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7 期DOI:10.16309/ki.issn.1007-1776.2023.07.002类型时空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良性互动机制研究秦国锋1李国帅1陈健健2糜沛纹1李铭1邓森3(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 410 0 0;2.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 3 0 0 18;3.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桂林5 410 0 0)摘要 作为职业教育起点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展“职教高考”与“中高职贯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产教融合,如何转变或增加自身筹码,是现阶段的痛难点。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的特殊性,导致其在产教融合进程中
2、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与当地经济发展不适配;办学规模大但实力不强,在就业与升学之间排间不定;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缺口大等问题。对此,中等职业教育应做出以下调整:依托区域政府力量,建立人才动向预控机制,供学校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依托区域应用型高校资源,建立“普职融通”背景下新型区域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协会治理,多措并举探寻利益平衡、落实三层递进共生关系,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全过程衔接。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区域良性互动;课程体系基金项目 2 0 2 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通、创拓、合作:广西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GXGZJG2021B145);2 0
3、2 2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汽车专业理一虚一实立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 0 2 2 JGA134);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 0 2 2 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中职课程开发研究”作者简介秦国锋,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李国帅,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陈健健,女,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糜沛纹,女,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李铭,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邓森,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职业技术
4、教育。2021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1,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水平落后、教学资源缺乏,毕业生综合素质堪忧,由此可见,产教融合良性互动机制并未真正落地。同时,目前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大都聚焦高等职业教育,或是将中高职一概而论,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综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问题呕须解决。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一6 一是当前职业教育办学的
5、基本模式。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层次性与类型性。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层次是指“有相属关系之事物的次序”2 。应用到教育领域,教育类型指的是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而教育层次则指的是基于递进教育结构的教育范畴3 。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显著差别。(一)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层不同类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为职业教育,但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就学历层次而言,归属为同一层次,同样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但在类型上有明显差别。类型时空第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中等职业教育位于类型教育中的基础层次,既连接生源市场和升学
6、渠道,也对接人才市场和就业岗位。面向生源市场,为高中阶段学生需求提供教育服务;面向升学渠道,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生源;面向人才市场,为不同技术层次的岗位提供人才供应。孟雅杰4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生产的变迁,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逐渐变宽,学生升学机会增加,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数显著增长。第二,在教学内容设定上。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学习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未雨绸缪,即在符合认知发展规律下,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较多的知识储备,以便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使用。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人学就需了解自已所学的专业,对自已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是为了职业工作的需要,所学迎合杜威实用主义
7、的观点,又如姜大源5 指出“职业教育的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够用即可,即理论知识为技能作解释,运用知识,付诸技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二)与高等职业教育同类不同层社会劳动分工决定了教育层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6,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两个方面。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用范围较窄,其目的是培养一线的普通工人,对人才的技术含量要求较低,工作过程重复性高7。相比之下,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设定范围较为宽泛,其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较为复杂工作的中高层次人才,能解决生产中
8、的实际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8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更像是技术专员或检查员的角色定位,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正是由于其基础性的特点,而将专业课程设置比重降低,增加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偏重专业课程。在专业课课程目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课程专家舒伯特根据价值取向将课程目标分为四类,即行为、生成性、表现性、州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7 期普遍性10 ,但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演化为三维目标11,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徐国庆12 曾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过分类,他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
9、基本维度,即知识、技能、素质;吴全全13 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都应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职业能力。基于此,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工作任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无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是素质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都仅仅停留在特定岗位层面,即掌握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程序性知识和技能即可;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培养,即需要具备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对职业本科教育来讲,学生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即面对未知的工作任务能做出判断并给出解决方案。二、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问题突出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地位,导致其产教融合进程中存在
