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阳明弟子王钊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97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明弟子王钊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阳明弟子王钊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阳明弟子王钊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文格式:彭雨晴,严世宇,彭树欣.阳明弟子王钊论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2 3,4 4(4):1 0 6-1 1 0.阳明弟子王钊论*彭雨晴1,严世宇2,彭树欣2(1.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南昌 3 3 0 0 3 1;2.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南昌 3 3 0 0 1 3)摘 要:王钊是江西安福的布衣学者,是江右王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传播、弘扬阳明学。在本体论上,他以灵根指称良知,所谓“灵根”,从“根”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良知的本根性、本体性;从“灵”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良知的自主性、感知性;在工夫论上,他主张良知自然流行,接近泰州学派,但与后者仍有不同,即需用后天之功来保证

2、良知自然流行,这样就可避免后者之弊;他又主学悟一体,认为学是悟的基础,真悟积于学,而本质上二者是一。关键词:王钊;灵根说;江右王门;阳明学中图分类号:B 2 4 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0 9 6-7 6 5 9(2 0 2 3)0 4-0 1 0 6-0 5 王钊是王阳明的弟子,江右王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黄宗羲 明儒学案 有其传(附刘阳学案中),但未收录其论学语,彭树欣曾辑佚、整理其文献,发表在 阳明学研究(第六辑)上。1其思想有一定的特色,黔中王门代表学者李渭见其文集,惊为同调。但至今未有人对其论述过,笔者在此对其生平、学履和主要哲学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一、王钊的生平、学

3、履 王钊(?1 5 5 5),字子懋,号柳川,江西吉安府安福南乡金田钦村人。年十六,入邑庠。补诸生,后弃去,而喜栖于山巅水涯、寂寞之乡,以求身心性命之学。初,与刘阳等受学于刘晓,相率敦实行,用功不懈。正德十四年(1 5 1 9)或十五年(1 5 2 0),偕同志者及弟王铸往南昌谒阳明,拜其为师,受其“格致”(即“致良知”)之说,欣然而归。最后,卒业于邹守益之门。柳川于阳明学,闻而辄信,信而辄学,学而辄不已,辄欲及人,愿人人学也,可谓不辱师门之学也。其时阳明学讲会正在兴起,柳川闻四方举惜阴会,辄往参会,相质正于友朋之间。于会中,见人有善,则每每赞扬;见人有过,如痛在己身,直规之。有一友闻其规劝不

4、能受,视之为攻击。柳川曰:“学求自真而已矣,人之攻击与否,苟一计焉,则人在怀中坐矣。大舜之所以过人者,只是取诸人以为善,无顺无逆,皆其所取也。苟顺于尔心者取之,其逆于尔心者拒焉,是不能取诸人。”其友最终体谅其相成之德而心服之。人称柳川讲学不空谈而务笃实,人均受其益。嘉靖六年(1 5 2 7),安福阳明学者(包括柳川)举惜阴会,并致信向阳明请教。阳明回信,其中有专对柳川所问作答,指点其工夫曰:“王子茂(即子懋)寄问数条,亦皆明切。中间所疑,在子茂亦是更须诚切用功。到融化时,并其所疑亦释然沛然,不复有相阻碍,然后为真得也。凡工夫只是要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2是年十月,阳明入广

5、,过吉安,柳川与彭簪、刘阳、欧阳瑜等三百余人,迎其于螺川驿中,阳明当场讲学,曰:“尧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犹兢兢业业,用困勉的工夫。吾侪以困勉的资质,而悠悠荡荡,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岂不误人?”又曰:“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虚,变通不居。若假以文过饰非,为害大矣。”临别,再次指出工夫要简易真切。3阳明对工夫的具体指点(主要是指出良知学的真切简易,并需用诚切、困勉的工夫,才有真得),对柳川应有相当的影响。此次往谒阳明,其弟王镜、王铸亦在其中。嘉靖二十年(1 5 4 1),刘阳任南直隶砀山县令,请2 0 2 3年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4第四期 J o u r n a l o f G a n

