。(:)也指出中介语的语法结构会影响目标

9、语的语法结构,汉语中存在的欧化结构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介语的确定方法也是转译行为研究的另一重点。(:)指出无法精准锁定中介译本是区分转译与直接翻译时最常见的障碍,提出“两步法”来区分转译与直接翻译,进而溯源锁定中介译本,第一步是确定译者的上下文数据(居住地、教育程度、语言技能、出版物的获取),年 王小曼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 第 期第二步是比较源文本、潜在中介和最终译本。在 年修订了之前所提的方法,提出通过搜集译者背景资料和与之交往密切的相关人员的背景资料,以便提高中介译本追溯的准确率。陈宏淑(:)通过个案研究探索确定中介本的方法,指出可以通过文本对比、历史背景回溯比较、译者经历分析来综合追

10、溯中介译本和源作。中介译者在转译的初始期和高峰期,作家型译者是转译中介译者的主力军,中国翻译文学史(:)中指出,若将新青年社的翻译文学视作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发端,那么,由沈雁冰、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等 名学者创建的文学研究会则开拓了翻译介绍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尤其是通过转译介绍被压迫民族文学的道路。留学生也是转译中介译者的另一主力,谢天振(:)表明由于转译译者大部分由留学生组成,日语成为当时的第一中介语。转译者无法确定也是转译行为译者研究的一大困难。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因为转译曾被认作非正法,导致对待转译态度不认真,标注不明晰,也存在大量隐藏式转译中介译本难以确定。李建梅(:)指出对

11、待转译的不严肃导致转译本难以溯源源本,晚清时期这一现象尤其严重,晚清时期的转译本不署原作者的名字,甚至有些译者名也不署,但这种现象在“五四”时期发生很大的变化。转译行为理论化研究理论化是翻译行为研究的常规路径,通常由基于翻译事实的策略研究出发,进而进行规律归纳和特性描述,最终尝试理论建构,完成翻译行为理论化研究。转译行为策略研究转译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受到译者语言能力影响或原语文本获得困难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在此背景下,通过探讨转译策略以削减转译的弊端,减少转译行为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信息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周作人(:)认为转译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其价值不应被全盘否定,转译与直接翻译各有

12、利弊。他认为:“原则上说,直接译无疑是最理想的,但在事实上不免有些困难。除了专门绩学之士以外,直接间接混合翻译比较是好办法,直接译固然是理想,弄得不好也会不及间接翻译。”郑振铎(:)提出“慎重与精审”原则,谈到态度和原则方法问题,他主张转译者选择诸多译本里最可信的译本来重译;如译本有两种以上时,应该将其搜罗齐全,逐一加以对照;译完后,应该请精通原本文字的人员将转译本与原本校对一下。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以转译与直接翻译同时使用为背景,研究二者间如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缺乏以单纯的转译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转译的方法。转译行为信息传递特性分析不准确性是国内外学界目前总结的转译行为信息传递的最明显的特点。

13、苏世军(:)通过文本对比证明转译行为会造成原文信息量的损失,转译的可信度低。陈宏淑(:)在苦儿流浪记中发现中介译本与源作间存在有意而为之的偏离,而转译本与中介译本间是近乎忠实的。(:)也指出除二次转译外,多次转译的过程也应该被讨论,转译行为中信息、风格的损失,在多次转译行为中更明显,更应该被讨论。基于个案归纳的转译行为信息传递的特点。陈宏淑(:)对馨儿就学记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本对比转译行为,归纳出 个转译行为信息传递特点:()相近的两种语言之间更容易产生逐字逐句直译与挪用类似字的情形;()各个译者不约而同展现出对古雅风格的偏好,显示出转译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重复语句所造成的夸大效果,会

14、因为层层转译而逐渐增强;()前一位译者出现的漏译或者误译,下一位译者几乎一定会承袭下去,除非此错误非常明显,致使后来的译者可能发现而改正。转译行为理论假设国外对转译行为的理论探讨早于国内,且更为深入,已经开始逐步提出理论假设,创建转译模型、创造新概念、找到新的研究视角等。(:)首先提倡系统化研究转译行为,他提出一种理论假设,翻译学者不应将在一种文化中的反复重现的转译视为一种疾病,而应将其视为一组相互关联的综合征,发现与该文化相关的潜在系统关系。同时,他也倡导研究转译行为的共性规律,首先,应确定一套初步的开放式研究问题,通过系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深入研究转译行为的一般规律。其次,他强调转译行为研