10、三大问题。(一)办学定位不适配,就业升学矛盾突出中等职业教育拥有两大职能:一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服务人的发展14。通常,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以就业为导向”,而注重服务人的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以升学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导向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直接关乎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早期,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产教融合的广度。由于我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大量一线劳动者,大部分中职学校为实现自身价值,贴合眼前实际,选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工作者,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定位。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多次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国务院前总
11、理温家宝也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 15 。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多以就业为导向,以提供劳动工作者为出发点,拓展合作企业范围。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偏重产教融合的深度。产业升级革新迅速,新岗位代替旧岗位,岗位胜任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机械的岗位逐渐被机器替代16 ,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显著一7 一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7 期提升。多项政策方针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应“两条腿走路”。例如2 0 2 1年10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做好中高职贯通工作,打好中职基础性教育”17 ;2 0 2 2 年2 月,陈子季指
12、出“中等职业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要在保证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 18 。因此,大部分中职学校正处于“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的双导向”转变的过渡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日趋减少,致使大部分中职学校存在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问题。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不少中职学校陆续加人“升格”队伍14,导致办学条件好的中职学校侧重升格为高职院校,获取了更为优质的区域产业资源;而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群体基数恒定,办学条件差的中职学校反而招收了更多的生源。同时,中职学生在校期仅为三年,“双导向”
13、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空间压缩限制。从“横向”维度来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接就业岗位,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技能训练占用大量时间;从“纵向”维度来讲,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文化课程基础差,要为“底子差”的中职生打好升学的底子,文化课教师实力要匹配,专业基础课同样不能少,导致资源缺之。综上,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平衡难以把控,其直接关乎办学定位与区域发展适配问题。在中职学校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既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化解就业与升学的矛盾,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痛点19 。(二)办学规模大但实力不强,利益平衡难达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较广
14、,但综合办学实力仍有差距,办学规模大,但综合实力并不强,致使其与企业间的产教融合利益平衡点难以达成,最终产生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职学校数量多,但办学实力不强(物力)。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整合了一批“弱、小、散”的中职学校,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 0 2 0 年年底,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896所2 0,办学实力相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仍一8 一类型时空较弱,软硬件条件不达标。虽然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但是对企业来讲,在薪资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员工实力越强越好,但由于中职自身资源的限制,很难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更谈不上融合。区域办学实力强的高职学校占据了企业资源,使得本来就
15、缺乏企业合作的中职与区域产业不相匹配,导致了“办学实力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问题。第二,中职学校师生基数大,但综合素质不强(人力)。19 8 3 年,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要求“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的在校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经过40 年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在办学实力方面悬殊较大,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就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会生产操作,又要懂理论知识。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迅速革新,岗位胜任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岗位逐渐被取缔2 1。教师教学内容具有迟滞性,落后于社会发展,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难挂
16、钩,而师生所学内容脱离社会生产,企业难以与之合作,导致出现“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的问题。第三,中职学校经费不足,导致运转能力不强(财力)。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 0 10 一2019)统计,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经费比例呈下降趋势,10 年间下降了17.7%。在办学经费投人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调研测算,好的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为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办学成本高,而且经费投入持续周期更长,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形态下,经费投入严重失衡。不仅如此,由于中等职业学校难以为社会生产赋值,可创造性收人几乎忽略不计,仅靠财政拨款难以实现自行运转,导致出
17、现“运转能力不强的恶性循环”的问题。综上,以上三大问题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限,与企业间的产教融合利益平衡难以达成,如此看来,破解以上问题是促使产教融合利益平衡的首要突破点。(三)办学条件缺口大,课程与岗位相疏离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尤其对职业教育而言,课程体系与区域典型岗位的衔接程类型时空度是检验产教融合的重要标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缺口大,归根到底就是课程及配套设施的缺失。相比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应有载体支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 17 。中职
18、学校作为制度化学习场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靠企业的支持。但是现实很残酷,区域内上游企业受研发成本、人才收纳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与高校开展合作。通过斥资共建产教融合园、产业学院等进行项目合作、技术研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间接打造课程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则不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需围绕具体的职业工种设定,例如汽车维修工、机电维修工等。这种纯粹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对企业缺乏吸引力,企业更加注重短期效益,为了培养“普通岗位”工人而耗费大量资源,只讲清高、不谈利益不是企业的作风。另外,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产教融合中,“产”方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自身实力薄弱,加之