6、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2-1 0-1 4 D O I:1 0.1 3 6 9 8/j.c n k i.c n 3 6-1 3 4 6/c.2 0 2 3.0 4.0 1 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 7 B T Q 0 8 2)作者简介:彭雨晴(1 9 9 9-),女,江西莲花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严世宇(1 9 9 3-),男,福建福州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彭树欣(1 9 6 8-),男,江西莲花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7、教授,研究方向:阳明学。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三 王柳川先生列传 载:“又数年,偕诸同志及弟铸往南浦(此地在南昌),受王文成“格致”之说,欣然而归。”结合阳明生平,王钊师从阳明之年,大约在正德十四年(1 5 1 9)或十五年(1 5 2 0)。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三,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刊本,第1 3页。柳川于官舍教其子,为时三年。不仅课刘阳之子,而且对刘阳的修身、为学,甚至为政也多有规劝。当然,两人实为互相取益。又与永新甘公亮交,与之论 易,甚见契合,一日曰:“予得 易 旨矣。”于是两人往复论学无虚岁。二十五年(1 5 4 6),族人进士王士俊开始倡家族东山祠家会,请柳川主其事。会后,

8、刊刻 东山祠家会录。后又合族中家长为“九老”会。柳川于是成为其家族讲会的灵魂人物或精神领袖。其家兄弟,一门和煦,共同求学向道。兄弟四人,依序为王钓、王钊、王镜、王铸,后三人均为阳明弟子。柳川在家,事兄如父,有命不敢违;于二弟,兼切偲之义。邹守益比其兄弟为“陆象山兄弟”,称王钊、王铸为“道侔二陆”(即比之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且谓钦村为“小邹鲁”。4由此可见,柳川及其兄弟在邹守益心中的地位。嘉靖三十四年(1 5 5 5)四月三日,柳川卒于家。临终时,未闻有虑后之语。刘邦采、刘阳等前来探视,均祝曰:“柳川子修短有数,无忘此学。”则皆“唯唯”而应。病益笃,弟王镜、王铸问遗言,连声呼曰:“琢磨琢磨。”

9、其子泣以请,答曰:“读我书,学我所学。”言毕,瞑目而逝。从其临终表现看,其心心念念系于学,是真正的阳明学躬行者、实证者。总之,柳川自受学阳明以来,三十多年间,于阳明之学“未尝一日不勤恳于心”,5故于学问、修身均有成。柳川一生以讲学为主,不事著述。卒后,刘阳搜集其讲学语录若干,编成 王柳川先生学语。万历元年(1 5 7 3),其子王汝会持 学语 谒黔中大儒、阳明再传弟子李渭于广东韶州,李渭读后,大为惊讶,以为与己同调,曰:“何其学之与渭同也!又何其语之与渭同也!”遂于韶州刊刻 学语 以传世。今 学语 一书已佚,但其内容大体保存在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安成复真书院志 中,约六七千字。二、王钊的主要哲学

10、思想 (一)“灵根说”灵根,本义是指神木或草木之根,阳明用之来比喻良知,他说:“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62 1 0王畿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之,他说:“良知者,性之灵根,所谓本体也。”7用灵根言说良知,是指良知的本根性、本体性。阳明和王畿偶尔用这个词来说良知(阳明文献中仅一见,王畿文献中仅二三见);而柳川则将“灵根”上升为一个哲学词语,直接用“灵根”(有时还用“灵窍”)来指称良知,几乎成了良知的代名词,在其话语中反复出现。柳川涉及“灵根”的相关论说,大体可从“根”和“灵”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根”的角度而言,柳川所谓“灵根”,同于阳明和王畿之义,主要是指良知的本根性、本体性。关于

11、其本根性之义,柳川曰:人只有此灵根,视听言动,皆此主宰,皆此生息。生息便是主宰,主宰便是生息。欲视则视,欲听则听,欲言则言,欲动则动。视听言动,耳目四体之司也;欲则,灵根之运动也。这是一个发窍,则千万矣。如今工夫,这是灵根不坏,随处发见,千条万绪,不可得而指。就是说,良知作为德性生命之根,不仅是道德行为的主宰者,而且是道德行为的发窍或根柢,即一切道德行为都从良知发出或生出。故良知犹如根或灵根,即良知具有本根性或本源性,且具有永恒性(所谓“灵根不坏”)。柳川之意,大体是承阳明的“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而来。关于其本体性之义,柳川曰:拟心与性,言可分别,而义无两端,欲其中指点安顿,便是粘皮