15、究应逃离常规的翻译史视角,重视转译实践,回归文本。(:)提出一个描述译者活动的模型,使之能够超越原语和目标语的二分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翻译”()(这里保留了原作者的表达方式,此处“翻译的翻译”即指转译)的概念。他认为转译行为必然涉及译者接触过的所有语言。不过,他指出这一模式只适用于文 年 王小曼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 第 期学翻译,并没有解释背后的潜在动机。等(:)提出新概念来促进转译行为研究,将转译看作内部折中式翻译,即将原语文化环境视为一个寄生系统。(:)提出一种转译过程多文化关联假设。转译过程中原语文化、中介语文化、译语文化之间可构成多文化关联体系,若人为限制转译行为的自然发生,

16、或刻意避免对转译过程中介文化元素的吸收,将不利于研究文化差异性与转译行为的关系。还有一些研究指出现有转译行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关注二手翻译与三手翻译的区别,他指出,现有转译研究主要是以二手转译为主,很少考虑三手翻译的可能性,并且主流的转译定义中一般只涉及三语文本,未考虑到多语转译的情况,并通过分析荷兰瑞典语和荷兰阿非利卡语翻译的数据,假设最终目的语文本的国内少数民族地位与其在国外的转译本之间具有相互关系,指出在区域翻译子系统(例如北欧语)内,边缘语(例如冰岛语和芬兰语)更有可能采用第三级翻译。转译行为文化层研究回溯转译作为翻译的下位概念,与翻译同属为一种符际文化交流活动,转译行为全过

17、程涉及至少 种文化,其文化关系更复杂,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文化转译的认识与研究还有待深入,亟需系统化和理论化研究。转译行为的多文化差异影响(:)指出转译中的文化因素应被重视,他以德语文学经英语转译成希伯来语文学为例指出,英语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将德语文化转译至希伯来文化,但他同时发现 种文化间并未立刻产生相互影响,而是随着转译活动持续时间增加、数量增多,种文化间互相产生影响,但他同时也提倡脱离文化元素的纯符际转译行为研究,这样的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排除客观因素来认清转译行为的本质特征。文化间性即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间的间性关系,一次完整的转译行为至少涉及 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相较于直接翻译,转译行为的

18、文化间性关系更加明显。李宏顺(:)指出,相较于直接翻译,转译过程中存在从原语文化到中介语文化再到目标语文化的一次多文化碰撞和融合之旅,随着转译所涉中介数量的增加,会涉及到 种以上文化间的复合间性关系。文化间性关系同时体现在间接翻译的产品和过程中,具体而言:()转译行为最终的产品转译本是多文化交融结果的最好展现;()转译的文化间性体现在目标语文化对中介语和原语文化的一种选择或过滤;()转译的文化间性还体现为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翻译观;()相较于直接翻译,转译促进多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文化间性体现得最明显的场合。再进一步列举翻译史中的事例辅助论证,呈现非系统性散点归纳的特点。由此可见,学界已经初

19、步关注到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在转译中的互动,但并未将转译行为过程中的间性关系进行系统化梳理,上升至理论建构。文学转译的中介文化影响在文学传播与评价过程中,权威文化对译作的接受认可直接是判断译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世界文学领域更认可英、法文学体系的权威性,许多国家将文学作品能进入英语和法语文学体系且受到欢迎作为评判文学价值的标准。(:)统计了 至 年被译介到西班牙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经由英语和法语转译的文学作品,并指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未标明中介译本和中文原著标题的“隐藏式转译”。他指出在文学翻译时,英语和法语常作为中文和西班牙语之间的中介语,并非因为现阶段能力无法进

20、行直接翻译,而是先使得中、西文学作品获得权威文化的认可,借助权威文化作为桥梁,原作更容易在转译语文化被认可接受,如莫言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经葛浩文的英译本转译成西班牙语。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倾向于忽略转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性,并主张转译过程中限制对中介文化特有元素的吸收,淡化原语文本中的外来文化元素,弱化中介文化对原作的影响。转译行为研究展望转译行为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也呈现理论建构缺乏、研究问题不够全面的特点,因此本部分将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系统思考转译行为研究有待深入拓展之处。转译行为语际研究语际转译行为研究应聚焦转译行为本体,将其置于翻译学理论体系中

21、审视,厘清本质、探讨要素,进而基于转译事实尝试理论建构。现有转译行为语际研究对本体重视程度不够,未来应力求系统化全面探讨。转译本质 年 王小曼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 第 期转译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行为,是翻译学科体系建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科建构离不开对学科本体的研究,翻译学本体为核心概念及翻译行为。但目前转译研究存在术语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转译行为本体,通过义素分析、内涵挖掘、特征分析、外延梳理等明确转译本质,完善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转译行为本体要素对转译行为内部核心要素(如主体、客体、目的、方式等)的探讨有助于揭示转译行为的本质。但相较于单一要素中介的探讨,各要素