19、双方资金、市场、教育周期的影响,很难真正为双方赋能,更难以与其共建载体。相比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产政产业体系国家、省、市产业组织调控反馈商业协会产教直接性互动区域企业引导人力资源督促校企供需信息发布平台技术生产职教集团校中厂订单培养产教直接性互动生产岗位产教直接性互动专家团队岗位培训职业岗位(一)建立人才动向预控机制,供中职学校调整办学定位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的特征,跨越了产业和教育体系,其教学过程直接对接区域企业生产过州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7 期容建设应更注重时效性、情境性。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型课程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人教学内容”
20、17。其中涉及生产技术、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更新问题,而现阶段,中职学校无法获取企业最新生产技术,原因有二:一是“价值创造”“利润导向”商业因素的限制;二是学校无法与企业建立高效的互动机制。虽然有很多学校响应号召,开发校本教材,积极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等,但实质上,校本教材内容迟滞性明显,企业参与度较低,致使课程建设的意义不大。综上,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难以与区域产业发展建立互动载体,专业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与情境性是导致办学条件缺口大、课程岗位脱节的重要原因。三、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良性互动机制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着手,即建立人才动向预控
21、机制,供中职学校调整办学定位;拓展区域企业多元关系,多措并举探寻利益平衡;落实三层递进共生机制,实现中职专业与岗位对接,如图1所示。教教育体系法规保障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普职人才人才预控反馈中等职业教育共享平台中高职预控高等职业教育一贯通机制区、县、镇引导督促社区学院组织组织对接评价评价机构图1中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程。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政府和产业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需要依托政府的宏观调控。其互动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教育体系与9建立分流动向中职教学拓展企业区域招生教务就业合作关系课程教学深入师资队伍三层递进组织课程体系评价专业建设共生关系州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
22、7 期产业体系的直接互动,即教育体系中的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而产业体系涉及产业组织机构、技术生产机构等。二是通过政府调控、反馈的间接互动,即通过政府发挥法规保障、人才预控、共享平台三种作用,以促进产教融合。在疫情常态化时代,国家相关部门应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建立人才预控机制,提供充分可靠的市场信息,其中包括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的独立、交叉两种样态。基于此,不仅便于中职学校选择相关专业和进行教育投资,而且能够保证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之间的直接互动,无须政策干预,基于内需动力进行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我国缺乏政府层面的人才流动预控机制,缺乏来自政府层面的岗位信息共享,如果
23、仅仅依靠产业与教育自身,自然无法达到真实有效的劳动力市场预测效果。因此,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预控彻底破除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与升学之间的矛盾,做出对区域内至少5 年后的人才结构预判;每年修订一次,以便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通过普职分流、中高职贯通的方式实现,最终形成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综上,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各参与主体应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重点完善人才动向预控机制,促进普职分流、中高职贯通等政策的落实,助力中职学校调整自身办学定位。(二)拓展区域企业多元关系,多措并举探寻利益平衡在人才动向预控机制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共建为出发点,促使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并重是核心所在。因此,中
24、职学校应基于自身优势,拓展区域企业的多元关系。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但综合实力不强,产教融合利益平衡点难达成的问题,应积极联通区域产业,探寻合作利益平衡点。政府应支持中职学校联合企业,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一般由政府牵头,由区域内多家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参与主体,以资源匹配,合作共赢为目的进行集百家所长的办学,以资产联结、契约合同为利益平衡点,以集团规章进行规范管理2 2 。职教集团是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目前,多地中职学校已结合区域特色进行积极探索,例如,由6 0 多家区域企业、40 多所学校(中职学校11所以上)组成的中国水利职业一10 一类型时空教育集团已形成“四元
25、同构”办学的良好格局;由济南铁路局集团公司、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等30多家企业和学校组成的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经过近9 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学生升学与就业“双丰收”。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本质相同,同时,“抱团取暖”的行为使中职学校有实力承办“1十X试点工作,对职业技能的认定具有促进作用,毕业生大都在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内部就业,学校办学实力、企业员工素质由此增强。针对中职学校师生基数大,但综合素质不强的问题,中职学校应创新“校中厂”模式。“校中厂”是指中职学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契约合作、要素整合等方式与企业建立关系,将生产引入学校,在学校进行生产的模式。例如,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与
26、区域企业重庆卓联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在校共建工厂,通过一系列规则的制定与运用,实现了实训即生产的教学特点;自贡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多家企业共建校内工厂,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实践证明,通过实行“校中厂”模式,使学习情境真实化,有助于学生职业经验的积累,区域企业与学校互动更为频繁,形成了校企利益共同体;同时,更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针对中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运转能力不强的问题,中职学校可从减少经费支出和增加收入两方面进行改善。一方面,落实委托订单培养模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在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对人才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建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
27、依托企业场地减少一部分的实训经费。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启蒙等措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增加办学经费收入。综上,中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拓展区域企业多元关系,目前看来已有相关成熟案例可以借鉴,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同步,不变的是模式,改变的是内容。(三)落实三层递进共生机制,实现中职专业与岗位对接归根到底,产教融合是“产”与“教”双方的互动问题。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差异,建立互动层次递进机制如图2 所示。类型时空区域产业职业岗位专家员工生产过程教学师资 专业过程团队体系图2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互动层次递进机制互动的本质是资源的整合。横坐标代表中职学校可互