12、着骨,不知心性之体矣岂知灵根是心,灵根是性,无所沾染。柳川认为,心性不可分,心性是一,心性之本体就是灵根(良知),当心性无所沾染时,就回到了其本体状态,即“灵根是心”(亦即灵根是心之体),“灵根是性”(亦即灵根是性之体)。王畿明确指出,良知是“性之灵根”,即本体,其实王畿的心性是一体,故亦可说良知是“心之灵根”。柳川直接用“灵根”代替“良知”,故虽未如王畿那样直接说良知(灵根)是本体,但其内涵与王畿所言并无二致。“灵根”之“根”,作为具有“本体”之义,是由“本根”之义进一步引申而出的。从“灵”的角度而言,所谓“灵根”,主要是指良知的自主性、感知性。在这个意义上,柳川有时还用“灵窍”一词。关于其

13、自主性之义,柳川曰:吾之灵窍不外于天地万物、古今事变也,自照自悟,不容思量。学之见处是悟,悟之实处是学,学悟非二物,安得有先后?所可着力处,只是奋发、701第4期 彭雨晴,严世宇,彭树欣 阳明弟子王钊论 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三,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刊本,第1 3,1 4页。王时槐:诏授冠带潜轩先生王公墓志铭,金谿王氏族谱 卷六 艺文志墓铭。李渭:王柳川先生学语序,金谿王氏族谱 卷六 艺文志。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五,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刊本,第1 3,1 3,1 4,7页。严密,一任此灵根,自通自达,神化之极,待其自熟。上引文所说灵窍的“自照自悟”、灵根的“自通自达”,是指良

14、知(灵根或灵窍)的自主性而言,说明致良知是主体自主的行为,属于自律道德。这一意思是从“灵”字有灵魂、神灵之意引申而来。关于其感知性之义,其一是指无不感知。柳川曰:灵窍分明无不周知自知,此知也;知人,此知也;知古今宇宙,此知也;知物理事情,此知也。就是说,良知之感知,不仅自知,而且知人;不仅知古今宇宙,而且知物理事情。其二是指良知时时在感应、感知中,万事万物随来随知。柳川曰:我辈学问,不如一无所知,只精此灵根,随来随知而已。一来知一,二来知二,十百千万来知十百千万,即 易 所谓极天下之至精,其受命如响,无远近,无幽深,遂知来物。是所存也神,所过也化。柳川认为,学问(德性的学问)不在于求外在的知识

15、,对于外在的知识而言,不如一无所知,只要精磨良知(灵根)就可以,万事万物之来,都可在良知的时时观照之下而知其是非善恶。这一感知意是从“灵”字有灵感、灵验之义引申而来。阳明对柳川等人所开示的“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虚,变通不居”(见本文第一部分),即蕴含良知有“灵”之义,所以柳川用“灵根”或“灵窍”来指代良知,也是对阳明这一意思的提炼。正是灵根之“灵”无不感应、感知,其精神命脉无所不贯,达于古今天地、家国天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柳川又称灵根(良知)为至善。他说:是故观天地时,此灵根之精神命脉贯乎天地矣;考古今人情物理时,此灵根之精神命脉贯乎古今人物事变矣。明德、亲民,其归宿只在止至善。有善有恶者,

16、意念也。本来面目,只此灵根而已,无善无恶,故曰至善。以此而事亲,则精神命脉与亲无障隔;以此而事长,则精神命脉与长无障隔。达之天下国家,精神命脉无不贯彻,非亲民乎?反观此心,广大配天地,高明配日月,非明德乎?然则至善者,学者之止宿也。柳川认为,明德、亲民的归宿处在止于至善,而至善就是灵根(良知),灵根即本体(“本来面目”);就是说,明明德、亲民最终回到良知的“灵知”(即无不感应、贯通)本体状态:亲民是灵根感应、贯通于亲长、天下国家,明明德是灵根感应、贯通于天地、日月、古今人物。所以,明明德、亲民,其实都是致良知,致良知是致而复归其“灵”,即至于良知无不感应、无不贯通,这就是“至善”(灵根)。总之

17、,从“根”而言,主要是指体;从“灵”而言,主要是指用。“灵根”包含了良知的体用义。柳川喜用、常用“灵根”(还包括“灵窍”)来言说“良知”,在阳明后学中是很少见的,在其中蕴含丰富的内涵,他没有通过阐释“灵根”二字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以“灵根”替代“良知”而呈现出来。可以说,“灵根”是柳川学术的标志性的哲学词语。当然,这是由阳明发展而来,阳明除了用“灵根”,还偶有“精灵”“灵明”来表达良知,这些都是柳川“灵根”说所依托的学术资源。(二)良知自然流行良知自然流行的看法,发端于阳明。阳明曰:“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