22、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以及要素与转译全过程各阶段的关系研究,更能有效地全面认识转译行为并促进系列研究,如:()基于要素分析的结果,使用种差 属的方式重新定义转译行为;()将本体要素作为抓手有序推进后续转译行为的本体研究,以要素及其关系为基础搭建转译行为的研究框架;()从转译要素出发拓展至文化层面的研究,产生贯通本体与外围的综合选题。转译行为的理论建构从理论化角度全面考察转译行为,解释转译发生的原因、描述转译发生的过程、归纳转译过程中的共性规律。力求为转译实践提供理论化依据,使今后的转译行为有法可循、有据可依。弥补目前国内外转译过程研究不够系统化、理论化的弊端,为转译实践和转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基于

23、事实进行理论化升华,研究成果再关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有生命气息的译学理论研究。转译行为文化层研究转译全过程是多文化互动影响策略选择,因此文化层转译行为研究应聚焦转译过程中所涉多文化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情况,并上升至文化层面定位转译行为的价值。明确转译行为文化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内,语言能力的限制是转译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人才储备增多,译者语言能力已基本不受限,但是转译现象依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现存的转译行为受到紧迫的文化交流需求驱动发生,借助中介文化作为桥梁,连接两种不具备直接交流条件的文化,实现远距离文化交流的目的,加快跨文化交流的进程。由此可见,当今时代背景下

24、,转译行为更多是作为文化交流行为而存在,文化因素代替语言因素成为转译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应将转译行为研究提升至文化高度,评估转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和产生的独特价值,确定转译在中国文化外译和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必要性及应用范围,从宏观文化层面审视、定位转译行为的价值。建构跨层复合间性体系翻译是一种间性行为,相较于直接翻译,转译行为全过程中宏观文化和语言层级之间和各层内部都存在间性关系,可称为复合间性关系。目前学界已经初涉转译复合间性的探讨,但是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仅探讨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本身,并未从系统化角度探讨各间性之间的关

25、系。因此,基于前人研究可从跨层复合间性、语际翻译过程复合间性、译中要素复合间性,这种宏、中、微 个层面讨论转译的复合间性,最终搭构转译复合间性系统和多维立体互动关系网。结束语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梳理转译行为各阶段本体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语言层面主要聚焦于转译行为各阶段的本体问题,转译行为的发生同时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中介作为转译有别于其他翻译行为的特殊要素,中介语和中介译者在转译行为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界也已经开始尝试在语言层面对转译行为进行理论化研究。其次,转译行为文化审视也逐渐引起学界重视,相较于直接翻译,转译行为本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更应被深挖,但针对该问题

26、目前国内外研究还有所欠缺,转译行为的多文化差异、多文化间性互动、中介文化权威性是目前文化转译行为研究最集中的 个视角。转译与直接翻译作为一对二元范畴共同构成翻译整体,对转译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完善译学研究体系。转译行为研究可以将本体与外围有效结合,明确其本质及应用价值,未来针对该问题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可参考直接翻译的研究路径,中外交融互补,共建系统化转译行为研究体系,以助讲好中国故事。参考文献陈宏淑 身世之谜:苦儿流浪记翻译始末 编译论集,(),:,()陈宏淑 传话游戏:一个层层转译的故事 东亚观念史集刊,(),:年 王小曼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 第 期,()邸爱英 年 年中国翻译界的转译现象

2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范祥涛 早期儒家典籍英语转译中的文化传播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李宏顺 复合间性视野下的间接翻译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李建梅 转译现象与中国翻译文学的现代转型 以小说月报()为例 外国语言文学,(),:(),()李 晶 石头记回眸:海外中国学文献中的杨宪益、戴乃迭轶文两则 中华读书报,:,钱春花 徐 剑 李冠杰 翻译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上海翻译,(),:,()苏世军 从两个译本的比较看转译的可信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友贵 中国翻译传统研究:从转译到从原文译 中国翻译,(),:“”(),()谢天振 译介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郑振铎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周作人 翻译四题 翻译通报,(),()朱志瑜 张 旭 黄立波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东亚观念史集刊,(),(),:,:,(),:,(),:?,(),:(),(),:,:,:,:,()定稿日期:【责任编辑 孙 颖】年 王小曼 转译行为研究回溯与展望 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