28、动资源,纵坐标表示区域产业可互动资源,即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学校的师资团队对接企业专家、员工队伍,中职学校的专业体系建设对接企业职业岗位;横坐标数值与纵坐标数值成正比例关系,数值越大、互动层次越高;随着互动层次的提升,政府与行业协会要适度“放手”,降低参与程度。第一,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将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基础环节。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争论不休,在笔者看来,教学包括课程,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帮助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甚至传递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也在教学
29、的内涵之中。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极为复杂,不仅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而且需要企业生产过程中精神的传递。此项对接意义重大,尽管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但是并没有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又或是没有落实最新政策要求。例如,2 0 2 1年职教大会中首次提出的“岗课赛证”融通更有助于此项对接,以“岗课”对接为主、“赛证”为辅,通过技能竞赛与证书认定升华师生职业能力,促进教学过程2 3 。另外,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部分中职学校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思维,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运用“项目”“模块”等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方法的系统性运用上需要继续完善。第二,中职学校的师资团队对接企业专家、员工队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
30、伍构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与企业专家员工团队互动是进行产川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7 期教融合不可或缺的环节。基础设施是相对固定的,不易改善,而师资队伍是灵活性的,相比之下,应先增强师资力量。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互动层次,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出色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操作技能政府、协会的演示。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应对变化的生产市场,也就是国家反复提到的“双师型”教师,当然,在新时期,还应具备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专业教学能力依靠教育体系便能达到,但专业知识储备必须依靠实际生产,中职学校这就需要对接企业的专家团队,在学习企业生产的同时,了解岗位变化,
31、充分获取企业资源,完善教师能力体制。其具体路径多样,最基础的就是建立与企业的基础互动机制,通过技术专家进学校会谈、专家带教师的学徒制模式,提升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第三,中职学校的专业体系建设对接企业职业岗位。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特殊,其专业体系建设具有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建设极为复杂,不仅涉及区域产业、办学条件,而且要考虑普通高中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走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否则就难以生存。职业是企业生产分工的划分,是生产运作的基础,专业则是依据职业按知识体系划分,从而为职业服务的,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尤其重视专业体系建设,要求专业群必须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只有以区域
32、产业为支撑,将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划分,学校才能真正担负起人才培养的职责2 4。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中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就是专业体系建设对接企业职业岗位,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与生产技术的革新具有矛盾关系,中职学校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依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主体的协商制定,组织中职一线教师以每半年或一年为周期进行企业实际调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体系与职业岗位的良性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进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立足区域、联合企业,找寻问题对症下药,才能达成区域“产教一体化融合”
33、和“产教生态化融合”盛举。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需一11一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7 期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2 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 0 2 1-03-01(10).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9)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 9 2:40 6.3 李晓红,张鹏,方金珍.论职业活动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兼
34、与李同吉、周圆博士商榷J.职教论坛,2 0 10(2 1):3 3-3 6.4孟雅杰.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成人教育,2 0 17,3 7(9):8 1-8 3.5 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0 8(1):1,3 4.6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2 0(1):5-11.7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9 年秋季隆重推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J.职业技术教育,2 0 0 9,3 0(2 2):9 6.8 叶华光.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主要边界研究J.职教论坛,2 0 11(3):2 7-3
35、 0.9 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13-17.10SCHUBERT W 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 possibilityM.London:Mac-millan Pub,1985:261.1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 16,3 4(1):11-13.1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多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 0 0 4(2 2:15-2 0.13吴全全,闫智勇,姜大源.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类型时空教育专业优化及课程设置的筹策J
36、.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 0 2 1(3):6-2 4.14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块择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学,2 0 17,3 3(2):5 9-6 5.15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5-11-13)2 0 2 3-0 1-12 .h t t p s:/w w 张桂春,卢丽华.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2 0 14(5):22-26.17亲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 0 2
37、1(3 0):41-45.18李玉兰.2 0 2 2,职业教育将有三大新变化N.光明日报,2 0 2 2-0 2-2 4(8).19秦国锋,李国帅,糜沛纹.多元视角辨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概念J.机械职业教育,2 0 2 2(3):23-27.20教育部.2 0 2 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 0 2 1,3 0(3):10 6-110.21陈子季.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根本遵循,也是职业教育面向2 0 3 5 年的核心任务和逻辑主线EB/OL.(2 0 2 1-0 5-2 5)2 0 2 3-0 1-15 .h t t p s:/ 0 2 0(5):40-45.23秦国锋,李国帅,糜沛纹,等.“岗课赛证”融通视阈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义、策略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 0 2 2,43(3 2):42-48.24胡昌荣.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J.职教论坛,2 0 17(12):42-45.责任编辑张晓雁一1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