18、62 4 0阳明只是说七情的自然流行,不过七情的自然流行,其实就是良知的自然流行,因为七情是良知之用。到了泰州学派,才强调良知(或良知本体)自然流行,不假安排。如王艮曰:“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当思则思,思通则已。何尝缠绕?要之自然天则,不作人力安排。”8这一看法,是泰州学派重要的工夫论观点。柳川也持这样的主张。但依据现有文献,无法找到柳川受泰州学派影响的证据,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这是江右王门(或安福阳明学)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后来黔中大儒李渭对柳川惺惺相惜(见本文第一部分),可能主要是因此思想而起,因为李渭受到了泰州学派罗汝芳的影响,且其提出的工夫论 “毋意”论与柳川此工夫论有相

19、通之处。关于良知自然流行,不假安排、思虑,柳川有不少论述,不过其中与泰州学派仍有所区别。首先,他说:明道曰:“以明觉为自然。”白沙曰:“学以自然为宗。”真法藏眼,良知流行,虽穷天竭地,只是自然。思虑一起,便生劳扰。所恶于智,为其鉴也,思虑正是凿智。古今难事有过于禹之治水者,谓之行所无事者,只是率自然之性,故中心妥贴。中节是率性,故乐须如文王于后妃,哀须如孔子于颜渊,自是不伤不滛。柳川将工夫论上的自然论追溯到程颢(明道)、陈献章(白沙),不过他们都没有直接说良知自然流80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 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五,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刊本,第7,8,5,4,5-6,1

20、页。行,这当然是阳明学的讨论范围。柳川认为,良知流行,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事,是由良知本体自然产生的;而纳交要誉之类的思虑是后起的,此类思虑一起,就会干扰良知的自然流行。而良知自然流行,也就是率性(自然之性);率性,情之发就自然中节。对于良知为什么能自然流行,柳川作了本体论上的论证。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曰天者,言自然也。“不思而得”,自然而知也;“不勉而中”,自然而能也。此正指出天道是本来面目,无所思,无所为,其得其中,一任自然而已矣,焉往不诚?今日之学,只是思此诚,亦只是任自然,复本来之诚而已矣。本来所得者,不容于思,今日不可思量,任其自然而知;本来所中者,不勉而能,今日不可勉强,任

21、其自然而能。是自然处,完全具足,无所用力。柳川从阐释 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发,认为天道之诚,是无所思,无所为,一任自然(天即自然),而人道之诚(即诚之或思诚)即天道之诚,或者说是复天道之诚,故“亦只是任自然”,故良知自然流行就是天道之诚的体现。泰州学派将良知自然流行在本体上归之为良知现成,而柳川则将其归之为天道自然。主张良知自然流行,在工夫论上必然走向“本体即工夫”,泰州学派(还有王畿)都是如此,柳川也不例外。他说:本体即工夫,便是圣;本体离工夫,谓之众。日往月来,寒往暑来,天之本体;尺蠖之屈以求伸,龙蛇之蛰以安身,物之本体;喜则笑

22、,怒则啼,孩提之童之本体。天机自动,何思何虑?是故无思无虑,则本体精,即所谓工夫。噫!安得天下之人皆无思无虑?柳川认为,“本体即工夫”,就是说,良知本体处于自然流行、无思无虑的状态,就是本体精明的状态,能保持这种状态就是工夫,就是圣人;良知本体离开这种状态(工夫),就是众人。但是,主张良知自然流行或“本体即工夫”,很容易导致对工夫的取消,或者混后天情识为良知,这是泰州学派后期存在的重要弊端。柳川对此有所警惕,故其中仍有具体工夫可言,而不仅仅说一个让良知自然流行即可。他说:良知常知也,须臾离不得。故时有昏塞,则离也;无昏塞处,便是工夫。思索可离也,生灭相因,自不能常,后儒以此为工夫,岂知可离者非

23、道也?心体流行,真机活泼,犹源头活水,无盈时,亦无涸时。若安排,思虑昏塞,犹黄潦之水,可立而盈,可立而退。今谓之天,非人力所能为,皆出于自然矣。生生不息,故流行即性。率此性,则生生之妙,超然于形气之上,无罣无碍。所谓“何天之衢”,非道乎?修道,谓性落形体,不免牵滞,修也者,非有所增减,运化气禀,脱落世情,此勉强以率性也,罣碍处超出来,不谓之教乎?柳川认为,要使良知自然流行,必须使良知处于常知状态,使之须臾不可离。如何使之须臾不可离?一是要使良知无昏塞,即保持良知的警觉状态,而使之无昏塞,这是积极的工夫;一是要防止后起的纳交要誉之类的思虑或思索的干扰,使良知流行有间断,故需去掉此类思虑或思索,这

24、是消极的工夫。所以良知的自然流行、真机活泼是有条件的,即有后天的工夫作为保证。当然,当良知真正自然流行时,昏塞、思索可一化而尽,这是圆熟之境;但未至此境时,依然需要凭借后天的工夫来作保证。柳川又认为,依 中庸 之说,有率性(即良知自然流行)之功,也有修道之功。如果仅说前者,使人容易忽略后天的世情之染,甚至混情识为良知;兼说后者,就让人明白需要先修道才能最后有真正的率性,所谓修道,就是要“运化气禀,脱落世情”,即洗刷心体之蔽。只要心体上还有沾染,就不能真正率性(即良知自然流行)。柳川曰:“一毫沾染处洗刷不尽,则推之事为,便落一边。”所谓“推之事为,便落一边”,就是良知不能自然流行。正是因为柳川也

25、重视良知自然流行背后的后天工夫,使其与泰州学派区别开来,这也正反映了江右王门(或安福阳明学)工夫之踏实。(三)学悟一体悟是阳明学或阳明后学的一个重要工夫,学者在求学、求道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味求悟而蹈空不实的弊端。针对此,柳川主张将悟与学结合起来,认为学悟一体。首先,学是悟的基础,真悟积于学。柳川曰:有真悟,有虚悟,真悟根于天命之灵窍,虚悟生于资禀之聪慧。且要肯学,肯学纵未能尽悟,只凭见在悟处实落用工,则根脚日实,悟窍日通。故尝曰:学力充一分,则悟窍长一分;学力充到十分,则悟窍长到十分。然悟处终是不齐,虽充到十分处,只要满自己分量。是故观天地时,此灵根之精神命脉贯乎天地矣;考古今人情物理时,

26、此灵根之精神命脉贯乎古今人物事变矣。今人观天文,便要在天上讨消息;察地901第4期 彭雨晴,严世宇,彭树欣 阳明弟子王钊论 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五,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刊本,第1 0,1 1,1-2,1 1-1 2,3页。理,便要在地理上讨消息。只是想过一场,毕竟何益?柳川认为,悟有真悟和虚悟,真悟是根于良知(即“天命之灵窍”),而虚悟则生于认知或见解(“资禀之聪慧”)。真悟的境界就是良知(灵根)之精神命脉贯通于天地、古今人物事变,即天人合一之境。这种悟境不是由知识上的认知得来的(即不是由认知天文、地理得来的),而是由“学”(此“学”是指修养之学,不是知识之学)得来的。因为只要肯学(

27、学即致良知),就会“根脚日实,悟窍日通”,到得良知满自己分量时,就是天人合一之境。所以真悟是不断学的结果,即不断致良知的结果,所谓真悟根于良知(灵窍),即此意。其次,学、悟本质上是一,在时间上无先后之分。刘子和认为“悟在先,学在后”,而柳川回答曰:“悟是悟个甚?学是学个甚?灵窍虚空,自知自悟,此学此悟,只是一个,乌得言先后?”柳川认为,学、悟只是一件事或者一个工夫,“学之见处是悟,悟之实处是学,学悟非二物”。所以学、悟在时间上无先后顺序,二者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柳川曰:“学问精一番,则悟窍通一番;学问精到极处,则悟窍通到极处。此为实悟实学,不落虚见。”当然,在逻辑上仍有先后,即有学然后有悟,其实

28、则是学悟一体,此为“实悟实学”。但如果强调“悟在先,学在后”,那么“悟为影响,学为支离”。也就是说,如果将悟与学分离,悟落不到实处(即具体工夫处),就是“影响”;学没有悟作为理论指导,就是“支离”。再次,学、悟是一个自然进步的过程,最后才能臻于神化之境(即真悟之境)。柳川曰:学有生熟,则悟有精粗。由生入熟,由粗入精,此自然之势也,岂能躐等?所可着力处,只是奋发、严密,一任此灵根,自通自达,神化之极,待其自熟。然亦生有生之神化,熟有熟之神化,不 可 想 象,不 可 点 检,想 象、点 检 不 化 不神。柳川认为,学有生熟,悟有精粗,由生入熟,由粗入精,是一个自然(即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29、。在工夫上,只可奋发、严密,一任良知自通自达,最后至于神化之极、神化之境。这一境界(真悟之境)是不可想象、不可检测的,就算是神化之境,也仍有生熟之别,这只能由个人工夫日久而自得之。也就是说,柳川认为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真悟是由长期的工夫(包括学、悟)积累而成的。总之,柳川的思想以“灵根说”为核心,“良知自然流行”和“学悟一体”说则是前者的进一步展开。作为一介布衣,他凭自己的实修实证和哲学思想成为江右王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虽其学问无法与吉安府邹守益、聂豹、罗洪先、刘邦采等相提并论,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灵根说”可谓其思想的标志,而其“良知自然流行”说与泰州学派相通,而又无其弊病,这是江右王门第一代

30、学人中值得注意的现象。参考文献:1 彭树欣.江右王门王钊文 献辑佚J.阳 明学研究,2 0 1 6,6:2 6 4-2 7 2.2 王阳明.寄安福诸同志A/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 0 1 1:2 4 8.3 钱德洪.王阳明年谱M/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 0 1 1:1 4 4 5.4 安福县地方志办公室.同治十一年安福县志M.点校本.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9:2 2 4.5 刘阳.刘三五集M.中国台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 0 1 6:5 7.6 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2.7 王畿.王畿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31、 0 7:1 2 1.8 王艮.王心斋全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1:1 1.责任编辑:侯伟浩O n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W a n g z h a oP E N G Y u q i n g1,YAN S h i y u2,P E N G S h u x i n2(1.S c h o o l o f H u m a n i t i e s,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 3 3 0 0 3 1,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H u m a n i t i

32、e s,J i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N a n c h a n g 3 3 0 0 1 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W a n g Z h a o w a s a c i v i l i a n s c h o l a r i n A n f u C o u n t y,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H e w a s o n e o f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f i

33、g u r e s o f o f Y a n g m i n g S c h o o l i n J i a n g y o u.H i s t h r e e b r o t h e r s w e r e t h e d i s c i p l e s o f Y a n g m i n g.H e d e v o t e d h i s w h o l e l i f e t o s p r e a d i n g a n d c a r r y i n g f o r w a r d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Y a n g m i n g.I n o n

34、t o l o g y,h e r e f e r e d t o c o n s c i e n c e w i t h s p i r i t u a l r o o t.T h e s o-c a l l e d s p i r i t u a l r o o t,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r o o t,m a i n l y r e f e r e d t o t h e n a t u r e o f r o o t a n d o n t o l o g y o f c o n s c i e n c e.F r o m t

35、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s p i r i t,i t m a i n l y r e f e r e d t o t h e a u t o n o m y a n d p e r c e p t i o n o f c o n s c i e n c e.I n t h e o r y o f G o n g F u,h e a d v o c a t e d t h a t c o n s c i e n c e s h o u l d b e p o p u l a r n a t u r a l l y,c l o s e t o T a i z

36、h o u S c h o o l,b u t i t w a s s t i l l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l a t t e r,t h a t w a s,i t n e e d e d a c q u i r e d G o n g F u t o e n s u r e t h e n a t u r a l p o p u l a r i t y o f c o n s c i e n c e,s o a s t o a v o i d 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h e l a t t e

37、r.H e a l s o a d v o c a t e d t h a t l e a r n i n g a n d W u w e r e a w h o l e,a n d b e l i e v e d t h a t l e a r n i n g w a s t h e b a s i s o f W u,a n d r e a l Wu a c c u m u l a t e d i n l e a r n i n g,a n d t h e t w o w e r e e s s e n t i a l l y t h e s a m e.K e y w o r d s:W a n g z h a o;t h e t h e o r y o f s p i r i t u a l r o o t;t h e Y a n g m i n g s c h o o l i n J i a n g y o u;Y a n g m i n g i s m01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 安成复真书院志 卷五,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刊本,第4-5,6,7,6,6,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